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泰桥”品牌引发的思考

来源 :艺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wenhan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福州漆艺是福建传统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变迁,漆艺产业的发展遭遇瓶颈,主要表现在漆艺产品难以融入社会生活,被关注度也随之降低。本文以“安泰桥”漆艺品牌的成果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究福州漆艺的发展现状和市场开发前景,提出以设计驱动产业内部挖潜、外部拓宽文化和材料边界的发展构想,为福州漆艺多维度、立体发展提出可行性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福州漆艺产业;品牌;多维度;文创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几年前,经由系统自动推送,笔者关注了某网络购物平台上一家新开业的店铺,这家叫做“安泰桥”的网络小店是经营福州传统漆器的,因为同乡加同行的缘故,笔者闲时常浏览他们精心设计的清新中带着淡雅古意的网页。几年过去,笔者惊喜地发现曾经的小店已经成为四皇冠的旺铺。不要小看这四皇冠,这可是商品销售量达10万-20万件者才能拥有的“头衔”,以平均每件商品500元的保守价格估算,就是5000万~1亿元的销售总额,这样的金额对售卖工业产品的商家兴许不算什么,但对于尚未走出发展困境且多数依赖手工制造的漆艺小微企业来说,这样的数据无疑是令人振奋的。在笔者看来,“安泰桥”的成功是品牌宣传和营销策略的一次胜利,为众多传统手工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销售模式,更是首批国家级非遗——福州漆艺融通传承与创新难得的鲜活案例。在众多传统手工技艺因无法融入社会生活而相继消亡、国家出台扶持政策推动非遗文化渐成社会热点的今天,研究“安泰桥”品牌的成功规律无疑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一、福州漆艺发展的现状
  曾几何时,福州漆器因其轻盈耐用、精致美丽而闻名海内,它的主体媒材是中国漆。这种又被称为国漆、大漆、生漆的纯天然涂料,无毒无害,具有防腐蚀、渗透、潮湿、霉变、耐酸碱的特性。古人将天然漆髹涂于器物表面,入荫干燥后,固化为坚硬的漆膜,以防止木竹制品遭湿气侵蚀,同时增加了器物的强度与耐用性。经匠人描绘、打磨、退光、开青等工序深加工,福州漆器最后呈现出神秘、深邃、含蓄、温润的物质美感,深受时人喜爱。全盛时期,福州漆艺的产品线覆盖日用器皿、室内摆件、家俬床柜甚至建筑构件,多达18类、1200多个品种。漆艺产品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民间有相当大的保有量。其拳头产品——脱胎漆器是公认的漆工艺集大成者,鼎盛时与北京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工艺美术“三宝”,多次获得国际殊荣并畅销海内外。
  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降临,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与传统农耕生产方式、自给自足生活方式相伴生的传统手工艺面临着时代的困境,福州漆艺也不例外。在中国,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福州传统漆艺在百年间始终被动地进行着形式与功能的变换,但仍无法摆脱惨淡经营的命运。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福州漆艺依托于工艺美术行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2006年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令业界为之欢呼。事实证明,入选非遗的确让福州脱胎漆器行业的生存环境有所改善,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整个行业的发展态势。生产效率低、经济效益差等手工艺行业的通病,加上逐年升高的生漆原料价格、普遍上涨的用工成本等,漆艺企业在内外交困中艰难前行。对于其现代性困境的研究以及发展可行之道的探讨已持续多年,但始终难见成效。恰在此时,“安泰桥”漆艺品牌的异军突起,引起了关心福州漆艺发展的各方人士的关注。
  二、福州漆艺发展的思路探索
  (一)关于漆艺产品的定位
  仔细研究“安泰桥”的案例,不难发现“安泰桥”品牌在短短几年里发展顺风顺水、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背后,其实是厘清了困扰福州漆艺多年的产品定位的问题,很好地解决了成本控制、设计研发、品类单一等系列现实问题。安泰桥的成功经验值得同行借鉴。
  中国漆艺大家乔十光说:“中国漆艺的衰弱,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在于脱离了实用。脱离了生活,不惜工本,盲目堆砌的淫巧滥施,是脱离实用的主要表现。”要厘清福州漆艺行业中始终存在争议的产品定位问题,必须首先回答一个基本问题,即漆艺产品是立足于实用,还是立足于审美, 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在福州漆艺界,产、学、研各方因出发点不同,答案也是迥异的。需要澄清的是,就产品而言,“功能”永远是人类造物的基本目标和核心内容。日本著名美学家柳宗悦在《工艺之道》中说:“如果离开了实用,那就不是工艺而是美术。与用途的离别就是与工艺的诀别,它们的距离越远,工艺的意义就越接近死亡。”他还指出,“工艺越是与现实交融就越美”。可见,产品的美感是建立在功能性的基础之上的。认同这一点,漆艺才能得以存活。
  对于审美与实用的混乱解读导致市场与产品定位的不清晰,影响到福州漆艺产业布局的合理性。在计划经济时代,福州漆艺的代表——全国著名的国营脱胎漆器一廠、二厂,是福建出口创汇的生力军。漆器产品主销国外,针对以审美趣味为主导的目标群体,朝着精品化、重装饰、重陈设的方向发展,逐渐脱离实用功能而成为纯粹的玩赏奢侈品。20世纪80年代末,当漆艺出口困难、国内市场成为销售主线时,没有真正经历过市场洗礼且来不及转型的企业旋即陷入困境,国营脱胎漆器一厂、二厂相继倒闭,一时间漆器产品积压无人问津,工人失业,产业规模急剧萎缩,发展遭遇历史性的大滑坡。回顾这段福州漆艺发展史,我们发现,准确的定位和合理的布局是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精品化”的路线本身无可厚非,一个成熟的产品序列中通常有普及型和精品型的品类区别,对应的是不同需求的消费群体。普及型产品针对的是大众消费,生产规模大、产品销售多、资金回笼快捷,便于扩大再生产。精品型产品对应的是高端消费群体,对比普及型产品有着更高的技术含量,用料高级、加工复杂程度高,是一个企业制造能力的终极体现。其开发优势在于高利润高回报率,劣势是消费量小、资金回笼慢、产品研发投入高,可以说“精品化”路线是一柄双刃剑。对于渡过了十多年低潮期、刚刚恢复几分元气的福州漆艺产业来说,重新梳理产品组合势在必行。全面重启精品化、高端化的路线,显然是要承担巨大风险的,因为内外部环境与十几年前相比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改观。规避高风险、迈出稳健的一步,此时显得尤为关键。   从市场反馈来看,“安泰桥”产品的定位是合理的。浏览安泰桥的网页,很容易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他们的漆艺产品是清一色高品质的实用器,福州传统髹饰工艺纯正地道、造型美观精致、纹理古朴含蓄。以传统文化元素包装过的产品依客户需求、价位、功能分别形成不同系列,有以传统彰髹技艺为原型研发的脱胎“金虫纹”系列茶具、箱盒、香具等高端产品,以透明漆罩染磨显的中端“溜涂”系列食器、花器、茶器等,还有以素髹工艺为主的低价“福”系列产品等。每个系列产品都有明确的客户定位和相应售价,比如“金虫纹”系列脱胎产品对应的是集收藏、鉴赏、使用为一身的消费群,产品价位在2000-6000元人民币区间,中端产品定价在数百元,低价商品一般是几十到两三百元,中低价位因着眼于坚固耐用多为日用器皿,胎体通常是木、竹胎,总体来看定价合理适中。对比网络购物平台上百余家销售漆艺产品的店铺,我们发现,“安泰桥”无论从产品定位、质量工艺、产品品类,还是从文化包装、品牌故事等软实力方面,在同类型卖家中都属于上乘的。作为手工艺产品销售平台,在短短数年间销售量突破10万件,好评率维持在99.7%,在精彩成绩的背后是安泰桥人为克服始终困扰漆艺产业发展的高成本、低效率等不利因素,在产品定价、收支平衡、产品研发等方面付出的艰辛努力。
  (二)关于漆艺产品的成本控制
  长期以来,漆艺产品的成本控制难问题一直是困扰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一方面表现为逐年上涨的原材料、用工与物流价格等;另一方面,由于基本靠手工劳作,生产效率低,以脱胎漆器为例,一件脱胎产品的完成通常要经过36道以上的工序,全程需要手工制作,产品周期短则数月,多则一年半载。这些不利因素无形中推高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加重了企业的负担。随着居民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的需要,漆艺生产的重心逐渐由手工作坊式加工向规模化生产制造转移,如何加强漆艺企业的成本控制已经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对于漆艺企业来说,成本控制关乎企业生存,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倡导机械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自古以来,漆艺产品因造型多变、工艺复杂始终难以摆脱手工制造,严重影响了产出效率。笔者认为,除了脱胎漆器这种全面体现企业制造水平的高端奢侈品应当保持原汁原味的手工技艺和工艺标准,以应对消费者对高品质漆器的需求之外,进入日用消费品市场的器皿类产品应大量使用机器生产加工。以邻国日本为例,在日本漆器制造中心——轮岛的工坊里,漆工匠大量使用电动机器设备加工日用产品。日用器皿的造型通常为回转圆柱形,便于木工车床加工成型,可调速电动吸盘辅助工匠完成刮灰、髹漆、研磨等工序,智能型控温控湿机替代了传统荫房,使漆艺产品的干燥彻底脱离了自然气候条件的限制,大大提高了干燥速度和产出效率,减低了时间成本(图1)。
  2.漆工艺流程的再设计。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是千百年来工匠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漆艺产品的最高标准,以这样的标准来制作每一件漆艺产品无疑是高能耗和高成本的。所以,在消费级产品的研发中,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可以重新设计工艺流程,变繁为简。比如中低价位的产品,在设计阶段就必须严格设定工艺流程数量,为每一个流程设置明确的质量标准,并为此设计质量验收机制,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和工艺品质。漆艺企业通过产业升级和流程改造,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但这对产品的设计研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师不但要精通漆艺的视觉设计,还要非常熟悉产品的制造工艺、工序、流程,同时还必须掌握成本控制的技巧。
  (三)关于漆艺产品的设计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州漆艺髹饰技艺是反映福州地区文化的独特性和福建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同时,非遗技艺的时效性决定了它只有与当代生活产生联系和互動,结合本地区文化资源开发出闽台特色的文化衍生品,才能既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又潜在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安泰桥”在产品研发过程中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将经典且原汁原味的福州脱胎漆艺非遗技艺很巧妙地转移到实用器皿上,并根据使用功能和消费需求,组合成系列化的产品线,深受消费者喜爱,比如京果盒系列、茶器茶道系列、花器系列等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露华浓”犀皮贴金系列(图2),设计者根据设计意图采用了唐宋时期流传至今的犀皮变涂技艺,在点纹高低起伏变化、生动炫丽的基础上,一改传统的和谐设色为当代人喜爱的对比配色,红黄蓝三色交相辉映,贴金部分工艺严丝合缝,漆面质感透亮如镜又温润似玉,达到既强烈又和谐的视觉效果。这个系列设计以不俗的销量成为“安泰桥”的畅销产品,也成为福州漆艺非遗技艺融合传统与当代的一件优秀案例。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审美之风与时尚潮流。在20世纪现代主义时期,审美风潮受大工业时代的影响趋向理性。跨入信息化时代,功能至上的理性设计就显得冰冷缺乏人情味,于是当代产品设计中出现了一股关照人生的设计潮流。在笔者看来,“露华浓”系列的设计理念无疑是基于人文关怀的,它的商业成功说明优秀的漆艺创意衍生品设计不仅需要关注产品的使用价值,同时对于精神与身体体验部分的设计是否到位也是作品成败的关键。


  三、漆艺产品发展的对策
  (一)文化上的延伸
  当然,对于福州漆艺产业来说,“安泰桥”在漆艺创意产品研发上取得的初步成果仅仅是开了个好头,漆艺的未来发展仍然有一些不确定性的因素。产业要兴旺,不仅要在漆艺本体中挖掘自身潜力,而且必须努力拓展漆艺文化的外延。结合当下形势,蓬勃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完全可能成为福州漆艺产业腾飞的新契机。福建省在“十三五”规划中将文化创意产业定位为新兴主导产业,提出到2020年实现增加值超过2500亿元的发展目标。文创模式的巨大优势在于将包含福州漆文化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产品增加文化创意附加值。福建拥有极为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妈祖文化、闽台文化、武夷山文化、客家文化、坊巷文化、朱子文化、惠女文化等全国著名的文化IP数不胜数。然而福建文创事业却并不发达,已开发的产品暴露出文化内涵浅、地域特色少、设计创意观念陈旧、式样单一、同质化严重等问题。总体来说,福建创意产品设计缺乏体现文化价值的载体和缺失典型的视觉元素,把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福州漆艺纳入到文创发展模式中,将大大地丰富福建文创产品序列。作为漆艺全新的表现方式,漆艺文创不但起到提升福建地域文化品牌的作用,而且还能为古老的非遗技艺注入新鲜血液。两种独特文化碰撞出的创意灵感一定有助于扭转当前福建文创事业的发展颓势,为彼此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实的保障。
  (二)材料上的跨界
  历史上福州漆器通常以木、竹为胎体,脱胎漆器的主体成型材料是苎麻,漆面髹饰技法中常用到谷物、蛋壳、植物、金属、矿物、螺钿等自然材料。这反映漆艺材料的强大包容性,它们借助大漆这种强力的粘结剂几乎可以附着在所有的物质媒介上。漆的包容性之广大,单从附着物材质来说就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历史上竹、木、麻因易获取和易加工而成为漆艺胎体的经典材质,现如今像陶瓷、玻璃、纤维、金属、皮革等物质,甚至3D打印介质都能成为漆艺的成型材料,而且成型速度和易加工程度均不亚于传统材料。多样性材料的加入,拓展了漆艺的发展空间。当代福州女漆艺家刘杨的作品很好地诠释了新胎体材料的独特性,她的作品大气浑厚、简洁而又现代。她创造性地将金工胎体与漆工艺相结合,借助金属造型见棱见角、硬朗冷峻的形象特点巧妙地将漆艺髹饰工艺穿插其间,为观众创造了很有意味的想象空间。可见,漆艺的包容性有助于漆与多种材料产生融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古老的技艺迸发出无限的可能,从而拓展漆艺产品的载体形式。
  四、结语
  如今,以传统工艺为基础、以创意设计为发展动力、以多样性为发展准则和指标,已成为福州漆艺产业的共识。“安泰桥”的成功模式启示我们,只有在内通过漆艺产业挖掘自身潜力苦练内功,对外努力拓宽发展边界,形成立体多维的发展模式,当漆艺有了不同维度的面向,它才是有活力的。也只有这样,福州传统漆工艺才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保护、传承、活化、衍生的发展循环才能得以正常运转,传统漆艺之树才能生长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任瑞鲲,石磊.传统漆艺饰品品牌塑造的价值与途径[J].品牌研究,2019(14).
  [2]柳宗悦.工艺之道[J].徐艺乙,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徐晨艳.漆艺文创产品开发策略探索[J].大众文艺,2017(19).
  [4]谢亚平.传统工艺智慧与当代设计[J].中华手工,2020(2).
  作者简介: 陈若鸥,福建艺术职业学院美术系讲师。
其他文献
【摘要】 地方戏曲根植于地域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具有源远的艺术根基和广泛的受众群体。然而,在传播方式变革的推动下观众视听消费模式变得多样且变化迁移速度迅猛,地方戏曲艺术发展面临困境,不少艺术团或演出单位面临改制甚至濒临倒闭。如何立足地域文化优势,增强受众吸引力,探索新的良性发展道路,使其再焕新彩,是摆在眼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戏曲小型剧(节)目选材现实、时代气息浓厚、结构灵活且不
期刊
【摘要】 孔子作为“文艺大师”和“世界闻名瑰宝”,其思想理论主张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明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堪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性人物的代表。通过调查聚焦孔子进行创作的影视艺术作品,可见广大群众对于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作品怀有极高的期待,广大文艺研究和创作机构应该继续深度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关注典型人物,讲好中国故事,为人民群众创作无愧于时代的文艺作品,合力攀登文艺高峰!  【
期刊
楊幼梅 福建漳浦人,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为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花鸟画协会理事。创作的作品2012入选全国第三届中国画线描艺术展(中国美术家协会);2014入选全国第四届中国画线描艺术展(中国美术家协会),并获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提名作品奖(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2018获“八闽丹青奖”第二届福建省美术双年展金奖、“生态龙岩·红色闽西——中国画
期刊
【摘要】 孙志纯的新作采用了与他惯用材料不同的丙烯,丙稀颜料给他带来了全新的感觉。他的这批新作已不再是观察后的作品,而是思索引导的创作之果。那些感觉似乎是偶然来到,但是那些偶然来到的、那些刮刀带出来的迹象,却是画家内心里想要迸发出来的心声。  【关键词】 孙志纯;“纯属偶然”;审美意向;人性  [中图分类号]J22 [文献标识码]A  前两天孙志纯先生发给我28幅新作,打破了我对他的作品渐渐形成的
期刊
【摘要】2019年,作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后浪新潮演出季的剧目《天堂隔壁是疯人院》与作为2019年乌镇戏剧节特邀剧目《病号》先后上演,分别由王翀和符宏征执导。两部作品虽然创作相对独立,但就文本改写和创作层面而言,都以现实中的“暴力”入戏,进行了不同议题的社会侧写,并为中国当代戏剧实践展现了独特的转向。  【关键词】 《天堂隔壁是疯人院》;《病号》;暴力叙事;社会侧写  [中图分类号]J81 [文献标
期刊
【摘要】 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西方典型科幻主义结合的角度入手,剖析我国科幻电影的演进走向与未来发展,考量中国国情与东方传统文化对科幻类电影的双重关系与互动,并在此基础之上探究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中西方科幻元素与传统中国文化的结合。”  【关键词】 本土科幻电影;传统文化;文化结合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国科幻电影之起源  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第一
期刊
【摘要】 期望将陶瓷材料视作一种新表现媒介融入到中国当代艺术体系中,并占有一席之地,一直是许多现代陶艺创作者们渴望实现的目标。然而当代艺术在中国语境下却并非一个自明的现象,在学界两种不同的当代艺术观下,不仅对陶艺融入其中的形态有着限定,而且在创作的价值取向上均要求其超越审美层面介入到对社会文化的批判中,这对于日益走向丰富多元的中国现代陶艺创作无疑是一种限制。由之,现代陶艺是否一定要刻意融入到中国当
期刊
【摘要】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陶瓷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具有极强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现如今,陶瓷艺术如何表达出时代和历史的气息,是我们时刻考虑的焦点,也是高职艺术院校值得深思的一个方向。笔者经过数年的研究和实践,发现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实施陶瓷艺术教育,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培养继承传统、 发展创新、 兼容并蓄的全面的陶瓷艺术人才的一个重要方法。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陶瓷艺术;
期刊
【摘要】 2006年,宁浩以一部《疯狂的石头》创造了华语电影低成本高票房的奇迹。自此,中国第六代导演宁浩的名字开始走进中国观众的视线。本文通过分析宁浩电影中的黑色幽默元素,为解读其电影艺术表现提供另一种视角,并且从中感受其电影艺术形式背后的社会反思与人文关怀。  【关键词】 宁浩;黑色幽默;中国电影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一、黑色幽默的概念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1937年,
期刊
摘 要: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一种战略性的判断,不仅为中国各方面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考方向,也给文化治理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传统文化的守正出新以及对人民这一主体需求的关照。高甲戏作为闽南地区的传统戏剧,其产生和发展始终围绕传统文化来进行,并通过自身的艺术表达来回应时代所追求的主流文化价值。王冬青于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高甲戏《连升三级》,前后经过5次易稿,在时代前进的潮流中终成为有口皆碑的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