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钢琴教学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创新研究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oebe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发展对教育要求的转变,我国教育事业进行了新课改,提高素质教育的地位,树立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并提出了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在此背景下的高校钢琴教学需要进行改革创新,落实课改要求,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掌握钢琴知识和演奏技巧,也促进其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而在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中,存在理论化、简单化、机械化的问题,没有针对生本思想和全面发展做教学设计,实践教学也没有教与学的结合,需要在改革创新的策略中转变教学关系,优化教学过程,重构教学方向,创新教学方法,使高校学生可以在钢琴学习中自主参与、实践学习,组织深度学习,保证新课改的有效落实.
其他文献
尽管老子与约翰?凯奇在时间、 空间上都有着巨大的差异,他们的美学观却有着跨时代的惊人相似.二者都坚持“无声”的美学主张,崇尚顺应自然,自然的声音是最美的,都强调在音乐的基础上要领略弦外之音,丰富精神生活.“大音希声”体现的是一种形而上的美学观点,处于感性之上,约翰?凯奇则把无声付诸实践,是一种形而下的美学观.
法国作曲家德彪西是印象派音乐创始人及代表人物之一,其创作作品涉猎类别广泛,如管弦乐、交响乐、歌剧等.其中典型诠释其印象派创作风格的是他的钢琴作品.本文将以德彪西不同阶段创作的钢琴作品为例,基于印象派钢琴作品所呈现的音响表现力,以对音响色彩的审美感知为切入点,结合与时间、空间、视知觉的“联觉”心理,体现音响色彩的听觉审美感知.
对中国钢琴作品民族风格的分析过程,实际上就是对中国钢琴艺术本质的探究,值得讨论,也是钢琴艺术中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历史回顾(纵向)与作品本身(横向)两个角度入手,分析钢琴作品民族风格的形成与发展,旨在通过此为其他学者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课程思政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高校育人新战略.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思政课程,而是通过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方式,在高校各科专业课程中融入育人要素,而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为党和国家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1]高校音乐专业课兼具文化和美育功能,有着更形象、更具感染力的育人教学内容与手段,是实施思政育人的理想阵地.笔者以浙江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钢琴合作课程为例,探讨其与思政融合的优势与可行性,并提供实证分析,为高校思政建设提供经验和参照.
巴洛克时期指的是西方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时代,具体时间为17世纪左右.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十分注重韵律的美学,并且音乐创作题材与形式极为丰富多变,能够充分表达出那个时期音乐创造者内心的真实情感,对当时后续西方音乐的进步发展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将进一步对巴洛克时期音乐美学思想展开分析与探讨.
增加听众的听觉享受作为重中之重,而有效的音乐听觉也在推动着钢琴演奏的发展和进步.对于钢琴演奏来说,音乐听觉的利用与发挥不仅可以让演奏人员的练习成效更为突出,还能够使其在正式表演过程中实现高水平发挥.同时音乐听觉也有助于演奏者保持积极态度,挖掘内在潜能.所以为推动钢琴演奏的长效发展,就要重视音乐听觉在钢琴演奏当中的价值分析,同时还需要发挥音乐听觉在演奏当中的积极作用,让钢琴的艺术价值与独特的音乐魅力得到充分展现.
《国之当歌》 是由上海歌剧院于2011年推出的一部音乐剧,作品以人民音乐家聂耳的生活和艺术经历为背景,从史实性的笔触出发,对聂耳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为人民而歌的精神进行了深度的刻画.本文着重对此剧戏剧情节结构的审美特征进行分析,尤其是对此剧主题思想的呈现过程有着深入的理解.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引入传统音乐文化内容,一方面可以实现高校声乐教学内容的充实、 丰富,另一方面还能进一步促进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现代化发展,这对于学生文化自信心的树立有很大帮助.为此,在今后的高校声乐教学中,必须充分把握传统音乐文化的特征,了解融入传统音乐文化的意义,并对当前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采取科学的手段来引入传统音乐文化,从而促进高校声乐教学质量的提升.
普通高中声乐教学存在很多困难与问题,比如教师对声乐教学的理解程度参差不齐、 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普高学生较浅的生活阅历等.本文基于普高学生的特点,分析多元的教学方法,讨论高中声乐教学融入戏剧表演的重要性,浅析如何在普通高中声乐教学中融入戏剧表演的方法,使高中声乐教学活动更加具有感染力,让教学目的更加精准明确.
视唱练耳网络教学是一种依托网络技术来实现的现代技术教学模式.本文从视唱练耳网络教学的架构、网络教学目标设置、网络教学评价、课堂的监控和考勤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与阐述,对高校视唱练耳网络常态化教学工作实施具有一定的借鉴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