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展示平台可行性研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bei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非遗文化是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是民族的生命之源,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实施并传承非遗文化,实现科技带动文化,文化带动艺术,艺术催化生活,提高我国软文化传播,是重要的研究课题。非物质文化展示平台体现了数字化媒介的传播性、交互性、趣味性的全新体验方式,为非遗保护与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实现了非遗展示的目的和意义。
  关键词:非遗文化;文化传承;数字化展示
  F592
  一、研发内容与预期目标凝练
  非遗文化展示平台的构建要依托现有数字技术为基础,对非遗文化的核心与代表性内容进行文字、照片、录音、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载体的记录,并将数据资源进行标准化输入和转化,实现系统化整合,专业化分类和信息化存储,最终通过数据库等形式,达到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保存、管理、交换和利用,达到非遗保护的目的。非遗文化展示策略研究作为应用研究性课题,主要以论文形式结题,预期发表学术核心期刊论文1篇,组织课题专家研讨会1次,非遗文化展示平台建设运行论证会1次。
  二、项目主要研发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象征,凝结了民族文化精髓,展现了地域人民的精神状态,在地域文化与传承中起着关键性作用。随着数字化时代带来的机遇,以及大众对于文化陶冶的需求不断上升,非物质文化展示策略研究是社会非物质化的产物,是有计划、有目的、合乎逻辑的展示方式,它利用互联网计算机辅助技术、人机交互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为设计手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迎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同时也推动和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升级。非物质文化展示媒介恰恰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
  可以说,通过各种虚拟影像的应用,多种数字多媒体技术与平台的引入,非遗文化的展示工作将以更加立体化、多元化、可视可感化的形态展现在移动终端,所有对非遗文化有所关注的用户都能通过这种交互性与体验性良好的展示技术深刻地领会到非遗文化数字化以后的魅力,并實现加强用户对非遗文化的保护意识的目的。眼下,非遗文化展示平台的构建工作主要由数字采集、全息影像处理、多媒体传播、网络营销等技术手段来完成。在全新高新技术的带动之下,非遗文化得以实现“重生”,且散发出其独有的生命力与文化魅力。
  课题研究从数字交互展示平台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出发,首先从线下展示的发展及其形式演变,然后到线上的虚拟数字展示形式的发展样态、交互展示的平台建设,最终实现线下与线上的交互展示结合的发展方向,建构非遗文化展示平台。数字交互展示平台极大地改变了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技术手段,无论是数据库的建设,或是数字技术的智能化应用,还是大数据分析,数字化保护既为非遗的记录、保存与传播提供了技术平台,也为非遗的传承、创新与开发提供了新的方式。可以预见,伴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创新,数字交互展示平台将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更加强大的技术支持。非遗保护工作所涉及的数字化技术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
  1. 采集
  数字化技术为非遗保护中多种数据形式的记录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传统数字化采集技术包括使用图文扫描、文字识别、录影、录音等技术获得文字、二维图像、视频和音频信息。然而,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的形式和巨大的信息量,传统的采集和记录技术存在难以重现、可编辑性差等问题。例如在传统舞蹈的采集和保存中,演员的动作多通过文字、照片、视频进行记录,但上述方式对表演的记录并不精确和全面,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难以进行完整重现,且无法进行修改和编辑。
  2.复原
  由于非遗的传承往往依赖其固有的文化生态环境,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许多珍贵的非遗已不再具有完整形态。例如部分传统舞蹈、传统音乐的部分技法已经失传,在今天已经难以完整继承和学习。在这一问题上,数字化技术为非遗的形态复原保证了技术上的可能性,同时也为非遗的继承和发扬提供了支持和辅助。
  3.展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媒介,融合了展示传播的多种手段和技术应用,呈现出极强的学科交叉性。数字化媒介将非遗展示从传统的PC网络平台移动到智能设备的应用程序上,从社交网络的快速传播到公共文化平台的公共资源应用,从虚拟现实设备影像呈现还原到现实事物,丰富多元的数字化媒介平台为非遗展示提供了更多的表现形式。
  非遗文化展示平台就是依托数字化交互技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时代的现代展示平台构建,传播优质文化。这将是物质设计到非遗设计的转变,是全球非遗资源共享,是实现设计的全球化、网状化、动态化、数字化。从国家民族文化的角度讲,作为植根于我国本文文化土壤以及历史长河中传承、沉淀下来的文化精髓,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是一种可被时代记忆和延续的宝贵财富,更是一种超越民族文化局限性,打破地域限制,烙印着民族灵魂的优良“基因”。然而伴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地区在城镇化的发展浪潮中开始失去了原始地域所赋予的天然保护层,许多地区中已经传承了上千年的古老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渐渐被外来文化、人口流动以及精神文明所侵蚀和破坏。许多承载着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的地域习俗,珍贵文物都纷纷随之而消失。再加上多元文化的融合、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新旧时代的交替发展,很多年青一代已经失去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意义的认知。故而依托于数字媒体时代下的信息化、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所构建起来的虚拟平台的存在,我国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可以全新的存在形式被完整、包真的传承下去。另外,从创意产业的理论层面上而言,这种基于数字化信息平台的数字化保护手段,将这些独具文化韵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损坏遗产本身原生态内涵与形式的前提下,实现了再吸收、再创造、再增值。因此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平台课题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社会意义。
  三、项目研究成果及提供形式(研究报告或成果要报)   非遗文化展示策略研究作为应用研究性课题,主要以论文形式结题,同时以非遗文化展示设计实践作为结题依据和参考,处理好互联网、线上展示、线下展示三者的关系,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以“一带一路”为本次非遗文化站时策略的思想指导方针,并通过扩大市场传播渠道,增强非遗文化魅力,提升地域文化影响力等措施来保证非遗文化的战略实施环境。此外,在制定展示策略的过程中,也需要充分考虑到非遗文化本身的文化底蕴、历史意义以及人文风貌。在展示形式等方面,则可以结合各地区的风土人情以及地方发展特色来制定具有创意的宣传形式,比如通过人工布景、多方互动、多媒体虚拟技术等展示形式来完成个性化的非遗文化展示等。
  为了深化数字化技术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充分体现数字化技术在非遗保护中的优势,也为了在信息时代寻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生存空间,非遗文化的展示平台构建还应该从以下进行完善:
  第一,加速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的普及。数字化技术在采集、展示工作中的推广是非遗保护数字化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当数字化技术在文化事业的基层真正普及时,非遗保护数字化的深化才可能实现。
  第二,加强与高校及研究机构合作,提升研究成果转化率。目前非遗保护数字化相关的研究大多针对数字化保护技术本身,较为忽视成果向文化产业的转化,且成果大多停留在试验阶段,没有投入实际应用。在未来的工作中,如何深化与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合作并提升研究成果的转化率是十分重要的课题。
  第三,加强标准化与规范化建设。数据库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基础和前提。目前已建立的非遗资源数据库在标准化与规范化方面,仍有较大的可提升空间,而未来将建立的非遗资源数据库应制订一整套数字资源加工的标准和规范。
  非遗文化,作为一种虚拟的宝贵文化遗产,不仅凝结着我国千年以来无数人民的劳动智慧结晶,而且也是各个朝代历史文化风貌的完美还原。而如今人们的现代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认知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而很多数字媒体时代下衍生出来的科技技术开始成为非遗文化被繼续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中国利用前沿技术保护文化遗产的实力象征。
  参考文献:
  [1]祝婷婷.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平台建设研究[J].金田. 2014(10)
  [2]潘怿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电视综艺娱乐栏目策划中的合理运用[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5)
  [3]董坚峰.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3(12)
  [4]许佳君,刘永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的社会评价[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12)
  [5]阳国亮,邓莹.旅游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作用[J].旅游论坛. 2012(03)
其他文献
该文通过对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司的治理结构和条件的分析,结合对中国的国情和网络经济的特殊性分析,探索在网络经济条件下我国公司的治理模式.该文着重强调社会信用
摘要: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的语文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教师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学校只注重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学生认为“语文教学可有可无”。导致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不佳,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解决。因而要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魅力。  关键词:中职教育;语文教学;效率  H193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在不断的发展,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活动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与此同时,中等职业教
该文以无形资产会计理论为基础,对无形资产的含义、特征、分类进行了概括性介绍.在借鉴国内外企业对无形资产会计实务处理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无形资产会计现状的分析,对无形
摘要:新课标强调要加强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以及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健康发展,因此中学的体育教学也愈加受到重视,但是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中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时间得不到保障,而且在繁重的课程压力下,中学生普遍对体育的课堂提不起兴趣,因此本文就旨在重点探讨在新课标下如何加强中学生对于体育课堂的兴趣。  关键词:新课标;中学体育;学习兴趣  G633.96  新课标所指的是一整套的课程教育的标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日益发达,小学生接触音乐的渠道越来越多,音乐学习不再只是书本那样单一,广播、电视、网络等,都是音乐传播的重要途径。小学生对于流行音乐日益喜爱,将流行音乐引入小学音乐课堂,以补充传统音乐教学,让课堂更加生动,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本文主要就流行音乐元素辅助小学音乐教学进行阐述。  关键词:流行音乐元素;辅助;小学音乐;教学实践  G623.71  随着课程改革理念与实践的深入,我
摘要:要唱好一首歌曲,除了要选择适合演唱者的作品外,还要深入分析作品,如作品的时代背景、民族特色和创作风格等。同时,还要尽力融入作品,展开想象、进入角色、把握好度,对作品还要反复锤炼,精益求精、烂熟于心,演唱好一首歌曲是对演唱者综合能力的全面检验。  关键词:歌曲;演唱;综合能力  J616  任何一首歌曲(包括歌剧中的咏叹调、艺术歌曲、民族歌曲、地方戏曲、小调等)都需要演唱者对作品要有深刻的了解
摘要:就终身体育来讲,学校体育是发展其的基础,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学能够为学生未来接受社会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学校接受体育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生长发育,使得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真正的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得学生养成更深的终身体育观念,而培养终身体育观念。现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的提高,人们对于自身的健康也越来越重,新课标要求学校
学位
摘要:自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施之日起,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就一直不断地进行着改革与创新。时至今日,基础教育下的音乐课早已不是学生曾经正襟危坐进行的填鸭式教学,而已然成为需要提高和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感受美的一门综合性音乐课程教学。在基础教育的音乐课堂上,若能够适当融入一定的舞蹈元素,就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使音乐课堂变得活泼生动,进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与兴趣,也为基础音乐课在教学手段
摘要:新媒体融合时代,新媒体与网络产业已成为当今社会文化创意与文化产业经济的重要基础。随着新媒体产业的不断发展,其对于教育的影响不断深入,这其中就包括艺术教育。新媒体的技术对于艺术教育产生新的学习模式。  关键词:新媒体;远程教育;艺术教育;融合  G434  一、 新媒体概念  在当今媒体领域对于新媒体的定义可谓是众说纷纭,不同的学者是从新媒体不同角度来做定义,因此很难对错对其进行判断。新媒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