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近朱人亦赤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da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画大师齐白石是饮誉世界的杰出艺术家,他彪炳史册的辉煌成就,在美术史上矗立起了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在他长达近一个世纪的生命长河中,有一位长久站在背后默默照料他、支持他、仰望他的女人,曾经对他巅峰时期的创作与晚年生活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她,便是长久以来被灿烂光环所遮掩的胡宝珠女士。
  提起这个平凡而穷苦的女子,不得不先说说她的出身。胡宝珠原籍四川丰都,清光绪廿八年(1902)中秋节出生于丰都县转斗桥胡家冲。父亲胡以茂为篾匠,有一个姐姐后来嫁于朱姓人家,一个弟弟也失去联系,她自幼因家庭贫困而被卖给有钱人家做婢女。
  1919年2月底,五十七岁的齐白石第三次孤身北上,用他自己的话讲:“因乡乱,吾避难窜于京华,卖画为活”,在北平定居的齐白石,结交了当时三教九流的各色人物,其中就有一位堪称他作品知音人的忘年交朋友——胡南湖。
  胡南湖(1884—1951),字新三,名鄂公,湖北江陵人。1915年3月,胡南湖以总统府咨议身份随四川督军陈宦首次进入四川,任督军署一等秘书。袁世凯称帝后,他联络在四川的北方革命党人黄以镛等与温江、郫县等地的民军首领取得联系,进行倒袁活动,1916年起任“四川宣慰使”。1917年11月,调任广东潮遁道尹,治所在广东潮汕,当时的胡南湖也算是个有头有脸的角色。彼时胡氏侍奉母亲白太夫人居住在北京慈惠殿中的紫丁香馆。胡母有一婢女,唤作宝珠,既为随从侍女,也是名义上的义女。齐白石《乙未日记》8月13日(阴历七月十八)记载中,赫然写道:“胡南湖见余画扁豆一幅,喜极,正色曰:‘君能赠我,当报公以婢。’余即赠之,并作诗以纪其事。诗云:‘菟丝情短此情长,万事何如为口忙。采撷不思红豆子,加餐尝坐紫丁香(南湖有紫丁香馆)。良朋如此皆为景,爱我虽衰未减狂。蟋蟀声中归万里(一作‘十月京山满篱架’),老馋亲口教厨娘’。”在后来的诗集收录此诗时,齐白石又加上了《友人见余画篱豆一幅,喜极,索去。后报我以婢,诗以纪其事》的题目。由此可知,胡南湖在看到齐白石创作的一幅爱不释手的“扁豆图”后,当即表示,只要对方肯割爱,愿赠一婢女作为交换。随后,胡南湖因此画为齐白石送来了所谓“四色礼”:一为冬虫夏草一匣;二为雪花银耳一匣;三为火腿、野猪腿、蒋腿三只(三只为一色礼);四即为婢女胡宝珠。四色礼实为明清以来一种流传甚广的婚庆习俗,具有“请期”之意,同时还带有男女双方中的晚昆对长辈所行的祝福之礼,可见比齐白石小二十岁的胡南湖,在这份厚礼之中无不暗含着希望山翁再续一弦的深意。自此,胡宝珠作为大字不识一个的粗使丫头,真正走进了声名显赫的大画家的宅院中。此时,齐先生已经年近花甲,而胡宝珠尚不足18周岁。尽管二人年龄悬殊,但之后的二十余年里,胡宝珠先后为齐家诞育了齐良迟(齐白石第四子)、齐良巳(第五子)、齐良年(第六子)、齐良末(第七子),齐良怜、齐良欢、齐良芷七个子女。悉心照料白石先生起居、寒暖、饥饱,一直备受信任与宠爱。
  平日里,齐白石挥毫作画,作为继室的她便在一旁默默为先生研磨、铺纸、尽心尽力做好服务工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耳濡目染,使这个内秀且聪慧的女子逐渐对作画时的运笔、着色、布局、线条等细节熟稔于心,且对齐先生的作品风格积累了独到的鉴别能力,市面上凡是署名的齐老书画,胡宝珠只需瞥上一眼,即知真伪。在画室日常的劳作中,胡宝珠从不觉得累,更不觉得苦,在她的内心深处,自己一个毫无身份毫无地位的下人,能有机缘得到墨香浸润,有着别人求之不来的得天独厚观摩机遇,加之有齐白石耳鬓厮磨的文化熏陶,目睹着一幅幅活色生香的作品诞生,久而久之,她拈过案角的画笔悄悄一抹,居然惊呆了一代大师:从没有教过她,竟能有如此意境?齊良芷在《我的母亲胡宝珠》里介绍道:“母亲18岁那年嫁给父亲,婚后曾生养了四儿四女,其中一儿二女不幸夭折(即二姐良欢,弟弟小翁子,最小的妹妹良尾)。母亲身体一向虚弱多病,但她对父亲的衣食、作画等总是照料得无微不至。父亲曾说:‘宝珠18岁进我家门,二十多年来,善事我的起居,寒暖饥饱,时刻关怀!’父亲素有赠送印章给家人的习惯,他曾刻了一方“宝珠带病相扶持”的印章送给母亲。母亲长期陪伴父亲作画,见父亲的作品多了,对作品自然了然于心。她不但能够指出父亲画中的巧拙,而且一眼就能辨认出哪是真品哪是市侩们造出的假画。父亲还曾说:‘宝珠为我理纸磨墨,几十年来无怨言,对我画中的巧拙,她很理解,能直言帮我指出。’母亲能临摹我父亲很多作品,如雏鸡、白菜、老鼠以及花鸟等,都很传神。尽管母亲画得一手好画,但外人并不知晓。”
  胡宝珠暗自用心,好学勤勉,时间一长,便能临仿白石画。就连白石擅长的雏鸡、白菜、老鼠以及花鸟等,宝珠尽能信手拈来,且极为传神,令家人啧啧称奇。虽画得一手好画,但外人并不知晓。某日,齐白石看桌上一幅《群鹅图》,以为是自己所作,挥笔署款,并连钤三印。一天后,发现是妻子的临摹之作,于是题跋更正:“此小幅乃宝姬所临”。未几,宝珠又作一幅《群虾图》,白石老人欣赏之余,喜忧参半。喜者,夫人构图设色酷似自己的亲笔;忧者,恐外界散布流言蜚语说齐白石作画有夫人代笔。腹内五味杂陈的他在《群虾图》上题跋:“此幅乃内人宝珠画,可与予乱真……予使宝珠弃画,因恐人猜疑替老夫代作。”对此,齐白石曾有诗作加以记述,其一:谁叫老懒反寻常,磨墨山姬日日忙,手指画中微笑道,问鸥何事一双双。其二:休言浊世少人知,纵笔安详费苦思,难得近朱人亦赤,山姬能指画中疵。胡宝珠作为隐藏在大师身后的一位临画高手,偶尔来几笔本就为消遣自娱,根本就没有考虑到随意而为会跟什么艺术啊作品啊扯上关系,她本身也想不到那么多,那么远,也绝对不会认为自己的行为会引起多么严重的后果,她根本不知道自己还有让人高看一眼的本事!当大段大段的文字出现在自己涂鸦的一角时,她才逐渐明白了自己的无心之举会滋生出不必要的麻烦,洞悉丈夫的心事后,贤惠大度且善解人意的她,断然做出了一个决定:自此永远不再去捉画笔!
  之后的岁月里,胡宝珠便将一门心思全部倾注到了照顾齐白石晚年生活的中心上来。齐秉清之妻生孩子,作为名分上的长者,胡宝珠跑前跑后,忙里忙外,热心协助,事后齐白石作12开《墨笔花虫册》答谢,在南瓜蚱蜢这一开的背面,白石老人题曰:“次孙之妇产儿夜,宝姬料理殷勤,画此报。”孙辈诞下第四代,而此时胡宝珠五女齐良芷尚不满周岁,夜里要照顾自己的女儿,还要帮助孙媳照顾曾孙,对于任何人而言都是极为疲累的。白石老人看在眼里,亦感念在心,无能为报,只有作画相赠,送给胡宝珠,这也足见伉俪情深,疼惜有加。   1941年农历一月十四,齐白石原配夫人陈春君在湘潭老家去世后,同年5月4日,齐白石假庆林春饭庄设宴,邀胡佩衡、陈半丁、王雪涛等戚友为证,举行胡宝珠立继扶正仪式。尽管那时胡宝珠已年过四十,且身体非常虚弱,但依然表现得非常欢快。
  1944年1月5日(1943年农历腊月十二),这位站在大师身后的平凡女人,因怀孕难产而遽然辞世,年仅42岁。
  胡宝珠去世后,齐白石异常痛楚,老泪蘸浓墨,亲笔撰写了如下祭文:夫婿璜泣涕:谨以不腆之酒肴,致祭于宝珠贤妹夫人之灵位前曰:夫人尝与璜戏言曰:“宝珠若死君后,不畏道路艰难,必携一家扶君榇还乡。若死君先,停棺不葬。君若生还,带宝珠之柩葬于齐氏祖山。倘九泉有知,亦涕泣感戴。”今朝事到眼前,岂食言于我夫人。故将我夫人之柩,暂寄宣武门外法源寺。俟时乱稍平,决不负我夫人也。呜呼,尚飨!
  如泣如诉的真挚语言,折射出耄耋之龄的白石老人对少妻的无限依恋与缅思。诚如一副对联所云:愿天下有惜人,都成為眷属;是命中注定事,莫错过姻缘。这一对相差整整38岁的传奇姻缘,称得上“祖孙恋”的一对真心相爱的人,因了一幅画而“过家家”般以礼品馈赠方式结合在一起,且收获了满满的甜蜜与幸福,成就了一段令人歆羡的爱情美谈!
  1946年,在胡宝珠去世三年之后,齐白石不经意中看到一帧亡妻胡宝珠画的《佛手樱桃鼠子图》,金黄肥硕的佛手,憨态可掬的老鼠,香艳欲滴的樱桃,率性中蕴含着天真,简约里饱含了沉稳,熟悉的笔墨溢着爱人浓浓的味道,睹物思人,不禁悲从中来,于是题了如下一段话:“此幅乃予继(屋)室宝珠所画,惜志不坚,未成而弃,且不永年,殊可感也。老夫八十六岁题记。白石”,并加盖了“白石翁”和“痴思长绳系日”两方印章。齐良迟更是在母亲的这幅作品边题签:“母亲画佛手、樱桃、鼠子,父亲题字,四儿良迟藏。”乍一看,还以为是白石夫子之手笔,墨色及韵味几可乱真,丝毫看不出是出自一个从没受到过专业培训的妇人之手,不能不让人深深钦佩其厚实的功力与良好的修为。
  可以断定,假如没有来自齐白石先生善意提醒与委婉阻挠,甚或能得老夫子朝夕悉心训示指导,就凭着胡宝珠与生俱来的过人天分,假以时日,她未尝不会成为艺苑一朵璀璨夺目的奇葩!当然,世事轮回中,没有那么多的如果与假设,作为甘当绿叶的一名普通人,尽管胡宝珠遗留下来的手迹在今天亦可称得上佳构,在“名家”辈出的当下书画界,论成就,论实力,仍鲜有可与之比肩者,然而,终其一生,她仍然只是一个“难得近朱人亦赤”的圈外人,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女子!
其他文献
货币的起源与发展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演变进行的,它在记载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同时,也成为研究人类社会历史、探索人类文明的重要工具。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孕育和创造了伟大的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璀璨夺目、意义深遠的东方货币文化。  纸币的出现和使用,不仅是在社会经济交往过程中自发产生的,也是在造纸术和印刷术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古代的纸币由雏形发展到成熟,纸币本身的形制、大小、
期刊
● 清朝在什么时候有官方银票  清朝末年,经济困难、国库空虚。为筹措军需费用,朝廷不得不改变长达两百年不印发纸币的惯例,于咸丰三年(1853)印制了清朝建立以来的首种纸币户部官票。此次发行的户部官票,以银两为单位,分一两、三两、五两、十两、五十两五种。如票面正中上方用满、汉两种文字额书“户部官票”四字,中书“准二两平足色银壹两”,票面下方有注文楷书“户部奏行官票,凡愿将官票兑换银钱者与银一律并准,
期刊
● 长安诸寺之冠,中国唐密祖庭  作为隋唐长安城内占地面积最为宏阔的大兴善寺,曾与大庄严寺、大总持寺各雄踞城内一坊之地(约合30万平方米),蔚为壮观。即便蜚声海内的大雁塔所在地——大慈恩寺,当时也不过踞地半坊而已。可以想见,踞整坊之地的大兴善寺,当年是何等宏伟庄严。一千余年过往,如今大庄严寺与大总持寺早已片瓦无存,只能在史籍中追想面目而已,而大兴善寺尚存,世人尚可入此千年梵境,亲身感受其巍巍雄风。
期刊
大清银行是中国金融史上第一个由国人全资控制的金融机构,它的出现有其历史根源的必然性。1840年鸦片战争后,外国银行进入中国,无视中国法令,大量发行钞票,有的当时还可兑现,有的在本地区不兑现,但可汇到外地或他国兑现,有的只是资金周转根本不兑现的票据。他们的目的就是控制中国经济,掠夺中国财富,使中国永远成为他们的殖民地。在国内,各省为了增强自身财力,都办起了官银钱局发行官钱票,民间也开办钱庄、票号。有
期刊
“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唐代诗人李群玉一首《石渚》生动描述了中晚唐时期湖南湘江流域下游地区陶瓷窑业兴盛无比的历史场景。根据湖南省考古研究所近半个世纪以来的窑址考古调查、发掘,在湖南省内发现有自汉代至近代的古窑场400余座,这横跨逾2000年时空的古陶瓷业展示出湖湘陶瓷文明的独特风貌:以历史悠久的岳州窑为代表的青瓷、以唐代长沙窑为代表的釉下彩绘瓷、在宋元时期烜赫一时的衡阳
期刊
所谓篆文,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以及秦统一前的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本文将要展示的两方端砚上的铭文属于小篆。小篆也称“秦篆”,是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命令秦相李斯在春秋战国时代秦国篆书的基础上,统一六国文字,整理制定的秦代标准的书体,是一种规范化的官方文书通用字体。由于是官书,小篆运用于隆重的场合,如记功刻石、叔量诏版、兵虎符之类。标准小篆的体式排列整齐,
期刊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国各地制作的国庆纪念章有千余种,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多数刻绘有国徽、国旗、天安门图案,有的还镌刻毛主席浮雕像,形象表达了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领袖的崇敬。这些徽章真实记录了红色政权的诞生、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将共和国创造的辉煌定格在方寸之中,成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文献意义和较高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庆纪念章
期刊
清末时期,外国银行进入中国,大量发行纸钞,趁机掠夺我国的黄金白银,致使全国金融秩序混乱,大量黄金白银外流后让政府财政吃紧。1905年,清政府设立大清户部银行,开始发行银两票和银元票,不久裁撤户部,直接改称为大清银行。  大清银行出现之前,清末各地官银也发行了纸钞,其品种繁多,钞票上印刷的头像,不仅有慈禧、李鸿章等人,各地巡抚的头像也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这些纸钞上。如图1的“江苏裕苏官银钱局通用钞票”,
期刊
太谷县文物管理所藏有在晋商武老先生过寿时太谷地方官绅送上的贺寿联,通过考证可以窥视当时晋商大族的生活情况,这些贺寿联是当时晋商巨富武老先生过八十大寿时,亲朋好友为表达祝贺所赠的,体现了当时的风俗以及晋商大贾之间的关系。  ● 楹联内容  祝寿的习俗从唐代开始盛行,是晚辈对长辈祝福寿辰、祝愿长者长寿的一种活动。客家人敬重长辈,当老人寿辰半百、花甲、古稀乃至百岁大寿时,子孙设宴庆贺,以祝老人长寿永康。
期刊
《湘夫人》是傅抱石《九歌》题材的重要作品,从1943年直至去世,傅抱石所作《湘夫人》不下数十幅。其于1950年将寓居金刚坡时所作的一幅赠予了赖少其。从现有资料来看,傅抱石赠予赖少其的还有一幅《湘夫人》扇面,以及《林峦雨气图》、篆刻各一,均属精品。赖少其在这些作品上或反复题跋,或转赠生死至交,都说明赖少其对傅抱石的喜爱和认可。同时也反映了傅抱石与赖少其在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情缘,见证了二者心心相印的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