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课是情感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读写技能,更要加强渗透情感教育,丰富学生的情商。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培养;情感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也是人格发展的必要条件、个体心里健康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人的各种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同样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情感科学,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情感教育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情感领域发生积极的变化,产生新的品质的过程,也是教师在尊重学生情感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具体说来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激发、培养、调动学生的情感,满足学生情感因素需要的教育。它充分强调把受教育者——学生,当作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来看待,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与热爱。情感教育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它是科学教育的端口和科技开发的创造力的重要的教育途径,是道德教育的最佳方式及道德行为养成的动力。“情感教育”中的情感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份是教师的情感,它包括教师对职业的热爱,对教学内容的体会和把握,也就是教师要进入角色,实现角色的转换。第二部分是学生的情感,是教师唤起学生的某种需要。它可以是求知的,需要、社会性的需要、成功的需要、创造的需要、审美的需要等等。由于这些需要的产生,学生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动机,并由此引发内在的学习兴趣。第三部分是教材所蕴含的情感因素,这需要教师去努力去发现它、挖掘它、利用它,以此来影响学生,使学生获得强烈的感染。
语文学科是一门具有强烈的人文性的学科,语文教材饱含丰富的感情。因此,语文教学不仅是认知活动,也是情感活动,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无论是识字、阅读,还是写作,处处都渗透着情感,语文教学是情感性很强的工作。因此,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①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语文教学名家对语文教学都具有丰富而美好的情感,特别是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感和审美情感。一个冷冰冰的人,是很难成为一个出色的语文教师的。因为教与学虽然都是理智活动,但同时也离不开情感的参与。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②从教育对象的角度看,学生都是有情人,喜怒哀乐尽分明。学生一个个活蹦乱跳,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对未来满怀着憧憬,对人生追求着理解,对知识有着强烈的追求。如果能充分把他们的情感调动起来,那么爆发出来的力量会是无穷的。因为只有情感,而且只有巨大的情感才能使灵魂达到伟大的成就。从中小学的角度看,“文章是有情感,文学不是无意言。”可以说自古至今一篇篇名篇佳作都是作者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情感乃至凝集着心血和生命而写成的,字里行间蕴藏着美好而丰富的情感,语文教师阅读和讲授这些课文,必然动于心,激起情感的波澜,乃至引起表情姿态,言语声调的变化。在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恰当的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加深对课文思想内涵的理解,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教育。可以说,情感是教学中的润滑剂和催化剂,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情感教育。
一、散文品读中领悟情感
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③语文阅读由认知、理解、评论、赏析四个过程组成,其中理解是关键所在。没有理解、缺少理解、错误理解,都是阅读的失败;同样,没有情感的阅读,也是失败的阅读。因为,没有情感的阅读,其认识是肤浅的,是不可能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的,换句话说,没有情感的阅读,是不可能有真正理解的。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力求让学生领悟情感。
(一)、知人论世悟情感
评析作品要知人论世,领悟情感同样需要知人论世。文如其人,考察作者的身世、经历、性格、志趣以及创作动机,结合作品考察作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对阅读理解散文作品极为重要。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可先让学生了解当时八国联军进逼华北瓜分中国的危急时代背景,满怀忧国优民的思想感情乃至对八国联军的丑恶行为的憎恨故在作者笔下自然流露出深沉的忧虑和孤独之情。教学中联系历史,了解作者,倾注情感,引导学生把握这篇散文的感情特色,深入理解课文。如文章一开始,便出示圆明园昔日优美风姿和今天残坦断壁杂草纵生两幅呈鲜明对比的画面,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到圆明园这一“万园之园”昔日的壮美,激起对古代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和中华伟大文化的赞叹、热爱之情,为它的毁灭而深深惋叹,更激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然后,通过播放《烧毁的圆明园》的电影片段,使学生直观感知八国联军的野蛮行径,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最后通过时代背景的介绍,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寄于笔端的爱国情结和寄于吾辈的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有情感的细致观看和阅读地深入理解,使学生深刻领悟到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及把希望寄托于未来的期待感。
(二)、透过文眼悟情感
许多散文作品都有一句确定全文基调的关键语句,通常我们称之为文眼。因而,透过文眼可以比较正确地掌握作者的思想脉络,深切地感悟出作者的真实情感。如《再见了,亲人》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文章以标题“再见了,亲人”为文眼,书写的是深情默默的喜悦和恋恋不舍的离愁。通过言语行动的描写突出了,朝鲜人民与中华人民
用鲜血凝成的牢不可破的友谊,不是亲人胜似亲人。阅读中引导学生体会朝鲜人民为
志愿军流血牺牲,志愿军为朝鲜人民流血牺牲的伟大情怀。同时,用声音模拟系统再现当时的话别场面:课堂上响起了火车站上人声鼎沸。一片“再见了,亲人”“再见了,同志们”“中朝人民友谊万岁”的呼喊……此时,学生的心灵完全融入到模似的情境之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当时的离别情景。
(三)、直抒胸臆悟情感
直抒胸臆是作者表达情感时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许多散文作品,作者的情感就是通过直抒胸臆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当然,有些作者在作品中宣泄的情感与我们的学生有些距离,还需要教师引导,把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沟通起来。如《十里和街送总理》的教学,全文以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教学时教师使用最深沉的话语导入课——1976年1月8日,一颗巨星在中国的上空陨落了,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的逝世,使群山为之肃立,大海为之哀泣,亿万人民更是悲痛欲绝,泪水洒遍了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也洒遍了五洲四海的整个寰宇。他就是我们非常尊敬的与爱戴的周总理……教师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导入语不仅将学生带到那个令人悲痛的氛围里,去审视这一具有崇高形象的一代伟人,加之作者直抒胸臆的情感表达方式,学生对总理的爱戴怀思之情随之升腾。
二、诗文诵读中体验情感
情感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应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的,增强教学效果。语文教学中的朗诵就是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的重要一环。大家都知道,古诗是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样式,在现行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我认为,古诗学习的主要方法是朗读,因为古诗“言既易知,而吟咏之间,抑扬反复,其感易人。”非读不能见其美,非读不能见其情,非读不能见其意。情感是诗歌魅力的灵魂,没有情感便没有诗,有人把诗比作一块炽热的红煤,通过朗读诗,最能使它发出全部的光和热。故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朗读时用充沛的情感去感受诗歌的情感,尽可能的和诗中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让自己的脉博随着诗人的脉博一起跳动,为诗人的痛苦而痛苦,为诗人的喜悦而喜悦。因此,充满激情的诵读,会使学生脑海里有情有境,进入深层次的感情体验。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培养;情感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也是人格发展的必要条件、个体心里健康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人的各种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同样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情感科学,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情感教育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情感领域发生积极的变化,产生新的品质的过程,也是教师在尊重学生情感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具体说来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激发、培养、调动学生的情感,满足学生情感因素需要的教育。它充分强调把受教育者——学生,当作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来看待,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与热爱。情感教育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它是科学教育的端口和科技开发的创造力的重要的教育途径,是道德教育的最佳方式及道德行为养成的动力。“情感教育”中的情感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份是教师的情感,它包括教师对职业的热爱,对教学内容的体会和把握,也就是教师要进入角色,实现角色的转换。第二部分是学生的情感,是教师唤起学生的某种需要。它可以是求知的,需要、社会性的需要、成功的需要、创造的需要、审美的需要等等。由于这些需要的产生,学生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动机,并由此引发内在的学习兴趣。第三部分是教材所蕴含的情感因素,这需要教师去努力去发现它、挖掘它、利用它,以此来影响学生,使学生获得强烈的感染。
语文学科是一门具有强烈的人文性的学科,语文教材饱含丰富的感情。因此,语文教学不仅是认知活动,也是情感活动,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无论是识字、阅读,还是写作,处处都渗透着情感,语文教学是情感性很强的工作。因此,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①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语文教学名家对语文教学都具有丰富而美好的情感,特别是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感和审美情感。一个冷冰冰的人,是很难成为一个出色的语文教师的。因为教与学虽然都是理智活动,但同时也离不开情感的参与。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②从教育对象的角度看,学生都是有情人,喜怒哀乐尽分明。学生一个个活蹦乱跳,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对未来满怀着憧憬,对人生追求着理解,对知识有着强烈的追求。如果能充分把他们的情感调动起来,那么爆发出来的力量会是无穷的。因为只有情感,而且只有巨大的情感才能使灵魂达到伟大的成就。从中小学的角度看,“文章是有情感,文学不是无意言。”可以说自古至今一篇篇名篇佳作都是作者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情感乃至凝集着心血和生命而写成的,字里行间蕴藏着美好而丰富的情感,语文教师阅读和讲授这些课文,必然动于心,激起情感的波澜,乃至引起表情姿态,言语声调的变化。在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恰当的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加深对课文思想内涵的理解,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教育。可以说,情感是教学中的润滑剂和催化剂,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情感教育。
一、散文品读中领悟情感
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③语文阅读由认知、理解、评论、赏析四个过程组成,其中理解是关键所在。没有理解、缺少理解、错误理解,都是阅读的失败;同样,没有情感的阅读,也是失败的阅读。因为,没有情感的阅读,其认识是肤浅的,是不可能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的,换句话说,没有情感的阅读,是不可能有真正理解的。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力求让学生领悟情感。
(一)、知人论世悟情感
评析作品要知人论世,领悟情感同样需要知人论世。文如其人,考察作者的身世、经历、性格、志趣以及创作动机,结合作品考察作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对阅读理解散文作品极为重要。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可先让学生了解当时八国联军进逼华北瓜分中国的危急时代背景,满怀忧国优民的思想感情乃至对八国联军的丑恶行为的憎恨故在作者笔下自然流露出深沉的忧虑和孤独之情。教学中联系历史,了解作者,倾注情感,引导学生把握这篇散文的感情特色,深入理解课文。如文章一开始,便出示圆明园昔日优美风姿和今天残坦断壁杂草纵生两幅呈鲜明对比的画面,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到圆明园这一“万园之园”昔日的壮美,激起对古代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和中华伟大文化的赞叹、热爱之情,为它的毁灭而深深惋叹,更激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然后,通过播放《烧毁的圆明园》的电影片段,使学生直观感知八国联军的野蛮行径,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最后通过时代背景的介绍,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寄于笔端的爱国情结和寄于吾辈的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有情感的细致观看和阅读地深入理解,使学生深刻领悟到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及把希望寄托于未来的期待感。
(二)、透过文眼悟情感
许多散文作品都有一句确定全文基调的关键语句,通常我们称之为文眼。因而,透过文眼可以比较正确地掌握作者的思想脉络,深切地感悟出作者的真实情感。如《再见了,亲人》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文章以标题“再见了,亲人”为文眼,书写的是深情默默的喜悦和恋恋不舍的离愁。通过言语行动的描写突出了,朝鲜人民与中华人民
用鲜血凝成的牢不可破的友谊,不是亲人胜似亲人。阅读中引导学生体会朝鲜人民为
志愿军流血牺牲,志愿军为朝鲜人民流血牺牲的伟大情怀。同时,用声音模拟系统再现当时的话别场面:课堂上响起了火车站上人声鼎沸。一片“再见了,亲人”“再见了,同志们”“中朝人民友谊万岁”的呼喊……此时,学生的心灵完全融入到模似的情境之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当时的离别情景。
(三)、直抒胸臆悟情感
直抒胸臆是作者表达情感时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许多散文作品,作者的情感就是通过直抒胸臆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当然,有些作者在作品中宣泄的情感与我们的学生有些距离,还需要教师引导,把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沟通起来。如《十里和街送总理》的教学,全文以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教学时教师使用最深沉的话语导入课——1976年1月8日,一颗巨星在中国的上空陨落了,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的逝世,使群山为之肃立,大海为之哀泣,亿万人民更是悲痛欲绝,泪水洒遍了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也洒遍了五洲四海的整个寰宇。他就是我们非常尊敬的与爱戴的周总理……教师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导入语不仅将学生带到那个令人悲痛的氛围里,去审视这一具有崇高形象的一代伟人,加之作者直抒胸臆的情感表达方式,学生对总理的爱戴怀思之情随之升腾。
二、诗文诵读中体验情感
情感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应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的,增强教学效果。语文教学中的朗诵就是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的重要一环。大家都知道,古诗是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样式,在现行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我认为,古诗学习的主要方法是朗读,因为古诗“言既易知,而吟咏之间,抑扬反复,其感易人。”非读不能见其美,非读不能见其情,非读不能见其意。情感是诗歌魅力的灵魂,没有情感便没有诗,有人把诗比作一块炽热的红煤,通过朗读诗,最能使它发出全部的光和热。故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朗读时用充沛的情感去感受诗歌的情感,尽可能的和诗中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让自己的脉博随着诗人的脉博一起跳动,为诗人的痛苦而痛苦,为诗人的喜悦而喜悦。因此,充满激情的诵读,会使学生脑海里有情有境,进入深层次的感情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