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就业制度的改革和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毕业生数量逐渐增加,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尤其是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就业竞争更加激烈。文章以河南省五所高校2010~2012届的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分析了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和方向,提出河南省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就业渠道单一、文化素质不高、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毕业生就业期待值高、就业竞争形势严峻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调整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更新就业观念、加强就业指导、增强心理素质等对策。
[关键词]高校 运动训练专业 就业现状 对策
[作者简介]佘艳丽(1977- ),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体育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学。(河南 郑州 45000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0-0088-02
大学生就业难,是当前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河南省作为人口最多的省,本身的就业形势就比其他地区更为严峻。据有关部门统计,2012年河南省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有150万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其中处于就业年龄段的有75万人以上。2012年河南省城镇新成长劳动力达50万人,高校毕业生37.2万人,加上复员退伍军人安置、国有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等,需要安排城镇就业人员总数达200多万人,而经济社会发展所能提供的城镇就业岗位约为100万个,缺口达100万以上。由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问题,学生本身的素质不高以及相对狭窄的就业领域,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更是严峻。
本文在近年来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根据高校学生的就业特点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的趋势,结合河南省近年来的就业形势,分析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就业实际情况,以劳动力市场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掌握求职择业技能和终身职业生涯发展技能,了解国家有关就业政策,使他们的个人愿望、社会需求和国家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帮助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为他们创造一个美好的事业开端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文以河南省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河南理工大学、商丘师院、黄河科技学院体育学院五所高校运动训练专业的2010、2011、2012届共1500名大学本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对河南省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河南省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一)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就业流向比例
从右表可以看出2010~2012年河南省高校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随着国家教育部门“凡进必考”政策以及2009年招聘特岗教师政策的出台,在教育部门等事业单位就职的毕业生近年来略有上升;国家公务员由于竞争日益激烈,2010~2012年在国家党政机关任职的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有所下降,这与岗位招考中招收体育类公务员的人数减少有关;目前灵活就业人数占据最大份额;此外在毕业生就业流向中,考研深造、参军、自主创业的人数逐年增加。总体来看,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流向发生了较大变化,就业质量下降,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二)运动训练专业的就业特征:毕业生就业去向与自身专业方向偏离
从上表可以看出,河南省高校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主要是灵活就业,其次是在教育事业单位任职,灵活就业的比重要明显高于教育事业单位,这说明高校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目标出现偏差,造成就业方向与自身专业方向相违背的尴尬局面。目前河南省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正在逐步偏离培养目标,就业路子逐渐变窄。作为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得不去反思,究竟是什么阻碍了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常态化。
(三)河南省高校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的难点
1.专业突出且文化知识、综合素质相对不尽如人意。河南省运动训练专业的生源,主要集中在运动队和中学。因专业特点十分突出,该专业学生在文化知识方面,和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较有很大差距。他们入校后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专业运动的学习上,忽视对专业以外的文化知识的学习,文化底蕴不足,知识面过窄。另外,由于长期的专业训练,他们逐渐形成了不拘小节,遇事缺乏理性分析的性格特点。一部分中学生生源,虽然文化底蕴相对较好,理论学习对他们来说很轻松,但是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懒散班级氛围的影响,开始降低对自身的要求,逃课、上网、玩游戏成了他们主要的生活方式,顺利毕业成了他们的主要目标。有些学校仅要求学生在毕业时英语达到校内二级或者省级英语三级,过低的学业要求导致考研人数过少。以郑州大学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的考研情况为例,该校考研率不到10%。在就业过程中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缺乏对求职的理性思考,没有掌握求职方法和技巧,人文素质缺乏,这些成为他们就业和择业的主要瓶颈。
2.招生规模逐步扩大,导致就业竞争日益激烈。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这导致人才数量与社会需求不平衡,呈现供过于求的状况。原有的精英培养模式也在悄悄地发生着质的转变,慢慢转向大众化的教学模式。拉动内需的扩招使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在逐渐缩水,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有数据显示,2005~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分别为338万、413万和495万,2008年毕业生数量更是达到了532万,由此可以看出,精英教育早已转化为大众教育,就业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因此,学校要根据实际办学特点、生源状况,尽量克服困难,既要考虑社会需求,又要兼顾拓宽口径,使学生不仅能从事教练员和教师的工作,而且可以凭借自身特有的智能结构,参与其他行业的竞争。
3.就业观念过于陈旧,目标期望值过高。从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虽然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大都是80后、90后,但是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仍然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总认为自己是大学毕业生,理应属于上流人群,应该享受既体面又丰厚的工资待遇。有数据显示,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大部分都集中在公办学校、公务员、高校等事业单位,以求得稳定的待遇和好名声,其中在就业地域上,主要集中在省会等大城市,而乡镇、农村、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无论待遇如何优厚,也无人问津。同时大多数毕业生对工作环境也有很高的期望,一步到位、坐享其成的思想比较严重。除了很高的期望,还有从众心理、犹豫不定、盲目选择等不良心态。社会观念与自身观念的冲突、观念的超前或滞后,甚至是所学的专业和自身性别,也会带来各种心理冲突和烦恼,严重影响就业比例。 二、改善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对策
(一)调整课程设置,培养目标要与时俱进
运动训练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在课程门类、课程设置、课程数量上缺乏专业特色。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目标设定应存在差异,毕业生就业走向呈扩散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因此应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地制定培养目标。高校适当调整生源的结构,把培养复合型人才作为自身的培养目标,突出专业特色的前提下,全面发展,齐头并进,结合学校和专业实际进行分流培养。一个明确的培养目标不仅能保证运动训练专业学生能力的提高,更是保证人才培养规格的根本。目前来看,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目标只局限在培养专业教练和专职体育教师上,培养层面过于狭窄。
建立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长效机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转变思路,既要考虑国家总体宏观规划,又要考虑当地社会市场需求。面对社会上各级各地师资不均或逐渐减少的情况,及时更新培养目标,大力发展社区体育、群众体育,扩大就业岗位,同时,不同地方必然存在不同的生存环境,要因地制宜地找准自己的位置,如体育旅游、户外运动、残疾人体育、老年体育、社区体育、农民体育、商业体育等,重点综合体育大学要发挥自身的优势,把培养目标的重点放在培养高素质的竞技运动人才和体育专门人才上,这样才能使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走上长效、可持续的良性发展道路。
(二)取长补短,更新就业观念
学习和发展国外运动训练专业先进的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我国运动训练专业的教学水平。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要以市场为导向。当前国内毕业生人数剧增,就业竞争十分激烈,如何能让毕业生学以致用,如何能够让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一个好的课程设置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有明显的作用。另外,更新毕业生择业和创业的观念,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形势,树立理性的就业理念,让他们树立自信心,坦然地面对就业现状,积极调整自我,认识自我,冷静务实,主动寻找机会,到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去,发挥自身应有的价值。要让他们意识到自身素质和专业素养是在社会中立足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创业,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谋出路以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三)加强就业指导,及时发布就业信息
加强就业指导不仅要形式多样,而且要全面有效。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绝不是一个部门或者几个部门的事,而是整所学校的共同任务。加强和政府部门、人才机构、行业协会、用人单位的有机联系,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组织召开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校园招聘会,第一时间通过网站、宣传海报、报刊等形式公布学校收集到的各种用人信息。
(四)保持良好的心态是成功就业的法宝
良好的心态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重要保障。大学生选择职业时不仅要经受学业成绩、思想品德、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方面的考验,也要受到社会文化心理和个性心理的调控和限制。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阅历不够,即使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知识素养,也容易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存在片面的认识。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梳理自身的专业知识脉络,认清自身的优缺点,在求职过程中尽量扬长避短,冷静、理性面对就业,做好充分的面试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徐仁权.大学生择业误区分析[J].江苏高教,2003(6).
[2]霍红,欧雪松,蒲鸿春.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就业走向与课程体系改革[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3).
[3]苏明理,李靖,张春芳.论高等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未来[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3).
[4]霍红,欧雪松,蒲鸿春.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走向与课程体系改革[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3).
[关键词]高校 运动训练专业 就业现状 对策
[作者简介]佘艳丽(1977- ),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体育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学。(河南 郑州 45000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0-0088-02
大学生就业难,是当前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河南省作为人口最多的省,本身的就业形势就比其他地区更为严峻。据有关部门统计,2012年河南省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有150万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其中处于就业年龄段的有75万人以上。2012年河南省城镇新成长劳动力达50万人,高校毕业生37.2万人,加上复员退伍军人安置、国有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等,需要安排城镇就业人员总数达200多万人,而经济社会发展所能提供的城镇就业岗位约为100万个,缺口达100万以上。由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问题,学生本身的素质不高以及相对狭窄的就业领域,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更是严峻。
本文在近年来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根据高校学生的就业特点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的趋势,结合河南省近年来的就业形势,分析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就业实际情况,以劳动力市场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掌握求职择业技能和终身职业生涯发展技能,了解国家有关就业政策,使他们的个人愿望、社会需求和国家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帮助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为他们创造一个美好的事业开端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文以河南省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河南理工大学、商丘师院、黄河科技学院体育学院五所高校运动训练专业的2010、2011、2012届共1500名大学本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对河南省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河南省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一)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就业流向比例
从右表可以看出2010~2012年河南省高校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随着国家教育部门“凡进必考”政策以及2009年招聘特岗教师政策的出台,在教育部门等事业单位就职的毕业生近年来略有上升;国家公务员由于竞争日益激烈,2010~2012年在国家党政机关任职的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有所下降,这与岗位招考中招收体育类公务员的人数减少有关;目前灵活就业人数占据最大份额;此外在毕业生就业流向中,考研深造、参军、自主创业的人数逐年增加。总体来看,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流向发生了较大变化,就业质量下降,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二)运动训练专业的就业特征:毕业生就业去向与自身专业方向偏离
从上表可以看出,河南省高校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主要是灵活就业,其次是在教育事业单位任职,灵活就业的比重要明显高于教育事业单位,这说明高校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目标出现偏差,造成就业方向与自身专业方向相违背的尴尬局面。目前河南省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正在逐步偏离培养目标,就业路子逐渐变窄。作为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得不去反思,究竟是什么阻碍了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常态化。
(三)河南省高校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的难点
1.专业突出且文化知识、综合素质相对不尽如人意。河南省运动训练专业的生源,主要集中在运动队和中学。因专业特点十分突出,该专业学生在文化知识方面,和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较有很大差距。他们入校后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专业运动的学习上,忽视对专业以外的文化知识的学习,文化底蕴不足,知识面过窄。另外,由于长期的专业训练,他们逐渐形成了不拘小节,遇事缺乏理性分析的性格特点。一部分中学生生源,虽然文化底蕴相对较好,理论学习对他们来说很轻松,但是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懒散班级氛围的影响,开始降低对自身的要求,逃课、上网、玩游戏成了他们主要的生活方式,顺利毕业成了他们的主要目标。有些学校仅要求学生在毕业时英语达到校内二级或者省级英语三级,过低的学业要求导致考研人数过少。以郑州大学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的考研情况为例,该校考研率不到10%。在就业过程中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缺乏对求职的理性思考,没有掌握求职方法和技巧,人文素质缺乏,这些成为他们就业和择业的主要瓶颈。
2.招生规模逐步扩大,导致就业竞争日益激烈。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这导致人才数量与社会需求不平衡,呈现供过于求的状况。原有的精英培养模式也在悄悄地发生着质的转变,慢慢转向大众化的教学模式。拉动内需的扩招使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在逐渐缩水,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有数据显示,2005~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分别为338万、413万和495万,2008年毕业生数量更是达到了532万,由此可以看出,精英教育早已转化为大众教育,就业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因此,学校要根据实际办学特点、生源状况,尽量克服困难,既要考虑社会需求,又要兼顾拓宽口径,使学生不仅能从事教练员和教师的工作,而且可以凭借自身特有的智能结构,参与其他行业的竞争。
3.就业观念过于陈旧,目标期望值过高。从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虽然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大都是80后、90后,但是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仍然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总认为自己是大学毕业生,理应属于上流人群,应该享受既体面又丰厚的工资待遇。有数据显示,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大部分都集中在公办学校、公务员、高校等事业单位,以求得稳定的待遇和好名声,其中在就业地域上,主要集中在省会等大城市,而乡镇、农村、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无论待遇如何优厚,也无人问津。同时大多数毕业生对工作环境也有很高的期望,一步到位、坐享其成的思想比较严重。除了很高的期望,还有从众心理、犹豫不定、盲目选择等不良心态。社会观念与自身观念的冲突、观念的超前或滞后,甚至是所学的专业和自身性别,也会带来各种心理冲突和烦恼,严重影响就业比例。 二、改善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对策
(一)调整课程设置,培养目标要与时俱进
运动训练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在课程门类、课程设置、课程数量上缺乏专业特色。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目标设定应存在差异,毕业生就业走向呈扩散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因此应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地制定培养目标。高校适当调整生源的结构,把培养复合型人才作为自身的培养目标,突出专业特色的前提下,全面发展,齐头并进,结合学校和专业实际进行分流培养。一个明确的培养目标不仅能保证运动训练专业学生能力的提高,更是保证人才培养规格的根本。目前来看,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目标只局限在培养专业教练和专职体育教师上,培养层面过于狭窄。
建立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长效机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转变思路,既要考虑国家总体宏观规划,又要考虑当地社会市场需求。面对社会上各级各地师资不均或逐渐减少的情况,及时更新培养目标,大力发展社区体育、群众体育,扩大就业岗位,同时,不同地方必然存在不同的生存环境,要因地制宜地找准自己的位置,如体育旅游、户外运动、残疾人体育、老年体育、社区体育、农民体育、商业体育等,重点综合体育大学要发挥自身的优势,把培养目标的重点放在培养高素质的竞技运动人才和体育专门人才上,这样才能使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走上长效、可持续的良性发展道路。
(二)取长补短,更新就业观念
学习和发展国外运动训练专业先进的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我国运动训练专业的教学水平。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要以市场为导向。当前国内毕业生人数剧增,就业竞争十分激烈,如何能让毕业生学以致用,如何能够让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一个好的课程设置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有明显的作用。另外,更新毕业生择业和创业的观念,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形势,树立理性的就业理念,让他们树立自信心,坦然地面对就业现状,积极调整自我,认识自我,冷静务实,主动寻找机会,到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去,发挥自身应有的价值。要让他们意识到自身素质和专业素养是在社会中立足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创业,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谋出路以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三)加强就业指导,及时发布就业信息
加强就业指导不仅要形式多样,而且要全面有效。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绝不是一个部门或者几个部门的事,而是整所学校的共同任务。加强和政府部门、人才机构、行业协会、用人单位的有机联系,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组织召开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校园招聘会,第一时间通过网站、宣传海报、报刊等形式公布学校收集到的各种用人信息。
(四)保持良好的心态是成功就业的法宝
良好的心态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重要保障。大学生选择职业时不仅要经受学业成绩、思想品德、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方面的考验,也要受到社会文化心理和个性心理的调控和限制。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阅历不够,即使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知识素养,也容易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存在片面的认识。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梳理自身的专业知识脉络,认清自身的优缺点,在求职过程中尽量扬长避短,冷静、理性面对就业,做好充分的面试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徐仁权.大学生择业误区分析[J].江苏高教,2003(6).
[2]霍红,欧雪松,蒲鸿春.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就业走向与课程体系改革[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3).
[3]苏明理,李靖,张春芳.论高等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未来[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3).
[4]霍红,欧雪松,蒲鸿春.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走向与课程体系改革[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