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风就是主课。我出生8个月就被送到爷爷朱德和奶奶康克清身边,几十年的共同生活,我记忆最深的就是爷爷、奶奶身体力行传承给我们的家风。
我们朱家的家风是:立德树人,勤俭持家。立德树人就是“立人先立德,树人先树品”,这是爷爷为家风注入的信仰内涵;勤俭持家则是我们朱家祖祖辈辈延续下来的传统。
我们家还有家训和家规。家训是:要做又红又专的革命接班人。家规是:1.不准使用爷爷的小轿车。2.不准以爷爷的名义办事。3.不准追求吃、喝、玩、乐的享乐主义。
家风、家训与家规是一个整体,贯穿在我们全家的日常生活中,这是爷爷奶奶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把清廉留给子孙
在爷爷家乡朱家的祖屋里,供奉着朱子家训的神龛。最外侧的对联写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横批是“开源节流”。这条家训,对朱家人的影响很大,传承至今。
有什么样的信仰,就有什么样的追求。爷爷一生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信仰,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时刻保持普通一兵和劳动人民本色,并把这种朴实廉洁的美德,作为家风传给了我们。
爷爷反复强调:“粗茶淡饭,吃饱就行了,衣服干干净净,穿暖就行了,不然就不好到工农中去了。”1960年10月,爷爷赋诗“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勤俭建国家,永远是真言。”这首诗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从进北京起,我们家就建了账本。家中开销,如:买生活用品、柴米油盐、开会喝茶、出差伙食费、我们的学费、接待客人的费用……笔笔清楚。爷爷生前由工作人员管家,定期向爷爷汇报开销情况。爷爷去世后,由奶奶亲自负责。1988年夏天,奶奶年纪大了,于是叫我来管家。直到这时,我才第一次见到我们家的账本,这是爷爷一生严以律己、朴素廉洁的证明。
翻开账本我还发现,爷爷的工资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1955年实行工资制后,爷爷的工资是649.6元,那时正是我们家人口最多的时期,经常超支。尽管如此,为减轻国家负担,他又连续3次主动减薪。1957年1月减为579.5元,1959年4月减为460元,1960年10月以后一直是404.8元。
爷爷去世时,奶奶让我和秘书尹庆民、警卫员李廷良、徐宏、刘炳文、护士盛菊花给爷爷换衣服。可我们在家里找来找去,竟没有找到一件新衣服。最后,奶奶决定让爷爷穿他接见外宾时常穿的那件灰色中山装。当我们把衣服找出来后,奶奶双手接过捧着,泣不成声:“老总啊,你一生俭朴,这件中山装你穿了多年,你就穿着它走吧!”
爷爷虽然一生俭朴,但他对党和国家却很大方。美国著名作家史沫特莱女士去世后,将她的稿费(约合人民币30多万元)交给爷爷处理,爷爷指示:用这笔钱购买一批科技图书、资料带回国内。新中国成立后,爷爷省吃俭用积蓄了2万多元钱。爷爷去世后,奶奶让我帮她给中央办公厅写了一封信,信上说按照爷爷的嘱咐,将这些钱作为最后一次党费全部交给了党组织。
爷爷虽然没有给儿女子孙留下什么财产,但他给我们留下了比什么都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坚信马克思主义,坚守人民的利益,廉洁自律、两袖清风。
以德为先 立德树人
有德才会有信仰,对共产党人来说,德就是信仰、党性、作风和品德。
我小时候,爷爷常摸着我的头说:“你要好好学习,学好了才有出息,才能当好革命的接班人。”上小学后,奶奶多次参加我的家长会,听班主任老师讲评。每次老师表扬我,奶奶就特别高兴,如果批评了我,奶奶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找我谈话,要我反思,改正错误。
建国初期,爷爷为报答当年亲人举债供他读书的恩情,将兄弟们的后代接到北京读书。那时,我们家曾是中南海里的一个大家庭。
1962年,国家遭遇自然灾害,爷爷专门安排我们吃了一顿只有马齿菜、野苋菜和苦苦菜的饭。爷爷边吃边对我们说:“这菜苦吗?长征时我们连这样的菜都没得吃!现在毛主席领导人民克服困难,带头不吃肉,我们都要听毛主席的话,同人民共患难!”爷爷还决定,身边的孩子能住校的、参加工作的、父母在京的一律离开中南海,到群众中去生活。这样,孩子们按爷爷的要求纷纷离开,家中只留下我、援朝、春元、小兰4个孩子。当时中南海有特灶、小灶和大灶。中央首长在特灶用餐,中办机关领导和首长秘书在小灶用餐,普通工作人员在大灶用餐。1962年以后,爷爷虽然将我和哥哥援朝留在身边,但让我们平时到大灶吃饭。按规定爷爷党费每月应交4元,但他主动交10元。爷爷的一件旧衣服已经洗得掉色了,但他不让丢掉,要求工作人员拿去染一下色,继续穿。
1963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70寿辰,那天,爷爷奶奶专门召集全家吃午饭。我的父母看到爷爷心情愉快,提出请爷爷留下一幅墨宝。饭后,爷爷略微思考,提笔写下了“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决反对修正主义,发奋图强自力更生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勤俭办一切事业,做一个又红又专的接班人”55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爷爷说:“给你们写了,不是让你们挂在家里好看,而是要你们照着做!”
这55个字,是爷爷对我们的要求和期盼,“要做又红又专的接班人”成为我们全家人遵守的家训。
中央规定必读的马列著作有30多卷,爷爷在60年代就已经全部读完。晚年时,他老人家眼睛花了,精力也不比从前,但每天仍抽出大量时间读书。每次回家,我都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为他读书。1973年以前,他已通读毛選四卷8遍,1974年,88岁高龄的爷爷又完成了第9次通读。 读书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爷爷外出考察,只要有机会,就会带上我和哥哥。爷爷说:“带你们出去不是去玩的,是要你们看看工厂、看看农村、接触社会。”他还要求我们写日记,把看到的记录下来,抽空要亲自检查。
1964年暑假,爷爷和董必武去东北考察,专门带上了我和哥哥。这次考察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考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下面简称哈军工)。老一辈革命家们为建设这所学校倾注了极大的心血,成立之初,爷爷就为学院题词:“努力学习近代科学技术,为建立巩固的国防、保卫祖国而奋斗”。在视察中,爷爷看到哈军工各项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非常高兴。他对我們说:“你们将来要考这个学校,将来的战争是科学家的战争,不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是打不了仗的!”没想到第二年朱和、朱春元双双考上了哈军工,爷爷特别高兴,还对我说:“你要向他们学习,现在就要努力啦!”
爷爷常说:“干部子女往往容易背上一种包袱,自以为比别人优越,这是十分要不得的!你们一定要放下架子,同工农群众打成一片,不搞特殊化,要能过艰苦的生活。”1966年暑假,我才14岁,爷爷就特意安排我和哥哥援朝到中央警卫团的基层连队当兵锻炼,让我们体会军队的战斗作风。
奶奶带我们继续传承好家风
好家风可以影响一代又一代人。
爷爷去世之后,奶奶接续了传承家风的重任。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家也和千千万万个家庭一样,深切感受到了国家的强大、生活的富裕。但是奶奶仍然坚持要过朴素、节俭的生活,她说:“我们都是普通人,就应该过普通人的生活。”家里平时仍然四菜一汤,剩菜剩饭仍然不许倒掉,奶奶也不许我们给她添置新衣服,为了节约,她还让我们把爷爷的衣服改一改,她继续穿。奶奶反复告诫我们:改革开放了,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但不是我们,我们是共产党员,要做人民的公仆。
奶奶对国家、对人民,却依旧大方: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开展活动,她给了1000元,亚运会捐款,她给了1000元,华东救灾,她又给了1000元……1989年春节,有关部门给每位老干部补助200元钱,奶奶交代要把这钱退回去,补贴给家里有困难的同志。
1991年初,奶奶得知中央军委要在四川仪陇为爷爷建铜像的消息后,专门召集全家开会,动员全家为爷爷铜像捐款。奶奶带头出了1万元,我们全家和工作人员又凑了1万元。当奶奶把这2万元钱交给来北京汇报修建事宜的仪陇县领导手里时,这位领导感慨地说:“这钱有价,康大姐您的情谊无价啊!”
奶奶去世后,我把她的重要遗物,捐献给了全国妇联和有关纪念馆,将她的存款分别捐献给了她生前关心过的农村小学。
几十年过去了,爷爷奶奶和父亲先后离开了我们,传承朱家家风的责任落在了我们这一代朱家人身上。这使我深切感受到这份精神遗产沉甸甸的分量!
我的儿子朱辰今年30岁,出生后直到奶奶去世前,一直和她生活在一起,一共5年时间。奶奶留给他最难忘的记忆就与饭桌有关。那时奶奶已重病在身,精神也不太好了,但每顿饭一定要等朱辰吃完她才离席,为的就是要看朱辰有没有浪费粮食。
进入新世纪,工作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知识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家庭小了,朋友圈大了,工作忙了,见面少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怎样进行家教,如何传承家风,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革命历史文化的挖掘、宣传和传承,这就为我们走出家门,在更大范围、以更多样的形式学习、宣传和传承老一辈的革命精神提供了平台。2016年9月,我和儿子朱辰参加了一场重走长征路的公益活动。当我们来到中央军委旧址,走进爷爷奶奶当年的旧居时,看到他们在如此简陋的生活条件下,依旧保持着坚定的信仰和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我们感慨万千。朱辰动情地说:“我们这一代人了解历史都是从书本上或听老人讲,没有特别直观的感受,到了瑞金,才对历史有了立体的了解。光荣传统是共产党人红色基因的载体,我要当好朱德家风的新一代传承人。”
(责任编辑:王碧薇)
我们朱家的家风是:立德树人,勤俭持家。立德树人就是“立人先立德,树人先树品”,这是爷爷为家风注入的信仰内涵;勤俭持家则是我们朱家祖祖辈辈延续下来的传统。
我们家还有家训和家规。家训是:要做又红又专的革命接班人。家规是:1.不准使用爷爷的小轿车。2.不准以爷爷的名义办事。3.不准追求吃、喝、玩、乐的享乐主义。
家风、家训与家规是一个整体,贯穿在我们全家的日常生活中,这是爷爷奶奶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把清廉留给子孙
在爷爷家乡朱家的祖屋里,供奉着朱子家训的神龛。最外侧的对联写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横批是“开源节流”。这条家训,对朱家人的影响很大,传承至今。
有什么样的信仰,就有什么样的追求。爷爷一生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信仰,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时刻保持普通一兵和劳动人民本色,并把这种朴实廉洁的美德,作为家风传给了我们。
爷爷反复强调:“粗茶淡饭,吃饱就行了,衣服干干净净,穿暖就行了,不然就不好到工农中去了。”1960年10月,爷爷赋诗“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勤俭建国家,永远是真言。”这首诗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从进北京起,我们家就建了账本。家中开销,如:买生活用品、柴米油盐、开会喝茶、出差伙食费、我们的学费、接待客人的费用……笔笔清楚。爷爷生前由工作人员管家,定期向爷爷汇报开销情况。爷爷去世后,由奶奶亲自负责。1988年夏天,奶奶年纪大了,于是叫我来管家。直到这时,我才第一次见到我们家的账本,这是爷爷一生严以律己、朴素廉洁的证明。
翻开账本我还发现,爷爷的工资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1955年实行工资制后,爷爷的工资是649.6元,那时正是我们家人口最多的时期,经常超支。尽管如此,为减轻国家负担,他又连续3次主动减薪。1957年1月减为579.5元,1959年4月减为460元,1960年10月以后一直是404.8元。
爷爷去世时,奶奶让我和秘书尹庆民、警卫员李廷良、徐宏、刘炳文、护士盛菊花给爷爷换衣服。可我们在家里找来找去,竟没有找到一件新衣服。最后,奶奶决定让爷爷穿他接见外宾时常穿的那件灰色中山装。当我们把衣服找出来后,奶奶双手接过捧着,泣不成声:“老总啊,你一生俭朴,这件中山装你穿了多年,你就穿着它走吧!”
爷爷虽然一生俭朴,但他对党和国家却很大方。美国著名作家史沫特莱女士去世后,将她的稿费(约合人民币30多万元)交给爷爷处理,爷爷指示:用这笔钱购买一批科技图书、资料带回国内。新中国成立后,爷爷省吃俭用积蓄了2万多元钱。爷爷去世后,奶奶让我帮她给中央办公厅写了一封信,信上说按照爷爷的嘱咐,将这些钱作为最后一次党费全部交给了党组织。
爷爷虽然没有给儿女子孙留下什么财产,但他给我们留下了比什么都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坚信马克思主义,坚守人民的利益,廉洁自律、两袖清风。
以德为先 立德树人
有德才会有信仰,对共产党人来说,德就是信仰、党性、作风和品德。
我小时候,爷爷常摸着我的头说:“你要好好学习,学好了才有出息,才能当好革命的接班人。”上小学后,奶奶多次参加我的家长会,听班主任老师讲评。每次老师表扬我,奶奶就特别高兴,如果批评了我,奶奶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找我谈话,要我反思,改正错误。
建国初期,爷爷为报答当年亲人举债供他读书的恩情,将兄弟们的后代接到北京读书。那时,我们家曾是中南海里的一个大家庭。
1962年,国家遭遇自然灾害,爷爷专门安排我们吃了一顿只有马齿菜、野苋菜和苦苦菜的饭。爷爷边吃边对我们说:“这菜苦吗?长征时我们连这样的菜都没得吃!现在毛主席领导人民克服困难,带头不吃肉,我们都要听毛主席的话,同人民共患难!”爷爷还决定,身边的孩子能住校的、参加工作的、父母在京的一律离开中南海,到群众中去生活。这样,孩子们按爷爷的要求纷纷离开,家中只留下我、援朝、春元、小兰4个孩子。当时中南海有特灶、小灶和大灶。中央首长在特灶用餐,中办机关领导和首长秘书在小灶用餐,普通工作人员在大灶用餐。1962年以后,爷爷虽然将我和哥哥援朝留在身边,但让我们平时到大灶吃饭。按规定爷爷党费每月应交4元,但他主动交10元。爷爷的一件旧衣服已经洗得掉色了,但他不让丢掉,要求工作人员拿去染一下色,继续穿。
1963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70寿辰,那天,爷爷奶奶专门召集全家吃午饭。我的父母看到爷爷心情愉快,提出请爷爷留下一幅墨宝。饭后,爷爷略微思考,提笔写下了“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决反对修正主义,发奋图强自力更生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勤俭办一切事业,做一个又红又专的接班人”55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爷爷说:“给你们写了,不是让你们挂在家里好看,而是要你们照着做!”
这55个字,是爷爷对我们的要求和期盼,“要做又红又专的接班人”成为我们全家人遵守的家训。
中央规定必读的马列著作有30多卷,爷爷在60年代就已经全部读完。晚年时,他老人家眼睛花了,精力也不比从前,但每天仍抽出大量时间读书。每次回家,我都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为他读书。1973年以前,他已通读毛選四卷8遍,1974年,88岁高龄的爷爷又完成了第9次通读。 读书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爷爷外出考察,只要有机会,就会带上我和哥哥。爷爷说:“带你们出去不是去玩的,是要你们看看工厂、看看农村、接触社会。”他还要求我们写日记,把看到的记录下来,抽空要亲自检查。
1964年暑假,爷爷和董必武去东北考察,专门带上了我和哥哥。这次考察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考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下面简称哈军工)。老一辈革命家们为建设这所学校倾注了极大的心血,成立之初,爷爷就为学院题词:“努力学习近代科学技术,为建立巩固的国防、保卫祖国而奋斗”。在视察中,爷爷看到哈军工各项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非常高兴。他对我們说:“你们将来要考这个学校,将来的战争是科学家的战争,不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是打不了仗的!”没想到第二年朱和、朱春元双双考上了哈军工,爷爷特别高兴,还对我说:“你要向他们学习,现在就要努力啦!”
爷爷常说:“干部子女往往容易背上一种包袱,自以为比别人优越,这是十分要不得的!你们一定要放下架子,同工农群众打成一片,不搞特殊化,要能过艰苦的生活。”1966年暑假,我才14岁,爷爷就特意安排我和哥哥援朝到中央警卫团的基层连队当兵锻炼,让我们体会军队的战斗作风。
奶奶带我们继续传承好家风
好家风可以影响一代又一代人。
爷爷去世之后,奶奶接续了传承家风的重任。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家也和千千万万个家庭一样,深切感受到了国家的强大、生活的富裕。但是奶奶仍然坚持要过朴素、节俭的生活,她说:“我们都是普通人,就应该过普通人的生活。”家里平时仍然四菜一汤,剩菜剩饭仍然不许倒掉,奶奶也不许我们给她添置新衣服,为了节约,她还让我们把爷爷的衣服改一改,她继续穿。奶奶反复告诫我们:改革开放了,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但不是我们,我们是共产党员,要做人民的公仆。
奶奶对国家、对人民,却依旧大方: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开展活动,她给了1000元,亚运会捐款,她给了1000元,华东救灾,她又给了1000元……1989年春节,有关部门给每位老干部补助200元钱,奶奶交代要把这钱退回去,补贴给家里有困难的同志。
1991年初,奶奶得知中央军委要在四川仪陇为爷爷建铜像的消息后,专门召集全家开会,动员全家为爷爷铜像捐款。奶奶带头出了1万元,我们全家和工作人员又凑了1万元。当奶奶把这2万元钱交给来北京汇报修建事宜的仪陇县领导手里时,这位领导感慨地说:“这钱有价,康大姐您的情谊无价啊!”
奶奶去世后,我把她的重要遗物,捐献给了全国妇联和有关纪念馆,将她的存款分别捐献给了她生前关心过的农村小学。
几十年过去了,爷爷奶奶和父亲先后离开了我们,传承朱家家风的责任落在了我们这一代朱家人身上。这使我深切感受到这份精神遗产沉甸甸的分量!
我的儿子朱辰今年30岁,出生后直到奶奶去世前,一直和她生活在一起,一共5年时间。奶奶留给他最难忘的记忆就与饭桌有关。那时奶奶已重病在身,精神也不太好了,但每顿饭一定要等朱辰吃完她才离席,为的就是要看朱辰有没有浪费粮食。
进入新世纪,工作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知识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家庭小了,朋友圈大了,工作忙了,见面少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怎样进行家教,如何传承家风,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革命历史文化的挖掘、宣传和传承,这就为我们走出家门,在更大范围、以更多样的形式学习、宣传和传承老一辈的革命精神提供了平台。2016年9月,我和儿子朱辰参加了一场重走长征路的公益活动。当我们来到中央军委旧址,走进爷爷奶奶当年的旧居时,看到他们在如此简陋的生活条件下,依旧保持着坚定的信仰和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我们感慨万千。朱辰动情地说:“我们这一代人了解历史都是从书本上或听老人讲,没有特别直观的感受,到了瑞金,才对历史有了立体的了解。光荣传统是共产党人红色基因的载体,我要当好朱德家风的新一代传承人。”
(责任编辑:王碧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