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而数学课堂最能实现这一核心。在数学课堂中,依据教材内容以及儿童的认知规律,不断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使学生从小形成创新意识,是我们教育教学的目的所在。所以,我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引导发散思维,提供创新机会
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在思考问题过程中不拘泥于一种方式方法、一条途径,而是尽可能地作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方法。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十分必要的。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好形式,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
例如在教学比的应用一题时,有这样一道题:“一班有28个小朋友,二班有25个小朋友,现有106个苹果要平均分给这些小朋友。一班、二班各应分多少个?”看到题目,学生很快想到了解法一:按比例分配的解法。两班共有人数:28 25=53(人)。一班分到106×28/53=2(个),二班分到106×25/53=50(个)。学生们感到题很容易,兴致很高。于是,我因势利导地提出:“谁还有别的解法吗?”教室立刻响起学生们的小声议论,一会儿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可以用平均分的除法计算,也就是先求出平均每人分的个数,再求出每班分的个数,即解法二:106÷(28 26)=2(个),一班分到28×2=56(个),二班分到25×2=50(个)。话音刚落。又一位学生站起来说:“也可以这样求二班分到的个数:用一班分到的个数×二班人数占一班人数的分率来计算。”即解法三:56×25/28=50(个)。紧接着解法四、解法五……都出来了。我立刻表扬了学生们的求异思维,肯定了他们的解法。通过以上不同解法教学,使学生意识到:同一题目。由于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列出的算式也各不相同,经常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解题思路解答问题,让其进行比较,就会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水平。
二、引导想象,培养创新意识
虽然说知识是无限的,而想象力却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因为想象是创造的先声,任何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丰富的想象是人类进行创造活动最有力的翅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经常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这部分内容时,有这样一道题:“有六个长10厘米、宽8厘米、高2厘米的礼品盒需要包装。怎样包最省包装纸?”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学生想到将最大面重叠在一起最省包装纸。然后想象包装后的长方体的样子,学生很快列出算式:2×3=12(厘米),12×8×2 12×10×2 10x8×2=592(厘米)。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渗透了空间观念。像教学相遇问题、鸡兔同笼问题、可能性等问题都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从不同途径找到正确的解答方法。
三、鼓励质疑,培养创新精神
质疑问难是发现问题的开始,是探求知识的动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有创新精神。例如教学“在一条10米长的公路旁栽树,每隔一米栽一棵,最多要几棵?”一题时,题目出示后,不少好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是10棵。这时我没有表态,而是鼓励学生说出理由。刚开始学生们不敢说,觉得班里好学生都说是10棵,那么这个答案肯定是对的。经过我再三鼓励,终于有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应该是11棵。”我让他说出理由。他说:“开始的零点也应该栽一棵。”我肯定了他的答案,并表扬了他的质疑精神。接着继续鼓励学生质疑,一阵沉默之后,又有学生说:“题里问‘最多’就应该是公路两侧、应该是11×2=22(棵)。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大大激励了学生的质疑兴致。
对学生提出的质疑无论正确与否,教师都必须加以鼓励,并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久而久之,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与创造性就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得到培养。课堂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阵地。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要把握时机适时适度地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开发创造性思维。我们——人民教师,要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新一代而不断努力。
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宫曙光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也彰显突出,如何合理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成为当前教师面临的首要任务。本文围绕一堂机房课教学的整个过程,从四个角度探讨了这个问题。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教学;能力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手段,声音、图形、图像等多种信息的组合运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增加了课堂知识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使很多人认为多媒体信息技术就是现代教育技术,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曾对教育技术作过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我国把现代教育技术定义为: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因此,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要求我们合理地利用教学资源,更重要的是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组合,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改革。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师,针对机房这样一个特殊的教学环境,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新知识,培养其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更是我们不懈的追求。下面就以机房教学为例,浅谈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
一、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堂课,要学习哪些知识点,完成怎样的教学任务,不仅要求教师心中有数,更应使学生明确目标。例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EXCEL电子表格软件的学习安排在WORD操作之后,WORD中我们学习了文档的格式化操作,包括表格的制作等,在进入EXCEL的学习后,大家明确了EXCEL的功能——专用的表格处理软件。学习了一些基本操作,要进一步学习格式化操作及数据处理功能,便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那么怎样才能切入主题呢?
(1)设置问题,承上启下。问题的设置既要结合以前所学知识点。使之具有内在的联系,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富于挑战性,能够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此我给学生呈现一个已经编辑好的期中考试成绩表作为参考,要求他们本节课能够独立制作完成。
(2)分析问题,引出要点。给出了实际问题,学生的兴趣得以激发。下一步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直至把问题具体化、模块化。经分析上述问题的解决需 分三步完成:数据的输入、数据的运算、单元格的格式化操作,从而使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新型教育技术的应用,要求实现教学过程中多种要素关系的转变。教师,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学生转变为建构知识的主动参与者、探究者,使教学过程成为学为,主体的情景创设、问题探究、协作学习、意义建构的过程。在计算机学科的教学中,任务驱动、分组教学等多种教学法已被广泛采用。灵活地使用它们,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任务驱动法的运用。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同时也是能力的培养过程。仍以上例,大家通过具体分析,找出了问题的八手点,采用任务驱动法逐步解决问题。①数据的轻松输入,不仅仅是录入水平的锻炼与提高。又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自动序列填充实现学号的输入,CTRL :(冒号)、CTRL =(分号)输入时间与日期,ALT 回车单元格内换行……每一个知识点的回顾与运用,无不让同学们体验着学习的快乐,对后面任务的完成更具信心。②数据的运算过程,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分、平均分的计算,是函数的学习过程,学会SUM(求和)函数。可以使学生触类旁通,掌握AVER(求平均)函数的操作;学习了数据的升序操作。就可以自己完成降序操作;有菜单法,一定可以使用工具栏按钮……以上操作,教师又可通过另一工作表,使学生反复练习,巩固所学知识点。在体验成功的喜悦之余,意外问题的出现。会使大家陷入短暂的困境,而教师的进一步强调,既体现了其主导地位,又突出了重点难点,问题得以解决,同学们的知识、能力双收。⑨单元格的格式设置,是同学们操作起来最得心应手的部分,大家完全有信心结合以前知识点加以完成,新知识的介入,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教师可再引用另一单独工作表,进行练习。边框线的设置,是以前未涉及的知识点,学生可通过对“单元格格式”对话框的观察,自主练习,独立操作,对于出现的问题,自己学会处理。外粗内细的边框线、标题的居中安放等设置,在学生反复操作未果的情况下,教师又可进一步点化强调,突出本节课的又一重点,而字体、字形、线条颜色等其他个性化设置,不仅可以彰显学生的个性,更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培养其创新能力。
(2)分组教学法的运用。在难点逐个被击破后,学生进入实战状态,完成最初提出的总任务。分组教学法,又会将学习气氛推向新的高潮。小组问的相互竞争、组内成员间的相互交流,不仅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更是培养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协作精神,既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又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标。
三、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PowerPoint、FLASH等各种软件的应用,使我们的课件不仅具有了实用性,更是增加了趣味性,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实现了媒体由演示到认知工具的作用转变。适合于机房的多种教学辅助软件更是异彩纷呈,我们应合理地运用这些资源,提高课堂效率。以“苏亚星”教学软件为例,教学任务的呈现、知识点的展示、教师的演示操作,不仅使同学们完成了学习目标。更是激发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与探求,而文件分发、作业上交、电子举手等操作又可以使教师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屏幕监控系统还可以使教师更加有效地督促那些学习主动性较差的学生,从而有效地控制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实施真正的素质化教育
一堂生动的课程,不仅在于教师的充分备课,更在于课堂的组织实施,在于学生的认可和接受。而爱是开启心灵的一把万能钥匙。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爱心教育,多一些表扬,少一点批评,创设健康、和谐的学习氛围,全面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同学们适时的掌声,老师的每一个赞许的眼神,都是对他们最好的奖励。对于积极性较差,能力不足的同学,更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与表现机会,每一次提问的正确回答、每一次操作的正确无误,都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而小组成员间的相互帮助,又可以使同学们体验到集体的温暖。另外课堂上教师适时地“诙谐”一把、“幽默”两下。夸张地“动作”几番。不仅有利于知识的掌握,更能给课堂注入“催化剂”,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潜移默化地给予学生健康的心理感染,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教学实践证明,只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地组织优化教学过程。才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才能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使我们的课堂呈现出更多的生机和精彩。
一、引导发散思维,提供创新机会
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在思考问题过程中不拘泥于一种方式方法、一条途径,而是尽可能地作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方法。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十分必要的。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好形式,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
例如在教学比的应用一题时,有这样一道题:“一班有28个小朋友,二班有25个小朋友,现有106个苹果要平均分给这些小朋友。一班、二班各应分多少个?”看到题目,学生很快想到了解法一:按比例分配的解法。两班共有人数:28 25=53(人)。一班分到106×28/53=2(个),二班分到106×25/53=50(个)。学生们感到题很容易,兴致很高。于是,我因势利导地提出:“谁还有别的解法吗?”教室立刻响起学生们的小声议论,一会儿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可以用平均分的除法计算,也就是先求出平均每人分的个数,再求出每班分的个数,即解法二:106÷(28 26)=2(个),一班分到28×2=56(个),二班分到25×2=50(个)。话音刚落。又一位学生站起来说:“也可以这样求二班分到的个数:用一班分到的个数×二班人数占一班人数的分率来计算。”即解法三:56×25/28=50(个)。紧接着解法四、解法五……都出来了。我立刻表扬了学生们的求异思维,肯定了他们的解法。通过以上不同解法教学,使学生意识到:同一题目。由于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列出的算式也各不相同,经常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解题思路解答问题,让其进行比较,就会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水平。
二、引导想象,培养创新意识
虽然说知识是无限的,而想象力却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因为想象是创造的先声,任何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丰富的想象是人类进行创造活动最有力的翅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经常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这部分内容时,有这样一道题:“有六个长10厘米、宽8厘米、高2厘米的礼品盒需要包装。怎样包最省包装纸?”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学生想到将最大面重叠在一起最省包装纸。然后想象包装后的长方体的样子,学生很快列出算式:2×3=12(厘米),12×8×2 12×10×2 10x8×2=592(厘米)。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渗透了空间观念。像教学相遇问题、鸡兔同笼问题、可能性等问题都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从不同途径找到正确的解答方法。
三、鼓励质疑,培养创新精神
质疑问难是发现问题的开始,是探求知识的动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有创新精神。例如教学“在一条10米长的公路旁栽树,每隔一米栽一棵,最多要几棵?”一题时,题目出示后,不少好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是10棵。这时我没有表态,而是鼓励学生说出理由。刚开始学生们不敢说,觉得班里好学生都说是10棵,那么这个答案肯定是对的。经过我再三鼓励,终于有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应该是11棵。”我让他说出理由。他说:“开始的零点也应该栽一棵。”我肯定了他的答案,并表扬了他的质疑精神。接着继续鼓励学生质疑,一阵沉默之后,又有学生说:“题里问‘最多’就应该是公路两侧、应该是11×2=22(棵)。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大大激励了学生的质疑兴致。
对学生提出的质疑无论正确与否,教师都必须加以鼓励,并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久而久之,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与创造性就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得到培养。课堂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阵地。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要把握时机适时适度地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开发创造性思维。我们——人民教师,要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新一代而不断努力。
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宫曙光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也彰显突出,如何合理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成为当前教师面临的首要任务。本文围绕一堂机房课教学的整个过程,从四个角度探讨了这个问题。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教学;能力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手段,声音、图形、图像等多种信息的组合运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增加了课堂知识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使很多人认为多媒体信息技术就是现代教育技术,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曾对教育技术作过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我国把现代教育技术定义为: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因此,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要求我们合理地利用教学资源,更重要的是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组合,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改革。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师,针对机房这样一个特殊的教学环境,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新知识,培养其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更是我们不懈的追求。下面就以机房教学为例,浅谈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
一、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堂课,要学习哪些知识点,完成怎样的教学任务,不仅要求教师心中有数,更应使学生明确目标。例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EXCEL电子表格软件的学习安排在WORD操作之后,WORD中我们学习了文档的格式化操作,包括表格的制作等,在进入EXCEL的学习后,大家明确了EXCEL的功能——专用的表格处理软件。学习了一些基本操作,要进一步学习格式化操作及数据处理功能,便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那么怎样才能切入主题呢?
(1)设置问题,承上启下。问题的设置既要结合以前所学知识点。使之具有内在的联系,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富于挑战性,能够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此我给学生呈现一个已经编辑好的期中考试成绩表作为参考,要求他们本节课能够独立制作完成。
(2)分析问题,引出要点。给出了实际问题,学生的兴趣得以激发。下一步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直至把问题具体化、模块化。经分析上述问题的解决需 分三步完成:数据的输入、数据的运算、单元格的格式化操作,从而使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新型教育技术的应用,要求实现教学过程中多种要素关系的转变。教师,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学生转变为建构知识的主动参与者、探究者,使教学过程成为学为,主体的情景创设、问题探究、协作学习、意义建构的过程。在计算机学科的教学中,任务驱动、分组教学等多种教学法已被广泛采用。灵活地使用它们,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任务驱动法的运用。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同时也是能力的培养过程。仍以上例,大家通过具体分析,找出了问题的八手点,采用任务驱动法逐步解决问题。①数据的轻松输入,不仅仅是录入水平的锻炼与提高。又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自动序列填充实现学号的输入,CTRL :(冒号)、CTRL =(分号)输入时间与日期,ALT 回车单元格内换行……每一个知识点的回顾与运用,无不让同学们体验着学习的快乐,对后面任务的完成更具信心。②数据的运算过程,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分、平均分的计算,是函数的学习过程,学会SUM(求和)函数。可以使学生触类旁通,掌握AVER(求平均)函数的操作;学习了数据的升序操作。就可以自己完成降序操作;有菜单法,一定可以使用工具栏按钮……以上操作,教师又可通过另一工作表,使学生反复练习,巩固所学知识点。在体验成功的喜悦之余,意外问题的出现。会使大家陷入短暂的困境,而教师的进一步强调,既体现了其主导地位,又突出了重点难点,问题得以解决,同学们的知识、能力双收。⑨单元格的格式设置,是同学们操作起来最得心应手的部分,大家完全有信心结合以前知识点加以完成,新知识的介入,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教师可再引用另一单独工作表,进行练习。边框线的设置,是以前未涉及的知识点,学生可通过对“单元格格式”对话框的观察,自主练习,独立操作,对于出现的问题,自己学会处理。外粗内细的边框线、标题的居中安放等设置,在学生反复操作未果的情况下,教师又可进一步点化强调,突出本节课的又一重点,而字体、字形、线条颜色等其他个性化设置,不仅可以彰显学生的个性,更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培养其创新能力。
(2)分组教学法的运用。在难点逐个被击破后,学生进入实战状态,完成最初提出的总任务。分组教学法,又会将学习气氛推向新的高潮。小组问的相互竞争、组内成员间的相互交流,不仅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更是培养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协作精神,既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又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标。
三、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PowerPoint、FLASH等各种软件的应用,使我们的课件不仅具有了实用性,更是增加了趣味性,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实现了媒体由演示到认知工具的作用转变。适合于机房的多种教学辅助软件更是异彩纷呈,我们应合理地运用这些资源,提高课堂效率。以“苏亚星”教学软件为例,教学任务的呈现、知识点的展示、教师的演示操作,不仅使同学们完成了学习目标。更是激发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与探求,而文件分发、作业上交、电子举手等操作又可以使教师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屏幕监控系统还可以使教师更加有效地督促那些学习主动性较差的学生,从而有效地控制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实施真正的素质化教育
一堂生动的课程,不仅在于教师的充分备课,更在于课堂的组织实施,在于学生的认可和接受。而爱是开启心灵的一把万能钥匙。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爱心教育,多一些表扬,少一点批评,创设健康、和谐的学习氛围,全面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同学们适时的掌声,老师的每一个赞许的眼神,都是对他们最好的奖励。对于积极性较差,能力不足的同学,更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与表现机会,每一次提问的正确回答、每一次操作的正确无误,都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而小组成员间的相互帮助,又可以使同学们体验到集体的温暖。另外课堂上教师适时地“诙谐”一把、“幽默”两下。夸张地“动作”几番。不仅有利于知识的掌握,更能给课堂注入“催化剂”,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潜移默化地给予学生健康的心理感染,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教学实践证明,只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地组织优化教学过程。才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才能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使我们的课堂呈现出更多的生机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