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的气质里,藏着读过的书,爱过的人,走过的路”。在阅读特级教师闫学老师《牵到河边的马》一书时,我的脑海里突然蹦出了曾经读到过的这句话。在闫老师的笔下,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化成泛着芳香的文字,美美地融化在我的心头。
看她的人,扉页上笑意浅浅,人淡如菊,目光却温暖而坚定,闪烁着知性的光芒。
读她的文,不炫耀,不张扬,不空洞,不浮躁,内敛而深刻,朴素自然的字里行间,流露着探索的轨迹,思想的火花在一个个故事里点燃。她的智慧,在一篇篇案例中沉淀。
在闫老师的文字间行走,细细品味着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多年的探索与追寻,共鸣着她的欢乐与感动,思索与迷惘;感受着她心灵的悸动,探索的汗水;感动着她真诚的提醒,热切的关怀……既有严谨的学术理论,又有漫步行吟的教育随笔;既追求日常教育叙事的丰富性、完整性与个体性,又追求教育思想的深邃、独特与创造。纯净而简约的文字让我感触颇深,我也放下繁琐的工作开始沉思,是什么成就了这位只大我几岁的语文老师一步一步走向特级教师的圣坛?除了勤奋,我想更多的得益于她对阅读的挚爱与执着。
一、阅读是思想的滋养
酷爱阅读的特质经过时间的酿造,早就糅合进了她的身体,酝酿出动人的气质和深邃的思想。她的课堂神韵如茶,淡而悠远,她的文笔朴素优美,深刻犀利,让她经过岁月的洗礼后仍保持内心的博学,灵魂的丰盈。
在她的教师生涯中,她始终秉持“读书就是生活”的理念。她说:“好书要反复读,一读再读,有坡度地读,把读书和写作结合起来……”她用行动诠释着这个理念,在书海里孜孜不倦地遨游,也因此成就斐然。她在全国各地作读书报告几十场,发表读书随笔十几万字,以素朴优美的文笔和深刻犀利的思想蜚声国内教育界。有人称赞她“才情与思想兼具,读书与教学并进”。
冰心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我们在仰望别人辉煌的同时,要明白所有成功的背后都是汗水的浸染。其实她没有辉煌的出身,也有没有惊人的天赋,是阅读改变了她的命运,滋养了她的思想,是阅读给了她力量,使她善于思考,不断探索,成为最年轻的特级教师,成为全国十大读书人物。
二、阅读是爱心的渡船
记得有人曾经说过:教师是摆渡人,撑一只渡船,把学生渡到爱的彼岸。闫学说:“如果你不爱孩子,不爱教育,不爱教师这个职业,做教师就太苦了。”爱是一座桥梁,会让老师和学生成为朋友;爱是包容与淡定,会让教育变得快乐。尽管事务繁忙,尽管工作辛苦,尽管教学任务艰巨,尽管琐事劳心劳神,但是因为有爱,一切都充满了乐趣。《牵到河边的马》里的那份坚韧、细腻、睿智,以及对孩子们浓浓的关爱,尤其“会跳舞的小草”这一章节,深深打动了我。那一个个充满阳光的故事,到处飞扬着孩子纯真的笑声。她决不放弃任何一个智力有问题的孩子,面对一次次失败的打击,她在付出紧张而艰苦的智力劳动后,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美好。一个孤苦伶仃的孩子深夜高烧时,她背着他治病就医,在他最艰难的时候,紧紧地握住他的手,给他母爱的温暖……
在课堂上也是如此,她特别强调了“人文关怀是语文的终极目标”。在学习《秋天的怀念》时,她通过多元感悟品读文字,整体感知浅谈认识,默读圈画,最后交流感受。这样既实在又有效的设计,使学生的个性得以释放,人文情怀得以深植。
三、阅读是探索的铧犁
如果说教室、课堂是教师耕耘的田野,那么阅读就是教师探索的铧犁。因为只有长时间的积累,教师才能有丰厚的底蕴,才能厚积薄发,才有多元、多维度的思考与探索。
在本书中,闫学老师重点谈到了“文本的多元解读”“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师的教学机智”“教学媒体的使用”“课堂提问”“课堂气氛”“对公开课的认识”“古诗文诵读指导实践”等条理清晰的思考和解读,其中特别强调了阅读基本功训练,强调了“教师只有长期大量阅读、勤奋写作、不倦思索,才能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她既是提倡者,也是践行者。大量的阅读使她腹有诗书、笔耕不辍,不到三十岁就出版教育教学专著《牵到河边的马》《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我负学习》《跟苏霍姆里斯基学当班主任》《教育阅读的爱与怕》等。曾在《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报刊发表文章百余篇,在《中国教师报》开设个人专栏,是《小学青年教师》《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杂志的封面人物。这一串串荣誉是阅读带给她的最丰美的馈赠。
就像她在前言中写的那样:“面对远方,永远追求那份新奇与未知,永远坚信那里有更美的风景,哪怕磕磕绊絆,哪怕诚惶诚恐,也决不停止前进的脚步。”我蓦然明白了为什么把书名起为《牵到河边的马》,其实每个教师都应该像闫学老师一样做一匹敢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驰骋于教育前线的良马。即使历尽艰辛,也永不停步。
教学就是一场“向美而生”的旅程,希望每个语文老师都做这样一匹良马,阅读不辍,求索不停,让美绽放在课堂,绽放在每个孩子的心上。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实验小学)
看她的人,扉页上笑意浅浅,人淡如菊,目光却温暖而坚定,闪烁着知性的光芒。
读她的文,不炫耀,不张扬,不空洞,不浮躁,内敛而深刻,朴素自然的字里行间,流露着探索的轨迹,思想的火花在一个个故事里点燃。她的智慧,在一篇篇案例中沉淀。
在闫老师的文字间行走,细细品味着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多年的探索与追寻,共鸣着她的欢乐与感动,思索与迷惘;感受着她心灵的悸动,探索的汗水;感动着她真诚的提醒,热切的关怀……既有严谨的学术理论,又有漫步行吟的教育随笔;既追求日常教育叙事的丰富性、完整性与个体性,又追求教育思想的深邃、独特与创造。纯净而简约的文字让我感触颇深,我也放下繁琐的工作开始沉思,是什么成就了这位只大我几岁的语文老师一步一步走向特级教师的圣坛?除了勤奋,我想更多的得益于她对阅读的挚爱与执着。
一、阅读是思想的滋养
酷爱阅读的特质经过时间的酿造,早就糅合进了她的身体,酝酿出动人的气质和深邃的思想。她的课堂神韵如茶,淡而悠远,她的文笔朴素优美,深刻犀利,让她经过岁月的洗礼后仍保持内心的博学,灵魂的丰盈。
在她的教师生涯中,她始终秉持“读书就是生活”的理念。她说:“好书要反复读,一读再读,有坡度地读,把读书和写作结合起来……”她用行动诠释着这个理念,在书海里孜孜不倦地遨游,也因此成就斐然。她在全国各地作读书报告几十场,发表读书随笔十几万字,以素朴优美的文笔和深刻犀利的思想蜚声国内教育界。有人称赞她“才情与思想兼具,读书与教学并进”。
冰心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我们在仰望别人辉煌的同时,要明白所有成功的背后都是汗水的浸染。其实她没有辉煌的出身,也有没有惊人的天赋,是阅读改变了她的命运,滋养了她的思想,是阅读给了她力量,使她善于思考,不断探索,成为最年轻的特级教师,成为全国十大读书人物。
二、阅读是爱心的渡船
记得有人曾经说过:教师是摆渡人,撑一只渡船,把学生渡到爱的彼岸。闫学说:“如果你不爱孩子,不爱教育,不爱教师这个职业,做教师就太苦了。”爱是一座桥梁,会让老师和学生成为朋友;爱是包容与淡定,会让教育变得快乐。尽管事务繁忙,尽管工作辛苦,尽管教学任务艰巨,尽管琐事劳心劳神,但是因为有爱,一切都充满了乐趣。《牵到河边的马》里的那份坚韧、细腻、睿智,以及对孩子们浓浓的关爱,尤其“会跳舞的小草”这一章节,深深打动了我。那一个个充满阳光的故事,到处飞扬着孩子纯真的笑声。她决不放弃任何一个智力有问题的孩子,面对一次次失败的打击,她在付出紧张而艰苦的智力劳动后,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美好。一个孤苦伶仃的孩子深夜高烧时,她背着他治病就医,在他最艰难的时候,紧紧地握住他的手,给他母爱的温暖……
在课堂上也是如此,她特别强调了“人文关怀是语文的终极目标”。在学习《秋天的怀念》时,她通过多元感悟品读文字,整体感知浅谈认识,默读圈画,最后交流感受。这样既实在又有效的设计,使学生的个性得以释放,人文情怀得以深植。
三、阅读是探索的铧犁
如果说教室、课堂是教师耕耘的田野,那么阅读就是教师探索的铧犁。因为只有长时间的积累,教师才能有丰厚的底蕴,才能厚积薄发,才有多元、多维度的思考与探索。
在本书中,闫学老师重点谈到了“文本的多元解读”“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师的教学机智”“教学媒体的使用”“课堂提问”“课堂气氛”“对公开课的认识”“古诗文诵读指导实践”等条理清晰的思考和解读,其中特别强调了阅读基本功训练,强调了“教师只有长期大量阅读、勤奋写作、不倦思索,才能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她既是提倡者,也是践行者。大量的阅读使她腹有诗书、笔耕不辍,不到三十岁就出版教育教学专著《牵到河边的马》《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我负学习》《跟苏霍姆里斯基学当班主任》《教育阅读的爱与怕》等。曾在《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报刊发表文章百余篇,在《中国教师报》开设个人专栏,是《小学青年教师》《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杂志的封面人物。这一串串荣誉是阅读带给她的最丰美的馈赠。
就像她在前言中写的那样:“面对远方,永远追求那份新奇与未知,永远坚信那里有更美的风景,哪怕磕磕绊絆,哪怕诚惶诚恐,也决不停止前进的脚步。”我蓦然明白了为什么把书名起为《牵到河边的马》,其实每个教师都应该像闫学老师一样做一匹敢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驰骋于教育前线的良马。即使历尽艰辛,也永不停步。
教学就是一场“向美而生”的旅程,希望每个语文老师都做这样一匹良马,阅读不辍,求索不停,让美绽放在课堂,绽放在每个孩子的心上。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