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人物画的迹象变化

来源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ysshu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水墨人物画的发展经历了迥然不同的多个阶段,从现代水墨人物画来看,水墨画随着时代审美和个人审美不断变迁,这也是水墨人物画持续发展并始终拥有魅力的原因所在。《绘画迹象论》中所提供的绘画品鉴体系,能够提供一个很直观的视角去赏析古今中外的各种艺术作品。通过分析水墨人物画的“迹”与“象”,可以分析出其变迁过程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绘画迹象论;水墨人物画;艺术作品赏析
  一、 迹象论中的“迹”与“象”
  《绘画迹象论》中,将绘画的构成以公式“迹+象+X=画”列出,其中,“X”代指各种精神层面的东西,包括观念、情感、审美和思想境界。而“迹”与“象”则是画面构成中的重要元素。
  “迹”代指绘画作品、绘画过程和具体的画面效果。
  “象”代指自然形象和艺术形象。
  ——《绘画迹象论》
  一幅作品,其中作者运用绘画工具所留下的“迹”进行组合,形成了“象”,而“象”中蕴含了各种丰富的“迹”,这就形成了一个“画面”。而评价这个“画面”的优劣,则要从它的“迹”“象”和“X”入手进行讨论。“迹”是否有趣或有韵味?“象”是否生动和灵活?“X”是否耐人寻味或让人产生共鸣?这些都是在解读一幅作品的时候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水墨人物画的迹象特点
  水墨人物画的历史其实并不丰富,甚至有些历史裂隙,流传下来的传统笔墨相比较山水或花鸟这些画种要少很多。也许正因为在历史传承上有了断层,才使水墨人物画有着独特的表现力,形成了不完全被古典审美所束缚的一种表现画家内心的手段。现代水墨人物画的“迹”来源于花鸟山水,却又因为要塑造的对象不同,而产生了新的变化。人是万物之灵,人的“象”也是万物之中最耐人寻味的,可谓“世间百态”,人的“象”最常见,最具体,但也变幻无穷,正因如此,水墨人物画成为一门值得钻研的学科。
  提到水墨人物画的“迹”就需要分析其笔墨,笔法和墨法两者相辅相成才形成了丰富的“迹”。因有了各种“迹”的组合,画面中就会呈现出“象”。本文将对四幅不同时代的作品的“迹”和“象”的特点进行解读。
  三、个人关于四幅不同时代的水墨人物画的解读
  (一)唐·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画中的“迹”几乎全部是线条,这些线条有粗细浓淡变化,体现出用笔的节奏。早在唐代画论中,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就曾提到“书画同体而未分”,早年吴道子所学习的书法用笔对他作品中的“迹”也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吴生所使用的线条称为“兰叶描”,由《送子天王图》可以看出,他用笔迅疾且奔放,并且异于同时期其他画家用线的圆润细致,而吴道子画面中的“迹”更加多变,十分自由。吴道子的用笔来源于他所学习的书法:
  吴道子,少贫,游洛阳,学书于张颠、贺知章,不成,因工画,深造妙处,若悟之于性,非积习所能致。
  ——宋·夏士良《图绘宝鉴》
  吴道子师从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人称张颠),吴道子的线条从气势和速度上来看,应该受到了张旭狂草的启发。而他用笔的多变,多半是受到贺知章的草书《孝经》的启示,从而使画种的“笔迹”变得摇曳多姿,变幻无穷。
  吴道子的线条飘逸,却又有着明显的韧性和力量,仿佛是一个“象”的骨架一般,灵活生动地支撑这个“象”的存在。这些线条组成了人物,也就是图中的“象”。早期绘画教学的“师徒相授”以图谱和口诀传承的方式来进行,吴道子所绘的“象”为神仙,充满想象色彩,虽“象”更自由,却是与现实中人物有着很多相似之处,苏轼也曾说吴道子的画“如以灯取影”,说明这些“象”虽多来自想象,却与写实描摹相联系。吴道子的创新在于把复杂的“象”所包括的凹凸、阴阳归纳为“线”,结合物体运动规律来构成各种线条的组织关系,运用线条这种“迹”的组织而描摹出人物的神态。
  另外一个因素,则是吴道子逍遥的性格和喜好。这些属于《绘画迹象论》中所说的“X”。吴道子的性格非常洒脱,有传说吴道子“好酒使气,每欲挥毫,必须酣饮”,如此逍遥的性格也使得吴道子的画风飘逸,有着“吴带当风”之说。
  (二) 南宋·梁楷《泼墨仙人图》
  这幅画中的“迹”已经不同于在此之前的“线条”,而是改用“面”和“墨色变化”的“迹”来表达,用笔更大胆,不拘泥与“象”,却又形成了一个比较抽象的“象”。这种“象”已经不属于传统审美,而是一种个人风格的表现。
  梁楷,东平相义之后,善画人物山水释道鬼神。师贾师古,描写飘逸,青过于蓝。嘉泰年画院待诏,赐金带,楷不受,挂于院内,嗜酒自乐,号曰‘梁风子’。院人见其精妙于笔,无不敬服,但传于世者皆草草,谓之减笔。
  ——元·夏文彦《图绘宝鉴》
  梁楷师从贾师古,而青出于蓝,又能被当时的审美所认可,应当是精于写实绘画,包括他早期的作品《黄庭经神像》都可以看出,他精于很细致的绘画。但是他流传下来的大多作品,都是“减笔”,用看似潦草简略的“迹”来表达他内心所想的形象。
  《泼墨仙人图》的“迹”非常独特,以笔尖蘸墨,笔肚含水和少许淡墨,侧锋用笔,寥寥几笔扫出块面关系和衣服大致的衣纹走向,最后以少许浓墨等纸干燥后点缀腰带,完全不同于早先绘画的中锋勾线。
  另外,从面部描绘可以看出,“象”有非常多的细节,但是进行了很大的夸张。宽阔的额头占了大半个面部,扁平的鼻子,眼睛眯着,袒露着胸腹,一幅醉醺醺的形象。虽然造型非常夸张,甚至脱离了正常人的外形,却更生动地表现出了一个憨态洒脱的“象”。
  从此时的“象”来看,绘画已经超越了原本的“描绘”,而更倾向于“表达”内心的一些精神寄托。通过不拘小节的用笔“痕迹”来创造一个画家内心的角色,这个角色的“象”取材于民间所信的布袋和尚或那时代的济颠和尚。这个形象是经过了艺术家的想象以及他对禅宗的理解而产生的形象,也就是一种“变象”。   梁楷不拘法度,放浪形骸。不屑于世俗的名誉,性格豪放,不拘礼法,喜好饮酒,号称梁风(疯)子。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也直接反馈在他的画面中,画如其人,豪放不羁。
  (三)清·任伯年《三友图》
  清代西方绘画的科学造型影响了任伯年的绘画风格。从衣纹褶皱可以看出,虽然“迹”上保留了传统白描的用线和用笔的特点,但是同时又与西方的“造型”意识有些接近地皴出了明暗关系。先用有力的线条书写出轮廓外形和褶皱,然后用皴的方式做出阴影的效果。衣纹的“迹”同时具备中国画独有的“书写性”以及西方素描的“明暗关系”,构成了别具一格的“迹”。
  人物面部的用笔很明显可以看出,任伯年的绘画受西画影响,在绘画中融入了西方素描的块面结构和阴影的感觉,此时的“象”更倾向于“型”,以科学解剖的面部结构为标准,进行与西方肖像画类似的写实“象”的描绘。这样的“造型”与中国传统的观察对象特点进行描绘的方式不同,它更倾向于塑造结构,每一处明暗变化或者形状变化,都是讲究科学依据的。
  然而,这也产生了一种矛盾,写实的面部,和写意的衣纹,这两种不同的“迹”和“象”的矛盾,演变成了任伯年在这个时期独特的工写结合特征。单从这种矛盾的结果来看,与其说是任伯年被西化了,不如说他是在传统笔墨中融入了西方的造型艺术,运用已有的传统笔墨之“迹”,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象”。
  (四)现代·周思聪《矿工图》
  周思聪是20世纪杰出的女画家,其绘画融合了中国传统笔墨和西方艺术理念,在笔墨运用和画面构成上继承了传统,却又突破了传统。 画面中的“迹”在中国传统绘画上可以寻找到类似的“迹”,但是这些“迹”又不同于中国传统绘画的组合方式,而是更多地将“象”进行变形。
  随着与世界接轨,长期被限制的艺术家开始寻求新的思想,而此时,西方绘画理念大量传入中国,中国的艺术家们开始探索和变革。周思聪在这个艺术新浪潮中,从西方绘画艺术中筛选并汲取了可用的形式,糅合进传统的水墨人物画中,形成了她独特的“迹”与“象”,从而产生了自己的迹象风格。
  周思聪的“迹”,除了对中国传统笔墨的传承,还有部分受到珂勒惠支版画的启发,强烈的明暗对比。结实的线条,无一不在体现出画里画外的沉重感。画中大量运用的分割和重叠的“迹”,将这幅画和传统水墨区分开,而这种割裂形态的“迹”,更加强化了画面的沉重和痛苦感。
  这幅作品中,有老有少,不同动态的“象”组合起来,没有呐喊,没有痛哭,而是以一种沉默来宣泄痛苦。
  四、个人认为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这些作品虽然来自不同的时代,但是可以看出,他们都是在进行“迹”与“象”的创新:吴道子的“迹”,是将传统的线条改造成有粗细浓淡变化的“兰叶描”。而他的“象”,是将原有的“人”的造型融入书法的飘逸感,然后进行夸张,变成了“天神”的“象”,融入了宗教和想象的成分;梁楷的“迹”则是突破原有的以“线”写形而变化成以“面”写形,他的“迹”是一种大改革式的创新,打破了传统美学的束缚,从而形成了一种书写意境的“象”;任伯年的“迹”有着融合多种笔法的特点,既有书写性的线条,又有描摹的皴染。这多重“迹”融合成的“象”则共有传统国画和西方素描的两种特点,既矛盾又别具一格,实属向着“科学”转型的时期独有的“象”;周思聪的“迹”很明显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形成了繁复变化的“迹”,加上她本人的创新思想,将几种不同的绘画理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她独特的“迹”,也就是绘画风格。她的“象”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的“象”,而是突破了现实,直接书写她心中的情感所凝聚成的“象”,这种“象”超越了写实的表达力,夸张地表现了她所想表现出来的东西。
  可以说,这四幅作品虽然来自不同时期的审美需求,有着很大的迹象区别。但是他们在当时的时期中,又进行了大量迹象上的创新,而这种创新,又引导了随后的水墨人物画的发展趋势。
  沿着这些绘画的发展趋势,不难看出,水墨人物画的“迹”变得复杂、多变并且更独特,更具备个人风格。“象”也是一样,从写实,趋向于“变象”,又重新回归更进一步的写实,在更写实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变象”。从整体上来看,“迹象”的变化应该是随着时代发展而更趋向于个人的审美,而不再完全依附于时代审美上。
  作者简介:
  孙水淼,中南民族大学设计艺术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画。
其他文献
摘 要:在这个文化空前繁荣、科技不断发展的时代,当代艺术的发展受到了强烈质疑,艺术批评者认为当代艺术已经沦落到世俗化的地步,艺术家对艺术的追求似乎已经让位于市场暴利的诱惑,肤浅、庸俗、投机的艺术品层出不穷,而那些尚未成熟或有待成熟的当代艺术却在利益的诱惑中萎缩,消耗殆尽。  关键词:当代艺术;市场危机;审美标准  于1991~1997年发生在法国的一场著名的文化论战,其内容主要是围绕当代艺术的性质
期刊
作者簡介:  姜文文,安徽大学艺术学院2015级美术学民俗艺术专业研究生。  胡民君,安徽大学艺术学院2015级美术学美术史论专业研究生。
期刊
摘 要:艺术博物馆具有将普通的物品转化为展示品的功能,从而使这些物品成为了具有视觉兴趣的艺术品,因此艺术博物馆并不是艺术品“无表情”的展示场所,这种“博物馆效应”提供了一种观看方式;策展人在布展时就为观众预设每件作品的观看方式,引导观众在博物馆进行参观时根据事先编排的展品顺序进行观看。展厅的空间样式、布展方式、展品形式与文化背景、艺术表达方式与接受方式都密切相关;作品的呈现形式、摆放的位置、灯光强
期刊
劉妙慧书法作品
期刊
摘 要:当代新工笔画所释放的唯美风格和画面肌理为人所欣赏,特别是在高茜工笔画中可以感受到古典与现代美的融合。通过以“情”写“景”的形式特点能在画面中释放出唯美的画境,其一幅幅绢本工笔画非常具有丹青的意趣。  关键词:高茜;工笔画;意境之美;理性与非理性;唯美  一、意境之美的定义  “意境”之说源于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国艺术的精髓,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不断演变、积淀而产生的一种美学思想,是中
期刊
摘 要:自从油画传入中国,历经几代艺术家的不懈努力,中国油画已然独具自己的特色。受几千年中华文明的熏陶,油画跃然在中国这片土地上,逐渐印上了本土化的烙印。白羽平是中国年轻一代艺术家中极具影响力的代表,以白羽平的艺术创作为基础,通过对其作品中的色彩、构图、肌理等进行分析,以初探白羽平油画中的“迹象”表达。  关键词:迹象论;白羽平;风景  “象”指画面的间架结构和画面中表现的形状与态势,它包含我们常
期刊
摘 要:中国水墨画作为我国传统的艺术文化瑰宝,它的继承以及发扬也带动了水墨动画的健康发展。而笔墨趣味作为中国水墨画的基本要素,它是真实反映创作者艺术精神的重要媒介。所以,想要对中国水墨画的魅力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就必须从中国水墨画的墨趣出发,对中国水墨画的生命魅力进行研究探索,从而为今后中国水墨画的传承提供保障。  关键词:墨趣;中国水墨画;生命魅力  从我国改革开放至今,传统的文化艺术也向着多元
期刊
如果说艺术家的使命首先在于其自身艺术价值的实现与人格的完善,那么艺术教育家不仅要完善自我,更要传道授业,师范后学。就社会价值与影响力而言,或许后者更为广远。书法作为中国最有特色的艺术亦然。刘锁祥先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书家,更是数十年从事书法教育的先行者,其为艺、修身、传道、教化自然是其份内之事,而先生于艺、于教均兢兢业业,精益求精,严谨得方,成就斐然,堪为山右后学之师表也。  一  刘锁祥,字固之,
期刊
摘 要:如今,中国当代书画在书画家和策展人等人的推动下越来越代表了中国当代的文化意识。无论是从早期“星星画展”“85美术新潮”等现代书画实践之中走出来的书画家们,还是深受西方书画氛围影响的新一代青年书画家,都不约而同地投入到了中国当代书画创作的大环境之中。进入新的时代,当代书画家的身份在工业化的大环境下需要重新探讨。从社会身份、文化身份以及书画身份三个方面对中国当代书画家的身份进行文本讨论,并以此
期刊
摘 要:禅宗是主张“以心见心、不立文字、见性成佛”的佛心宗。宋时随着佛教的中国化,中国本土的文化、艺术、社会等领域在禅宗思想传播的过程中无一不受其影响。中国绘画首当其冲,禅宗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和影响着中国绘画的内容、构图方式、意境和审美标准。  关键词:山水画;禅宗思想;影响  一、 禅宗的缘起与发展  禅宗思想是中国佛教领域中的代表学说。汉时佛教传入我国并与本土儒、道等传统文化相互撞合,形成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