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学生在学习上比较被动,知识获得的渠道比较狭隘。而估算不仅是一种快捷的巧算方法,更是一种策略。所以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估算意识、估算策略、估算习惯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本文试图通过对农村三年级学生估算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对其提出改良策略。
【关键词】估算兴趣 估算意识 估算策略 估算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4-0054-02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加强估算的要求,在第一学段要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然而,在我们农村小学的教学实际中,原本应该是数学学习中的“营养品”的估算,现在却被我们当作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本文针对我校三年级学生的估算进行调查分析,并对其策略提出自己的一些浅薄的看法。
二、调查对象、内容和方法
1.调查时间和对象
2010年3月5日,本校三年级2个班级,总共74人。共发放问卷74份,回收有效问卷74份(占100%)。
2.调查内容
本调查内容分为三大版块:学生的估算兴趣、学生的估算意识、学生的估算习惯。
3.调查方法
采用不记名的问卷调查法和个别访谈,每个选项均为单项选择。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估算,难以开口说爱你
统计结果显示:只有5.4%的学生喜欢估算,45.9%的学生对估算持一般态度,而48.6%的学生讨厌估算。4%的学生觉得估算对解决数学问题有帮助,因为知道什么问题可以通过估算解决会更简便,或是可以通过估算来检验答案,比单纯的验算要方便。62.2%的学生认为,有时候估算会比精确计算方便,但是更多的时候还是喜欢用笔算来得放心。而33.8%的学生认为估算对解决数学问题没有帮助,有时候反而会因为估算方法的不对而做错。
出现这种调查结果的原因是由估算的特性导致的。一是开放性,估算问题往往没有唯一确定的答案。二是推理性,估算问题不仅要计算,还要用计算的结果做推理和判断。三是策略性,估算问题没有一定的规则可以遵循,需要自己选取估算策略。
2.估算,什么时候才会想起你
统计结果显示:33.8%的学生会在做题前先通过估算确定准确值的范围,16.2%的学生会在做题后进行估算检验。通过访谈了解到,学生普遍认为,老师没有要求或是题目没有明确提示的话,能不用估算就不用估算。因为估算比较费劲,而且不一定对精确得数有帮助。
3.估算,什么时候才能用到你
统计结果显示:确定自己能自如的进行估算的只有8人,占10.8%,而有41人不知道自己会不会估算,占55.4%。也就是说,对估算的概念和作用模糊。在日常生活中,觉得自己经常用到估算的仅4人,偶尔用到的有19人,分别占4%和25.7%。52人觉得在日常生活中没有用到估算,占70.3%。通过访谈,大部分学生觉得自己不知道哪些题目可以通过“估算”解决,只是觉得题目中出现“大约”“大概”“左右”等明显词语时,或者在老师反复强调和在反复练习过的题型中,才会运用估算解决。但是并不觉得“估算”比精确计算来的简便。
四、建议与转化策略
(一)建立良好的数感,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1.结合实例自觉进行估算
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猜测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觉数学就在身边。
2.利用估算,培养良好数据感和量化能力
如三年级上册P6练习一第5题“填上合适的单位”。在学生的作业中比较多的出现“一个杯子的高约1(厘米)”等一些常识性错误。如果在学生解决问题前后能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就会很容易让学生意识到:杯子1厘米高不能用来喝水。
3.利用估算知识对计算结果预测和分析
估算要用计算,估算也可以促进计算。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估算,把估算结果与精确结果适时进行对比分析。
(二)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把估算内化成策略
1.引导学生进行简单推理,对估算策略进行初步的分析
教师有必要、有责任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策略的不同后果,关键让学生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估算的意义和策略的选择。
2.交流估算过程,鼓励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估算方法多样化,应让学生充分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解他人的算法,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促进学生进行比较和优化。
(三)让估算贯穿教学全程,成为一种习惯
估算教学,一要蕴含于数与代数、空间和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各个领域。教师应该有目的、有意识地随时、随“材”进行估算训练。二要培养学生的估算兴趣和习惯,让学生经常进行估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汪芳.低年级估算教学的难点及教学对策[J].小学数学教师,2006(5):18-23
【关键词】估算兴趣 估算意识 估算策略 估算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4-0054-02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加强估算的要求,在第一学段要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然而,在我们农村小学的教学实际中,原本应该是数学学习中的“营养品”的估算,现在却被我们当作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本文针对我校三年级学生的估算进行调查分析,并对其策略提出自己的一些浅薄的看法。
二、调查对象、内容和方法
1.调查时间和对象
2010年3月5日,本校三年级2个班级,总共74人。共发放问卷74份,回收有效问卷74份(占100%)。
2.调查内容
本调查内容分为三大版块:学生的估算兴趣、学生的估算意识、学生的估算习惯。
3.调查方法
采用不记名的问卷调查法和个别访谈,每个选项均为单项选择。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估算,难以开口说爱你
统计结果显示:只有5.4%的学生喜欢估算,45.9%的学生对估算持一般态度,而48.6%的学生讨厌估算。4%的学生觉得估算对解决数学问题有帮助,因为知道什么问题可以通过估算解决会更简便,或是可以通过估算来检验答案,比单纯的验算要方便。62.2%的学生认为,有时候估算会比精确计算方便,但是更多的时候还是喜欢用笔算来得放心。而33.8%的学生认为估算对解决数学问题没有帮助,有时候反而会因为估算方法的不对而做错。
出现这种调查结果的原因是由估算的特性导致的。一是开放性,估算问题往往没有唯一确定的答案。二是推理性,估算问题不仅要计算,还要用计算的结果做推理和判断。三是策略性,估算问题没有一定的规则可以遵循,需要自己选取估算策略。
2.估算,什么时候才会想起你
统计结果显示:33.8%的学生会在做题前先通过估算确定准确值的范围,16.2%的学生会在做题后进行估算检验。通过访谈了解到,学生普遍认为,老师没有要求或是题目没有明确提示的话,能不用估算就不用估算。因为估算比较费劲,而且不一定对精确得数有帮助。
3.估算,什么时候才能用到你
统计结果显示:确定自己能自如的进行估算的只有8人,占10.8%,而有41人不知道自己会不会估算,占55.4%。也就是说,对估算的概念和作用模糊。在日常生活中,觉得自己经常用到估算的仅4人,偶尔用到的有19人,分别占4%和25.7%。52人觉得在日常生活中没有用到估算,占70.3%。通过访谈,大部分学生觉得自己不知道哪些题目可以通过“估算”解决,只是觉得题目中出现“大约”“大概”“左右”等明显词语时,或者在老师反复强调和在反复练习过的题型中,才会运用估算解决。但是并不觉得“估算”比精确计算来的简便。
四、建议与转化策略
(一)建立良好的数感,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1.结合实例自觉进行估算
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猜测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觉数学就在身边。
2.利用估算,培养良好数据感和量化能力
如三年级上册P6练习一第5题“填上合适的单位”。在学生的作业中比较多的出现“一个杯子的高约1(厘米)”等一些常识性错误。如果在学生解决问题前后能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就会很容易让学生意识到:杯子1厘米高不能用来喝水。
3.利用估算知识对计算结果预测和分析
估算要用计算,估算也可以促进计算。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估算,把估算结果与精确结果适时进行对比分析。
(二)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把估算内化成策略
1.引导学生进行简单推理,对估算策略进行初步的分析
教师有必要、有责任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策略的不同后果,关键让学生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估算的意义和策略的选择。
2.交流估算过程,鼓励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估算方法多样化,应让学生充分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解他人的算法,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促进学生进行比较和优化。
(三)让估算贯穿教学全程,成为一种习惯
估算教学,一要蕴含于数与代数、空间和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各个领域。教师应该有目的、有意识地随时、随“材”进行估算训练。二要培养学生的估算兴趣和习惯,让学生经常进行估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汪芳.低年级估算教学的难点及教学对策[J].小学数学教师,2006(5):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