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一次少年侃

来源 :小说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CandleCalmFi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威尔总结出过四条写作动机。自我满足、审美追求、还原历史(真相)、政治目的(顺序不能颠倒)。说实话,我是冲着 “如有情节雷同,请君对号入座”去的。这篇作品属于第三个阶段“还原真相”。大概算了一下,距小说第一次写完到现在,至少十年。十多年前回忆这些事,我能做的,只是把感动自己的瞬间,一个不发放,全记下。写下的过程,就是“沉浸式”地活了一遍——写作最大的美妙就是这个。
  原文最后一节影响整体结构,于是被我拿掉了。还好有机会,让我把它原封不动放在这里,它可以证明我所言非虚——
  这一节,无疑为了满足我唠叨的欲望。我想把在这种重复、堆叠的叙述过程中产生的感觉说一下。通篇下来,我犯了一个毛病,叙述在这篇文字上,太依赖“回忆”这个不可靠的东西了。回忆着,写着,陶醉着,但到头来,发现事与愿违。哪怕力求迫近现实,多年前的现实,回忆却依然在某些片段里,止步不前。情节的发展陷入情绪怪圈。关于小学时代的一些事物:墙缝,地盘,打架,早恋,贴纸等,都是我为迫近现实所做的努力。这些东西越多地出现,记忆越真实。这也是我在那些年关心的,记忆与写作的关系——有那么点儿自我表现的劲头儿。他们每个人全是“我”。开始时的狂欢是真的,结尾处的失落也是真的。不,我可能欺骗了自己,我把好的说成更好,我也把坏的说得一无是处。风凉话、俏皮话、荤话、脏话,此起彼伏。
  “少年侃”作为一种风格,是英国作家戴维·洛奇用来形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一生一次”并无夸张,我想,这是对那段生活的一个纪念。我做到了写每个人都毫不掩饰,于是他们都成了这副鬼样子:冲动、干脆、直接、蛮干,一切不喜欢的,觉得没劲的,都“去他妈的”!我就在故事里撒泼。这篇作品献给这些少年。前几年,在老家偶尔还能遇上他们。我没有勇气走上前,他们似乎也不认识我。大家的面目改变到无法相认了吗?我们就这样擦肩而过。这个复杂的情绪一直埋藏在我心里。
  也就是在我写的这段日子里,我妈逼着我周末上美术班。我特别不爱去。一点也不喜欢素描、水粉、水彩,直到小学毕业忽然喜欢上了国画。到现在,我还喜欢看水墨画,却始终说不清理由。
  水墨画有意思在哪里?跟纸有关。纤维丰富的宣纸可以展现出一幅画的过程。它保留了一层一层的晕染痕迹。西方绘画里看不出原来的样子,颜料遮盖颜料,只见结果。后来一有机会,就去观察一些水墨画家朋友作画。他们画画的时间通常很久,隔几天,上色一次,随即站远,感觉一番;隔几天再上一次色,再看。不断反复,最后成画。创作的前后顺序,在画上全部呈现出来,遮不住。看画也就是看这些。
  我反复写一部作品的目的也差不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观察和反省,找到真正想说的话,发现自己没那么理解的人。这篇讲了故事,也讲了情感。文字在我看来不太分题材,虚构和非虚构都一样,意思到了,情感足了,就该刹车。知道自己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是对的。写好写坏,不好说。文学或艺术的标准一直在变。模糊有模糊的好,像作者筆下的世界,黑或白,都太单一,也许“灰色”才是最好的质地……读小说、看电影、读字帖、翻老画,这种事也都一样,背靠着回忆,做春秋大梦,看别人,更是见自己。所以,一个作者最好别自大地认为,自己说的唠叨话,会有人想听。
  反正,我是从来不敢这么想。
其他文献
1  姐姐每次来电话,都让我心惊肉跳。  在我的手机通讯录里,她的名字既不是姐姐,也不是潘兰欣,而是“炸弹” 。我觉得她极配这个名字。  别人是报喜不报忧,姐姐对我向来是报忧不报喜。如果她的小日子过得优哉乐哉,她早就把我这个百里之外的妹妹忘得一干二净。但是,倘若有了事情,第一个电话准会打给我。我既是她的超级巨无霸垃圾桶,又是她的义务消防兵。  放下电话,我拍着胸口松了一口气。这次既不是姐夫出轨,也
期刊
一  启功先生评点历代书法家和书法作品,写了一百首七言绝句,一向温良朴厚的老先生,谈及武则天,也难免八卦了一下。且看第四十四首:  草字书碑欲擅场,  羽衣木鹤共徜徉。  缑山夜月空如水,  不见莲花似六郎。  这首诗我们从后往前来看,可能更具有戏剧意味。这里提到的“六郎”,肯定不是北宋勇冠三军杨家将的杨六郎了,要揭开此六郎真面目,就必须要考察一下武则天的私生活。武则天成为女皇之后,也像男性帝王一
期刊
一  傍晚时分,他们到了县城,就是胡喻诗每年春节都要随狄生回到的南城。只是这个男人现在应该叫做前夫了。胡喻诗站在巷口,有些犹豫,几个月前她在心里已经和这里诀别,把南城删掉了。可她还是没有摆脱狄生的纠缠,答应狄生最后再回来一次。  县城在省南,接近另一个省份,包括生活习惯有一多半随隔壁的那个省,车开进县境时就看到了很多的水,像一个水乡。狄生家的对面也有一个老湖,每次来都能看到一汪湖水,湖边停留的小船
期刊
写完这个小说,全国疫情似有缓解。自春节以来,每个人的心情大致相同:绝望、愤懑、紧张、屈辱、无奈……李文亮事件让这些情绪抵达顶点,近日又随局面趋缓而渐渐平和。一场大疫终究夺去了太多人的生命。别以为两三千是小数字,这些数字背后的家庭,个人,一切,瞬间灰飞烟灭,沦为灾难电影中才根本不值一提的齑粉。连“天地不仁”之“刍狗”都算不上啊。  太心痛,太难受。尤其,我是在武汉读的大学,足足生活了四年,武汉算是我
期刊
必有亭子,白日可以得荫避暑,  也可以作为藏身之处,躲避狂风暴雨。  ——《旧约·以赛亚书》  某一天,一个下午吧,最好是黄昏。一个疲惫的中年男人,被一场不期而遇的雨赶进了公园小山坡上的一处亭子。这亭子很漂亮,“六角尖顶,斗拱飞檐,四根朱红的大柱子,琥珀琉璃闪闪发光”。亭子里有一位四五十岁的男人正在拉小提琴,琴声悠扬,人们听得如痴如醉。此时,我们这位脸上没有半点生气的“落魄者”,像是被什么东西刺了
期刊
张光复先生是哈尔滨美术界的一位资深艺术家。人们比较熟知的,便是呼兰区萧红纪念馆院那尊萧红雕像。这尊雕像传神地表现了萧红作为旧时代的新女性向往自由的觉醒和气质。是萧红纪念馆最为令人心驰的作品之一。它表现了萧红的精神世界,来到萧红纪念馆的人都会对它留下挥之不去的印象。  實际上,若从艺术之路考量,光复先生是个挺不得志的艺术家。虽然也涉猎油画、水彩、水墨,但主攻的仍是雕塑。搞雕塑的市场空间不大,一般都是
期刊
一  这场灾难来得太突然了!  当全国人民正满怀希望,沉浸在欢度2020这个庚子年春节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带着一个陌生而可怕的名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然在湖北武汉市爆发,继而迅速传播开来,传向全国……  人们来不及收起欢乐的笑脸,就陷入了紧张的恐慌之中,电视上,不断看到每天几百几千的新增病人,不断传来武汉封城、武汉医护人员告急的消息。央视向全国人民发出警示:如何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告
期刊
一  秋天,在林中小路上,才更加清晰,更加灿烂。  阳光泼下碧蓝的天空,有些神秘,也有几分虚假,但是只要你在看,你就会看到寂静,喧嚣,悲伤,或者喜悦。几片枯黄的叶子飘摇着落下时,一阵秋风吹过,仿佛所有的时间都如火车过境,将那些隧道、桥梁和晦暗的城市远远地抛在身后,然后独自停靠在空空荡荡的旷野。只有那些不知名的小花,依旧在路边默默地开着,也默默地成为了秋天的一种约定。  突然而至的一场大风降温过后,
期刊
在我的记忆里,哥哥就是父母亲的一道伤疤,要他们用生命不时地去舔,去缝合,而我仿佛只是一位旁观者,日益麻木不仁,面对这一切,我无计可施。  哥哥比我大了整整十二岁,我俩一个属。哥哥结婚的时候,我还在上初中,新嫂子娶进门后和我还有父母亲一起住。当时我家是两室一厅,父亲经常出差去外地做技术指导,每次回来在家也住不了几天,家里通常就只有我、母亲、哥哥、嫂子四个人。  每天早晨我晨读的时候,都会看见母亲做好
期刊
这篇文章的内容,或者说要表达的主题,其实跟“24病区”没有多大关系,因为我无意要对这个病区做介绍或宣传,只是因为这个病区给了我很多的冷静思索和灵魂触动,让我脑海中总是淡忘不了它。人总有生老病死,结局难以回避。起笔前先做个说明,免得被指为标题党,搞噱头。  今年九月初的一个早上,岳父突然高烧,意识模糊,大小便失禁。帮他清理后,我和妻急忙把他送到家附近的一家医院急诊室。这是让病人快速得以救治的捷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