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情”“味”“境”中培养阅读能力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f03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如果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移情阅读、对话阅读、探究性阅读,或许能进入“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理想境界,实现语言课程标准所提的目标。
  一、移情阅读,读出一个“情”
  何为移情作用?就是情感、意志、动作等心理活动的外射作用,就是读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移注到作品中的人事景物等形象中去,设身处地地分享作品中人物生命情感的心理活动。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移情作用是一个很重要的成分,它能有效地改变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无动于衷的阅读心理状态,唤起学生主动积极的情感体验,真切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设身处地、亲临其境地感受作品中的形象美,分享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和作者的思想。因此,教师要营造阅读情境,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把自己融进去,与作品中的人、事、景、物融为一体,感性地感知作品,读出作品的情来。
  1.通过创设情境来移情,引领学生读出作品的情味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教学情境或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触发学生的情绪。如教学《斑羚飞渡》,创设“斑羚飞渡伤心崖”的悲壮情境,配以背景音乐和声音(老斑羚坠入险谷的惨叫声)。在文本解读中,适时地反复地播放“老年斑羚用生命的消亡来飞渡年轻斑羚”的壮烈画面。学生观看后,眼中噙满了泪花,情绪受到了感染,内心受到了震惊,灵魂得到了洗涤,思想得到了升华。此时,教师再引领学生进入斑羚在伤心崖进退维谷的情境,学生就会移情于斑羚,实现与斑羚的生命对话,读出斑羚精神的内涵——甘愿为下一代献出一切的奉献精神、从容走向死亡的悲壮情怀以及以死来维护尊严的高贵灵魂。这样,斑羚的悲壮情怀、生命的尊严深深地感染了学生,深入到学生的骨髓,永远地激荡在学生灵魂的深处。
  2.通过反复诵读来移情,引领学生读出作品的情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教学鲁迅的《雪》,教师可先分组让学生分段朗读,互评朗读;接着让学生阅读课文,合作探究课文每段的诵读处理及其原因;合作探究后,让学生再诵读课文,用有声语言初步读出课文的意境和韵味。然后,教师介绍作者写作课文的时间和情况,让学生探究、感悟朔雪的象征意义和作者寄托的深远情思后,问学生还能读出作品什么样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中,学生感悟到这“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朔雪,也是人的精魂,鲁迅的精魂——奋斗的、向上的、闪光的精神。到此,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精神浑然融为一体,用刚劲果决的语气读出了作品的壮美意境和作者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二、对话阅读,读出一个“境”
  文学作品是用语言和形象来表现理念、反映客观事物特征的,是作者用生命写就的,蕴含着作者的喜怒哀乐、人格精神、理想追求、思想理念。读者通过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和形象的“对话”来理解文学作品的丰富意蕴和作者的深邃思想。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因此,文学作品的解读,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从作品的故事情节、人物的纠葛和形象的移情中解脱出来,暂时脱离“物我同一”的沉醉状态,与作品对话、与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在更高的层次上领悟蕴藏在语言和形象之中的深意,并跳出作品本身,把自己放在作品之外去评判它的美恶,理性地审视作品的意蕴。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对话”读出作品的意蕴呢?
  1.抓住关键词语,触摸作者特殊心灵的脉动
  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特别是关键词语)往往隐藏着作者的心灵密码。读懂作品不能只满足于字词句段的浅层解读,而是为了读懂作者和人物的生命力以及他们内在的精神和情感。教师要发现可供学生对话的精彩之处,而且揪住不放,把问题提出来,迫使学生去思考,去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倾听蕴藏在语言中的人物、作者的心灵,从而触摸人物、作者特殊心灵的脉动,读出作品的意蕴。
  2.品析形象,把握形象的深层意蕴
  别林斯基曾说过:“诗(指文学)的本质就在于给不具形的思想以生动的、感性的、美丽的形象。”一般来说,文学作品的思想意蕴只是凭借作品具体生动的生活画面和形象描绘而自然流露的。文学作品的思想意识必须由读者通过对文学形象的具体感受、体验、审美而“领悟”。因此,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整体感知文本和具体揣摩语言来能动地品析文学形象,从与文学形象反复的深度对话中领悟、把握文学形象所包含的深层意蕴。
  三、“站着阅读”,读出一个“味”
  文学作品阅读是读者对文学形象进行自主感受、想象、理解和评价的再创造的心理活动,带有读者鲜明的个性体验和理解。要“站着阅读”,不囿于现成的结论,不人云亦云,大胆突破“教参”和“传统”的羁绊,用自己的生命情感意识去解读作品,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有新意地去解读作品。同时对文学作品的意蕴还要进行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对话、解读和领悟。从某种意义上说,一篇文学作品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的,作品的意象或形象具有独立丰富的艺术空间,具有多元阐释性,当读者带着自己的经验、体验,敞开自己的生命和灵魂,去感知、体验、审美、解读作品时,才能读出一个“味”。
  总之,教师只有激发学生反思、体验的热情,和学生一起与文本、作者进行合理巧妙的对话,深入理解、体验、感悟和思考作品中的“情”“境”“味”,才能使阅读有深度、有创造,才能读出作者、读出自己、读出作品的深层意蕴,才能引发思想的震颤、精神的提升和人生的思考,从而培养出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铜山县郭集中学
其他文献
作为民间艺术的一种,东北民间二人转具有明显的民间性。其中,“旦”角在二人转中的极具特色的民间表达和其蕴藏的文化意识不容忽视。它赋予二人转以民间形式中的现代内核。从
《新课程》强调“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
在我们这个有着“师道尊严”传统的国家,教师因其“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而历来受到人们的尊敬。在以应试教育为主的今天,学生和家长对教师的尊崇自不待言。然而,恰恰就是这样的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尊严问题,很多教师都没有能考虑到呵护或培养学生的尊严意识。  一、现状分析  《人民日报》曾经报道过这样的事情:某一小学的五年级学生,如果因语文测验成绩不好,就要被任课老师罚抄生字60遍,且第二天上课时必须交
《全日制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总目标第1条中提出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语文阅读活动中进行审美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按照美的规律,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数学教师不但要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要关注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如何在作业设计上进行突破,使作业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预习作业突出一个“实”
期刊
教师情感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教师只有激发学生的感情,才能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自主地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时间管理作为高职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身心健康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是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的重要保障,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然而,由于目前的教育体制片面
冯显庆,中共国民党党员长春市青年委员、吉林省歌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吉林艺术学院城市音乐学院客座教授。至今,人们不能忘记,在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活动中,吉林电视台
在中职学校的教育当中,由于含有工具性、人文性、基础性、通用性等一系列的特点,语文学科在培育中职生的综合素质上有着巨大的优势.在教学中,应该结合中职生身上的特点,向其
科学课是基础教育改革中新增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帮助学生学科学、爱科学,在生活中用科学的课程。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和激增速度加快,科学课在小学学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