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长断层边界条件及其对发震层底部同震特性的含义

来源 :地震地质译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bo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取代常用的特定假设方法,即认为地球内长断层是宽等于发震深度的长方形区域,我们采用动力学的自发破裂模拟方法确定断层下缘的适当的边界条件,并研究它的发震层基底的同震特性含义。在研究模型中,我们规定应力降只限于一矩形区,但未规定次发震区内破裂形成条件。假设柔性次发震区连续稳定地受板块运动所引起的剪切作用,区内未积累纯应变,因而破裂通过此区时未出现应力降。这一工作的重要结论是,大地震的同震破裂不断形
其他文献
1991 因为早先存在的根尾谷断层的活动引起了浓尾地震。1927 多田将活断层(Katsu-danso)术语和概念介绍到了日本。1932 村主要根据1:5万出例尺的地形图识别了陆上的400多条"年轻断层"1936 久野首先发现日本的第四纪走向滑动断层,即丹那断层。1960 坪井等发表了日本地震预报兰皮书,其中已包括了活断层研究。
期刊
为了理解地震的发生过程,岩石破裂实验的研究以下述两个问题为出发点:1.岩石究竟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破坏?也就是说,在实验的历史时间过程中,根据各种各样的量的计测予测破坏何时发生。这一问题是找出表示"破坏的迫切性"的理想参数的一种研究;2.岩石在何处发生破裂?破裂面产生在哪一部位?对这一问题,根据各种各样的物理
期刊
在大规模建设、开发深层矿床和精密的大地测量中,以及在其它项目的研究过程中到处都可发现地球应力作用场。原则上用新的研究方法和仪器确定了一系列直接和间接的与这些场有联系的现象。这样可查明地震之前由岩石中孔隙流状体的重新分布所决定的岩石有效单位电阻率的区域性变化,确定在地震发生前和地震过程中在区域上与震中带有联系的地下水中的惰性气体及氟、铀化合物的浓度增加及其同位素成份变化。发现了地震的短期水文地质
期刊
本文旨在陈述喜马拉雅大地震之地表效应,推算其伴生破裂之长度。基于对以往地震破裂在时空两方面的回溯可以推测今后大地震的制约因素。构造模型沿喜马拉雅弧大地震和中、小地震组成两条平行的地震活动带(图1)。这两条带分别与喜马拉雅消减构造中的两条发震断层有关。消减的印度地盾和上冲的特提斯板片沿着一条界线不清的基底冲断层相互作用。根据我们提出的解释(图2),这个板缘断层是近于水平
期刊
北安纳托利亚断层带地区地震预报研究工作于1981年起通过多学科协作计划得以实现。研究场地选于卡斯塔莫努和伊兹米特地区之间,由不同学科的工作组执行这一计划。各工作组的研究经费和相互协作问题由土耳其地震研究办公室负责。为用测地方法证明近代地壳运动,大地测量工作组有计划地在实验断层上安排了规模不
期刊
本报告主要涉及四年来所提出的地壳变形的理论模式,同时报道了观测资料及岩石圈挠曲和均衡等论题。这四年内在建立地震引起的地壳变形的非弹性和非均匀弹性新模式方面有所进展。大多数非弹性模式,对下伏以麦克斯韦粘弹性软流圈的弹性或滞弹性岩石圈使用了位错或格林函数。Thatcher和Rundle(1979)提出模拟倾斜滑动断层运动模型,解释日本沿海震后及震间的变形型式。直接属于粘弹性应力松弛的地表位移分量,假设
期刊
世界地震活动图(Barazangi 和 Dorman,1969)告诉我们这一事实:像东太平洋隆起这样的快速扩张中心上的地震活动,反常地低于如大西洋中脊这一类的慢扩张中心上的地震活动。这种倾向是受何种物理性质控制?通过地震矩张量反演(Fitch 等,1980)—利用Claerbout 的生动的模拟方法(Claerbout 和 Muir,1973)或利用较大地震震波有关的瑞雷波振相,测定了埃尔塔宁断裂
期刊
开展地震预报和减轻地震灾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认识发震断层的长期特征。在某个易震区内,大地震间的宁静期持续时间、宁静期的规律性及最后一次地震的日期,均有助于评价是否在最近的将来发生地震。本文是要大家注意研究地质记录、增进对大断层滑动的时、空关系的认识,以期确定地震趋势。
期刊
断层发生滑动既可由地震引起,也可由无震蠕动引起,它使断层面上应力分布得以调整。假如求得滑动带内确切的应力分布或滑动分布,便能预测均匀弹性地球内任何部位的静态应力变化。我们对二维的断层考查了滑动区内目前并不了解的、在空间上不均匀分布的应力变化效应,根据 Mavko(1982)的研究,将滑动带应力变化/x/
期刊
根据板块构造的观点,关东、东海地区位于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汇合处,所以,反映这些板块相互作用的该地区的地壳应力状态是非常复杂的。关于三个板块的相互关系,杉村(1972)把菲律宾海板块和欧亚板块的边界定在连结骏河海槽、伊豆北部、相模海槽的地区。杉村指出:菲律宾海板块和欧亚板块在伊豆半岛的北部主要是碰撞关系。石桥(1976)和Ishibashi(1981)强调指出,菲律宾海板块从历史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