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视角下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探讨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ihe_88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确立高校学生主体地位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最高价值追求,挖掘大学生的创造潜能,能够有效落实高校学生的主体地位,文章从教育学的视角探讨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落实高校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教育学视角;大学生;创新意识
  作者简介:郝树凤(1986-),女,山东昌乐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山东 济南 2500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32-0035-01
  
  教育学视角涵盖教育原理方方面面,本文基于教育学的视角,从高校师生关系、研究型课程的开设、大学生自身、德育等几个与大学生创新意识密切相关的方面来论述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即从教育与大学生创新意识关系的视角对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挖掘,从而促进高校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一、从高校师生关系的角度探讨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并受到重视的一种主体关系。它是以教学任务为中介,以“教”和“学”为手段构成的特殊社会人际关系,是高校最基本、在教学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人际关系。在高校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激励因素,它能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关系也是一种连接纽带,对课堂教学组织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关于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谁占主体地位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赫尔巴特主张“教师中心说”,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否定学生的独立地位,学生是教师加工、改造的客体。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倡“学生中心说”,认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唯一主体,教师则是教学目的的外在条件。显然,这两种观点都否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平等、民主、互动的关系,不利于活跃高校课堂气氛,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实际上,师生互动的关系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下面着重阐述如何改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
  第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广博而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前提,教师要使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并能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进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认识能力。教师应营造积极活跃的学术氛围,使各种新思想火花迸发。
  第二,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更多自我发展的空间,充分信任学生,鼓励学生的新想法、新观点,在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中使学生对现有的结论甚至教材大胆质疑,使学生批判性、创造性研究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正确处理好知识的传授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尊重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关注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创设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教育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主动、批判性学习,鼓励学生探究式及富有个性的学习,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采用民主的管理方式与学生交流,尊重和信任学生的创造能力,给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大胆尝试,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从高校研究型课程开设的角度探讨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程是教育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课程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概念,人们对课程一词有着不同的理解。狭义的课程定义认为,课程是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教学设计方案,是一整套以教学计划的具体形式存在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广义的课程定义认为,课程既包括教学计划、大纲及教材所阐明和安排的信息,也包括潜在或隐性的内容。下面从研究型课程的角度探讨课程与学生创造性意识之间的关系。研究型课程是应时代发展需要,在课程改革和教育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研究型课程的本质是研究型课程与其他课程形态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研究型课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解释说明,比较代表性的观点有:一种观点认为,研究型课程是以问题为基础、以探究活动为过程的一种综合性学习;另一种观点认为,研究型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开展研究,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研究;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研究型课程是指主要为发展学生的研究能力与态度而设计的一系列学生主体性研究项目。研究型课程之所以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研究型课程的课题大都由学生自主选择,或者在教师指导的参考范围内做出选择,在选择课题的过程中,要求高校学生突出教材的界限,用更加广阔的视角来选出新颖且符合要求的课题。学生在探究式的学习中,学会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进一步解决问题,创新意识和能力自然得到提高。
  其次,研究型课程主要表现为学生独立自主的活動,教师在学生课题的选择中起辅助作用,真正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空间;在研究型课程的探究中,学生亲身参与,摆托了单纯接受的被动地位,始终处于教学过程中的积极地位,成为学习的主人,创新意识得到提高。
  再次,研究型课程在内容上不是由课程开发者预先设计确定的,而是由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探究中展开的。其内容大多表现为有待学生探索或研究的课题或项目。这样能打破学生的僵化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总之,研究型课程以研究型学习作为实践活动方式,鼓励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展开研究和探索。在研究和探索的过程中寻找对问题的解答,从而形成良好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高校应积极开设研究生课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从大学生自身方面探讨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教育对象是教育学研究范畴中一个重要方面,学生既作为教育对象而存在,又是狭义的受教育者。学生在教育活动、教育过程中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动参加者,他是在主动地和其认识客体的交往中来获得知识的,学生在接受教育影响时具有选择性,受自己思想意识的支配。学生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培养自身的创造力。总之,其自身创造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大学生自己。下面从大学生自身方面探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一,大学生应该努力学习,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博览群书,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在学生拥有广博的智力资源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扎实的专业知识、系统的知识体系、健全的知识结构是激发学生自身创新意识的前提。因此,大学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学习新知,发挥更大的创新潜力。
  第二,大学生应在学习中积极质疑问难,培养自身的创新品质。良好的创新品质是创造性思维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大学生仅仅具备勤奋,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还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学习知识应“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不拘泥于课本的现有定论,对所学知识保持求知欲和好奇心,运用批判性的思维看待问题,在自己对新知不懈的追求中逐步形成创新的品质。
  四、从德育即教育观念的角度探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德育是“教育”大范畴当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对于什么是德育,定义的角度不同,认识就不同。大体可以把德育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大类,广义的德育,即,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自觉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狭义德育指道德教育,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方面的教育。教育观念可以说是德育的表现形式之一,教育观念作为一种文化氛围,深深影响高校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下面从教育观念的角度来谈一下高校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育观念作为一种德育的力量,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树立“以学生为本”,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育观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一,要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德育对其它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提供精神动力作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三大主要任务。高校的全部工作都要围绕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培养优秀人才来进行。高校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意识是衡量人才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只有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才能充分挖掘高校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第二,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衡量学生能力不能仅仅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应该关注学生是否具有探究意识和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正确人才观的树立关键在于“才”,也就是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创造性才能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奉献精神和高尚品德,离不开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因此,应树立培养具有创造性能力人才的人才观。
  第三,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教师的教育观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应该加强自身创新品质的塑造,摒弃滞后的教育思想和行为,以思想观念的创新为先导,树立适应时代创新精神的教育观念,改革落后于时代精神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的思想火花,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胡德海.教育学原理[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
  [2]宋广文.研究型课程理论与实践[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3]杨清涵.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9.
  [4]黄俭.谈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7,(18).
  [5]贺才乐,周重浪.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探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2).
  (责任编辑:刘辉)
其他文献
2009年9月,杭州市上城区引入攀登英语。来自5所学校30多名不同学科、不同经历、不同水平的教师组成了区域攀登团队,共同开展攀登英语教学。该团队教师普遍缺乏成长机会,学科背景复杂,专业基础薄弱,缺乏低段教学经验(我省从3年级开设英语课),对低段学生学习特点了解不足,低段课堂组织实践不够。同时,这批教师年富力强,很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实践机会,对攀登英语教学充满期待。探索培养机制,寻求有效策略,加快团
从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出发,研究高校科研管理工作面临的新的形势以及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弊端,从而提出提高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质量的对策.
服务社会是大学生人生价值的体现,社区作为连接个人和社会的纽带日益成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组织形式,参与社区服务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途径.笔者针对目前社区服务
参考文献引用应遵循“必要性”原则,被引文献应与论文主题密切相关且最有必要引用。对参考文献非“必要性”引用的5种情况进行案例分析,指出应尽量避免在前言中大量堆砌、罗
摘要: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当前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其规划与设计是关系学校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因此规划与设计应引起数字化建设学校的高度重视。文章就数字化校园的概念、指导思想、设计原则、目标、内容、注意事项、保障机制进行讨论。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规划设计;共享数据  作者简介:刘建宇(1963-),男,重庆人,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徐伟刚(1962-),男,重庆人,重庆水利电
笔者站在时代的高度,结合当代大学生的自身实际,对当代大学生成才道路上的进步因素与困扰因素构成的八对矛盾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对如何克服当代大学生成才道路上困扰因素,促
中医药科技期刊有自身特色和传统,采用影响因子作为核心指标评价其质量有可能会带来助长功利引和抄袭之风、损害期刊形象及名刊打造之道、背离办刊宗旨等负面影响,笔者建议在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新时期我国文化建设的要求,也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部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笔者从加强高校教师的师
利用搜索引擎,采用网络直接搜索法,研究了我国地理学核心期刊的网络化现状及网站读者服务功能。表现为“网络化总体发展缓慢;部分期刊应用了远程稿件管理系统;部分期刊实现了
目的 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活动性发热特点及相关性.方法 选取本院6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出现活动性发热,将其分为发热组与非发热组,每组各32例.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