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任务分析的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目标设定的尝试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ja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笔者以为将内容分析的教学方式应用于语文课堂的教学,能真正激发学生语文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笔者以任务分析方法运用《雷雨》一文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任务分析 《雷雨》 教学目标
  
  语文课堂教学由“教的过程”向“学的过程”的转向真正体现了“学习是学习者的学习”的意义。基于此,笔者在教学中开始有意识地对自己以往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进,从教学内容的设定到教学流程的设置都进行了尝试,在经历了一年多时间的实践之后,有了一些收获,现期望以苏教版《雷雨》一课的教学目标的设定为例将自己的基于任务分析的现代文阅读教学设计的部分不成熟的经验呈现出来,以求教于方家。
  一、任务分析策略的运用背景
  新课程中强调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已经为当下的教育界所普遍接受,而“任务分析理论是在现代学习心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关于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技术,主张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为依据,强调‘学有定律,教有优法,以学定教’。”这种理论与技术与我们新课程的“学生主体”理念正好契合,而且,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减少教学的盲目性和主观性,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任务分析的内容概述
  “任务分析是在教学活动之前,预先对教学目标中所规定的,需要学生习得的能力或倾向的构成成分及其层次关系详加分析,为学习顺序的安排和教学条件的创设提供心理学依据。”任务分析的具体工作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1)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起点能力是指学生在接受新的学习任务之前他原有的知识技能准备。(2)分析使能目标及其类型。即介于起点到终点之间的教学目标被称为使能目标。(3)分析学习的支持性条件。支持性条件有点像化学中的“催化剂”一样,有助于加快或缓解新的能力的出现。
  三、以《雷雨》的教学目标的设定为例
  (一)学生学习起点的调查与分析
  在学习《雷雨》一文之前,笔者预先编制了一些问题对学生进行调查,期望获得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期望。
  1.在读《雷雨》之前,你还读过其他体式相似的文章吗?你知道这种体式的文章叫什么吗?
  2.你了解《雷雨》这类文章所具有的基本特点吗?你能写出来吗?
  3.你看过《雷雨》全文吗?你看过什么样形式的《雷雨》?
  4.你觉得《雷雨》这篇文章好看吗?为什么?
  5.能写一点你对《雷雨》中的人物的看法吗?
  6.如果我们接下来就要学习《雷雨》,你希望通过与老师和同学们的探讨,想了解到什么?
  调查结果分析:
  对第一个问题,53名学生中有10位回答曾经读过其他的体式相似的文章。有42位通过看教材知道这种文章的体裁叫剧本。由此可知,学生对剧本这一体式的文章还是比较陌生的,虽然在初中阶段曾接触过,但大多已经忘记了。因此,教学目标或者预习目标中应当有关于剧本这一文章体式的介绍。
  对于第二个问题,只有5位学生写出了与剧本相关的“台词、潜台词、冲突”等概念,45位回答的是人物语言、人物动作、人物心理等概念,还有3位回答的是“悲剧、喜剧”。由此可以获知,学生对戏剧的基本知识的了解是比较少的,他们在阅读时关注了人物的语言和人物动作等,但通过询问后得知,他们的这种关注与阅读小说时的关注是类似的,并没有在意文本的体式。因此,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关注戏剧剧本阅读与小说阅读之间的区别,换句话说,就是要学会阅读剧本。
  对于第三个问题,53位学生均回答没有看过全文,也没有看过其他形式的《雷雨》。笔者在询问中得知,学生平时不太关注戏剧,由于一些客观原因他们了解比较多的是小品,有10多位学生甚至觉得话剧和小品没什么两样。因此,学生不了解戏剧,不懂得怎样欣赏剧本,很正常,这是环境使然,教师有责任让他们了解剧本,了解戏剧,学会阅读剧本,学会欣赏戏剧。
  对于第四个问题,学生中有38位认为《雷雨》还是挺好看的,因为周朴园这个人性格挺矛盾的。33位(其中有14位的回答与前一回答交叉)认为好看的原因是喜欢鲁侍萍的性格。另外,还有10多位学生觉得谈不上好看不好看,没什么太多的感觉。有4位学生觉得不好看,主要是剧本这种语言呈现的方式看着不舒服,没读小说那么顺畅。据此,笔者意识到帮助学生走近经典,品味经典应该是我们老师的责任,我们希望通过对经典的学习让学生能够从此有阅读更多经典的兴趣。
  对于第五个问题,学生对人物的认识主要分成以下几个类别:
  1.认为周朴园虽然有点冷酷,但其实挺重情;(12人)
  2.认为周很伪善,他的重情,其实是虚伪的外衣;(41人)
  3.认为鲁侍萍性格主要呈现为坚强;(36人)
  4.认为鲁侍萍其实是脆弱的,她没有反抗。(17人)
  笔者认为,学生对周和鲁二人的解读是有相当的合理性的,或者说,虽然阅读依然存在着“读偏”和“读误”的现象,但并非那种毫无依据的“乱读”“错读”,教师需要创设条件让学生更深入地体悟人物的各个方面,从而获得更加合理的解读。
  对于第六个问题,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笔者粗略归纳一下将其分为以下两类:
  1.常规的:
  (1)我希望了解这个戏如果演员来演,会怎么表现人物。
  (2)我想老师组织我们一起表演这个剧,可能很有意思的哦。
  (3)我想我们理解的周和鲁是不是准确的,如果不准确,那么,问题在哪里?
  (4)老师,能不能为我们介绍一下整个戏啊?
  2.非常规的
  (1)老师,我想看话剧,可以吗?一定要答应哦!哈哈哈。
  (2)老师,帮忙排个课本剧吧,你也要参演啊,那真过瘾。
  (3)老师,鲁侍萍不要钱,傻啊?如果周是个混蛋,那更得把他的钱拿来,如果周是个好人,那他给的钱干净,干吗不拿?5 000块银元,少了点,三十年呢,至少30万。有总比没有好吧?老师,我们的观点怎样?
  从以上收集的学生对《雷雨》一文的学习期待上看,笔者认为,学生对本文的学习是有着比较强烈的学习动机的,他们期望与教师一起探讨对人物的分析,期望演戏(这种期待里暗含了学生对剧本这一体式的理解,而且理解是基本准确的——剧本原本就不是用来阅读的——而是要演出的),期望欣赏更高层次的表演以印证自己心中的“周朴园”和“鲁侍萍”形象。
  (二)学生学习起点的调查与分析的教学目标设定
  在对学生的学习起点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之后,笔者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设定:
  总体目标:通过对《雷雨》这一剧本的学习,学生能够基本掌握阅读剧本的方法,并激发出阅读戏剧剧本和欣赏戏剧的兴趣。
  为实现总体目标,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起点与学习期待来设定一些与之具有层递关系的小目标:
  1.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剧本的基本知识:戏剧的分类、构成戏剧的一些要素。(概念)
  2.学生通过体验分析剧本中人物台词以及潜台词的含义,把握人物的心理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一般规则)
  3.学生通过体验来分析人物动作以及剧本中一些道具的作用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一般规则)
  4.学生在体验分析的基础上能够概括出阅读剧本的一些基本方法,并有兴趣尝试运用这些方法来阅读其他的话剧作品。(高级规则)
  以上的目标中,2和3两个目标应该被设定为核心目标,因为它们是学生体验的主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会阅读剧本和激发阅读兴趣的基础。
  作者单位:浙江省丽水第二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要达到高效课堂,课堂上老师的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新课标几年过去,学生或淹没在课堂知识的倾泻中,或在所谓的探究活动中迷失了思想。究其原因,除了教育理念的缺失更多的是教学策略不当和教学方法单一。“少教”是高中语文课堂思维训练的重要理念,“精导”是重要方法。由此来教会学生“用脑”,帮助他们获得广泛的思维经验,逐渐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关键词】探究性思维 高效课堂 训练误区 思维的“
【摘 要】在当下的学生作文中,暴露出思路狭窄、题材单一等问题,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在作文教学中强化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从而突破学生思维的局限、选材的局限、选择文体的局限,走进想象与联想的广阔空间。  【关键词】作文教学 发散思维 训练    纵观各省市的中考作文试题,会发现一般的话题作文均有提示语。它往往从多方面揭示话题的内涵或外延,以便引导学生突破思维的局限,选材的局限,选择文体的局限,走进
【摘 要】语法教学因其抽象和枯燥,长期以来被师生漠视,近两年这种现象更加严重,但语文学习脱离不了语法知识,语文实践更需要语法知识,如何正确认识语法的地位,怎样上好语法课,是本文探究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语法教学 新课标 教学方法    送走了高三,又开始带高一了。在教学中我发现,这届学生比起前几届学生,语法知识很欠缺。分不清主谓宾,更不要说句式特点了。作文中,语句不通顺现象比较普遍;改病句,只
【摘 要】作文教学是项复杂的工程,涉及语言表达、层次设置和主旨凸显等诸多层面。本文试图从价值观的角度切入,通过构建沟通平台、培养审美趣味和拥有精神追求等方法,引导学生建构追求真、向往善、崇尚美的价值观,继而从根本上提高作文的品位。  【关键词】价值观 建构 求真 向善 尚美  人无硬骨不立,文无精魂不灵。在作文教学方法多样的今天,不少老师将作文教学的重心放在了语言的精美、层次的鲜明之上,导致学生越
【摘要】成语和文言文学习有着紧密而微妙的联系。成语中的字词和很多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都存在着同词同义的现象,此外从成语中还可学到一些文言文中的语法知识,掌握了成语,就能为更好的读懂、理解文言文奠定基础。  【关键词】成语;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语法    时下,有许多中学生觉得文言文很难学。至于难学的原因,就不再深究,这里只想探讨一下如何从成语中学习文言文的问题。也许有人会问:成语中能学习文言文吗?能
【摘 要】苏教版《选读》中《魏公于列传》一文,对“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中的“过”字课本注解为“过分。指超出常格的礼数”,笔者以为当作“拜访,探望”讲;同时,对课本及教参中其它注译存疑之处均发表管见。  【关键词】《选读》 注译 疑点     《魏公于列传》是《选读》课本中的一篇课文。文中有一句话“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前句加点的“过”字,课本注解为“过分。指超出常格的礼数”。
【摘 要】项脊轩是归有光当年潜心读书的地方,也是他对亲人——祖母、母亲、妻子等留有深刻印象的地方。文中,作者借对“百年老屋”几经兴衰的记述,对家庭琐事的回忆,表现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关键词】景物 细节 抒情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将作者对坎坷人生的深切体验与亲情交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极为复杂的思想感情。文章之所以感人,其魅力便在于一个“情”字,文中一字一
【摘要】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应该是个性化的。鉴赏中,调动、运用自己独有的生活积累、情感体验和审美感悟,才能真正完成作品的再创造,形成能让自己信服的体悟和解读。  【关键词】阅读鉴赏个性化再创造    文学作品的鉴赏是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部分,这是由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这一性质决定的。语文教材中,有不少都是经典的文学作品,文质兼美,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该如何鉴赏呢?这是语文教师必须重点把握的内容。特别是
【摘 要】高考作文出题的理念、形式与平时的写作教学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高中语文一线教师,希望高考作文题能够体现一定的原则,并保持其原则的连贯性:原则之一即让学生的写作侧重于理性,原则之二是让写作教学注重思辨能力的培养,原则三为引导学生的写作内容与语言趋向个性化。  【关键词】高考作文题 理性 思辨 个性    高考对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影响不容置疑,高中学生的写作训练更是受高考作文出题原则的制衡。在某
一、文本定位  人教版第五册第六单元是《孟子》选文专版,其选文章依次为:《齐桓晋文之事》、《庄暴见孟子》、《孟子见梁襄王》、《齐人有一妻一妾》、《弈秋》。这几个课面就内容简单复杂层次而言,应该是由复杂到简单。如果教者在教学过程中依序而教,这恐怕很难收到效果,如果改变现有顺序,这倒可以收到板块教学整体之奇妙。  二、操作过程  孟子善用故事说理,其文章多取譬设喻。基于此,我们先完成《弈秋》、《齐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