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自我进行的,以满足的精神生活和知识需求为目的,以文艺娱乐为主要内容的自我完善的需求及其表现。在社会生活中,群众文化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她是人民群众自我娱乐、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掌握文化和创造文化艺术的活动,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广泛性。
关键词:群众文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一、实现群众文化创新建设的途径
(一)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当前,不断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已经成为广大群众的一大愿望。因此,群众文化建设的创新,首先就要以尽大可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动力源泉。从最大可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出发进行群众文化创新,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端正方向,而不是盲目跟风。对于文化工作者来说,坐在办公室里,靠凭空想象,是实现不了群众文化创新的。文化工作者要深入到群众的生活中去,了解和群众的生活实际,感受群众的精神需求,在同群众的密切接触中探索群众文化创新的路径。
(二)要着眼于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新时期的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尽管是多种多样千姿百态的,但无不带有浓郁的民族传统文化色彩,广大群众对传统文化也是情有独钟的。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建设群众文化的重要途径,是发展群众文化活动的一项重要功能和内在动因。当前,我们要创新群众文化建设,必须是在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整合发展和优化创新。群众文化来源于人民群众,又服务于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群众文化本质的要求,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声。群众文化要遵照“去除旧的的,保留新的”方针,立足于新时期的社会实践,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并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
(三)要培育新型的群众文化管理人才。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只有管理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才会有坚实的基础保证。因此,群众文化创新建设必须注重培育新型的群众文化管理人才队伍。群众文化的管理人才,除了要有专业的艺术技巧,还要有对较强的组织能力,要有对市场的敏锐观察力,更要有乐于为群众文化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群众文化人才要不断地更新观点看法,更新知识,提升素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群众文化工作能力。还要引导和教育人民群众,不仅要做文化活动的享有者,也要积极地做文化事业的建设者和奉献者。要让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投身到群众文化建设事业中去,尊重他们的创新精神,保护他们的创新积极性,让他们在参加文化活动充分享受文化的同时,也感受到创造文化带来的愉悦与满足。
二、保障群众文化持久发展的几个关点
(一)要摸清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兴趣。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必须由过去以管理者和组织者为主,转向以群众为主,把人民群众是不是喜闻乐见,是不是有兴趣,作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前提。因此,群众文化的管理者和组织者要深入到群众中去,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和群众进行面对面的座谈交流,摸清哪些文化活动形式与艺术门类是大多数群众感兴趣的;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群众中蕴藏着求新、求美、求异、求奇的巨大热情。所以,“摸兴趣”的工作不是一劳永逸的,要及时准确地摸清群众对文化活动的新的兴趣,及时调整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不能让群众文化活动落入“面孔老、味道老、套路老”的窠臼,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更具持久发展的生命力。
(二)要突出群众文化活动的地域特色。文化是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等地域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群众文化积淀越深厚,地方特色就越鲜明和独特。因此,要想让群众文化既要创新,又要可持久发展,就必须突出地域特色。要从本地的民俗活动中挖掘、提炼、传承、发展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对于已成形的、有基础的文化作品,通过不同形式的表现手法予以改造创新,集中群众智慧,进行研究和设计,精心创作打磨,从而形成既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又带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
(三)要构建多种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载体。要大力支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如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站,大力兴建文化广场、文化公园、剧场等群众文化活动场所,使群众文化活动的载体宽敞,使参与群众的心情舒畅,保证群众文化活动具有持久发展的生命力。要大力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书屋、信息资源共享互联网工程,夯实基层群众文化服务设施,构建完善的群众文化服务网络,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权利,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文化活动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
三、拓展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
(一)群眾文化不能拘泥于任何一个环境和方式,而应该开展多种形式,利用多种空间。如目前流行的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街头文化、商业文化、老年文化、青少年文化和老年文化等,都是新时期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如果这些空间利用好了,那么群众文化工作就能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
比如,校园文化,它是以满足学生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化艺术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社会性文化。随着学子们从校园走向社会,校园文化的发展能有效地促进社会文明和家庭文化乃至整个社会文化的良性循环,因此,校园文化是提高学生素质乃至整个社会群体人的素质的摇篮。
(二)发展通俗文化事业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比较接近平常人的心态,更能亲切、生动地反映普通人的思维和情感,直视平凡的人生。因此,不仅在中国,就在国际市场上,人民大众也比较喜欢现代的、通俗的、潮流的文化艺术。而在我国发展群众文化的过程中,通俗文化却受到了抑制,不被重视,在以后的群众文化工作中,一定要改变过去的习惯。
所以各社区要做好群众文化发展的工作,弘扬群众文化的积极影响,使其成为和谐文化发展和深入人心的艺术表现形式,另外应培养专业的人才对群众文化的发展加以管理和规范,使群众文化的发展更加科学合理,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群众文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一、实现群众文化创新建设的途径
(一)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当前,不断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已经成为广大群众的一大愿望。因此,群众文化建设的创新,首先就要以尽大可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动力源泉。从最大可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出发进行群众文化创新,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端正方向,而不是盲目跟风。对于文化工作者来说,坐在办公室里,靠凭空想象,是实现不了群众文化创新的。文化工作者要深入到群众的生活中去,了解和群众的生活实际,感受群众的精神需求,在同群众的密切接触中探索群众文化创新的路径。
(二)要着眼于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新时期的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尽管是多种多样千姿百态的,但无不带有浓郁的民族传统文化色彩,广大群众对传统文化也是情有独钟的。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建设群众文化的重要途径,是发展群众文化活动的一项重要功能和内在动因。当前,我们要创新群众文化建设,必须是在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整合发展和优化创新。群众文化来源于人民群众,又服务于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群众文化本质的要求,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声。群众文化要遵照“去除旧的的,保留新的”方针,立足于新时期的社会实践,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并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
(三)要培育新型的群众文化管理人才。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只有管理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才会有坚实的基础保证。因此,群众文化创新建设必须注重培育新型的群众文化管理人才队伍。群众文化的管理人才,除了要有专业的艺术技巧,还要有对较强的组织能力,要有对市场的敏锐观察力,更要有乐于为群众文化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群众文化人才要不断地更新观点看法,更新知识,提升素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群众文化工作能力。还要引导和教育人民群众,不仅要做文化活动的享有者,也要积极地做文化事业的建设者和奉献者。要让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投身到群众文化建设事业中去,尊重他们的创新精神,保护他们的创新积极性,让他们在参加文化活动充分享受文化的同时,也感受到创造文化带来的愉悦与满足。
二、保障群众文化持久发展的几个关点
(一)要摸清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兴趣。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必须由过去以管理者和组织者为主,转向以群众为主,把人民群众是不是喜闻乐见,是不是有兴趣,作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前提。因此,群众文化的管理者和组织者要深入到群众中去,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和群众进行面对面的座谈交流,摸清哪些文化活动形式与艺术门类是大多数群众感兴趣的;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群众中蕴藏着求新、求美、求异、求奇的巨大热情。所以,“摸兴趣”的工作不是一劳永逸的,要及时准确地摸清群众对文化活动的新的兴趣,及时调整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不能让群众文化活动落入“面孔老、味道老、套路老”的窠臼,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更具持久发展的生命力。
(二)要突出群众文化活动的地域特色。文化是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等地域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群众文化积淀越深厚,地方特色就越鲜明和独特。因此,要想让群众文化既要创新,又要可持久发展,就必须突出地域特色。要从本地的民俗活动中挖掘、提炼、传承、发展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对于已成形的、有基础的文化作品,通过不同形式的表现手法予以改造创新,集中群众智慧,进行研究和设计,精心创作打磨,从而形成既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又带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
(三)要构建多种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载体。要大力支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如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站,大力兴建文化广场、文化公园、剧场等群众文化活动场所,使群众文化活动的载体宽敞,使参与群众的心情舒畅,保证群众文化活动具有持久发展的生命力。要大力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书屋、信息资源共享互联网工程,夯实基层群众文化服务设施,构建完善的群众文化服务网络,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权利,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文化活动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
三、拓展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
(一)群眾文化不能拘泥于任何一个环境和方式,而应该开展多种形式,利用多种空间。如目前流行的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街头文化、商业文化、老年文化、青少年文化和老年文化等,都是新时期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如果这些空间利用好了,那么群众文化工作就能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
比如,校园文化,它是以满足学生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化艺术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社会性文化。随着学子们从校园走向社会,校园文化的发展能有效地促进社会文明和家庭文化乃至整个社会文化的良性循环,因此,校园文化是提高学生素质乃至整个社会群体人的素质的摇篮。
(二)发展通俗文化事业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比较接近平常人的心态,更能亲切、生动地反映普通人的思维和情感,直视平凡的人生。因此,不仅在中国,就在国际市场上,人民大众也比较喜欢现代的、通俗的、潮流的文化艺术。而在我国发展群众文化的过程中,通俗文化却受到了抑制,不被重视,在以后的群众文化工作中,一定要改变过去的习惯。
所以各社区要做好群众文化发展的工作,弘扬群众文化的积极影响,使其成为和谐文化发展和深入人心的艺术表现形式,另外应培养专业的人才对群众文化的发展加以管理和规范,使群众文化的发展更加科学合理,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