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的田园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hg55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钟兴旺 江西赣州人,字顺之,号善宝。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原书法网“中国书法精英团”成员,《江西日报》“品鉴”艺术版主编。
  纷纷俗世,静者为难。何为静?静是一种境界,一种智慧。通过钟兴旺的书法,我们读到的是一种难得的静。欣赏者如我,很愿意在他的作品中漫步。在他的作品里,除了看到很多的古法,更多是体会他在作品中营造的一种宁静的感受。他在书坛静静地耕耘了多年,他的作品和他的人一样,保持清静淡泊的精神情志。
  当今书坛,繁荣与乱象并存,高雅与庸俗共举。既有很多优秀的作者和优秀的作品,但也存在相当多的乱象。有的人没有在传统中下过苦功,就否定传统;有的人笔底无方,写不了法度谨严的书体,就祭出傅山“四宁四毋”的大旗,胡乱涂抹,故意把字写得东歪西倒、丑陋不堪;有的人甚至炒作猎奇,把字写得不像字,美其名曰“抽象的符号”……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钟兴旺于书法,下了相当的苦功。他和一些浅尝者不同,对传统有着精深的把握。他最擅长的书体,应该是优雅的楷、隶。他的楷书,以虞世南作品为基调,汲取魏、晋、唐、宋历代经典楷书的精华,形成安静而典雅、中庸而无争,有法而似无法的独特风貌;他的隶书,则以三国时期隶楷过渡书体《谷朗碑》为根基,参入篆书之圆劲、汉隶之结体,吸收王福庵篆隶之营养,力求形成温文尔雅、宛若不食人间烟火之书风。他也写小行书,以文徵明为根本,将王羲之、孙虔礼、米元章等大家的一些结字、笔法拿来己用,努力打造一种有别于时风的清新雅致、风姿绰约,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行书面目。
  “书为心画”。读钟兴旺的书法,如同和他面对面交谈。
  静,是其书法艺术和内心的体现。他认为,人贵有主见,书法艺术尤其如此。别人认为好的碑帖,不一定适合自己;自己觉得好的,则不要受别人贬损的影响。事实证明,跟风学是没有什么前途的。而在当下,时风滚滚,更要有自己的定见。心不静则理不清,理不清则事不明,必然会陷入迷茫。只有以静对之,才能心清意平,泰然自若。他清楚地认识到,任何学术观点,有其合理性,也有其片面性,理解它,必须运用辩证法。譬如,“拙”与“巧”本是不同的书风,哪有优劣高下之分?“丑”和“媚”都应有度,过头了都不好。
  对于自己守望的平静和雅逸,他也有清醒的认识。书法之雅,雅在气息。雅的书法,通篇看去,给人温文尔雅的气质,不见丝毫的火气、燥气、戾气、霸气,让人看后心平气和、舒服恬淡。
  看着他的作品,不知为何,我突然想起了王福庵。王福庵的作品原先并无盛名。但近年来,喜爱王福庵书法的人越来越多。王福庵作品中的静,是打动观众的最大力量。我想起画家霍春阳所言,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不是感动人、震撼人,而是平和人的意气。中国人历来崇尚内敛,艺术也一样。王福庵作品含蓄而不张扬,有静气而无燥气,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并加以借鉴的。钟兴旺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书作内含中和,力不外露,颇得王福庵雅趣。钟兴旺作品的雅从何来?来自于他平和的章法、墨法,来自于他深入传统又不落前人窠臼的笔法。他就是他自己,不露锋芒,不事张扬。
  钟兴旺不炫耀技法,认为技法是为书法意境和效果而存在的,并不是为了表现。一幅好的作品,往往化技法于无形。现在有些作者,把创作当作一个炫技的平台,每一下笔,则花样百出。正如黄山谷所言的“百般梳妆”,如此失去了从容,离开了书法的本质,必然舍本逐末,得不偿失。
  钟兴旺现在主持着《江西日报》“品鉴”艺术版,在他的经营下,栏目定位高,格调雅,风格独具,得到了行内行外的众多好评。他以此为基,更加充分地接触古代书画,紧跟当代艺术潮流,所以,他的视线越来越宽,眼界也越来越高,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艺术素养。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这首诗把大隐隐于市的情态表现得极其充分。钟兴旺同样定居在人声扰攘的闹市,但在他的笔底,听不到任何车马的喧嚣。为何?只因为他的心远离了世俗,坚守住了一份安静的田园。这一点,正是人们对他在书法道路上必将越走越远充满期待的原因。
其他文献
清末民初的海上书坛,大师云集。他们不仅在书艺上泼墨飞翰、独树一帜,而且在诗文学问上也个个称得上是非凡了得的“硕儒”。如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沈曾植(寐叟)先生,就是其中一位无法忽略的著名学者、书法大家。  写文人书法,我觉得有两种文人颇难着手:一种是虽有文名,但从不闻其书名,而且所见书法甚少,有关书法的文字资料更少,所以要想研究评说简直无从人手;而另一种又恰恰相反,即文名大书名也大的重量级大师,查起
期刊
徐无闻(1931-1993),四川成都人。本名永年,字嘉龄。1930年后,因耳疾,更名“无闻”,遂以“无闻”行世。斋号守墨居、烛明室、听秋声馆等。徐先生1954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分配到西南农业大学工作,1955年调入西南师范大学,从教30余年,直至1993年6月因病逝世于重庆,终年62岁。  徐先生是《汉语大字典》编委;主持《汉语古文字字形表》编写工作;主编有《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甲骨金篆
期刊
荆桂秋  荆桂秋,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教育系本科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黑龙江省画院创作研究室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文化部国家艺术基金评委专家、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黑龙江省文史馆特聘研究员。  多次参加全国中国画名家邀请展、中国画学术交流活动,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大型美术展览,获奖并被收藏。2013年,大型纪录片黑龙江文化名人深度
期刊
“2015中国(苏州)书法史讲坛”于8月18日至21日在古城苏州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的书法史研究专家,众多知名大学的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主办、承办单位的领导,全国多家书法专业媒体记者等将近200人出席了本次讲坛。本届讲坛由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苏州市书法家协会承办。中国文联书法艺术中心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刘恒,苏州市文联党组书记、
期刊
时间:2015年9月24日  地点:韩天衡寓所豆庐  受访人:韩天衡  采访人:薛源  薛源:韩先生,您是享誉中外的书法家、篆刻家、鉴藏家,几十年来对当代书法与篆刻的创作、研究、传播有着广泛的影响。但大众对于韩先生的花鸟画创作知之不多,大家对韩先生的艺术创作的认识和评价还停留于书法和篆刻领域。从韩先生的艺术活动来看,除了书法与篆刻,对花鸟画的探索和创作也有40年了,绘画是韩先生艺术生涯不可分割的一
期刊
刘奇  刘奇,笔名黑木。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中国书法院副院长、南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南阳商会书画院院长、河南省政协书画院常务理事、河南省美协会员。先后在上海、郑州、昆明、合肥、兰州、汕头、南阳等十余次举办个人书画展。曾参加中国书画家代表团出访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及我国台湾、香港地区进行学术交流。  事实上,在中国的书画史上,书画是一向讲究工稳而不重写意的。自唐王维出,因他诗画兼具,且
期刊
孙浩群  孙浩群,1938年出生于江西樟树市,定居安徽省安庆市。1964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美术系本科,专修中国画。1989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是安庆师范学院美术系和安徽中山画院创始人之一,曾任系主任、副院长。现为安庆市美协名誉主席,安徽省文史馆、安庆画院特聘画家。曾任政协安庆市十一届委员会副主席、民革全国九大代表、政协安徽省八届委员、民革安徽省九届常委、安庆民革主委。  “小道悦人耳目,大道憾
期刊
记得同杨兵相识是在2005年,那时我在桐城博物馆工作,因西安碑林博物馆要承办桐城博物馆的一个展览“文苑清韵·艺海藏珠——桐城清代文化名人书画展”,作为碑林博物馆陈列部副主任的杨兵是第一批来桐城洽谈展陈具体事宜的工作人员。我在桐城博物馆负责陈列工作,与杨兵在第一时间见面。如何谈的工作已不记得了,但记得陪他去了一趟龙眠山,拜谒了先祖文和公张廷玉墓。因都从事美术工作,兴趣相同,一见如故。他给我的第一印象
期刊
“兼容南北,文彩益彰”这是导师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任道斌先生对我花鸟画创作的评价。这些年,我的花鸟画创作努力将自己的率意真性、朴厚豪放的特质与文人花鸟画重意境、重学养、重笔墨、重格调的优秀传统结合在一起。创作既保持朴厚放逸的品质,又融入中国文人画的精义,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融入画面,使作品华滋浑厚,松灵润美,丰满充盈,意象多彩。  在中国美术学院学习中国画,是我一生的幸事。它奠定了我的创作观,即坚守民
期刊
状元,是一个千百年来让人羡慕的名头。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在古代,读书人要想通过科举考取进士是极其艰难的,绝大部分人一辈子都无法实现其梦想。自从隋朝开科以来,至清朝最后一科的1300多年间,共考取进士10万余名,而状元仅300余人。大凡取考状元者都是饱学之士,才高八斗,一般入仕后都能成为朝廷要员。特别是宋以后,取得状元者往往能入阁拜相,名垂青史。如宋之文天祥,明之商辂、申时行,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