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能做什么,还能做什么?

来源 :中学生天地(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TA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的AI只开发到4岁儿童的智力
  from 吴 飞(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
  同学们讨论的人工智能,包括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都还只是“弱人工智能”或“领域相关人工智能”。专业一点的解释就是:相关智能算法通过人类专家的设计和训练,为特定任务进行专门优化,就像无人驾驶汽车、阿尔法狗等。尽管这些算法可以替代甚至超越人类的某些专项技能,但都只是在单一领域可用。再如微软小冰、阿里巴巴智能客服机器人等,虽然已经可以与人类对话,但它们能聊的只局限在某些特定的话题范围内。从目前来看,人工智能还只开发到人类4岁儿童的智力。
  人工智能现在最缺乏的,是人类很强的“通用智能”,如举一反三、顿悟、直觉等能力。从低级的运动控制到高级的认知任务,人类具有解决多种多样挑战的能力,这是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圣杯”。未来,通过借鉴人类从感知、认知到决策的能力,实现解决多样任务的“通用人工智能”也许是人工智能最有可能的发展方向。
  人工智能必将由“弱”变“强”
  from 张泽玲(佐治亚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机器学习方向硕士)
  在我的设想中,未来的“强人工智能”,在外表上可能会像科幻小说写的那样,和真人差不多。而在功能上,很大的可能是在某一方面完全达到甚至超越人类的能力,但不是像人类个体一样具有通用的“智慧”和“意识”。
  比如,将来我们可能会有对病人做出诊断的AI医生,为当事人提供专业法律意见的AI律师,帮助企业或个人进行财务管理的AI会计师,教授我们知识并辅导我们的AI教师,陪我们运动帮我们遛狗做家务的AI管家……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这些AI一定都是分开的个体,而非一个无所不能的全能个体;如果能达到全能状态,那就上升到另一个层面,即“超人工智能”。未来是否真的会出现“超人工智能”?现在仍有争议。我个人的意见是,就像自然造就的人类不可能超越自然本身一样,人类建造的智能工具应该也不会超过人类整体。不过,人工智能由“弱”变“强”的进化是一条必然的发展之路。
  危机!全城大失业!
  我们小时候在作文里描绘过的那个“未来世界”,如今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似乎已经隐约出现在地平线上——生活将变得非常智能化,到处都有AI的帮助;学生不用去教室上课,教育越来越平等;工作时间大幅减少,大家可以坐享更多的社会福利;还有,我们也再不用死记硬背,可以去学真正想学的知识了,那简直就是梦寐以求的生活啊……
  我家附近就是阿里园区,我曾无数次幻想过将来去那里工作。但是,也许不久的将来,当我准备要挥洒青春、大干一场的时候,园区里很有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形:物流部,物流AI正在熟练地登记、分拣快递;技术部,技术AI正在快速生成代码,应对网站点击的超大流量;运营部,运营AI分析和监控着用户数量变化;宣传部,宣传AI在设计制作所有海报和视频广告,准备进行投放……每个岗位上,AI各司其职,却没有我们的位置……
  ——韩 政
  以前很多人觉得AI只能取代体力劳动或者技术含量低、机械和重复的“低端工作”,但是现在已经出现了能够在金融投资、保险理赔、医疗诊断、企业管理等领域进行高水平预测与决策的人工智能。还有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曾以为,文学、艺术等创造性工作是AI无法渗透的人类“高地”,然而这一年来我们一再从新闻里看到人工智能谱出了乐曲,编出了剧本,写出了小说……
  2017年2月,由花旗银行与牛津大学合作的一份报告称:美国47%的就业岗位或将被机器人代替;在英国,这个比例是35%;在中国,该比例高达77%。
  危机!我们变笨了!!
  我在设想这样的场景:20年后的某天早晨,我从梦中醒来,发现不知什么原因,这个城市的AI系统大面积瘫痪……我习惯性地呼唤智能管家,叫它帮我准备早餐,却只等来一阵沉默,而十几年没下过厨的我,已经记不清应该如何做饭。只好饥肠辘辘地出门,却突然意识到,我早已被自动驾驶惯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路盲,甚至从来没注意过从家到公司的具体路线是怎样的,而且我对自己能否以“人工模式”驾驭汽车也完全没有了信心。我决定打个电话——幸好我的手机还有非智能的通话功能——给我的老板,讨论一下目前的窘境,电话拨通的那一刻,才想起他是一个美国人,而我们这么多年来依靠先进的智能翻译器沟通无阻,我的英语怕是早就已经有一大半还给老师了……
  ——金 蒂
  “导航造就路盲”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我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请网约专车司机利用导航送我到目的地后,让他不用导航再走一遍刚才的路线。结果表明,大多数专车司机根本不认识道路,甚至完全迷失了方向。有的司机已经在北京开了半年的专车,却依然不能辨识东南西北。
  我们的前辈曾经生活艰苦,但正是这些吃苦的经历,使得他们个个心灵手巧:会缝补衣服,会打造家具,會修理家电……而人们在创造了高科技的同时,亲自动手动脑的能力却越来越弱,很多人甚至丧失了最基本的生活技能。长此以往,我担心只有研发那些“高智商”设备的精英或许可以保持永久的高智商,而大多数实际使用者则可能“堕落”成“新型弱智群体”。
  危机!我被“信息笼子”困住了!
  我觉得《三体》里描述的一个场景在未来可能会出现:生活中到处都有信息屏幕,信息无所不在。我们可能在随便什么地方随便说一句话,和这句话相关的各种信息就会被推送过来,显示在身边的诸多屏幕上。信息不仅滚滚而来,而且越来越“懂”我们——你喜欢某个明星,关于他的一切都会巨细靡遗地展示给你;你讨厌某个作家,他的名字和作品便从你的世界里彻底消失。就算是世界杯这样的盛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对于不关心足球的人来说,它也可以如同压根没有发生……我突然感觉不太妙,在这样的世界,每个人似乎都被困在了一个“信息”编织的小笼子里,貌似每天都看到听到很多,知道的东西却很少很少。   ——滕卢涛
  危机!谁决定了你的决定?
  对我这样一个轻微选择困难症患者来说,未来的纠结可能会少了许多。从“每日三问”(“早上/中午/晚上吃什么”)、购物清单、出行安排,到职业选择、投资理财,甚至恋爱婚姻……凡事犹豫不决都可以问AI。一开始AI的建议只是参考,后来人们慢慢发现AI总是比我们更理性、更周全、更精确,尤其是当它对我们的生活习惯、心理特点、情绪变化、身体状况,甚至DNA序列等等越来越了解,它的建议总是那么贴心和靠谱,人们就会愈加倾向于毫不犹豫地按AI制定的方案去行事。同时,医院开始用AI诊疗患者,企业开始用AI进行招聘和考核,政府开始用AI制定政策……有一天我可能会猛然怀疑:是谁决定了世界上大大小小的事,我们,还是它们?
  ——李佳莹
  “做出决定的能力就像一组肌肉一样,你不用就会退化,你对计算机信任越多,依靠人工智能来做的决定越多,你就会失去自己做决定的能力。”这是《人类简史》和《未來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给我们的警告。
  除此之外,我们对于智能系统的信任与言听计从,也让我们变得更容易被操纵。一个显而易见的风险是,一旦人工智能的数据或算法被别有用心的人侵入并篡改,我们就将变成被人玩弄于股掌的“提线木偶”,而我们自己甚至毫无察觉。
  其实不用等到未来,近几年随着机器学习的发展,个性化推荐愈发普遍。我们能用新闻客户端看到更喜欢的资讯,能用音乐客户端听到更喜欢的歌。但这正是陷阱所在:我们喜欢的,就是我们需要的吗?
  很显然,一个人的健康需要多种营养,一个人的精神食粮也需要丰富多元,我们要了解的是一个多样化的世界,我们的生活也理应拥有各种可能性,而不是只有最爱吃的食物、最爱听的音乐、最关心的新闻、最喜欢的风格……但随着互联网发展,各种蜂拥而来的“推送消息”可能成为许多人最主要的甚至是近乎唯一的资讯来源,造成事实上的“信息垄断”,加上日益精准的“个性化推荐”技术,让我们不知不觉中只关心世界的一小块,而且是越来越小的一块——即使没有人操纵,我们也会变得越来越狭隘,越来越单薄。
  危机!我还有“价值”吗?
  前面已经有同学提到,未来可能许多人的工作时间将大幅减少,甚至不用工作了。但是我想,即便可以实现衣食无虞,这样的生活会是我想过的吗?到那个时候也许我会常常想起自己“中二”时代立下的想要为之奋斗的理想,想起曾对爸爸妈妈许下的让他们为我骄傲的承诺,想起大学选择专业时那份立志让世界变得更好的热忱……这一切都没有意义了,人工智能已经把大部分我们能做的都做了,而且做得更好。留给我们的,只有大把大把自由自在(或者叫作无所事事)的时间。当然你可以说我们终于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了,但是这种只剩下“玩”,却不再为他人创造价值,也不再被他人需要的生活……真的好吗?
  ——王宣茜
  在我看来,人类之所以会形成一个社会,其基础就是以社会分工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之间的相互需要。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最大冲击,就是将动摇这个人类社会里最重要的基石。少数人类精英掌握着人工智能技术,而多数人沦为《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所讲的“没有任何经济价值的无用阶层”。
  不是说展望美好明天的么,怎么越说越可怕了……赶紧找大佬来压压惊!也希望大家和我们一起,试着从专家的解答与分析中,归纳出一些“未来生存法则”。因为无论如何我们都将成为“未来世界”的第一批公民,请时刻准备着!
  郝景芳(科幻作家,《北京折叠》作者,雨果奖获得者):
  人工智能确实已经取代了人类的一部分工作,但换个角度来看,其实我们是把已经做习惯的、繁琐的工作交给人工智能去做,这让我们可以不断去开拓创新。
  在对未来的畅想里,我们不应该低估人类的智慧。人类在未来可能会有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工作。比如现在我们这个时代就有很多酒店体验师、旅行线路设计师,还有在互联网上与其他人聊天、排解孤独的职业。这在以前都是无法想象的,但现在确确实实已经产生了。未来同样可能如此,其他工作让人工智能去做,人类社会就会再次产生很多新鲜奇妙的工作。所以我们不一定会失业,而会有机会去从事更多更有趣的职业。
  刘慈欣(高级工程师,科幻作家,《三体》作者,雨果奖获得者):
  当简单的重复性劳动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时候,你就要把目光投向复杂的工作,去发挥人工智能所不具有的能力。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去创造新事物、新技术、新艺术,丰富世界,完善自己。这将让我们能区别于机器,不完全被机器所替代。
  郁喆隽(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
  人类依赖机器这件事,从工业革命开始就一直在发生。所有的机器本质上都是人类制造用以替代人的一部分功能,给我们带来快捷和便利。在我看来,机器帮助人类并不必然导致人类“退化变笨”,毕竟一个人不可能掌握人类的所有技能。就比如我们每天用自来水,但并不知道自来水是从哪里来的,因为别人帮我们完成了,所以只要整体的人类能够掌握这个技术就可以了。
  而个体是否会“退化”,这完全取决于个人。如果你选择依赖技术、碌碌无为、只知享受,那么就会“自断生路”,成为一种懒散的生物而非真正的智慧人类。但是如果你选择抓住技术,关注科技发展的前沿,不和时代脱轨,利用人工智能“解放”的时间去做更多具有创造性的事情,你将会和人工智能共同进步。两者皆有可能,你会如何选择呢?
其他文献
选调生,作为党政机关高素质工作人员重点培养对象,需要了解基层群众信息、国家政策文件,更需要拥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只有三者兼备,才能脱颖而出,成为踏实肯干的高素质政管人才,而行政管理专业是你了解行政管理理论和技能的最佳专业选择。  老师说  Q1: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工商管理,我们要怎么区分这三个专业?  邱毅:小到一个私企的日常行政管理工作,大到整个国家公务员体制的建立及政府机构的有效运转,
少年就是要燃,要拼,要永不言弃!  每当我看到“坚持、有韧劲”这几个字的时候,眼前总能浮现一套蓝白相间的校服,翻出了折痕的衣领,小平头,一枚团徽,还有在国旗下讲话时的敬礼。  这些东西都属于白松涛——一个梦想成为士兵的执着少年。  “报告完毕!”国旗下的他一步一摆臂,站了一个标准的军姿,然后敬礼。  “哇,好帅——”场下沸腾了,鼓掌声、笑声、讨论声混杂在了一起。“听说他要考军校,能考上吗?”对于他
学校新政教处主任上任之后,各种奇葩校规开始出现:比如,上学期间不可以穿牛仔裤,校内不得举办生日聚会,晚上回宿舍不许走小道等。从上课到自习,从个人形象到作息规定,奇葩怒放,真是让人不得不吐槽!——影子,颖子  @青灰色:学校颁布校规大部分是好的,比如晚上回宿舍不许走小道,肯定是为大家的安全考虑。但如果某些校规太严苛,就会引起我们的反感,从而会被大家全盘否定,得不偿失啊!  @Jiahe:我们学校还会
  
身体若一动不动像被砍倒的大树,那上面只会长蘑菇,再不会结出甜美的花果。  他是朋友家的小孩,今年刚上大一,元旦碰见时,他说起了这段故事。  即将上高三的那个暑假,老师问他要不要参加集训营,老妈也为他安排了许多培训班。他有自己的高昂心志:薄弱点又不是不知道,待拔高处也了如指掌,再好的名师也无非是督促学生反复练习,既然这样,难道自己在家不能学习?  暑假第一天,他把时间安排做成表贴在墙上,从早6点到晚
【关键词】全息阅读;云课堂;停课不停学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18-0023-02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江苏省常州市三井实验小学立足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改革实验项目“儿童全息阅读”奠定的阅读基础,启动“全息阅读·云课堂”的学习,停课不停学,尽力避免“视频一看,问题一答,作业一练,全部抓瞎”的“尬聊”状态。借助“全息阅读”为学生输送
姓名:李珍珍Jessie Li  身份:JA中国员工(上海区域项目发展中心)  在华东政法大学读书的时候,我经常在校园里遇到一群人,他们西装笔挺,一派“社会人”的风范。我不知道他们是干什么的,只知道他们属于JA中国(全称为Junior Achievement,青年成就)这个社团。报名JA中国活动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我常常落选,因为这,总觉得大学生活有点儿遗憾。   毕业后,我进入银行做HR(人力資
武警泰州支隊安徽籍上等兵张浩宇,坐在草地上看着自己这次“魔鬼周”极限训练考核成绩单,满意地笑了。   一年前,他在电视上看到武警特战官兵英姿飒爽训练和执勤的征兵宣传片时,感到热血沸腾,毅然决定报名参军入伍。经过3个月的新兵训练,他如愿被分配到素有“利剑”和“尖刀”之称的武警泰州支队特战中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准特战队员。他知道,要想把“准”字去掉,必须通过严苛的“魔鬼周”极限训练选拔考核。 他暗暗
  
“为爱找方法”的神秘答主:  您好!  我从小就对阅读和写作有着浓厚的兴趣,在阅读许多优秀作品的过程中,我发现作者们都对过去的老城、故乡表现出强烈的追忆和怀念。他们歌颂从前的美好,怀恋以前生活的老村老城,喜爱那些现在很难看到的旧习俗,把老城的孩子对老城的赤忱之爱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再感人不过了,可让我疑惑的是随之而来的、或轻或重的对现代化大都市的否定态度。他们不喜欢当代太快的生活节奏,不喜欢拥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