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初探

来源 :科技资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atde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1999年,瑞典学者Bengt Nilsson最早提出了“国际教育在地化(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IaH)”的概念,后逐渐得到了更多国家高等教育实践者的重视与实践研究。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升。同时,随着国际形势和人员流动方向的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留学生选择来中国深造,也有相当一部分中国学生出于各种因素考虑,希望能够不出校门,就能享受到地道的国际教育。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理念的出现和发展完善为解决此类问题提出了全新的思考视角与解决方案,值得引起更多国内外高校的重视与研究。
  关键词:高等教育   国际教育   在地国际化   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1)08(b)-0136-03
  On "Local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GAO Yuan
  (Xi'an Eurasia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Province, 710000 China)
  Abstract: In 1999, Swedish scholar Bengt Nilsson first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IaH)", which has been gradually valued and studied by higher education practitioners in more countries.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China's position on the world stage is constantly improving.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continuous changes of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nd the direction of personnel flow, more and mor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choose to come to China for further study. And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Chinese students hope to enjoy authentic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without going out of school due to various factors.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Local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put forward a new perspective and solutions to solve such problems, which is worthy of more attention and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Local Internationalization; Solutions
  1999年,Bengt Nilsson提出了“在地国际化(简称IaH)”的概念。他认为所谓“在地国际化”,指的就是“在教育领域发生的国际事务相关活动”,排除了传统思维模式中将教育国际化与学生境外流动相连接的思维定式,强调学生学习期间,“足不出校”依旧可以享受到先进的跨境文化和教育教学,以适应全球化的发展。Bengt Nilsson将“在地国际化”视作是审视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核心,在这个倡导国际交流,鼓励学生学习境外先进知识和文化的时代,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和交流需要,国际教育“在地化”发展模式不失为高内外高校的一个理想选择。
  1  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发展历程及其必要性
  “在地国际化”的概念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末,时任瑞典马尔默大学国际事务副校长的Bengt Nilsson在1999年的欧洲国际教育协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春季论坛上提出了这一概念。在此基础上,2008年,美国学者Jane Knight进一步拓展了“在地国际化”的概念,指出“在地国际化”同样也包括教学、研究和系统服务等诸多方面,尤其强调了课程国际化的重要价值和作用。2013年,Leask在前两位学者的基础上强调通过将跨文化交流学习的机会引入企业的核心文化和组织结构,进而强化课程和课程活动之间的联系。由此不难发现,随着“在地国际化”理念的不断发展,其内涵形式得到了不断丰富和强化。其具体内容大致涵盖了课程国际化、合作网络搭建、服务体系升级等诸多方面[1]。
  2020年QS发布的调查问卷显示,受当前全球形式和制度环境影响,该年度学生的留学意愿相较往年有所下降。此外,随着国际关系和部分国家对外政策的不断调整,国际人员流动方向也因此受到了影响。另一方面,该校招生办公室面向全校学生围绕留学意愿进行了调研,结合数据来说,大部分在校学习的学生均有很强烈的参与国际交流活动和学习活动,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具有参加国际活动或希望享受国际教育的学生会因为经济上的限制,放弃出国留学的想法。这就为“在地国际化”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发展机会。高校可考虑通过发展在地化的国际教育,通过引入国际化教育理念、境外优质师资或课程资源等方式,使在校师生可以足不出户即能享受到高質量的国际教育。   2  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主要途径
  2.1 中外合作办学
  提及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可能就是创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方高校通过邀请外方院校围绕某个特色或者优势专业,联合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机构,并以此项目或机构为平台,实现课程共享、师资共享和教学体系升维。从国内高校来说,通过这种合作模式,一方面可以提升并完善现有的课程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好水平的专业或技能教育,一方面双方教师也可以通过联合授课或师资共享的方式相互学习,不但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授课能力,还能拓展教师的国际视野,提升教师的跨文化交流和学习的能力。通过以上种种,最终达到让学生“足不出校”就能够享受到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国际化的教学水平,享受国际教育带来的体验,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知识框架和技能水平[2]。
  2.2 课程国际化
  课程国际化一般是指双语课程和纯外语授课课程的建设和提质。就课程国际化来说,突破语言的壁垒和限制,只是实现课程国际化中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学校可以尽可能地使用境外原版教材,最大程度还原课程内容和特色,同时也能协助提升学生的外语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但就更深层次来说,在地国际化的课程设置中,还要充分地将现有课程体系与国际接轨,打通现有的学分体系。单纯地在课程教学或教材中加入境外课程内容或知识体系,只是完成了“在地国家化”课程的表层要求。高校实现国际教育“在地化”更深层次的要求,是需要在课程教学和课堂活动等其他附属活动中充分体现出多元文化的优势与特色。因为课程本身不仅要让学生学到先进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需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课程内容,了解境外的制度建设和文化特色,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通晓国际规则、国际礼仪等诸多方面的软技能。
  从学习目标和学习效果来说,学生为了更好地完成并掌握现有课程到国际课程的过渡,需要掌握全新的学习技能。这就需要授课教授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通过更多的国际化课程活动或跨文化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帮助学生更快地完善自己的学习技能,进而更快地适应国际化课程带来的全新挑战[3]。
  另一方面,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迭代,线上授课已经成为当前线下授课的重要补充。受整体社会大环境的影响,2020年上半年大部分高校均采用线上形势开展教学活动。换言之,数字技术的发展也为高校引进境外优质课程提供了必要保障。学生无需走出校门,即可通过ZOOM、腾讯课堂等在线平台与境外高校接轨,享受境外课程带来的全新体验。
  2.3 教职员工国际化
  教职员工是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重要参与者,是协助学生学习国际化课程,掌握国际化技能的主要力量。因此,教职员工的国际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实现教职员工的国际化能力提升,需要其在现有的技能体系和知识框架的基础上,掌握全新的技能和知识,首先完成本土化向国际化的转变。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设计更多的跨文化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与国际课程接轨的机会,创造贴合国外教学情境的氛围和环境,并协助学生掌握全新的,可以适应国际教育的学习方法。其他员工则需要通过加强自身学习,提升服务意识,辅助所在职能部门或教学辅助单位实现向国际化的转变,进而打造国际化的教学服务和质量保障体系。正如Bennett所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与学生一起完成国际化的转型,为他们创建国际教育学习氛围,将学生的国际化体验与在地化文化体验相结合。以瑞典马尔默大学为例,马尔默大学为教职员工打造了立体化的国际化升维服务,每个教职员工在职期间均有赴境外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同时学校也会为教职员工提供语言进修的服务,不断提升在职员工的国际化意识,拓展国际化视野,提升国际化思维[4]。
  2.4 国际化氛围营造
  Leask曾提出“学生的跨文化竞争能力的发展,是学校开设国际化课程最关键的成果,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学校需要打造一个可以激励留学生和本土学生交流的环境和校园文化”(Leask, 2009)。如果说课堂教学更多是知识技能等硬实力的提升,那么国际礼仪、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国际化的视野和国际化的认知则更多需要通过提升校园国际化氛围来实现。通过各类人文活动(文化体验、节日活动、第二课堂活动)为留学生和本校学生提供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更多地感受国际化的氛围和魅力,拓展其国际视野,提升其跨文化交往和适应能力。
  3  可能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3.1 语言能力的限制
  谈及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首先需要面对与解决的,就是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语言带来的障碍。无论是面对外籍教师授课还是学习英文原版教材,语言始终是学生需要克服的最大障碍。虽然近些年高校学生的英语水平相较之前有了一定幅度的提升,但到了实际应用的环节,学生的英语基础仍略显吃力。为了克服这一语言壁垒,高校既可以考虑参考诸如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浸润式”全英文学习生活环境,为入校新生提供全英文的学习和生活环节,使其能够快速适应全英的环境。也可考虑采取分级教学的模式,对所有学生进行英语水平测试,并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分开编班,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或是通过组织人文活动等,为外籍师生和该校师生提供交流、沟通的平台,锻炼其英语听说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5]。
  3.2 课程与学分体系
  在现阶段,不少高校的课程国际化的重心依旧停留在境外课程的引进方面,大部分学校采取的做法是全盘引进境外教材,对于传统中国文化知识的灌输和培育有所忽略。过分西化的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使得国际教育失去了本该有的核心,中西方文化融合不足,这对学生来说无疑会造成更难以接受的文化冲击,丧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因此,在课程引进的过程中,各高校需要有效地平衡中西方课程间的比例和权重,有效实现中西方课程和文化间的融合。另一方面,由于中西方教育体系间存在的差异,中国高校和境外其他高校的学分体系存在明显的差异,如何在引入课程的过程中实现学分之间的互换和过渡也是值得国内高校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6]。
  3.3 课程评价体系间的差异
  当下,国内大多数高校的课程评价仍旧集中在指标体系等量化的层次上,缺乏人文内涵。单纯地以分数为评价依据,很难让学生充分了解国外教育的文化内涵。因此,各高校在引进西方教育体系和课程体系的同时,还应更好地丰富现有的课程评价体系,从教师评价、学生反馈、教学设施、课程含金量、实用性等多元化维度衡量课程的教学质量。
  4  结语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在国际社会上享有的话语权也越来越多,这就为中国高校开展并推进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文化环境。2020年特殊的时代背景不仅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为其发展打开了全新的视角,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将成为未来高校教育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杨浠筝.在地国际化:民族院校本科生国际化培养的新策略[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9.
  [2] 刘佳婕.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宁波高校在地国际化教育实施路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12):33.
  [3] 王培辉.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理念和实践初探[J].科技视界,2020(3):210-213.
  [4] 仲彦鹏.在地国际化:我国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新路向[J].山东高等教育,2019,7(1):35-41.
  [5] 张应强,姜远谋.后疫情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向何处去[J].高等教育研究,2020,41(12):1-9.
  [6] 徐旭.西北地区“双一流”建设高校国际化研究[D].兰州:蘭州大学,2020.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年來随着民航业的发展,高职院校中的空乘专业也在全国遍布开花。但是空中乘务专业和其他专业相比,需要和行业紧密结合,对操作性技能的要求也更高。进入新时期,教育部大力推动实施“职教20条”重要改革部署,大力推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作为职教20条制度的重要一环,1+X证书制度的实施,是把学校传统的毕业证书和行业内的职业技能性证书有机地结合,改变了一张纸毕业的高职院校的现状。既能在高职阶段培养民航业
期刊
摘 要: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小学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改革更是对小学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要求相关的教育工作者能够更进一步地挖掘民俗文化中的数学元素,并且将其运用到具体的教学的课堂当中。因此,该文主要針对挖掘民宿文化数学元素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  关键词:民俗文化 小学数学 课堂有效性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期刊
摘 要:《药物化学》是药学本科教育的专业主干课程。然而学生学习该课程的主动性低、效果差的问题一直是本课程教学面临的巨大挑战。为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该教学团队通过重视课程导入,改变授课方式,将药物结构与生物活性关系为主线贯穿整个授课过程,实施对《药物化学》的理论课堂的改革;同时结合团队教师们现有的科研平台和研究方向,对实验课程进行优化。经过一系列变革,学生反馈良好,课程的教学质量显著提
期刊
摘 要: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属于对学生进行历史、党史知识教育的核心载体。基于传播媒介逐渐更新的条件下,网络等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学生的阅读方法、思维方式。为了进一步提升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效率,教师就需要在教学阶段利用网络語言,并科学化利用视频资源优势,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优化创新教学机制。该文从新媒体环境下探索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意义展开较为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制定“
期刊
摘 要:工科专业的大学生在课程设计、各类学科竞赛和毕业设计等教学实践环节需要撰写论文、设计说明书、申请书以及结题报告等各种形式的科技文章。科技沟通与写作课程建设对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当代工程专业大学教育的现实需求。该文通过分析科技写作与沟通类课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针对当前学生在撰写科技文章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评价
期刊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之中,可以将游戏教学法作为燃起小学生数学学习热情、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质量的一项重要方式。若能够将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富有趣味的课堂游戏相结合,就可以使小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充分感知数学的无穷趣味,产生身心层面的愉悦感以及满足感,还能够以此来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动机,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小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喜爱之情,进而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素质及水平。  关键词:游戏教学法
期刊
摘 要: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为中医药院校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其中实验课教学是课程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该文探索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课教学新模式,利用信息化实验教学手段改变教学模式,改革考核体系,将优质的实验教学资源、合理有效的考核方式应用于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扎实的实验基本功和端正的学习态度,以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也为学生将来适应更高水平的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实验教学 信息化技术
期刊
摘 要:由于网络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要求,导致网络课程这一新兴教学方式的产生,尤其2020年的新冠疫情大环境下,网络课程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对于网络课程和线下课堂教学来说,网络课程不可能取代线下课堂教学,因为网络本身就带有交际陌生感,而课堂教学模式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学生表达方式和集体感的培养是网络本身不能够代替的。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灵活地运用便捷的网络课程,可以培养学生自主的学
期刊
摘 要:在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该门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创新性教学环节设计,对于人才培养具有较为积极的作用,对于养老服务行业发展也具有较为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该文针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课程创新性教学环节设计与实践进行深入分析,希望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社区居家
期刊
摘 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对河南城建学院产品设计专业的《专业考察实习》进行了教学改革,以长寿之乡—— 姚庄回族乡为实习地,以姚庄的“茶”文化宣传、金镶玉、心意六合拳的传承与发展、长寿豆腐的传统制作工艺、搁山棋的技法和以姚庄民宿为代表的助力姚庄旅游业发展为主要实习内容,设计了“七个阶段式”的教学实施新方案,依次为:准备阶段、调研实习阶段、方案筛选与指导阶段、二次调研实习阶段、创作阶段、展演阶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