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弗兰西斯•培根作为新科学的倡导者,为了有助于人们可以尽快地破除各种错误和偏见,提出了他的“四类假象说”,并且通过列举可行性事例,为人们指明了研究科学应遵循的有效的方法,因此对培根的价值应予以更为重要的评价。
关键词:科学;理解力;事例;方法
文艺复兴时期,作为当时新科学的倡导者的弗兰西斯•培根,对于现代科学的研究仍有着重要的价值。当时新科学的出现,必然会引起人们的的好奇和欲从之的心愿,但是如何打开这一新的殿堂去发现它的奥秘,则是人们急于知道的,这就像求宝心切的人,急欲发现宝藏,但却不能盲目乱转,到处搜寻一样,必须找到一确定方法的指引,从而一步一步按图索骥,最终才有可能寻获宝物。培根作为当时的新科学的领路人,确实担当起了其应承担的历史重任,给人们指引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科学之路,为后来的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前仆后继的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科学史家亚历山大•克瓦雷和E•J•狄克斯特修斯认为,“培根贡献的价值极小,他在科学中的作用与希腊瘸诗人梯泰厄斯在军事上的作用类似,梯泰厄斯不能打仗,但是他的战歌鼓舞了那些能打仗的人。”[2]p63
对此,我并不赞同,培根并不仅仅是鼓舞了许多人去从事科学这一新的事业,而且为这些人提供了诸多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他本人虽没有像伽利略、牛顿等伟大科学家那样作出重大的科学发现,但是他亦坚持亲自动手去试验,而且他自己便是因为在一项户外的科学观测的实验中,因感伤寒而不幸死亡的,这种科学研究的精神也为后代的科学家树立了楷模,值得后代的人们学习和纪念。本文便是为进一步挖掘培根的科学思想的重要价值而作,也希望能借此吸引更多的人重新阅读其著作,从中获得思想的启迪。文章试图从两方面对此进行阐述。首先,培根论述了在科学研究之先,应如何纠正和洗净感官和理解力以使之可以更好的胜任科学研究。这一准备工作完成之后,接下来是就人们应使用什么合理的方法来研究科学现象,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以便于可以更好地认识自然,并合理的利用。
一
弗兰西斯•培根历来被哲学史家简单地划归在经验主义的流派之中,并与洛克,休谟等对科学知识知之甚少的纯粹经验主义者并列。这些经验主义者大都主张,心灵就像一张白纸,一切性质都空着,没有任何观念,通过从感觉中接受到心灵中来的各种不同知觉,从而熟悉了外界的对象。这样它便拥有了黄、白、热、冷、硬、苦、甜和一切其它感觉性的观念,因而这类经验主义者便由此武断地推断出这样的结论,即感官对心灵是如此重要,因此感觉是它拥有大部分观念的来源,而另一部分观念即使不是直接来源于感官,也可以通过回溯,发现其是间接地来源于感官。但是培根与此类经验主义者不同,他在第一卷五十中指出,“人类理解力的最大障碍物和扰乱却还是来自感官的迟钝性、不称职以及欺骗性;这表现在那打动感官的事物,竟能压倒那不直接打动感官的事物,纵然后者更为重要”[1]p27,接下来,他还指出,“感官本身就是一种虚弱而多误的东西;一种比较真正地对自然的解释,只有靠恰当而适用的事例和实验才能做到,因为在那里,感官只触及实验……”[1]p27,由此可见,培根已经很有远见的指出了感官对于科学研究的限制性作用,如果我们不加以警惕,势必会陷入他所预先提醒的感官的欺妄之中。因此他建议应将理解力同感官协调起来,以使它们共同发挥各自的作用,这样才能做出对人类有益的事功。
对于如何合理地运用感官和理解力,培根也给了现代的人们很多理性的启示。比如,他的著名的四类假象说,对于人类经常犯的心理主义、主观主义、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的错误,都一一进行了批判和澄清。从而可以让心灵不被诸多的迷障遮蔽了其明亮的目光,为它在科学发现中能最大有效的利用感官和理解力作出了铺垫式的阐明。
首先,培根对人们极容易犯的族类假象进行批判。不论感官或心灵的一切觉知总是容易依个人的量尺而不是依宇宙的量尺,因而他所接受的光线变得不再规则,反映事物时因为掺入了自己的性质而使得事物变形和褪色。其实,培根的这种对于人类心理主义的批判,对现代的科学发展中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代的科学哲学的发展已有这种倾向,像一些科学哲学家借助于心理学中的格式塔理论对科学进行的研究,使得科学走向了反实在论的错误路途上去。这些科学研究中错误倾向,培根似天才般地早有所察觉并已预先做出了批判,提醒人们不要偏离真理的航向。
其次,培根所批判的洞穴假象,他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洞穴,是自然之光屈折和变色。这个洞穴的形成或是由于这人自己固有的独特本性,或是由于他所受的教育,和别人的交往;由于他阅读的一些书籍而对其权威性发生崇敬和赞美,又或者由于各种感印,这些感印又是依人心不同而作用各异的。”[1]p21任何一名科学工作者必须克服他先已形成的主观洞穴之后,才能真正如一名专业人员眼光那样去看他所研究的对象,就像下面这一事例中,这个医学学生最后终于打开了自己的理智视界,不再被各种感官幻像所迷惑,通过专业的学习训练之后进入了客观的科学的秩序世界。“想一想,一个在学习肺病X线诊断课程的医学学生。在一间暗室里,他注视着置于一名病人胸前的荧光屏的影迹,倾听着一位放射学家用专门的术语对他的助手评论这些阴影的有意义的特征。起初,这个学生完全迷惑了。因为他在这张X线胸片中只能看到心脏和肋骨的阴影,在它们之间还有一些蛛状斑。专家们似乎在信口讲述他们想象中的虚构的事物;他们一点也不能看见他们所谈论的东西。然后,由于他继续倾听了几个星期,细心地查看各种不同的病例的新片子,他开始有了尝试性的理解,他逐渐忘掉了肋骨,并开始看到了肺。最后,如果他理智地坚持下去,在他面前将会展现一幅富有意义的的细节的全景:生理的变异和病理的变化,疤痕,慢性感染和畸形症候。他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他仍然只看到专家看到的一部分,但是现在这些片子变得有意义了,对片子的大多数评论也是如此。”[3]p35
培根接下来批判的是另外两类假象,市场假象和剧场假象。市场假象,即人们靠谈话来联系,所利用的文字便是一般人的理解之义,因此所选用文字的失当也会阻碍理解力。而剧场假象是指,那些公认的学说体系犹如舞台戏剧一般,使人们形成诸多的教条,变得轻信、顽固,不再具有科学所要求的批判精神和探索精神,而且其中的错误的论证也往往贻害人们。
通过对以上四类假象进行批判,培根指出,“关于这一点,我要说明我所思所陈的实际上不是不知论,而是利知论;不是不承认理解的能力,而是给它以帮助;我并不轻视理解力,而是要管理它。我们应知所须知,而尚以所知为不周,若以所知为已周,却不知所须知,就差不多了”[1]p109。
培根通过上面对感官和理解力特别容易存在的四种误区进行揭露和批判,这其实是相当于首先对感官和理解力进行清洁、净化,以使之能有更大的光亮承担接下来的更重要的任务。这就犹如一个人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军人,首先要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从而把以前所有的那种散漫、随便、拖沓等不良的习惯,经训练磨洗调之后,才能进一步接受专业的指导,成为一名炮兵或陆兵或其他的合格的专业士兵。
二
培根在完成了以上的准备工作之后,便在第二卷大张旗鼓地展开了他对科学事例的论述,正是通过这种在科学中对优先权事例的选择中展现了他的洞见性的智慧,其中隐含在这些选择性事例中的预先所使用的许多科学方法,都在科学后来的研究中一直被广泛地使用着。下面将把培根的二十七种优先权事例所隐含的科学方法一一进行阐述和说明,从而可以让人们更深刻地去了解培根的思想,从中获得精神的资源。
(一)排除法 从培根的“单独事例”中,可以清楚地发现这一方法,而且培根在其前文所举的对于“热的法式”研究的事例中,也清楚地对这种方法进行了说明和应用。他认为通过将这些事例总结出来,然后再与所要查究的性质无共同性的其它事例排除出去,这样对于我们加快所要查究性质的规律具有重要的价值。这种方法在科学发现中已应用非常广泛,在此不再赘述。
(二)求同法 从培根的“移徙事例”、“联盟的或联合的事例”和“友敌的事例”中,可以看到这种方法的使用。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邓•司各脱,也曾将这种方法总结为,“列出这个结果产生是每次存在的种种事项,然后寻找在每个事例中都存在的某个事
项。”[2]p34约翰•洛西将这种方用以下图表表示:“
那么研究者有权作出结论:e可能是原因A的结果。”[2]p34约翰•洛西的这种解说很清楚的展示了培根在这些事例中所运用的求同法的本质。
(三)改变条件法 从培根的“朦胧的事例”、“传票的事例”、“门户的事例” 和“补救事例”可以总结出这种方法,培根对这些事例的作用做出了解说,其实也便是将这种方法的目的揭示了出来:第一,“加强、放大和校正感官的直接活动”[1]p236;第二,“把不能直接觉知的事物借助工具或是其它能觉知的事物将其显示出来”[1]p236;第三,由于诸多事物的变化和运动过程是连续的和系列的,因而其中隐秘的法则经常不为人察,通过增加间隔物,或延长时间等各种实验手段,将未曾显现的事物召唤出来;第四,通过提供某种代替物,将感官对之无能为力的事物进行支配和控制;第五,激动感官的注意和重视,从而使之能对精微的事物有所觉察,以便于能进一步去研究。比如,培根列举了很多的事例,像玻璃镜等各种实验仪器的使用,就是通过改变研究对象的各种实验条件,从而将所要查究的性质孤立出来,以便可以清晰地将其整个变化过程显示出来,从而进一步去发现其隐含的规律。又比如在一项试验中,试验者需要获得氢气,他可以首先通过电解水,从而得到氢气和氧气,然后将这两种气体通入正在煅烧的一种不产生气体的金属的容器内,将氧气燃烧掉,从而得到所需要的氢气。这种通过改变实验条件将需要的研究对象从混合物中隔离出来,或者从其他物质中提取出所需要的纯净的物质,也已在现代科学中广泛的使用起来。当然现在科学所需要的实验条件也愈加复杂,对研究对象的纯度要求也愈高。
(四)类比法 从“相契事例”中,可以自然地理解这种方法的应用。通过把具有相似属性的不同事物联系起来,就可以借助于已知事物的规律来推断未知事物的规律。这一方法许多科学家也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用过,比如化学家凯库勒将梦中蛇围绕树的形象与苯的分子结构相类比,从而发现了苯环;生物学家达尔文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相类比,从而将其从自然界发现的生物进化律应用于人类社会,解释了诸多以前未曾被理解的人类社会现象;物理学家卢瑟福则将原子结构内不能观测到结构类比于太阳系的结构,从而提出了原子的行星模型。这种方法在科学界中对于发现物质规律极为有用,通过对已知事物规律的联想,可以对于人们认识未知事物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五)极限法 从培根所举“跨界事例”、“出轨的事例”、“极限的事例”中,可以看到这种在处于边界状态或比较极端的个案中,似乎比那些比较普通寻常的事例中,更能发现事物内部的规律。以前人们总以为,神一开始所创造的世界便如亚里士多德哲学书中所描述的那样,是一个等级结构森严却完整的静态的世界。圣经中这样描述到,神在七天内便将整个世界完美地创造完成。而生物学家达尔文,正是通过对边界生物——始祖鸟的发现,证明了生物物种的进化理论后,才使人们才意识到这个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对狭义相对论的发现,也是借助于对于极限速度的想象才有所启发。当时传统的经典物理学理论假设在任何惯性参考系中所有方向上光速都相同,为c,但是爱因斯坦假设,如果以极限光速c行驶,那么所看到的外面的世界又会如何运动呢?正是这种对于极限方法的使用,让他看到了问题,并一直激励着他去解决,由此最终发现了震惊世界的相对论原理。
(六)判决实验法 在“路标事例”中可以发现这一重要的方法。克钦和弗勒在标注培根的《新工具》中曾指出,“‘路标的事例’在英语中已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名词,比归纳逻辑的任何其它名词的使用都广。”[1]p215 可见培根的科学的价值影响之大。这种方法的目的是,“要把一些无关的原因销去,要在几个相竞的假设中有所抉择”[1]p215,波普尔曾将根据这一方法所做的实验称为判决性实验。如化学史中,“燃素说”和“氧化说”的两种竞争性理论,它们都对金属煅烧这一事例作出了解释,但是哪种事例更能充分揭示事实呢?就需要一个判定性的实验,从而能对两种理论作出判决,两者之中才能择其一,因而Lavoisier用严密精确的方法进行了燃烧锡实验,最后经过测量发现经过煅烧后所得物的增加的重量,恰恰和涌入的空气的重量相等。因而最后确定了“氧化说”的理论地位,否决了“燃素说”。物理学史中也存在着对相互竞争的理论进行淘汰选择的情形,比如牛顿理论和爱因斯坦理论,根据牛顿力学计算出来的光线,通过太阳附近所发生的偏折角度仅为0.87″,而根据爱因斯坦理论所预言的偏折角度为1.75″,比前一数据大一倍多,两者之中必要择其一。1919年5月19日恰好有一次日全食机会,因为在发生日全食时才能发现太阳附近的恒星,于是英国科学家爱丁顿组织了两支考察队,拍摄到了太阳附近的照片,经过计算,发现所得的偏折角为1.761″±0.16″,从而通过这种判决性实验方法证实了爱因斯坦理论。
(七)分类法 培根在“分划的事例”中将这一方法的作用解释为是,从同时并进却又彼此互不相同,仿佛各有各的道路和途径,而让人感到繁多而复杂的事例,通过分类比较这一方法,则能将其内部所存在的规律呈现出来,从而发现各事物之间的秩序性。十九世纪中叶,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便应用了这个方法,作出了重大的发现,当时已知的化学元素已有63种,这些元素都形形色色,没有一种和另一种相同,个个都很特殊,表面上看来,它们之间没有亲缘性、规律性,但他发现如果以元素的原子量为分类标准,便可以发现其内在的秩序性,于是便用这种方法制定了一元素周期表。在他所制定的元素周期表中,他发现周期表中有的地方有空格,因而他预言在这些空格中有至今还未发现的元素,并预言了这几种元素的性质,后来的科学发现完全证实了门捷列夫的这种预言。
(八)计量法 在培根所列举的“测竿的事例”、“时序的事例”、“分量的事例”中,可以发现现在的定量分析实验的雏形。作为近代另一位科学的伟大启蒙者的伽利略,也曾采用过这种数学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物理现象,从而总结了其内在的规律性。比如他在考察在重力影响下落体运动的问题时曾做了一项可以通过测量光滑金属球沿倾斜斜面滚过一定距离所需要的时间。由于物体在重力的直接作用下自由坠落的太快了,没办法直接观察,所以伽利略为了冲淡重力,便设计了倾斜斜面的方法,使他的金属球在重力坠落时速度可以直接测量出来。通过将所得实验数据列表,他探查出了两者之间的数学的关系式,发现了一切物体不论轻重都以同样的时间经过同样的距离坠落,距离和坠落的时间的平方成正比,即落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的增加这一重要的物理规律。
(九)启示法 从“暗示的事例”、“多方有用的事例”、“幻术的事例”,通过对这种反面的偶然事例的搜集中,可以刺激我们的理解力,使其从已有的理解力习惯中解放出来,去发现一些新的自然界的奥秘和规律。比如在查德威克发现了卢瑟福所预言的中性粒子之前,有很多法国和德国的科学家曾在实验中观察到过这种中性粒子,但是都未曾想到这会是一种与以前不同的粒子,居里夫人的女婿约里奥-居里,就曾误认为这种中性粒子是r射线,因此未曾注意,致使重大的发现失之交臂。其实“卢瑟福曾到过法国来讲学,谈到可能存在着新的中性粒子。卢瑟福就像当年的普里斯特利一样,亲自把科学情报送到了巴黎。可是约里奥-居里不是拉瓦锡,他认为与其听一次学术讲演,还不如自己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所以就没去听讲。我们设想,如果约里奥-居里去听讲,中子的预言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也许就不会犯类似的普里斯特利看了氧但不认识氧的错误了。”[4]p245因此,“想尝试一个事物,没有什么理由,而只是因为从未做过任何试验。然而甚至在这个地方或许是埋藏着奥秘,因为大自然的事物大都尚未踏勘过。所以,甚至一个事物的荒谬性有时也证明有用。但是,如果在这里再用上理性,以表明这类实验从未有过,而有很有理由去做,那么这种实验就成为一种绝妙的科学方法。启示性实验比获利性实验更令人向往。”[5]p80
通过以上从培根的事例中所总结出来的方法,人们可以了解到培根在科学这一新事业中的锐敏的洞见性和深刻的思考度。总之,科学的发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经过几代人的积累和贡献,而作为这一新科学的倡导者的培根在科学发展初期条件几乎为零的情形下,踏上这一未有前人走过的道路,并通过对诸种事例的列举不仅为当时的人们还为现代那些欲从事科学事业的人们指明了这一科学道路的方向,以及如何可以尽快地走上这一新的科学的征程。他还以身作则,其文章中所引述的诸多实验,他都亲手试验过,从而为这种严谨、踏实的科学精神的发扬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因而弗兰西斯•培根在科学史上的价值似乎更像是发现和开启了新大陆的“哥伦布”,他在这条新的荆棘丛生的道路上,跨出了第一步,也是最为坚实的一步,从而为后来的一代代的科学家发挥了榜样和模范的作用,鼓励着人们继续在这条道路上披荆斩棘,发挥人类的伟大力量,认识自然的无穷奥秘。
参考文献:
[1]培根.新工具.许宝骙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
[2]约翰•洛西.科学哲学历史导论.邱仁宗等译.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年
[3]查尔默斯.科学是什么.查汝强等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
[4]林德宏.科学思想史.江苏科学出版社.2004年
[5]周昌忠.西方科学方法论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关键词:科学;理解力;事例;方法
文艺复兴时期,作为当时新科学的倡导者的弗兰西斯•培根,对于现代科学的研究仍有着重要的价值。当时新科学的出现,必然会引起人们的的好奇和欲从之的心愿,但是如何打开这一新的殿堂去发现它的奥秘,则是人们急于知道的,这就像求宝心切的人,急欲发现宝藏,但却不能盲目乱转,到处搜寻一样,必须找到一确定方法的指引,从而一步一步按图索骥,最终才有可能寻获宝物。培根作为当时的新科学的领路人,确实担当起了其应承担的历史重任,给人们指引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科学之路,为后来的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前仆后继的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科学史家亚历山大•克瓦雷和E•J•狄克斯特修斯认为,“培根贡献的价值极小,他在科学中的作用与希腊瘸诗人梯泰厄斯在军事上的作用类似,梯泰厄斯不能打仗,但是他的战歌鼓舞了那些能打仗的人。”[2]p63
对此,我并不赞同,培根并不仅仅是鼓舞了许多人去从事科学这一新的事业,而且为这些人提供了诸多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他本人虽没有像伽利略、牛顿等伟大科学家那样作出重大的科学发现,但是他亦坚持亲自动手去试验,而且他自己便是因为在一项户外的科学观测的实验中,因感伤寒而不幸死亡的,这种科学研究的精神也为后代的科学家树立了楷模,值得后代的人们学习和纪念。本文便是为进一步挖掘培根的科学思想的重要价值而作,也希望能借此吸引更多的人重新阅读其著作,从中获得思想的启迪。文章试图从两方面对此进行阐述。首先,培根论述了在科学研究之先,应如何纠正和洗净感官和理解力以使之可以更好的胜任科学研究。这一准备工作完成之后,接下来是就人们应使用什么合理的方法来研究科学现象,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以便于可以更好地认识自然,并合理的利用。
一
弗兰西斯•培根历来被哲学史家简单地划归在经验主义的流派之中,并与洛克,休谟等对科学知识知之甚少的纯粹经验主义者并列。这些经验主义者大都主张,心灵就像一张白纸,一切性质都空着,没有任何观念,通过从感觉中接受到心灵中来的各种不同知觉,从而熟悉了外界的对象。这样它便拥有了黄、白、热、冷、硬、苦、甜和一切其它感觉性的观念,因而这类经验主义者便由此武断地推断出这样的结论,即感官对心灵是如此重要,因此感觉是它拥有大部分观念的来源,而另一部分观念即使不是直接来源于感官,也可以通过回溯,发现其是间接地来源于感官。但是培根与此类经验主义者不同,他在第一卷五十中指出,“人类理解力的最大障碍物和扰乱却还是来自感官的迟钝性、不称职以及欺骗性;这表现在那打动感官的事物,竟能压倒那不直接打动感官的事物,纵然后者更为重要”[1]p27,接下来,他还指出,“感官本身就是一种虚弱而多误的东西;一种比较真正地对自然的解释,只有靠恰当而适用的事例和实验才能做到,因为在那里,感官只触及实验……”[1]p27,由此可见,培根已经很有远见的指出了感官对于科学研究的限制性作用,如果我们不加以警惕,势必会陷入他所预先提醒的感官的欺妄之中。因此他建议应将理解力同感官协调起来,以使它们共同发挥各自的作用,这样才能做出对人类有益的事功。
对于如何合理地运用感官和理解力,培根也给了现代的人们很多理性的启示。比如,他的著名的四类假象说,对于人类经常犯的心理主义、主观主义、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的错误,都一一进行了批判和澄清。从而可以让心灵不被诸多的迷障遮蔽了其明亮的目光,为它在科学发现中能最大有效的利用感官和理解力作出了铺垫式的阐明。
首先,培根对人们极容易犯的族类假象进行批判。不论感官或心灵的一切觉知总是容易依个人的量尺而不是依宇宙的量尺,因而他所接受的光线变得不再规则,反映事物时因为掺入了自己的性质而使得事物变形和褪色。其实,培根的这种对于人类心理主义的批判,对现代的科学发展中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代的科学哲学的发展已有这种倾向,像一些科学哲学家借助于心理学中的格式塔理论对科学进行的研究,使得科学走向了反实在论的错误路途上去。这些科学研究中错误倾向,培根似天才般地早有所察觉并已预先做出了批判,提醒人们不要偏离真理的航向。
其次,培根所批判的洞穴假象,他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洞穴,是自然之光屈折和变色。这个洞穴的形成或是由于这人自己固有的独特本性,或是由于他所受的教育,和别人的交往;由于他阅读的一些书籍而对其权威性发生崇敬和赞美,又或者由于各种感印,这些感印又是依人心不同而作用各异的。”[1]p21任何一名科学工作者必须克服他先已形成的主观洞穴之后,才能真正如一名专业人员眼光那样去看他所研究的对象,就像下面这一事例中,这个医学学生最后终于打开了自己的理智视界,不再被各种感官幻像所迷惑,通过专业的学习训练之后进入了客观的科学的秩序世界。“想一想,一个在学习肺病X线诊断课程的医学学生。在一间暗室里,他注视着置于一名病人胸前的荧光屏的影迹,倾听着一位放射学家用专门的术语对他的助手评论这些阴影的有意义的特征。起初,这个学生完全迷惑了。因为他在这张X线胸片中只能看到心脏和肋骨的阴影,在它们之间还有一些蛛状斑。专家们似乎在信口讲述他们想象中的虚构的事物;他们一点也不能看见他们所谈论的东西。然后,由于他继续倾听了几个星期,细心地查看各种不同的病例的新片子,他开始有了尝试性的理解,他逐渐忘掉了肋骨,并开始看到了肺。最后,如果他理智地坚持下去,在他面前将会展现一幅富有意义的的细节的全景:生理的变异和病理的变化,疤痕,慢性感染和畸形症候。他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他仍然只看到专家看到的一部分,但是现在这些片子变得有意义了,对片子的大多数评论也是如此。”[3]p35
培根接下来批判的是另外两类假象,市场假象和剧场假象。市场假象,即人们靠谈话来联系,所利用的文字便是一般人的理解之义,因此所选用文字的失当也会阻碍理解力。而剧场假象是指,那些公认的学说体系犹如舞台戏剧一般,使人们形成诸多的教条,变得轻信、顽固,不再具有科学所要求的批判精神和探索精神,而且其中的错误的论证也往往贻害人们。
通过对以上四类假象进行批判,培根指出,“关于这一点,我要说明我所思所陈的实际上不是不知论,而是利知论;不是不承认理解的能力,而是给它以帮助;我并不轻视理解力,而是要管理它。我们应知所须知,而尚以所知为不周,若以所知为已周,却不知所须知,就差不多了”[1]p109。
培根通过上面对感官和理解力特别容易存在的四种误区进行揭露和批判,这其实是相当于首先对感官和理解力进行清洁、净化,以使之能有更大的光亮承担接下来的更重要的任务。这就犹如一个人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军人,首先要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从而把以前所有的那种散漫、随便、拖沓等不良的习惯,经训练磨洗调之后,才能进一步接受专业的指导,成为一名炮兵或陆兵或其他的合格的专业士兵。
二
培根在完成了以上的准备工作之后,便在第二卷大张旗鼓地展开了他对科学事例的论述,正是通过这种在科学中对优先权事例的选择中展现了他的洞见性的智慧,其中隐含在这些选择性事例中的预先所使用的许多科学方法,都在科学后来的研究中一直被广泛地使用着。下面将把培根的二十七种优先权事例所隐含的科学方法一一进行阐述和说明,从而可以让人们更深刻地去了解培根的思想,从中获得精神的资源。
(一)排除法 从培根的“单独事例”中,可以清楚地发现这一方法,而且培根在其前文所举的对于“热的法式”研究的事例中,也清楚地对这种方法进行了说明和应用。他认为通过将这些事例总结出来,然后再与所要查究的性质无共同性的其它事例排除出去,这样对于我们加快所要查究性质的规律具有重要的价值。这种方法在科学发现中已应用非常广泛,在此不再赘述。
(二)求同法 从培根的“移徙事例”、“联盟的或联合的事例”和“友敌的事例”中,可以看到这种方法的使用。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邓•司各脱,也曾将这种方法总结为,“列出这个结果产生是每次存在的种种事项,然后寻找在每个事例中都存在的某个事
项。”[2]p34约翰•洛西将这种方用以下图表表示:“
那么研究者有权作出结论:e可能是原因A的结果。”[2]p34约翰•洛西的这种解说很清楚的展示了培根在这些事例中所运用的求同法的本质。
(三)改变条件法 从培根的“朦胧的事例”、“传票的事例”、“门户的事例” 和“补救事例”可以总结出这种方法,培根对这些事例的作用做出了解说,其实也便是将这种方法的目的揭示了出来:第一,“加强、放大和校正感官的直接活动”[1]p236;第二,“把不能直接觉知的事物借助工具或是其它能觉知的事物将其显示出来”[1]p236;第三,由于诸多事物的变化和运动过程是连续的和系列的,因而其中隐秘的法则经常不为人察,通过增加间隔物,或延长时间等各种实验手段,将未曾显现的事物召唤出来;第四,通过提供某种代替物,将感官对之无能为力的事物进行支配和控制;第五,激动感官的注意和重视,从而使之能对精微的事物有所觉察,以便于能进一步去研究。比如,培根列举了很多的事例,像玻璃镜等各种实验仪器的使用,就是通过改变研究对象的各种实验条件,从而将所要查究的性质孤立出来,以便可以清晰地将其整个变化过程显示出来,从而进一步去发现其隐含的规律。又比如在一项试验中,试验者需要获得氢气,他可以首先通过电解水,从而得到氢气和氧气,然后将这两种气体通入正在煅烧的一种不产生气体的金属的容器内,将氧气燃烧掉,从而得到所需要的氢气。这种通过改变实验条件将需要的研究对象从混合物中隔离出来,或者从其他物质中提取出所需要的纯净的物质,也已在现代科学中广泛的使用起来。当然现在科学所需要的实验条件也愈加复杂,对研究对象的纯度要求也愈高。
(四)类比法 从“相契事例”中,可以自然地理解这种方法的应用。通过把具有相似属性的不同事物联系起来,就可以借助于已知事物的规律来推断未知事物的规律。这一方法许多科学家也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用过,比如化学家凯库勒将梦中蛇围绕树的形象与苯的分子结构相类比,从而发现了苯环;生物学家达尔文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相类比,从而将其从自然界发现的生物进化律应用于人类社会,解释了诸多以前未曾被理解的人类社会现象;物理学家卢瑟福则将原子结构内不能观测到结构类比于太阳系的结构,从而提出了原子的行星模型。这种方法在科学界中对于发现物质规律极为有用,通过对已知事物规律的联想,可以对于人们认识未知事物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五)极限法 从培根所举“跨界事例”、“出轨的事例”、“极限的事例”中,可以看到这种在处于边界状态或比较极端的个案中,似乎比那些比较普通寻常的事例中,更能发现事物内部的规律。以前人们总以为,神一开始所创造的世界便如亚里士多德哲学书中所描述的那样,是一个等级结构森严却完整的静态的世界。圣经中这样描述到,神在七天内便将整个世界完美地创造完成。而生物学家达尔文,正是通过对边界生物——始祖鸟的发现,证明了生物物种的进化理论后,才使人们才意识到这个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对狭义相对论的发现,也是借助于对于极限速度的想象才有所启发。当时传统的经典物理学理论假设在任何惯性参考系中所有方向上光速都相同,为c,但是爱因斯坦假设,如果以极限光速c行驶,那么所看到的外面的世界又会如何运动呢?正是这种对于极限方法的使用,让他看到了问题,并一直激励着他去解决,由此最终发现了震惊世界的相对论原理。
(六)判决实验法 在“路标事例”中可以发现这一重要的方法。克钦和弗勒在标注培根的《新工具》中曾指出,“‘路标的事例’在英语中已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名词,比归纳逻辑的任何其它名词的使用都广。”[1]p215 可见培根的科学的价值影响之大。这种方法的目的是,“要把一些无关的原因销去,要在几个相竞的假设中有所抉择”[1]p215,波普尔曾将根据这一方法所做的实验称为判决性实验。如化学史中,“燃素说”和“氧化说”的两种竞争性理论,它们都对金属煅烧这一事例作出了解释,但是哪种事例更能充分揭示事实呢?就需要一个判定性的实验,从而能对两种理论作出判决,两者之中才能择其一,因而Lavoisier用严密精确的方法进行了燃烧锡实验,最后经过测量发现经过煅烧后所得物的增加的重量,恰恰和涌入的空气的重量相等。因而最后确定了“氧化说”的理论地位,否决了“燃素说”。物理学史中也存在着对相互竞争的理论进行淘汰选择的情形,比如牛顿理论和爱因斯坦理论,根据牛顿力学计算出来的光线,通过太阳附近所发生的偏折角度仅为0.87″,而根据爱因斯坦理论所预言的偏折角度为1.75″,比前一数据大一倍多,两者之中必要择其一。1919年5月19日恰好有一次日全食机会,因为在发生日全食时才能发现太阳附近的恒星,于是英国科学家爱丁顿组织了两支考察队,拍摄到了太阳附近的照片,经过计算,发现所得的偏折角为1.761″±0.16″,从而通过这种判决性实验方法证实了爱因斯坦理论。
(七)分类法 培根在“分划的事例”中将这一方法的作用解释为是,从同时并进却又彼此互不相同,仿佛各有各的道路和途径,而让人感到繁多而复杂的事例,通过分类比较这一方法,则能将其内部所存在的规律呈现出来,从而发现各事物之间的秩序性。十九世纪中叶,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便应用了这个方法,作出了重大的发现,当时已知的化学元素已有63种,这些元素都形形色色,没有一种和另一种相同,个个都很特殊,表面上看来,它们之间没有亲缘性、规律性,但他发现如果以元素的原子量为分类标准,便可以发现其内在的秩序性,于是便用这种方法制定了一元素周期表。在他所制定的元素周期表中,他发现周期表中有的地方有空格,因而他预言在这些空格中有至今还未发现的元素,并预言了这几种元素的性质,后来的科学发现完全证实了门捷列夫的这种预言。
(八)计量法 在培根所列举的“测竿的事例”、“时序的事例”、“分量的事例”中,可以发现现在的定量分析实验的雏形。作为近代另一位科学的伟大启蒙者的伽利略,也曾采用过这种数学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物理现象,从而总结了其内在的规律性。比如他在考察在重力影响下落体运动的问题时曾做了一项可以通过测量光滑金属球沿倾斜斜面滚过一定距离所需要的时间。由于物体在重力的直接作用下自由坠落的太快了,没办法直接观察,所以伽利略为了冲淡重力,便设计了倾斜斜面的方法,使他的金属球在重力坠落时速度可以直接测量出来。通过将所得实验数据列表,他探查出了两者之间的数学的关系式,发现了一切物体不论轻重都以同样的时间经过同样的距离坠落,距离和坠落的时间的平方成正比,即落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的增加这一重要的物理规律。
(九)启示法 从“暗示的事例”、“多方有用的事例”、“幻术的事例”,通过对这种反面的偶然事例的搜集中,可以刺激我们的理解力,使其从已有的理解力习惯中解放出来,去发现一些新的自然界的奥秘和规律。比如在查德威克发现了卢瑟福所预言的中性粒子之前,有很多法国和德国的科学家曾在实验中观察到过这种中性粒子,但是都未曾想到这会是一种与以前不同的粒子,居里夫人的女婿约里奥-居里,就曾误认为这种中性粒子是r射线,因此未曾注意,致使重大的发现失之交臂。其实“卢瑟福曾到过法国来讲学,谈到可能存在着新的中性粒子。卢瑟福就像当年的普里斯特利一样,亲自把科学情报送到了巴黎。可是约里奥-居里不是拉瓦锡,他认为与其听一次学术讲演,还不如自己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所以就没去听讲。我们设想,如果约里奥-居里去听讲,中子的预言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也许就不会犯类似的普里斯特利看了氧但不认识氧的错误了。”[4]p245因此,“想尝试一个事物,没有什么理由,而只是因为从未做过任何试验。然而甚至在这个地方或许是埋藏着奥秘,因为大自然的事物大都尚未踏勘过。所以,甚至一个事物的荒谬性有时也证明有用。但是,如果在这里再用上理性,以表明这类实验从未有过,而有很有理由去做,那么这种实验就成为一种绝妙的科学方法。启示性实验比获利性实验更令人向往。”[5]p80
通过以上从培根的事例中所总结出来的方法,人们可以了解到培根在科学这一新事业中的锐敏的洞见性和深刻的思考度。总之,科学的发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经过几代人的积累和贡献,而作为这一新科学的倡导者的培根在科学发展初期条件几乎为零的情形下,踏上这一未有前人走过的道路,并通过对诸种事例的列举不仅为当时的人们还为现代那些欲从事科学事业的人们指明了这一科学道路的方向,以及如何可以尽快地走上这一新的科学的征程。他还以身作则,其文章中所引述的诸多实验,他都亲手试验过,从而为这种严谨、踏实的科学精神的发扬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因而弗兰西斯•培根在科学史上的价值似乎更像是发现和开启了新大陆的“哥伦布”,他在这条新的荆棘丛生的道路上,跨出了第一步,也是最为坚实的一步,从而为后来的一代代的科学家发挥了榜样和模范的作用,鼓励着人们继续在这条道路上披荆斩棘,发挥人类的伟大力量,认识自然的无穷奥秘。
参考文献:
[1]培根.新工具.许宝骙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
[2]约翰•洛西.科学哲学历史导论.邱仁宗等译.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年
[3]查尔默斯.科学是什么.查汝强等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
[4]林德宏.科学思想史.江苏科学出版社.2004年
[5]周昌忠.西方科学方法论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