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化医疗改革,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构建农村贫困人口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补充保障措施“四重保障线”,实施健康扶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量成功突破百万大关……近一年来,我国健康卫生工作呈现出崭新局面。2019年3月,《小康》杂志社联合国家信息中心,并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对“2019中国生命小康指数”进行了调查。经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加权处理,并参照国家有关部门的监测统计数据和大量社会信息,得出“2019中国生命小康指数”为93.0分,比上一年度提高3.5分。
诞生于2005年的“中国生命小康指数”主要从居民健康满意度、居民健康水平、居民健康保障和措施等三个方面来衡量。其中,居民健康水平指标包括平均预期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这三个指标亦被称为居民健康的“三大指标”;居民健康保障和措施指标包括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每千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等。
在本年度的调查中,居民健康水平指数得分最高,为96.2分,比上一年度提高了2.1分。居民健康保障和措施指数得分次之,为94.6分,比上一年度提高了4.4分。居民健康满意度指数得分较低,但进步最大,为87.1分,比上一年度提高了4.6分。
超半数受访者仍在用健康换金钱
健康是生命之本,人人都渴望有一个好身体。虽然居民健康满意度、居民健康水平、居民健康保障和措施三项指标均比上年度有所提高,但人们对于自己的健康状况依然充满忧虑。在“2019中国生命小康指数”的调查中,受访者们都对自己当前的身體状况进行了自评。结果显示,35.6%的受访者自认为“处于亚健康状态”;认为自己目前的身体状况“健康”的受访者只有31.1%,其中28.7%的人表示自己“比较健康”,2.4%的人表示自己“非常健康”;认为自己身体状况“非常糟糕”的人占比7.2%;用“大病没有、小毛病不断”来评价身体状况的人占比9.3%;另外还有16.8%的人觉得自己的身体“一般”。
并且,即便是自评身体“健康”或“一般”的人身上也都或多或少表现出了一些不健康的状态。调查结果显示,面对“目前在您身上有哪些亚健康的表现”一题,多达98.3%的受访者都列出了自己身上的种种亚健康表现,只有1.7%的受访者表示“没有任何亚健康表现”。在“国人的十大亚健康表现”排行榜上,排在首位的是记忆力下降,其次是精力不足,再次是睡眠紊乱,排在第四至第七位的依次是眼部干涩、心悸胸闷、疲乏无力、急躁易怒,位列第八至十名的是便溏便秘、注意力不能集中、心烦意乱。
亚健康已成为国民健康大隐患,如不重视会带来严重后果。而改变亚健康状态在于日常生活,包括健康饮食、科学运动、合理的作息时间等等。调查显示,影响国民身心健康的三大因素依次是工作压力、生活习惯、自我性格。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工作压力已是第二次位列该排行榜榜首。
延续往年惯例,“2019中国生命小康指数”对人们的健康理念进行了调查访问。结果显示,与去年相比,以“健康”换“金钱”或“职位”的人更多了。在今年参与调查的受访者中, 47.9%的人表示对此种观点和做法并不认同,但必须要这么做;5.5%的人对此表示认同,并且也一直在这么做。在去年,对这一观点和做法并不认同但却这样做的人占比34.1%,比今年少13.8个百分点;对此表示认同并且也在这样做的人占比7.2%,比今年多1.7个百分点。
七成人担心患癌
亚健康与生病只有一步之遥,“2019中国生命小康指数”调查显示,高达93.2%的受访者都在担心自己生病,人们最担心自己得的十种疾病是癌症(73.3%)、糖尿病(41.5%)、心脏病(36.7%)、肝病(30.8%)、颈椎病(30.0%)、抑郁症(26.7%)、三高(23.4%)、胃病(21.8%)、中风(17.9%)和肥胖(16.7%)。
癌症再次登上了这一排行榜的榜首。
癌症是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我国癌症粗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给家庭和社会造成重大经济负担,也是当前社会重大民生“痛点”。据国家癌症中心2019年1月发布的最新一期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恶性肿瘤死亡占居民全部死因的23.91%,且近十几年来恶性肿瘤的发病死亡均呈持续上升态势,每年恶性肿瘤所致的医疗花费超过2200亿。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分钟有7.5个人被确诊为癌症。
“我国受癌症困扰的家庭以千万计,要实施癌症防治行动,推进预防筛查、早诊早治和科研攻关,着力缓解民生的痛点。”3月5日上午9时,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政府将在癌症防治中倾注更多心血,让更多政策阳光洒向癌症患者。
“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的癌症发病率并不高,有些癌种甚至处于略低水平,但是问题在于我国癌症发现较多处于中晚期,导致死亡率居高不下,再加上社会人口老龄化,癌症粗发病率显著上升,肿瘤患者越来越多,我国癌症防控形势非常严峻。”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望红在接受《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外的经验表明,采取早期预防、早期筛查、早期治疗等防治措施,对于降低癌症的发病和死亡具有显著的效果。 对于《2019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点名”癌症,明确提出要实施癌症防治行动,推进预防筛查、早诊早治,徐望红深表认同,但她强调,如何具体实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据她介绍,我国肿瘤防控工作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末河南林州食管癌高发区的建立。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我国已经推进癌症筛查工作,但由于多种因素限制,主要采取的是在高危地区、高危人群进行专项癌症筛查行动。如今中央再提早诊早治,需要考虑癌种、筹资、具体执行单位医疗条件等因素。
宫颈、大肠和乳腺癌筛查已被公认可降低癌症死亡率。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将这三种癌症的筛查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央財政已不断加大对癌症筛查的资金投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提高社会公平为目的,具备投入产出比高、投资的政府主体性、使用的无偿性等社会公益属性。然而,我国面临卫生资源有限、地区发展不平衡、人口规模大、高发癌谱特殊及医保体系复杂等现实问题,上述癌症筛查项目的公共卫生属性尚无法完全实现。”徐望红表示,如何拓宽筹资渠道,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实现癌症筛查的社会公益性,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如何远离癌症
“中国癌症筛查处于积极探索和快速发展中,但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目前要解决卫生资源投入相对不足和分布不均衡的问题,需要中央政府谋划、组织和统筹,积极‘开源’和‘节流’,最大可能地实现卫生公平。”对此,徐望红提出了六点建议:一要建立国家主导的癌症筛查体系,完善筛查指南,节约卫生资源。国际上已有针对宫颈、大肠和乳腺癌的推荐筛查策略。宫颈和大肠癌筛查在中国人群中有较好的效果及成本效果,但钼靶筛查不适用于中国妇女。对胃、食管和肝癌等亚洲人群高发癌种,目前尚无公认的有效筛查方法,现有策略证据尚在积累之中。为此,需尽快建立国家主导的癌症筛查体系,完善筛查指南,避免有限卫生资源的浪费。二要强化政府筹资责任,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这是实现癌症筛查项目公共卫生属性的根本方法。三要完善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引导地方财政的合理投入。四要拓宽筹资渠道。调整癌症筛查的筹资政策,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公共卫生事业。五要充分发挥医疗保险的重要作用,实现癌症筛查多元筹资有效衔接和全覆盖。中国癌症筛查仅覆盖部分人群,受益人口仅以百万计,需积极探索有效的筹资模式,扩大覆盖范围。可基于现有卫生经济学证据,合理测算公共卫生项目的外部性,综合考虑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充分发挥医保的作用,依癌症类型采用不同模式。六要科学规划职工体检项目,有效整合卫生资源。
“科学研究已经证实,大多数癌症的病因与生活方式有关。77%的癌症根源在于生活方式,而遗传和环境只占到14%和9%。”徐望红表示,早诊早治只是一个方面,能让人们真正远离癌症的方法还在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我们需要加大力度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让人们远离由个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造成的‘生活方式癌’。”
但是,知易行难。“2019中国生命小康指数”调查结果显示,人们的不良生活习惯非常普遍,63.5%的受访者表示缺乏运动,52.7%的人长时间上网, 31.3%的人经常熬夜……预防癌症,还得从自己做起。
(感谢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吕庆喆提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