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华,1991年从中国政法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92年下海经商。现任依文服装服饰公司总裁,中国服饰文化委员会秘书长。
大学讲师、售货员、总经理,三个迥异的身份勾勒出夏华不寻常的人生轨迹。
她的创业经历给人许多感悟:成功的路千万条,而成功往往属于那些不畏艰辛、脚踏实地、勇于探索的人。年轻如朝阳般的大学生走出校园的时候,都怀揣着建功立业的梦想,关键在于如何把梦想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用智慧和汗水铺就一条成功路。
“面临选择,如果我们选择了盖房子,就一定是早打地基、早乘凉。我们不要给自己一个专业的限制,放飞自己,在飞行中定位,你会发现满眼风光,令你激情无限。”
出生于辽宁农村的我,那时候,只知道最朴素的道理,读书、赚钱、改变命运。
18岁时,我考入中国政法大学。记得离开那个生我养我的东北小镇时,父亲一路上都在说,不送了,不送了,可每每一回头,他总是跟在身后。那无言的嘱托,那期待的目光,便成了我脑中永远无法抹掉的特写镜头,也是一直支撑着我不知疲倦走到今天的原动力。
还记得与同学一道去长城,一路上因为寒风与大雪,摔了好几跤。面对身边“嗖嗖”驶过的小轿车,我不无感慨,什么时候能开着自己的车上长城。
大学期间,由于学习成绩优异, 学校要求我留校,我不太情愿地留在了学校。
1992年,我带着十几个学生去做关于经济发展的调研。走访过许多服装企业,鞋业工厂。在我原来的概念里,这些几十万、几百万,乃至几千万的财富创造者,他们一定都是饱读经书、满腹经纶的。当我走访了这些企业下来,我突然有一个很大的震动,他们当中,很多人只读过几年的书,甚至没有读过书,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清楚,但是确实他们有勇气站起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且他们成功了。我觉得论吃苦耐劳,论奋斗打拼,自己不比他们差。
所以,从沿海回到北京后,我就辞职了。 90年代初,法律人才紧缺,政法大学的学生甚至在还没有走出校门之前,就有很多用人单位来选人,对于我的选择,大家都不能理解。
我的老师一再地强调说,夏华,条条大路通罗马,怎么样都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我承认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我觉得飞机一定比汽车快,我觉得读书对于我们只是过程,走出去创业,有自己的事业,那才是我自己想要的舞台。
从家庭的角度说,父亲给我的压力就很大。听说我的这个决定,父亲在电话里就哭了,他说我供你读书,现在你毕业了,留校当大学老师,我在所有邻居和朋友面前,都觉得非常自豪。如果要站柜台,那你干嘛要读四年的大学,你干嘛不早出来去站柜台。记得我在电话里,说着说着也流眼泪了。我跟父亲说,这么多年,你知道我是什么样性格的人,选中了目标,我一定会坚持下去的。选站柜台只是个过程,而绝不是结果。我希望你能够经过一个阶段,再来评价女儿今天的对与错。
尽管当时家人和同事都不赞成,尽管日后我的跋涉很艰难,经历了无数的困难,但我还是庆幸当时的决定,虽然我选择了一个与自己所学专业毫不相干的行业,但是,既然选择了盖房子就应该早打地基早上梁。我们不一定非要给自己一个行业限制,放飞自己,在飞行中定位,你会发现,满眼风光令你激情无限。
“我的创业是从站柜台开始的。我觉得这样可以更直接地与顾客接触,从而真正地了解顾客需要什么样的东西,慢慢地自创了一套销售方式。”
站到柜台里面的时候,我就开始尝试着用我自己总结出来的销售方式。因为当时所有的营销,是没有任何技巧而言的。所有导购只要拉过来一个人,就让他拼命地试衣服,说服他去买。我今天是总结出来了,当时没有这样的总结,我用了很多比较的销售法,然后我用了很多推荐的销售法,甚至批判的销售法。那么试上一件衣服,我会告诉他这件不好,你换上另一件更好,甚至我用了很多专业的,我从书本上查出来的,包括面料和西装一些穿着的知识、保养的知识,来给客人做介绍。这样的话一下子,就是在这里面业绩非常明显,所有的人都非常瞩目,这样的一个没卖过货的小女孩,怎么突然间一天,她的销售是最高的、最大的。事业发展了,我的生活水平却降到了最低点。当时的那种艰苦,现在想起来,我都觉得不堪回首。当时我仅有的那一点点钱,不舍得去租房子住。
那个时候,就是父亲在我上大学那年,送我一个小皮箱,我就装上我的全部家当,然后我就每天走到哪里拎到哪里,几乎那就是我的家了,今天借住在这个同学的宿舍里面,明天借住在那个同学的家里,实在是同学家里都有事,或者自己有事,我没有办法去住的时候,我就找一个人多的汽车站或火车站过上一夜,但是越是那个时候,我就越是坚定了我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有我想象的,梦想中的房子,我一定能熬过这一关的。每天早上醒来的时候,去找一个洗脸的地方,洗一洗、画一画,我依然会精神抖擞地拎着我的箱子,又去站柜台了。
那时候我依然特别坚决地用最原始的方式检验着我们学过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每卖出去一件衣服,悄悄地在心里算计着,售出价-上货价=我又挣了100元。但读过大学的我比别人多动了些脑筋,不满足当时的利润,就进面料找加工厂合作降低上货价,乃至后来直接兼并工厂,参与管理,寻求产品的最低成本价,同时又注册了一个品牌,名字叫“依文”。
过去那段艰苦的经历,早已封存在了夏华的记忆中,现在她创立的公司已实现了产、供、销一体的发展战略。夏华认为,只要有梦想就会有奇迹发生。在她下海两年之后,夏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措,这个举措使她挖到了创业所需的第一桶金。
我当时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几乎所有男装都是在灰、蓝、黑上下工夫,全是这样的色彩,我看到国外的很多杂志、画报的时候,国外的男士不穿这样的衣服。
当时因为不可能去意大利、去法国像今天这样随意地看看市场,我就是在国外的画报上看,他们穿的更多的是格子的西装,很亮丽的橘色的、黄色的,甚至绿色的西装。然后我就去毛纺厂,去找厂长,找他们的技术人员谈,我说为什么我们不能用这样的面料做这样的服装?我觉得中国人也可以穿啊。他说,有,我们库里压了很多很多,因为没有出口配额,卖不出去的,中国人根本不接受的,这样的东西,如果你要,我很便宜就可以给你。
于是我倾尽所有资产,买下了这些五颜六色的布料,送到了服装厂做成了衣服。
做成衣服挂在柜台上三天,真的没有人来买,很多人来看,但是看了以后觉得这能穿吗?我一看这样不行,我就想了一个办法,把这些画报上的图片,都把它放大成大照片。当时商场里没有POP的概念,所以挂起来的时候,会吸引很多人走过来看。
挂了这么多男人的照片。然后我又给它起了一个主题,做一个小牌子叫“亮丽人生”。我就告诉来的每一个男人,我说您试一下,我觉得服装和色彩能改变一个人的心情,会让您更有激情地去生活。很多人试了以后,也是,而且价格也不贵,那我买一件试试吧,也未必不能穿,而且穿出去也挺好看的。所以我觉得当时真的是掀起了一场革命,花呢的彩色西装跟传统的灰蓝黑西装的革命。恰恰在这场革命中,我觉得我是彻头彻尾地打了一个胜仗。
“在我们生活中真正要去面对的,不是你想象的一定就是一个宽敞明亮的大房子,一定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工作环境。可能很艰苦,但是我觉得这只是一种过程,不是结果。只要你努力了,坚持下去了,我觉得结果一定是非常好的。”
1999年,“依文”成为中国市场发展速度最快的男装品牌,北京市场的榜首品牌。我也因此站在了中国商业金牌奖的领奖台上,同期获奖的大部分是西门子、欧莱雅等国际品牌,而土生土长的“依文”却成为服装行业的代表。当时我捧着那块奖牌,真是感慨万千。五年来,三百多家中外服装企业,我们是怎样一个个超越的?没有一个假日,没有睡过一个懒觉,一个商场一个商场去说服他们,给国产品牌一片土壤,一次机会吧。也就是在那一年,在艰苦创业中,我生下了我的女儿。为了给自己一个决心,也给别人一个信心,我为她取名为依文。
小依文的婴儿时代,是在我的车后座和公司的办公室度过的。尚未满月,我就把她装在小竹篮里,放在车后座上,开始每天的奔波。经常一个急刹车,篮子和孩子便一同滚落到车下,我赶紧下车,去抱我的孩子。警察愤怒地吼道:“怎么把车停在马路中间了?”可一走到跟前,看见刚从座底下抱起来的、满脸惊恐、满眼泪水的小依文,就摆摆手说:“算了,快走吧,也够不容易的。”所以那个时候,我连警察都不怕了。经常出去办事,以为很快就能回来,结果时间一长,就忘了在办公室的女儿还没有喂奶。回来时,小依文已经只会咧嘴,哭不出声了;六个月开始,小依文就能吃盒饭,会说的第一个完整的句子就是“依文服装,男人精神。”
曾经就因为要摆脱放羊与种田这样一个农村孩子的命运,我咬紧牙关,拼命读书考进了省重点中学。又为了考进一所好大学,能够亲眼看看书中描绘的天安门和长城,我起早贪黑,以辽宁省前五名的成绩考进了中国政法大学。今天的我不断在告诫自己,永远兢兢业业,永远如履薄冰,永远保持创业初期的心态,永远为新的目标而不懈努力。读书是我们丰富自己的过程,而走出去创业才是我们最精彩的舞台,未来需要勇气与耐力。
我觉得大学学习,就是我们基础素质的提高,还有就是我们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一种确立,所有的行业其实都是面对你敞开的,你都可以去进行尽情地选择。
要相信,年轻一定可以创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