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河西走廊沙产业发展纪实

来源 :绿色中国·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x_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现代人类社会面临的四大环境问题之一。目前全世界有110个国家,40%以上的陆地面积,12亿多人口遭受荒漠化危害。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50亿美元。我国也是一个荒漠化面积比较大的国家,荒漠化土地面积达26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2%,涉及18个省区的471个县市,每年经济损失达540亿元人民币。
  茫茫戈壁,浩瀚沙海。我国广大沙区干部群众发扬战天斗地、胸怀绿洲、放眼全球、敢创一流、献身荒漠、持之以恒的治沙精神。筑起了一道人与自然走向和谐共生的生态屏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河西走廊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人民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沙产业理论指导下,有效推进沙化和荒漠化治理,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探索出了一条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子。
  在甘肃河西走廊,我们感知到了沙区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殷殷嘱托,同时在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实践中,我们真真切切地看到了广大沙区干部群众,不向困难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豪情壮志及累累硕果。
  大漠戈壁坦露心迹,把大片的荒漠交给成千上万座温棚;设施农业让无数的不毛之地变成绿洲,实现了人与荒漠的和平共处,消弥了沙漠对人类的侵害和威胁,以及人类对沙漠的仇恨和抗争;也让众多的沙区群众改变了贫困落后且束手无奈的窘境,大踏步走向生态文明的富裕之路、和谐之路。荒漠与天地共始终,人类与荒漠的对话从未终结。
  长久以来,“水”和“沙”就如同两只干枯的手,紧紧卡着甘肃的脖子。沙漠和戈壁占了国土面积的近三分之一。河西走廊更是同几大沙漠接壤,是典型的内陆河绿洲经济区。防沙、治沙、综合治理,多少年来甘肃在风沙线的抗争从未止息。
  一
  这是一个关于沙漠的梦想。这是一次超越想象的实践。这是一次科学之光的绽放。变死亡之地为生命之洲,变不毛之地为资源空间,被钱学森称为第六次产业革命之一的沙产业,正在甘肃创造着奇迹。
  钱学森,对许多人来说,他的名字总是和“两弹一星”、新中国航天航空事业开拓者等头衔联系在一起。然而,不为太多人知晓的是,这位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在古稀之年,又以一位思想家的战略眼光和睿智,首倡沙产业理论,并不断地将其完善和运用。上世纪60年代初,因长期在巴丹吉林大漠戈壁腹地的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工作,钱学森从戈壁滩上的一根干草被药用,思考并开创了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为即将到来的一个崭新的生态文明新世纪,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长期在甘肃工作的实践经历,使宋平这位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倾心关怀西部困难群体,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治沙成了这位百岁老人挥之不去的追念。因为沙漠专家刘恕的一次汇报,钱学森和宋平思想一拍即合,碰出耀眼的火花,促进沙产业成为两位睿智老人的共同心理需求,为老人晚年生活镀上理想之金色光芒。两次沙产业会在甘肃省武威、张掖举办,宋平已是耄耋老人,仍兴致勃勃地莅临大会,并作重要讲话,钱学森派他的秘书涂元季赴会宣读他的书面发言,这使与会代表深受鼓舞,钱学森和宋平听到河西沙产业发展的汇报,既欣慰又鼓舞,并高度赞扬。多次接见或致函沙漠研究专家刘恕、践行沙产业的地方领导马西林,殷殷之情溢于言表!
  中国科协原副主席、著名沙漠化防治专家刘恕,是钱学森第六次产业革命的践行者,也是中国沙漠及沙漠化领域研究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近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提高全球荒漠化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治理探索,始终把荒漠化和人类的福祉这一概念联系在一起,从社会发展的高度来看待荒漠化治理。尤其是在退休之后,不顾年事已高,与荒漠化研究治理专家、微藻养殖专家田裕钊教授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馆长、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等一起至今仍然不遗余力的为推动钱学森沙产业理论的可持续发展鼓与呼,经常深入沙区进行考察调研指导工作。
  2019年7月22日,纪念钱学森逝世10周年暨河西走廊沙产业工作研讨会在张掖召开。这次研讨会的召开,对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沙产业是沙漠中的绿色产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技术,复合型的集约生产方式,将创造高产值经济效益,会议要求要进一步加大沙产业发展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钱学森先生于1984年首次提出最早在甘肃河西走廊实践沙产业理论,解决荒漠化气候变化等世界性难题,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互促共赢指明了方向,找到了路径。张掖地处河西走廊中部,拥有优越的土地光热和气候资源,具备发展沙产业的独特优势。钱学森先生生前曾多次致信关注张掖沙产业发展,对张掖市沙产业发展工作寄予了殷切希望。这助推张掖成为我国最早试验研究和开展沙产业实践的地区之一,为促进农业发展与生态治理有机统一,推动解决人类人口资源环境三大危机和荒漠化气候变化两大难题作出了积极贡献和有益尝试。
  二
  如今,一个个沙产业基地如一串串明珠,在河西走廊的戈壁沙海中熠熠生辉,甘肃成为钱学森第六次产业革命之沙产业理论最先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地方。
  甘肃是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分布大省,也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遏制风沙危害的战略前沿阵地,境内自然条件严酷、生態环境脆弱,沙化土地和沙尘暴灾害严重威胁着甘肃省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制约着甘肃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荒漠化研究和治理工作,于2018年9月1日施行《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办法》。与此同时,武威市制定出台《武威市防沙治沙条例》、酒泉市颁发《酒泉市打好防沙治沙阵地战实施方案》、张掖市甘州区出台了《防沙治沙办法》等。长远规划、政策扶持,引导沙产业发展,打造规模化、特色化沙产业基地。科技创新引领防沙治沙,提升沙产业发展水平,探索和打造“甘肃模式”。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建成“甘肃民勤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研究站”,创造全国第一套近地面沙尘观测系统,为西北生态环境治理提供详实的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研发栽植新育品种“仿真灌木”;武威市深化与北京林业大学等合作,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推广应用“麦草沙障+沙生苗木”以及保水剂、生根粉、覆膜、泥浆蘸等技术;甘肃省建投装备制造公司自主研发制造的“多功能立体治沙车”等。   根据2014年第五次監测,甘肃省沙化土地面积出现净减少,由上世纪1995年第一次监测的1428.9万公顷转变为2014年第五次监测的1217.02万公顷,年均缩减10.59万公顷。“十三五”期间已累计完成68.65万公顷防沙治沙任务,年均缩减13.28万公顷。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位于临泽县板桥镇荒漠区的红桥葡萄庄园就是河西走廊沙产业基地中的优秀代表。这里集酿酒葡萄种植、加工、储藏、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餐饮、住宿等为一体,充分利用黑河北岸山前荒漠区独特气候、土地资源优势,目前已建成优质酿酒葡萄基地3000亩,定植贵人香、赤霞珠、梅鹿辄、马瑟兰、北冰红等酿酒葡萄苗木82.56万株。酒庄自2016年年底投入生产后,先后开发出的干红、半干红、冰白等5个系列15种产品已进入市场,生产的葡萄酒在国内、国际比赛中多次获奖。
  在建设过程中,红桥葡萄庄园积极拓展复合型沙产业新业态,延伸葡萄产业链 ,拓展林业发展空间,很好的解决了农业分散经营集约化、规模化水平偏低问题。辐射带动黑河北岸、巴丹吉林沙漠南缘风沙带前沿荒漠区 9个村、4个专业合作社、800多户群众发展葡萄11650亩。红桥葡萄庄园以酿酒葡萄产业发展为主线,以文化与旅游为主打,构建以规模化葡萄种植基地、生态化葡萄长廊、高端化葡萄休闲度假、主题化葡萄酒庄为亮点的黑河北岸独具特色的葡萄旅游文化长廊。
  为大漠披绿,让沙漠生金。平川镇三二村位于临泽县东北部,紧挨巴丹吉林沙漠。近年来,该村瞄准北部荒漠区光热水土资源优势,引导群众大力发展葡萄产业,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经济转型增收致富之路。至目前,全村累计种植露地葡萄面积达 1800 亩,户均4.3 亩,人均 1.2亩。村里以创建绿色有机产品为目标,坚持“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模式,所产红提葡萄果粒均匀、色泽好、糖度高、耐储运,是天然绿色食品,深受兰州、宁夏等地客商青睐。目前三二村葡萄基地已全部进入盛果期,亩均产量达2000公斤以上,亩收入8000元以上,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三成以上,成为全村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
  临泽小枣是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产品,而扎 尔墩滩的红枣种植,却让世代种枣的临泽人啧啧称奇。扎尔墩滩戈壁荒漠生态有机红枣基地位于临泽县南部连霍高速公路两侧,是该县部分林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利用戈壁荒滩,改造建设的一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沙产业基地。该基地自2013年启动建设以来,累计完成投资1.2亿元,建成矮化密植枣园1.2万亩,道路、供水、供电、防护林网等基础设施齐全,辐射带动全县发展矮化密植枣园2.1万亩。该项目使昔日的戈壁荒滩成为了绿意盎然的生态长廊。这里借鉴新疆红枣产业发展的有益经验,引进骏枣、赞皇大枣等大果型优良品种,运用酸枣直播、矮化密植、改良劈接、滴灌节水、水肥一体化管理等先进实用技术,有力提升了红枣产业发展水平。目前,该基地枣树已全部挂果。由于树体矮化、管理简单、成本降低、实行标准化管理,红枣品质优良,单位面积产量明显提高,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改善生态环境,筑牢生态屏障。临泽县14万亩公益林生态供水绿化工程(流沙河丹霞大道段)是按照“戈壁水乡、塞上江南、秀美临泽”的目标,以优化用地布局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依托七彩丹霞旅游风景名胜区和红山湾水库区域优势,结合丹霞大道两侧闲滩空地和现有的沙石料坑改建渠系湖泊连通工程,在渠系和湖泊四周规划生态绿化工程,该绿化工程同城郊森林公园有机融为一起,打造成融绿色生态、文化体验、亲水休闲于一体的生态旅游风光带。通过实施公益林生态供水工程,可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临泽县南部富余水量,极大提高当地 14 万亩公益林及生态供水保障率,恢复大沙河湿地自然特性和生态功能,恢复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随着自然环境的好转,依托美丽的“七彩丹霞”景区,临泽成为越来越多的游客打卡地。
  三
  坚持把沙产业作为加快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按照“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理念,民乐县积极发展绿色有机食用菌产业。民乐县食用菌产业园是集菌种培育、菌包生产、工厂化暖棚栽培、统一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高标准产业园区。项目占地 2000 亩,总投资 3.84 亿元,至目前已完成投资 1.26 亿元,入驻生产加工企业4 家,建成菌包车间4个,戈壁设施食用菌大棚157座,其中工厂化出菇棚28栋560间4万平方米,研发中心占地1.2万平方米。园区主要生产姬菇、毛木耳、银耳、金耳等食用菌产品,其中金耳的出厂价达到每公斤40元,单棚产值可达30万元,产品主要销往北京、上海、昆明、青海、新疆等地,并出口美国、加拿大。食用菌产业园如今成为全县大学生创业就业基地、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基地、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基地和进城入园农民务工基地。
  高度知识和技术密集的应用,为“沙产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海升集团投资15亿元建设占地1500亩的现代智能温室工业化栽培生态示范一二期项目,是亚洲目前单体规模最大、种植技术最先进、节能环保程度最高的现代智能玻璃温室。该项目位于民乐生态工业园区核心区,一期项目占地面积466亩,投资5亿元,建设占地20万平方米的现代智能玻璃温室,采用集“智能升降温管理系统、精准水肥循环系统、基质吊架立体栽培系统”等高科技手段为一体的建造工艺和环控系统,用于生产串收番茄和迷你彩椒。作为代表国内最高水平的数字化设施园艺项目,在农业领域中设施化、自动化、集约化和精准化程度最高的栽培模式,张掖海升现代智能温室工业化生态示范项目将引领全省设施园艺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化,有利于粗放型农业向集约高效型农业转变,为实现现代农业园艺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很好的指导、借鉴,为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和“沙产业”快速发展提供示范样板作用。   矮化密植,是现代果业的主流,如今也被众多的沙产业基地吸收和采用。民乐县戈壁农业矮化密植苹果示范园占地面积306亩,总投资843万元。栽植有矮化苹果3.7万株,有米奇拉、清谷蜜脆、红钻嘎啦、红早酥和金红等品种。示范园建设中,创新果树栽培模式,矮化密植技术可亩栽果树160株,高效利用了光、热、水、土、气等自然资源,可实现早果、优质、丰产栽培目标。立式格架栽培技术有效固定了树体,分解降低了树体承重。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了果园精准灌水、精准施肥,全年亩用水量由500-600方降到50方左右,节水效果明显。新技术的应用,促使果园当年开花,次年挂果,三年丰产,培育了高产高效林果产业,促进沙产业健康发展。
  近年来,张掖市坚持培育典型,引领带动沙产业集群发展。按照“规划先行、生态优先、定位高端”的思路,布局发展沿山冷凉食用菌产业带、中部绿洲外向型绿色蔬菜产业带和北部特色优质林果产业带三大沙产业带。至目前,全市累积完成投资18.5亿元,新建沙产业面积4.22万亩。沙产业发展呈现出建设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技术水平稳步提升、示范效益不断增强的良好态势。
  四
  酒泉市位于河西走廊的西端,是典型的戈壁绿洲地区,境内耕地和绿地资源稀少,戈壁荒滩等未利用土地达1134.2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67.4%。然而,光照时间长、土地积温高、空气干燥、隔离条件好,祁连雪山提供充沛、纯净、无污染的雪水,却让酒泉市具有生产高品质戈壁农产品的独特自然条件。
  近年来,酒泉市大力发展沙产业,从设施建造到作物栽培、从资源利用到高效节水等环节搭建一体化平台,助力沙产业发展。截至目前,酒泉沙产业面积累计达到6.7万亩,建设了肃州区、玉门市2个万亩蔬菜生产基地,构建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体系。2018年,酒泉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04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中来自沙产业的占到3500元,占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实地考察时指出,八步沙“六老汉”的英雄事迹早已家喻户晓,要弘扬“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激励人们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
  八步沙林场地处河西走廊东端、腾格里沙漠南缘的武威市古浪县。上世纪80年代初,这里寸草不生,狂沙肆虐,侵蚀村庄农田,生态环境极度恶化,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为保护家园,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6位村民,义无反顾挺进八步沙,以联户承包形式组建集体林场治理7.5万亩荒漠。六老汉”立下约定,无论多苦多累,每家必须有一个治沙继承人,把八步沙管下去。38年来,三代人将这个庄重誓言融入传世家风,将绿色梦想铸成坚定信念,一代接着一代干。从承包治理八步沙7.5万亩荒漠,到治理黑岗沙等三大风沙口11.4万亩沙漠,继续向15.7万亩古浪北部沙区全面进发,他们用矢志不渝的坚守、久久为功的韧劲,把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宏伟事业不断推向前进。2019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时代楷模”称号。
  五
  治沙须先固沙。利用麦草、稻草在沙漠中铺设草方格沙障来防风固沙,涵养水分,是治沙方式的一个新发明。草方格沙障被公认是固沙、治沙的有效方法之一。这种方式因其防风固沙的效果良好而受到国内外治沙界推崇。然而,由于治理效率低、人工成本高等因素,加之土地沙漠化不断加速,使得人工铺设草方格治沙固沙的方式难以抵挡渐趋加速的沙漠化扩张。
  面对全球荒漠化的严峻形势,甘肃建投走在了治沙领域研究开发的前沿,投入大量精力、心血,以造福人类为最终目的,把治沙突破口放在提高治沙效率与实现防沙治沙效果的难点上,自主研发制造的世界首台“多功能立体固沙车”及“牵引式单项固沙机”填补该领域“空白”,这是甘肃省实践科技创新的成果之一,是沙漠治理的一场“革命”。
  用机械化铺设草方格,插草深度15厘米,草沙障高度30厘米左右。与人工相比,立体固沙车速度是人工速度的约180倍,可从根本上解决沙漠化速度快于人工治沙速度的难题。不仅降低成本,作业更规范化,大大增加了沙漠表面的粗糙度,消减风力,阻止流沙移动并截留雨水,比人工固沙的质量要高、固沙效果更好。
  目前,甘肃境内腾格里沙漠的南部边缘,有一片2000多亩的草方格沙障,已成为阻止沙漠化扩张的一道坚实防线。2015年,甘肃建投治沙团队种植完成梭梭、花棒、柠条等各类沙生植物8万多株。通过一两年治理的沙丘发生了大變样。目前甘肃建投工程与生物装备治沙试验基地,被国家林业局列为全国荒漠化防治(机械治沙工程)试验示范基地,为推动全国防沙治沙工作作出了示范。
  武威地处黄土、蒙新、青藏三大高原交汇地带,河西走廊东段,河流来水少,降水量稀缺,蒸发量大,是全国生态格局中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核心区域和北方防沙带的中心地带;是全国荒漠化、沙漠化最为严重,水资源极度短缺的地区之一。70年来,武威市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优化“南护水源、中保绿洲、北治风沙”布局。动员和组织民众,实施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持之以恒开展生态治理。实施绿地倍增行动,不懈压沙造林,人工造林面积已达478.3万亩,封山沙育林草248.6万亩,荒漠化程度由重度向中度和轻度减缓,沙进人退的局面得到有效遏制。据甘肃省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武威荒漠化土地3262.8万亩,沙漠化土地2289.01万亩,较2009年分别减少31.7万亩、9万亩,荒漠化程度由极重度向重度、中度和轻度减缓,呈现出面积减少、程度降低的“双减双降”态势。
  河西走廊的防沙治沙,离不开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多年来,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对民勤荒漠绿洲区的水、土、气、生等进行了长期定位观测,积累了大量的科研数据,探明了沙旱生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测定了多种沙旱生植物的蒸腾耗水量,进行了民勤生态环境退化与地下水动态关系研究,提出了控制地下水开采量,扩大地表水补给量的建议,并被当地政府采纳,为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在绿洲边缘建立的沙尘观测系统,验证了防风固沙林对沙尘的消减能力,引进樟子松种子,进行育苗造林试验获得成功,培育苗木300多万株,在我国西北各省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研究掌握了甘草、沙葱人工丰产栽培技术,在甘肃、新疆、内蒙、陕西等地大面积推广。改变了沙漠地区滥采乱挖野生植物资源现状,有效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大大增加了沙区农民的经济收入。在东起景泰、西至金塔、南起祁连山区、北至大漠,建立了7点两线的生态观测网络。从沙区农田防护林建设、风沙口治理,到铁路、水库、工况、机场、公路、防沙治沙,凡是有风沙活动的地方,就有甘肃治沙科研工作者的身影。
  河西走廊的实践证明,沙产业前景广阔,只要我们遵循规律,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模式,必将实现在“不毛之地”创造上千亿产值的科学梦想,沙产业必将成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共同奔小康的新兴产业。
其他文献
文章通过对一道模考题的“前世今生”进行剖析,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等数学核心素养。在高三复习的中后期,教学应当体系化,能让学生对知识的前因后果学得
初中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思维学科,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阵地,逆向思维能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必备能力之一,逐渐成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能够帮
在目前的林业生产及林业产业发展中,林业造林及营林生产管理十分重要,对于林业产生整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为林业工作人员,应充分掌握各种林业造林技术并有效应用,采用有效措施进行营林生产管理,从而使林业造林及林业生产管理取得满意成果,促使林业产业发展。
现如今,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进城务工,这间接导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为了补足农村劳动力短缺,机械化生产成为必然的选择。机械化生产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以机械化的方式发展农业,可以有效提高农业发展速度。相关人员必须对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发展中的实际应用有清晰地了解,提出科学的推广策略,使更多的人可以从中受益。本文就农业机械化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进行全面分析,以期帮助相关专业人员更好的发展农业,提高粮食生产效率。
永丰县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气候资源,以发展优质稻、提升品牌为主攻重点。本文作者主要介绍了永丰县优质水稻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行,高中数学教学中需要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让学生可以更加积极主
塞上右玉,古长城蜿蜒逶迤,杀虎口雄关矗立。解放初期,这里风沙成患,地瘠人贫,“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十山九秃头,洪水遍地流”。  70多年来,右玉人一代接着一代植树造林,把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变成满目葱茏的“塞上绿洲”,创造了人类生态史上的奇迹。如今的右玉,林涛翻卷,林木绿化率由不到0.3%提高到56%,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扬‘右玉精神’,统筹推
在幼儿园,儿童良好情绪对促进儿童的社会发展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而入园分离焦虑问题已经成为新入园幼儿群体的普遍现象。文章从幼儿自身已有经验、家长养育风格及家园合作等方
关注森林,就是关注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关注中华民族的未来。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由于人类对生态破坏而导致国家衰亡、文明转移的例证屡见不鲜。当前,气候变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已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延续构成了严重威胁。  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至今仍给人以深刻的警示和启迪。  在一个电视节目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涌现出了很多新颖的教学模式,而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正是当前运用非常广泛的一种教学手段,将其有效地运用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不但能够将每个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