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与不会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rarc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饮茶之道,有会与不会。
  会者,精通其中的门路。工艺、年份还有品种,望闻之间,信手拈来。从茶叶的辨别,到烹煮技巧,无不了然于心。最后,茶香入口,自是不俗。
  会的初衷,自然是求好心切。把茶当成一门学问,摸索其间的门道,为的无非是去劣存优,能品到一杯好茶。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的不仅仅是天分,还有时间和经验的积累。
  但一门心思致力于“会喝茶”的人,最后往往会发现,自己在喝茶这条路上,越走越窄。“会”字之中,有太多框架与标准。最终,符合的总会越来越少。于是,入口的茶味,也就日益单一。
  反倒是“不会喝茶”的人,有时更能感受到茶水之中缤纷各异的美妙。“不会”之中,没有标准,也没有束缚。对于不如意之处,不去介意。每一次与茶的邂逅,都能在不同的形与味之间,寻找到美妙之处。
  人处于世,也得面临会与不会的选择。
  会做人的,于为人处世之道,自有一套固定的模式。最终,能被纳入生活轨道的,自然都是大同小异的。正如一杯茶,喝着喝着,味道却日益单调。最终,前路越走越窄,很难再品出什么新滋味了。
  “会”字之间,有着摸索与门路,但同时,也难免带着主观与偏颇。有时,要撇开主观,需要的反倒是“不会”。因为“不会”,内心得以放空,腾出空间接纳新事物。
  “不会”做人,有时源于无知。但也有这样的时候,尽管观尽世态,但心间仍秉持着“不会”的初衷,以赤子之心处世,对身边的人与事充满了好奇心与新鲜感。这样的“不会”,是一種虚怀若谷的处世姿态。
  饮茶如人生。有时,不会是一种比会更可贵的品质。
  (编辑
其他文献
曾看到一则段子,“别人家的学霸,发顶刊比我发朋友圈还频繁”。这说的是中国科技大学的曹原,在国际顶刊《自然》创刊以来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的最年轻的中国学者。他不仅连连在《自然》上发表论文,而且还创造过一天之内连发2篇的记录。这让他不但在学术圈声名斐然,还赢得了团中央等官媒的交口称赞。今年,他仅25岁。  如果在搜索引擎里输入“最年轻”这三个字,可以发现有各种天之骄子冒出来,比如最年轻的教授、省长、市委
酬酢、凼肥、籀文、瘗玉、螭吻……作为中文系的副教授,诚实地讲,笔者一个也不会写,连意思都不甚了了。看着各个中学的同学们在这个“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里成竹在胸,一挥而就,确实令人叹服。但是,叹服之余,总觉得什么地方不对。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善意可感,信息化时代到了,大家都在噼噼啪啪地打字,不说毛笔,连钢笔都是稀罕物,时间久了难免提笔忘字。由此借鉴“选秀”的模式,搞一场“中国好汉字”,以此应对汉语的
对商务人士来说,衣着往往会决定客户对他的第一印象。没有比走进会议室时衣服上还粘着饭粒更让人尴尬的。事实上,只要别忘了带上甘油、干洗溶剂、酒精,或者发胶,就可以避免很多尴尬。    1.如果溅上咖啡渍,尽快用冷水浸泡。如果仍未洗掉,用甘油或去污剂轻轻揉搓污渍部位。  2.如果沾上墨水,用带有酒精的发胶多洗几次,然后用干净抹布擦干。70%的酒精也可以去除墨渍。  3.如果粘有血渍,处理的时机很重要。如
夏,暮色未至。我误入一片中草药园子里。  清凉的光影里,那些绿色枝叶,淡色花朵,盎然着,引诱我。  我的惊喜带着古典的战栗和清雅的药香,若突然闯入《本草纲目》的深处。  看看,这就是白芷。这个,叫柴胡。原来,决明子长这个样子。还有还有,苏子、皂角、大黄、艾草……这些熟稔的名字让我激动。它们,是我幼时的歌谣啊。  小时候,我时常到爷爷的药铺玩。故乡的老屋里,爷爷除了出诊,就守在满室的药香里。那一格格
小时,春天,东风暖了,母亲就开始给我和哥哥做风筝,然后一起放飞。田野上,娘仨都仰着头,任煦暖的阳光铺在脸上,目光随着风筝,投向天空。这时候,母亲会轻轻哼几句:“正二三月天气好,功课完毕放学早。春风和暖放纸鹞,长线向我爷娘要。爷娘对我微微笑,赞我功课学得好。与我麻线有多少?放于青天一样高。”  我觉着好听,就好奇地问母亲是谁教给她的,因为我觉得这是诗,而母亲没有上过学,母亲笑着说是她的母亲,也就是我
读初中时,学校靠墙的僻静处,有一树疏梅。它的南端被一片石砖房挡着,每年修葺校舍留下的断砖残瓦零星其间。一条小河流到这里,由一个豁洞穿墙而过。站在矮墙下,墙头上参差着葳蕤的青草,和着风,摇动着星星点点的小花,或洁白,或紫红。  那时,班里转来一个女生,叫梅。梅的相貌清秀,讲了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我与同桌素云下课后喜欢到河边逗留,梅不知从何时起,也加入我们中间,我们成了形影不离的三人组。  一天午后,梅
夏初,花落,果结。  小巧的果实玲珑可爱,端坐葱郁的枝头上,或隐于碧绿的枝叶间,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相同的是,都穿着青衣。这翠滴滴的青,娇嫩嫩的果,把我的魂儿勾了去。每日里,频频流连小院,不论天色将晓,朦胧月色,还是微风细雨,烈日当空,与之相见的念想,从未改变。蹲下,凑近,拨开浓密的枝叶,细细端详,久久凝视。尘世里奔波的心,需要一个角落,安静,甚而安放。青果无言,似有意会,以日漸丰腴的体态回赠我的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吴 茗 整理)
词序颠倒,往往能意境全出,妙趣横生。  1994年,由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创办的《焦点访谈》栏目,由于不忽略弱者的声音,很快在群众中产生极大反响,以至老百姓有了冤屈就找“焦点访谈”,出现了在中央电视台一窗口前排起长队的事。1998年11月9日,《文汇报》对此进行了报道,标题是《“焦点访谈”说客盈门》。就在同日,《新民晚报》对该文进行了转载,标题却改为:《“焦点访谈成了“访谈焦点”》。这一“词序颠倒
春风像曲曲折折又线条流畅的柏油公路,蜿蜒行进在群山间。我和爱人驾车入山,被春风引至一个山坳里的村子。依山而建的房屋在公路一侧,公路另一侧是一片田园。我们把车停在公路边,沿小路走进田园。春风裹挟着泥土和粪肥的气息自由弥散。正是午后,村民大概多在家中小憩,时空静谧,视野里,几只喜鹊上下翩翩飞舞。  这片山间田园,地势高低起伏。走上一个高坡,看见一小块矮灌木枝圈起的长方形园子。一对老夫妻,在园子一角忙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