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心源性猝死预防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观察。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间来我院治疗的患者,共40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在常规管理模式下展开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风险管理模式下展开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情况。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度为93.50%,对照组患者的总满意度为86.50%。两组数据相对比,差距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对心源性猝死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在护理的过程不仅能将护理效果提升起来,同时还能提高护理的满意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 护理风险管理 心源性猝死 护理干预 应用效果
心源性猝死主要指由不同心脏疾病所导致意料之外的突发死亡,WTO(世界卫生组织)有规定,在病发六小时以信的死亡归为猝死一类。一些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由于病情的发展最终在住院期间出现心源性猝死,因此病患家属由于不能接受从而引发各类医疗纠纷。风险管理主要指的是对探视者、医护人员以及患者本人有可能出现的一些潜在风险给予科学性的识别以及评估,并且对其给予正确预防措施的过程。众所周知,护理风险属于客观存在的一类现象,但是它也是能够加以防范的,只要预防措施做到位,其护理风险将会降低甚至完全消失。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间来我院治疗的患者,共40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00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管理模式下展开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风险管理模式下展开护理干预。其中对照组患者男112例,女88例,年龄55-75岁,平均(65.23±4.5)岁;观察组患者男109例,女91例,年龄61-79岁,平均(66.69±5.6)岁。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当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要帮助患者挂号、就诊,除此之外,医护人员还要遵医嘱对患者进行住院护理以及常规的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在风险管理模式下展开护理干预,方法如下:
首先对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增强,在医院内营造一种风险管理的氛围。加强对医护人员的教育,让其深入掌握《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内容,并当作本职工作的运用在日常的病患护理中。对患者风险意识加强,将患者就诊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风险以最大的力度加以防控。为了对医疗风险进行防范以及保证法律责任更加明确化,将医疗纠纷排除,在患者入院时需要对其家属履行告知义务。建立一个责任组,每个组的医护人员负责指定的患者,并对患者给予正确的护理评估,把心源性猝死高危患者识别出来,给予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强化教育,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如何预防危险因素的产生,对各类心律失常的患者给予及时的纠正,患有心脏病以及冠心病的患者要进行及时地治疗,以此来排除危险诱因,对一些先兆性的症状加以高度重视,如心绞痛、气短、心慌等。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依从性,从而降低病发的风险。对易诱发心源性猝死的患者密切观察血压、心率、电解质以及心律等情况,如患者心脏出现骤停状况,必须当即给予心脏按压,并准备起搏器、电除颤以及人工呼吸器等,与医生共同配合救治患者。由于医护人员永远处于临床一线中,他们是患者病情变化的掌握者,而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抢救必须在早期方可进行救治,因此医护人员必须时刻注意患者的病况,如出现紧急情况必须进行及时处理。
1.3 评定标准
满意度调查:针对护理方法、护理质量、护理态度、护患关系进行评定,每项25分,总分100,60分以下为不满意,60 分以上为满意、80 分以上为非常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人数+满意人数)/总人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处理数据,两组数据的组间差距用X?检验。P>0.05表示对比结果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观察组非常满意98例,对照组87例;观察组满意89例,对照组86例;观察组不满意13例,对照组27例;对比两组总满意度,观察组为93.50%,对照组为86.50%。两组数据相对比,差距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护理风险管理主要指的是医护人员对隐形风险进行评估并加以控制的一类管理模式,它能有效减少或规避病况风险为患者带来对其进行风险护理,能降低临床护理风险,有利于提高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质量。
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在常规管理模式下展开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风险管理模式下展开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观察组非常满意占本组例数的49.00%,对照组为43.5%;观察组满意占本组总例数的44.5%,对照组为43.00%;观察组不满意占本组总例数的6.50%,对照组为13.50%;对比两组总满意度,观察组为93.50%,对照组为86.50%。两组数据相对比,差距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心源性猝死中配以护理风险管理的护理干预模式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林.护理风险管理在预防心源性猝死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1,10:168-169.
[2]陶宝英,朱紫英.护理风险管理在门诊高危患者就诊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4,23:2149-2151.
[3]袁艳芳,韩永梅.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急救和临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5,22:212-213.
[4]韦余艳,周玮芳,徐进霞,朱时发,渠莉莉.心源性猝死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预见性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18:2444-2445.
[5]汤其英.急诊护理风险及安全管理对策[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2,07:182-183.
【关键词】 护理风险管理 心源性猝死 护理干预 应用效果
心源性猝死主要指由不同心脏疾病所导致意料之外的突发死亡,WTO(世界卫生组织)有规定,在病发六小时以信的死亡归为猝死一类。一些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由于病情的发展最终在住院期间出现心源性猝死,因此病患家属由于不能接受从而引发各类医疗纠纷。风险管理主要指的是对探视者、医护人员以及患者本人有可能出现的一些潜在风险给予科学性的识别以及评估,并且对其给予正确预防措施的过程。众所周知,护理风险属于客观存在的一类现象,但是它也是能够加以防范的,只要预防措施做到位,其护理风险将会降低甚至完全消失。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间来我院治疗的患者,共40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00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管理模式下展开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风险管理模式下展开护理干预。其中对照组患者男112例,女88例,年龄55-75岁,平均(65.23±4.5)岁;观察组患者男109例,女91例,年龄61-79岁,平均(66.69±5.6)岁。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当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要帮助患者挂号、就诊,除此之外,医护人员还要遵医嘱对患者进行住院护理以及常规的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在风险管理模式下展开护理干预,方法如下:
首先对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增强,在医院内营造一种风险管理的氛围。加强对医护人员的教育,让其深入掌握《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内容,并当作本职工作的运用在日常的病患护理中。对患者风险意识加强,将患者就诊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风险以最大的力度加以防控。为了对医疗风险进行防范以及保证法律责任更加明确化,将医疗纠纷排除,在患者入院时需要对其家属履行告知义务。建立一个责任组,每个组的医护人员负责指定的患者,并对患者给予正确的护理评估,把心源性猝死高危患者识别出来,给予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强化教育,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如何预防危险因素的产生,对各类心律失常的患者给予及时的纠正,患有心脏病以及冠心病的患者要进行及时地治疗,以此来排除危险诱因,对一些先兆性的症状加以高度重视,如心绞痛、气短、心慌等。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依从性,从而降低病发的风险。对易诱发心源性猝死的患者密切观察血压、心率、电解质以及心律等情况,如患者心脏出现骤停状况,必须当即给予心脏按压,并准备起搏器、电除颤以及人工呼吸器等,与医生共同配合救治患者。由于医护人员永远处于临床一线中,他们是患者病情变化的掌握者,而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抢救必须在早期方可进行救治,因此医护人员必须时刻注意患者的病况,如出现紧急情况必须进行及时处理。
1.3 评定标准
满意度调查:针对护理方法、护理质量、护理态度、护患关系进行评定,每项25分,总分100,60分以下为不满意,60 分以上为满意、80 分以上为非常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人数+满意人数)/总人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处理数据,两组数据的组间差距用X?检验。P>0.05表示对比结果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观察组非常满意98例,对照组87例;观察组满意89例,对照组86例;观察组不满意13例,对照组27例;对比两组总满意度,观察组为93.50%,对照组为86.50%。两组数据相对比,差距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护理风险管理主要指的是医护人员对隐形风险进行评估并加以控制的一类管理模式,它能有效减少或规避病况风险为患者带来对其进行风险护理,能降低临床护理风险,有利于提高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质量。
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在常规管理模式下展开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风险管理模式下展开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观察组非常满意占本组例数的49.00%,对照组为43.5%;观察组满意占本组总例数的44.5%,对照组为43.00%;观察组不满意占本组总例数的6.50%,对照组为13.50%;对比两组总满意度,观察组为93.50%,对照组为86.50%。两组数据相对比,差距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心源性猝死中配以护理风险管理的护理干预模式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林.护理风险管理在预防心源性猝死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1,10:168-169.
[2]陶宝英,朱紫英.护理风险管理在门诊高危患者就诊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4,23:2149-2151.
[3]袁艳芳,韩永梅.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急救和临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5,22:212-213.
[4]韦余艳,周玮芳,徐进霞,朱时发,渠莉莉.心源性猝死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预见性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18:2444-2445.
[5]汤其英.急诊护理风险及安全管理对策[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2,07: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