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巧遇祖父墨宝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cbgt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0年前,当我出世的时候,祖父早已逝世。据说我家也算得上是书香门第,祖父的书法颇具功力。可是对我来说,只知其名,不见其人,更不知其书法是啥样子。幼时我知道家中收藏有不少书画,后来抗战爆发,老家陷落,我们举家流浪,家中书画理所当然不知去向。解放后,我在杭州工作,虽说天长日久,却忙忙碌碌,数十年时光匆匆而过,直到近10余年才萌发找回老家书画的念头。可是愿望不等于现实。在旧书肆、旧书画摊、书画展览前睁大眼睛,徘徊踯躅,总是精疲力尽,无功而返。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逐渐失去了信心。
  可是,正当我“众里寻他千百度”时,“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日,在一家旧书画店看到一张霉点丛生、破损不堪的条幅,上书“朝辞白帝彩云间”这首名诗,下署名“魏明”。魏明正是我的祖父。早年,听说祖父晚清时在青田县做过官。查《青田县志》果有魏明在同治年间任青田知县的记载。他有一手好书法,曾在处州、杭州卖过字。当时,面对这张历经百年沧桑的破损条幅我欣喜若狂。但一时又不能喜形于色,否则让老板知道底细,势必抬价。我凝视良久,想找个由头开口,老板先开腔,他说:“有名看名头,无名看笔头,魏明虽不出名,可是字有功夫,你识货就拿去,算80元吧。”我正想掏钱,但怕露了内情。我不仅识货而且识人,漏了天机,老板可能会出尔反尔,再出新花样来提价;如果讨价还价,又怕对祖辈不敬,正在犹豫之际,忽然猛醒:如今已是商品经济社会,字画进入市场也成了不论亲疏的商品,还还价又何妨?于是还价50元,迅速成交。当我再向老板询问条幅的来历时,他却无言以对。
  祖父这张条幅,经过技术处理,除去霉点,保留原来的裱工,又进行新的裱饰,效果特好,现在已成为我的无价之宝。我已将它拍成照片,分送给海内外诸亲友,大家睹物思情,惊喜异常。
  乱世毁弃,盛世收藏。不逢盛世,何来这次刻骨铭心的巧遇。
  
  (责编:孙 展)
其他文献
我和电脑能有什么恩怨?说起来可就话长了。  我今年85岁,从开始玩电脑到现在已经十几年了。当时也没进什么班,也没拜什么师,简直可以说是自学成才。只买了一本《电脑十日通》,好读书而不求甚解,只管按图索骥,照猫画虎,不到10天,就逐渐知道了如何开机,如何关机,怎样进入WPS,怎样使用双拼双音,字怎么删改,行怎么转移,段怎么连接,块怎么挪动。要而言之,从1995年起,撰文、写信、记日记,就都偏劳电脑了。
期刊
上个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我和妻子都曾在山西农村插队。  后泉村坐落在太岳山脚下,四面环山,非沟即坎,全村没有一块水浇地,加上那年头的“高征购”政策,老百姓的平均口粮,每年不到300斤。于是,粮食就名副其实地成了老百姓们的“天”。我们这些北京知青儿,从小视吃饱饭为当然,即使是在“三年困难时期”,也没有尝过古圣人所说“饿其体肤”的味道。然而一到后泉村,就被告知吃饭不可“放开肚”——每月44斤原粮
期刊
2007年6月23日,这一天因一个人的突然离去,失去了它本该有的浪漫色彩。  那天傍晚,正在外面的我,接到一位朋友的电话,她言语匆匆地告诉我,侯耀文去世了……  一个曾带给我们无数欢乐的人,就这样匆匆离去了?!我一时无语,或许只有沉默才能让我慢慢接受这个现实。  在我的印象中,侯耀文的名字是与“侯宝林”和“相声”这两个词语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出身相声世家的他在父亲的嘱托中、在使命和理想的驱使下,执著
期刊
每年的抗战胜利纪念日,我都会叙念这段往事。  1944年冬,正值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夜。那时候,我在热西军区直属部队担任侦通连连长,跟随队伍转战在河北、内蒙古的土地上。  那天部队从围场出发,向新拨方向前进。在路过北三家村附近时,有一位身穿破旧棉衣,脸冻得青紫的大嫂披头散发跪在路边,向行进的部队磕响头求救。部队谢明司令员问清情况后让我带领一个班的战士留下来,去解救乡亲们。  我接到命令就请大嫂带路
期刊
那是发生在连队里日本华侨知青身上的乐事。  在北大荒的知青队伍里,有一支特殊群体——华侨知青。许多是来自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其他东南亚国家的,还有日本华侨知青。那时,他们都从北京来,身为华侨学生,但热血沸腾,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献身农垦的热情不比非华侨知青差。他们当中有拖拉机手,有农工,不怕吃苦受累,有的还是学毛著、研究理论的积极分子呢。但是有一样,民俗民情一概不知不懂,闹出了许多
期刊
我这辈子命定赶上大讲宣传的年代。特别从“志于学”到“而立”这所谓风华正茂的阶段,“宣传”几乎成了我们生活的主要内容。这期间我有过两次在墙上画宣传画的经历。画的东西和心里的感受都截然相反,以致如今虽然到了孔夫子所谓“从心所欲”的年纪,对这段往事仍然“欲忘而不能。”  我当孩子的时候不知被什么灵儿催的,常在地上、墙上、纸上傻画,人见了笑着说“像!像!”弄得我老处于兴奋的创作状态。要是因缘凑巧,说不定我
期刊
上世纪60年代初,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市场上所有食品及日用品全面紧张。那年月,粮票是城市百姓的命根子,填饱肚子是每天的头等大事。  我当时还是单身汉,住在北京的中关村。海淀镇只有寥寥几家餐馆,如果偶尔卖点鱼肉荤腥食物就会拥挤不堪。一个休息日,我想何不进城去转转,或许能遇上点好吃的。我从西单开始转悠。久不进城,没想到所有餐馆都是人满为患,秩序好一点儿的,也都排成了长龙。看那阵势,只好放弃,于是又转
期刊
首次交锋    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同年9月赫鲁晓夫被选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1954年9月赫鲁晓夫率领庞大的代表团参加我国国庆5周年庆祝活动。  此时的赫鲁晓夫地位并不稳固,为寻求中国的支持,答应将旅顺口海军基地交还给中国等互惠条件。赫鲁晓夫又问毛泽东:“你们对我方还有什么要求吗?”毛泽东说:“我们对原子能、核武器感兴趣,希望你们在这方面对我们有所帮助。”赫鲁晓夫一听,急忙以无礼的口气拒绝道
期刊
今年我89岁。耄耋之人,耳不聋眼不花,走路背不驼腰不弯,能吃能睡,晚上九点钟上床,脑袋一沾枕头就着,早上五点钟起床,因之平时大家看不出我有那种病怏怏的老态。实际上,我有27年的糖尿病史,9年前查出患左脑血栓,5年前又查出脑萎缩、高血压、前列腺肥大、脂肪肝等,我把这些病看得很淡。  当然,有病要治疗要吃药,但不能精神负担太大。人总有一死,这是自然规律,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就意味着他的前途是死亡,谁也逃不
期刊
在文物鉴定界,徐邦达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尤其擅长鉴定古字画,由于慧眼独具,人送外号“徐半尺”。记忆力惊人,甚至有的书画卷刚打开半尺,徐邦达就已经说出了与此画有关的一切。  得知徐邦达大师已经93岁高龄了,他额头很高,华发梳理得纹丝不乱,眼睛深邃有神。体态清癯消瘦,一袭中式的对襟褂子,被熨烫得平整挺括,纤尘不染。观其神韵,闻其谈吐,“仙风道骨”这个词,便自然而然浮出脑海。  更让我称奇的还有他的妻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