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i陵小流域土壤水分的空间异质性及其影响因子

来源 :应用生态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overoy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了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的剖面及时间变化规律,从土壤水分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析人手,探讨了景观尺度上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壤水分的平均值与空间异质性均呈现出明显的剖面变化与季节变化规律.土壤平均含水量从表土层开始,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高;空间异质性(变异系数)从亚表层开始增加.土壤含水量在降雨后立即升高随后逐渐降低;空间异质性却正好相反.方差分析与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水分的空间异质性是立地尺度(坡度)、坡面尺度(坡位与相对高度)和流域尺度(土地利用与降雨)等多重尺度上的环境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不同尺度的环境因子对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剖面变化规律与季节变化规律.
其他文献
从中国东亚钳蝎(Buthus martensii Karsch,BmK)毒腺组织cDNA文库中分离到两个毒素基因的非编码转录本,命名为BmαTX15-SP和BmTXKβ-SP.核苷酸序列分析表明它们的5'端序列分别
广腹螳平均卵块重和含卵量少于中华大刀螳 ,含卵量与卵块重呈正相关 ,平均孵化率分别是5 8 94%和 91 71 %。恒温条件下 ,广腹螳卵块平均孵化期分别为 5 6 2 2天 (2 0℃ ) ,3
用递真空扫描电镜技术和能量分散型X射线(EDX)分析方法研究了12种多年生牧草叶表面的微细构造.结果表明,每种草叶的正面和背面都有各自独特的微细构造,草种间差异明显;将扫描
运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增生性瘢痕(HTS)和瘢痕疙瘩(KS)中I型(R I)和Ⅱ型(RⅡ)TGF-β受体的表达和分布情况,了解TGF-β受体在人HTS和KS形成中的作用.结果发现,HTS成纤维细胞(Fb
目的 了解中国人类嗜T细胞病毒Ⅰ型 (HTLV Ⅰ )的基因特点 ,寻找其传播及流行的原因 ,为进行HTLV Ⅰ诊断试剂及疫苗的研制等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设计 2 2条引物 ,用PCR扩增
采用垂直板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对松江鲈鱼(Trachidermus fasciatus)的7种组织进行了6种同工酶的电泳研究, 并对各种酶的同工酶位点及酶谱表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松江鲈
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最初是从维多利亚多管水母(Aequoria victoria)中发现的发光蛋白[1].天然GFP的生色团由65-67位SerTyr-Gly的氨基酸残基组成,并
为保护石灰岩山地植被以及加速石灰岩山地绿化 ,对青檀、朴树、榉树、琅琊榆、醉翁榆等树种生理特性、解剖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这几种榆科树种水分利用效率高、体内水势值偏低 ,叶样 Ca,Mg,Cu,Zn含量高 ;根系庞大且穿透力强 ,叶肉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分化明显 ,细胞间隙大。这些特征赋予榆科树种较强的抗旱性能
对迷果芹(Sphallerocarpus gracilis (Bess.) K-Pol.)和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 L.)进行了染色体计数及核型分析.迷果芹的染色体数目为2n=20, 核型公式为K(2n)=2x=20=14m+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