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去接一个人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wf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要去接一个人。
  我把车停在机场出站口,仰靠着座位,一手搭在方向盘上,轻轻击着节拍,安静地等一个人。也许是一群人,比如我的家人。老人、孩子、妻子,提着大包小裹从出站口拥出来,我下车打开后备厢,把行李一一放进去,摆好,砰一声扣上。然后打开车门,让他们上车。为不影响后面的车,我要尽量干净利索、稳准狠、不拖泥带水。就算这样,后面的车还是忍不住鸣笛催促。我上车,打开空调,隔开外面的湿热,凉爽之气扑面而来,全身的汗毛孔一起张开歌唱。车载音乐响起,亲人们一路的焦躁逐渐平缓下来。
  一段时间内,我脑子经常蹦出这个画面来。那时我刚到深圳。我要让生活发生变化。在东北生活了十八年,今天复制昨天,明天复制今天,一张张复印下去,简直可以看到自己六十岁后的样子。那个苍老的样子让我害怕,甚至恐惧。我要逃离。逃离了东北就逃离了时光。
  谁不会老呢?“老”有什么不好,我不是经常盼着快点儿老吗?
  我不过是要逃离。怕老只是个借口。
  总觉那些在异乡极力赞美“家乡”的人可笑,他们的“家乡”人好物好风景好,可以盛放心灵,可以安放身体。这么好你为何还离开它?你投奔的那个地方在你的判断中肯定比“家乡”要好一点点嘛,你爱它要比“家乡”多一点点。你已经用脚投了票。
  何况东北还算不上我的“家乡”,我的故乡是河北阜城县。我从出生地出发,一个一个地走,一个一个地爱,直到最后一个,我都不清楚算不算是最爱。或许我只是走累了。
  逃到了深圳,我渴望的变化终于冒出小芽。
  离开长春时,一个老哥对我说,你到深圳后一定再买一个房子,长春的房子也留着不卖,这说明你在外面混好了,让那些不挽留你的人后悔去吧。我忽然笑起来:我要离开,是自己要离开,不是跟谁较劲。地球少了谁不转啊。来地球一趟,就是打一次酱油而已。
  不过,我要是开上了车,还是会有一点儿震撼效应。十多年前,管理还比较粗放,驾照很容易到手。一个同事说,明天去考个驾照,交了钱,马上拿本。即便这样,我也没有去拿。我一辈子都不会开车的,一是穷,二是机械盲,要驾照干什么。关键是,我的朋友们也都这样认为。我不适合开车,恰似母猪不会上树。天然的。
  既然要变,就从开车着手。
  其实那个机场接人的画面根本出现不了。私家车不让停在机场出站口。
  但我还是愿意这样想象。以前设想的很多场景都应验了。
  有几年,我为了锻炼身体,经常在冰天雪地里步行上班,一身大汗地踏进单位大门,总会遇到那个长着刀疤脸的保安。保安自称有编制,偶尔拦住人问东问西。有时候,一天拦住同一个人問好几遍,哪怕你天天进进出出,他明明已经很熟悉了,还是拦住你。没人相信他是对工作负责。衣冠楚楚的人他一个都不敢问。或是为证明自己的权威性,或是闲得,调戏一下别人。总之大楼里好多没有编制的年轻员工都想揍他。我常想,将来我去了深圳,再回来的时候,他还在吗?如果他刁难我,我是直接怼他,还是视而不见,大步流星走进去?
  你看,我还真就到深圳来了。
  一件事,时不时假设一下,这件事就成了。生活便由这一个个想象搭建而成。
  周星驰说过,人没有了梦想,跟咸鱼差不多。
  梦想太大了,一般人扛不住。“想象”两个字也可以凑合一下。
  后来我在微信上晒开车的照片,很多人表示吃惊。直觉告诉我,他们的吃惊是真的。遇到意外的事,我常说“习惯就好了”。当初我把写诗的笔名改为“王大块”,文友们说气质严重不合。用了几次后,不也挺好吗?
  王国华开车,意外不?意外。习惯了就好了。当初我一个纯洁美好的人,本来应该是个老司机,你们逐渐习惯了我不能开车。现在到打破旧习惯、适应新习惯的时刻了。就像我在东北十八年,饮食偏好、处事方式简直已是天然的东北人。我一个河北人,实实在在成了东北人,你们习惯了,我自己也习惯了。而现在,又都习惯了我是深圳人。
  我不但是深圳人,还要去机场接一个人,接一个又一个的人。在这个人流如潮的地方,眼看着一个个异乡人变成本地人,下一代变成“深二代”。我和他们一起,成为这个城市运行的细胞,让它成为可爱的城市。
  晚饭后,我和妻子在宝安公园一带散步,走到上合新村公交站点附近,可以看到一排店铺,我指着其中一个叫作“吉顺达驾校”的门面说,哦,这是我的母校。
  俩人都笑了。
  这个驾校原来在我们单位门口,后来租金增加,店主赌气搬到了这里。很多同事都是在吉顺达报名考过的。我也报了名,还特意报了个VIP,交了最高的费用。店主说是半年内保过。信誓旦旦的样子让人简直必须相信。后来上车学习才发现,所谓VIP,待遇跟普通收费的没什么区别,教练是同一个教练,学习时间也是同一个时间。练习的那些技巧,其实几次就会了,问题是等候时间过长。排队一两个小时,练习二三十分钟。刚练到手熟,又搁置起来了,下一周从头再来。再加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驾校仿佛不记得半年保过这回事。
  我的“师弟师妹”们陆续拿到驾照,我成了留级生,连考试还没有参加。一年半之后,终于踏入考场,一进去就蒙了。十六条硕大的车道,横七竖八像巨大的蟒蛇缠在我的身上,在我眼前晃来晃去。光找自己的车道就累出一身汗。心情紧张,自然没过。
  下个月又考一回。出发前实操了几次,简直可以闭眼开。教练说,只要不出意外,肯定过。结果不知为什么,还是出了意外,几乎是一上车就下来了。
  人说事不过三,我说事不过二。碰壁的事,两次足够了。要换思路。
  走个捷径吧,回长春去考。当然,也是严格按程序考试的,但那个驾校是个社会考场,平时可以在考场上练习,熟悉周围环境。毕竟有以前的底子,一次就通过了。
  二○一四年的最后一天,一个零下二十多度的冬日。天已黑透。昏暗的灯光下,走在路上的人都缩着脖子,揣着双手或插进兜里,踩得积雪咯吱咯吱响,仿佛几十年前俄罗斯电影里的画面。仿佛把我十八年的生活都在这一夜重温了一遍。   我得到了这个城市该年度最后一张驾驶证。我把驾照小心翼翼放进兜里,脱下脚上的薄棉鞋,用力一甩,丢进垃圾箱。那双鞋从长春跟着我到深圳,基本没穿几次,我以为南方冬天会冷,其实一点儿都不冷,鞋子生生放坏了,裂开一个大口子。考试时为了轻便,我才穿上它。它不能为我保暖的。现在扔掉它,就彻底扔掉了我和这个城市的关系。
  此时的深圳应该是微风习习,紫荆花树散发着浓郁的香气。熙熙攘攘的街头LED屏次第亮起,店铺门口的鲜花轻轻摇曳,擦着路人的衣角。
  科目一和科目四我考了满分。考生们闲聊时似乎都很讨厌理论内容。认为就是走过场,我也这样认为。不过我还是跟着大家下载了一个题库,每天晚上都做几遍。
  盯住墙上的一个钉子,仔细看,看两个小时,脑子里会渐渐生发一些想法。一件很无聊的事,你投入地去做,就会在无聊里找到哲学,甚至慢慢地喜欢上它、认可它,使它成为你的价值观。
  做那些无聊的练习题也是这样。
  而有些题目还是有用的。有这样一道题:在高速公路上开车,遇到紧急情况,眼看就要撞到前面的车了,怎么办?两个选项:一个是猛踩刹车的同时撞上去;一个是向旁边猛打方向盘。我自然是选了第二个,躲开嘛。正确答案其实是第一个。做了几遍,这道题都做错,但也因此记住了正确答案。后来自己驾车上路才发现,高速公路上确实不能轻易打方向盘啊,二次事故比直接撞上去的损失还大,还不可估量。
  上路后的心路历程,跟很多司机一样,没什么特别。我曾在微信上简单总结过:
  “初行车,战战兢兢,亦步亦趋,堵街路,被后车鸣笛催促,心跳如鼓,上路有怯意;稍熟,驾车生猛,见插队者必踩油门,绝不让,如是者三,常剐蹭。有不忿气;再一年,心稍定,电单车迎面逆行而来,急刹。低语,以为天下都是你的,井底蛙尔,难怪一辈子受穷。面带不满,心怀不屑意;又,游刃有余,见快车、电单车、三轮车、横穿马路者,必让。心说,谁跟屌丝一般见识。略有骄矜气。后,开车若走路,见其人犹如不见,不见亦如见。你走你路,我走我路。天下大美。”
  以后,开车跟用手机一样,都是基本的技能,很难再谈出意义。有人给你讲使用手机的感受,是不是会觉得特无语?
  有了车,就可以接送女儿了。
  女儿刚考上初中的时候,我和妻子要去送她,她说什么都不同意,非要自己乘公交车。我们再坚持,她就生气了。也许是叛逆心理吧,无来由地要抵触什么。
  此后基本都是孩子一个人每天乘坐公交车上学放学。初二时,家里有了车,提出接送她,女儿欣然接受了。
  就像我见过的那些场景:女儿懒洋洋地靠在后座上,刷着手机听歌,跟着唱,很享受的样子。有时赶作业,就拿出本子来奋笔疾书。车厢里就是她的私人空间。我尽量把车开得平稳,让这庸常的生活更平稳些。
  少年时在农村上学,进一趟五线小城衡水市,看到两个年轻人坐在商场旁边的花坛上,卿卿我我谈恋爱,都心悸得不得了。他们的平常生活是我的奋斗目标啊。我所有的努力,不过为了赶上平均数,像其他人一样庸常。
  从女儿第一次上车,坐在后排,我就要求她系上安全带。那时深圳的交通管理还不是特别严,没要求后排乘客一定系安全带。但我要求。出远门乘坐大巴也是这样,上车第一件事是系安全带。公交车上是没配安全带,否则,我也会要求女儿系上。有一天,她下车时忽然说,哈哈,我今天没系安全带。说完开心地跑进校门。晚上回到家,我严厉地批评了她。这是规则,基本常识,开不得玩笑的。
  我对她的另一个要求是,饭后要漱口,保护好自己的牙齿。
  我觉得吧,做父母的,不用给孩子讲什么大道理。把一些常识能正确地、及时地展示给他们就足够了。
  在街上看到一个老太太牵着小男孩慌慌张张闯红灯。滚滚车流中,小男孩东张西望手足无措的样子让人心疼。他在幼儿园和学校里学的那些基本知识,都被老太太像抹布一样抹掉了。
  我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这样。
  孩子终究会长大,离我们而去。那时我就可以和妻子开着车自驾游。四处游荡。一扇门关上,一扇门开启,我们在一扇扇门中间穿梭。
  机场接人的那个场景,多年之后消失了。它已点点滴滴渗透在我的生活里,成为身体的一部分。我對以后的生活,基本没有什么想象了。有人喊了一辈子口号:我要停下来,停下来。但一直在“努力”中,停不下来。而我现在就想停下来,我不追求更好,只想这庸常伴我终生。某年的四月份,我还写下这样一首诗。
  《四月》:“四月不声不响地过去了/一年的三分之一丢失了/以前过去的每个月/也都变得不声不响//想跟它谈些什么/张张嘴又觉多余//雾气蒙蒙的白天/会友,写诗,上班,吵架/按部就班地走路//三月的木棉已凋落/五月的凤凰花未开/四月的花我叫不出名字//这个月还是什么都没发生/多么好啊/年龄增长经不住风波的我/很想对谁说一声/谢谢。”
  等我老的那一天,步履蹒跚的我,若还能开得动车,我会想象去接人吗?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需要我去接。
  只是现在,我想躺着靠椅上停一会儿,睡一个长觉。
  王国华:笔名易水寒,七0后,河北阜城人。现居深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读者》杂志签约作家。深圳市杂文学会副会长、深
其他文献
一  这是隆冬最后的一天。  天气阴沉,满眼是厚重低沉而且灰黄的浊云,呼啸的北风惊卷残枝枯叶,漫天飞舞,黄尘蒙蒙,混浊一片。  凛冽的寒风从傍晚刮起,到半夜,风停了,鹅毛般的大雪却纷纷扬扬地降落下来,渐渐地像是扯破的棉絮四处飘落,肆意地扫荡着整个洎水矿区,矿区的街路树木房屋便都笼罩在白皑皑的厚雪中。  如同往常,陈孑明准时在早晨六点起床,忽而觉得整个天花板锃亮一片,拉開窗帘,只见楼前的梧桐树上压着
期刊
晚上,蓝天和白云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白云爱看生活片,目光被剧情紧紧地吸引着,男女主人公正为家里的生活琐事争吵不休呢,里面的故事与真实生活贴得很近,也与她的生活很相似。这时,蓝天拿着遥控器轻轻一摁变了电视画面,一场激烈而又紧张的足球赛正在进行着。他立刻目光发直,满脸开花,时而振臂高呼:“好,好,好!”时而又伸手“啪啪啪”拍拍茶几面,说“臭,臭,臭”。像神经系统出了毛病。  白云心里不舒服,正在兴致勃勃
期刊
韩启超:1966年生于山东博兴。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首届书法研究生课程班毕业,中国文联第八期中青年文艺人才(视觉艺术)高级研修班学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两次获得“中国书法兰亭奖”提名奖。作品入展全国第八、九届书法篆刻展览,首届全国行书、草书大展,中国书法第三届正书大展等。出版有《黄河三角洲书法群落——韩启超卷》《韩启超书古代诗文卷》《韩启超书法作品选》《中国金融书法名家韩启超卷》《韩启超书法
期刊
在距离太阳公司所在县的县城还有三十公里的时候,牛办接到了牛董的电话,牛董好像很急,因为语速比平日里快了半拍。你还没到?不就一百五十公里吗?咋还没到啊!牛办说急啥?反正中午回去了,不误下午的班儿。牛董吼叫了:加快速度!马上回来!公司出事啦!一听这话,牛办打了个激灵,问出啥事啦?你先别问啥事,直接到渠家湾村里,咱们土地办郝主任被村民打了。牛办说这事应该由保卫处去处理,怎么要我们办公室去呢?牛董说保卫处
期刊
这里所说的读哈默,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美〕鲍勃·康西丹著,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编译组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超越生命——哈默博士传》;二是海天出版社推出的《世界巨人百传》中的《哈默传》;三是作者与哈默本人所见所感。一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调到与美国西方石油公司合作开发建设的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工作,到任刚一个礼拜,著名作家钟道新专程赶来赠我一本书,就是哈默博士传——《超越生命
期刊
唐恒是全国煤炭系统极具影响力的矿工诗人,这位安源煤矿矿工出身的诗人,出生于1962年11月,17岁就成为井下工人。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以来,曾在《诗刋》《人民日报》《当代》《中国煤炭报》等报刊发表诗歌四百余首,荣获江西省首届谷雨文学奖、诗集《唱歌的煤》入围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及全国煤矿文学“乌金奖”等多种奖项,作品入编多部作品选集,出版诗集《会唱歌的煤》、合著诗集《三行叶子样的脚印》。  然而天
期刊
阳光像门锁一样咔嚓转动  与你对视  我的眼圈开始发黑  煤的黑,孤独。赤裸。绵延  隐藏着巨大的光亮  让我难以穿透  一个与煤有着相似习性的人  怎么能够,在黑暗石头一般  砸下来的瞬间  英雄一样快乐。那上班的路  是母亲微风中飘荡的发丝  那弯曲的煤巷  是父亲额头热闹的皱纹  一生无悔  所以我只能说下井注意安全  读书。看病。买房需要很多的钱啊!埋头干活千万不要  让那盏闪亮的矿灯  
期刊
一  在初春抑或嫩绿的大地  汗水把煤高高渗出  火山在往事上堆积  煤是树木荡开的涟漪  煤挑亮时间的眼睛  人类认出 煤层里  树叶遮体的祖先  黑暗是煤的光明二  侏罗纪的一帘幽梦  森林涅槃的黑色碑铭  幽梦中 小树曾把月亮摇撼  碑铭里 秋天曾把太阳收藏  深渊精美绝伦 奔驰的煤  被黄金挤压的煤 被宁静切割  黑暗是煤的光明三  煤吸吮黑色精灵  煤被岩石的钙质吞食  生命捆紧玫瑰 力
期刊
寡妇佩佩做姑娘时,是三乡五里拔尖的姑娘。五短身材,长长的睫毛扑梭梭的,两只大眼睛仿佛会说话。村子里有耍孩儿戏班子的那几年,佩佩是出名的旦角。后来村里的戏班子散了,但佩佩走路依旧走的是轻飘飘的花旦步,佩佩走过的地方,总有小年轻被迷得五迷三道的。村子里的老人们经常看着走过去的佩佩喟叹:哪个有福分的后生能娶到佩佩这样好的姑娘做媳妇呢?  谁都没想到这个有福分的后生竟然会是丑旦。丑旦是村子里最苦命的孩子,
期刊
口泉沟同家梁矿黄草洼五十二号院,是我童年生活过的地方。  黄草洼是一条街道的名称,顾名思义,这是一片洼地。洼地里流淌着一条不是很宽的小河,河水主要是矿井抽出的废水,时断时续,颜色浑浊。小河夹在一个小山坡下面,坡上坡下是错落有致的一户户人家,还有上下两条弯弯曲曲的小路。每天早晨,来来往往的是到单位上班的工人、背着书包上学的学生,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数不清的人从两条小路走过。不远处有矿上运煤的铁路,经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