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家族对人们生育行为的影响虽不及从前,但它仍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家族文化的固有表层特征被消除后,其内在的精神思想及其作用机制还影响和制约着广大村民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对一个地区的人口生产和发展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山西省襄垣县南丰沟村作为连氏族群的起源地之一,其家族文化对于连氏家族内部人口生产与发展质量具有重大的影响和作用,社会变迁,家族人口关系也随家族观念变化而变化。
襄垣县与连姓起源
襄垣在夏朝时属于冀州;商朝时属于并州;春秋时归属黎国,后被晋国吞并,为晋国赵襄子的领地。后来赵襄子在浊漳河的北面筑城,因为城是赵襄子筑造,故名“襄垣”。
连姓为多源之姓,起源众多,其中襄垣县古韩镇南丰沟村是上党连族的发源地之一,南丰沟村连氏祠堂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大夫连称为连氏的开宗祖先,当时连称和他的子孙族人均生活在古上党。在《左传·庄公八年》中有记载,春秋时期齐襄公派连称和管至父戍守葵丘(今山东淄博),承诺其二人第二年会派人接替戍守,但由于齐襄公食言,两位大夫帮助公孙无知杀害齐襄公后,连称和公孙无知又被大夫雍杀死,连称的子孙为避免株连逃亡至上党地区(今山西长治),并以连姓久居。[1]因连称被最早记录在史册之中的连姓,所以连称被连姓后代子孙奉为祖先,便有“葵丘著迹,上党开宗”的记载,大多连姓之人以上党为郡望堂号。自隋唐,连姓族人开始从上党地区向南方迁移和发展,明代连佛保迁至福建漳州马崎村,清康熙年间马崎连氏迁至台南,成为台湾连氏的开派始祖。
连氏家族文化对于人口的影响
襄垣南丰沟村连氏在家族生活方面有着许多独特行为方式、教育教化思想,这些方式方法和经典思想经过百年的沉淀与传承,同时跟随时代的潮流经过更新和完善,最终形成了连氏宗族独特的信仰、习俗,目前,南丰沟村人民依然保留着祭祖、团拜、娶媳妇、教子、家风规矩等连氏信俗一系列活动,特别是村里连氏大姓家族都信奉和遵守耕读传家、勤俭持家、忠孝为家和礼仪兴家的传统,对后人和他姓村民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一)家族文化对人口生产的影响
传宗接代是中国较为传统的生育动机,它普遍蕴含在我国传统人口思想与家族文化之中,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生育思想,不断追求增加男性人口数量,从而促进家族的繁衍。如果未能完成传宗接代的目标,不论男女都会产生愧对祖先的想法,且因此而不能享有与其他村民同等的资源和社会接受度。连氏宗族在婚嫁中有入洞房后新人需吃两碗生“疙瘩汤”的信俗,借文生意,孩子生下后由族中长者或家族权威按辈词起名。据连氏族谱记载,自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当地村民对此政策持积极态度,虽然人口数量大为减少,但在生育性别选择上,仍有不少人做出了至少有一胎是男孩的选择,保留了传宗接代的任务。
尽管现代文化不断在更新我国的传统文化,弱化了部分家族文化与观念,但家系传递依然是扩大家族势力的重要手段,这也造成了我国多数家族偏向生育男性意愿的家族文化,从而形成了农村人口性别比例失衡的现状。
(二)家族教育对于人口素质的影响
在农村社会中,农民依附于土地生活,社会关系是先赋的、不可选择的、固定的,社会结构不管从空间和时间上来说都比较稳定,所以能够拥有共同的、相对统一的公共文化认同。村民的家族教育功能大多是以家庭为主,族群为辅的方式,从连氏现存的宗族资料来看,连氏家族以族规、族约、族歌、祖训等为基础,以道德人伦为核心对连氏家族成员进行教育,这不仅是为维护和发展本族人口发展质量的传统教育资料,也是规范村民社会行动、维护本村社会秩序的重要思想基础,连氏族员之间的矛盾纠纷也有自己特定的处理机制,大多依靠于家族权威。
在南丰沟村,村民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都受一定的规则所约束,他们自幼习得,家族的隐形教育使他们已内化成自身内在的习惯,依靠自身的良心来维持基本礼数,家族成员的内部冲突一般由家族权威进行评理和裁决。如果有村民犯了大错,则会被关进祠堂接受惩罚和再教育,更有甚者須在祠堂审判,族众旁听,并引导家族成员成为社会上的优良分子,家族人口素质得到一定保证。
(三)家族文化对于家族兴旺的影响
一个家族的兴旺,家族势力的扩大需要依靠家族内每一代人的接力式努力,单凭一代人或部分个人的努力难以支撑家族的持续兴旺。人口数量的庞大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家族势力的壮大,在发生社会冲突时,人口众多的家族能够给予强有力的支持,但在壮大家族势力的过程中还应对人口质量或人才培养给予一定的重视,注重家族每一代成员优秀品格的养成,每一代优秀人才的不断输出对于塑造家族社会地位具有强有力的积极作用,使得家族在当地具有较高的经济、政治优势。据史料记载,连氏族规家训:“重教倡廉、忠孝双全、光明磊落做事、正正派派做人。”连氏祖训不仅是连氏的家规族旨,连氏祖训世代传袭,后代绵延,历朝历代均有连氏功臣载入史册。连氏家族中人才辈出,从连氏族谱记载中能够了解到连氏家族的光荣历史,如开宗祖齐大夫连称、爱国史学家连横、原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等。
此外,家族的兴旺还需要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家族权威来决策后台,引导家族的正确走向,增强了家族内部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但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乡村政治的实行,家族聚居形式虽仍存在,但核心凝聚力主要向各自的小家庭分散,法律与司法机制及现代教育的发展,使得家族与家族权威不断弱化,尤以北方最为明显。
(四)家族文化与养老问题
家族具有保障族人生存的作用,家族式养老,家族内部成员之间的自助行为,这种自助行为主要表现在对家族成员的养老保障。[2]家族式养老是我国农村社会养老的主要表现形式,依靠血缘的家族式养老是一种成本低廉的养老方式。在南丰沟村,老人的主要赡养方式由老人的各子女通过协商负责,一直到父母善终,老人的遗产也根据子女赡养的多少进行分配。如果有遇到子女不赡养老人的,则由家族长辈对其进行劝导,使他们自觉赡养老人。 但由于家族文化更加强调香火延续和家族兴旺,所以在养老过程中,资源更加偏向于年轻一代,大多数老年人习惯依靠自身的力量来满足自己的日常生活需求,或依赖于以前的积蓄,或依赖于劳动获取解决生存所必需的经济来源。他们通过减少自身需求和降低自己生活标准来尽量实现自给自足,希望子女能够提供一个家庭养老的亲情环境,但当其需求不能得到子女完全满足的时候,他们表示理解和宽容。在目前社会保障体系不太健全的情况下,家族式养老可以作为社会养老的一种有效补充方式。
村民在家族观念的影响下,依靠祠堂、族谱、信俗等家族仪式活动的特有社会化手段,将家族的信仰、规范与人生价值内化成村民自我品格的一部分,指导其日常活动与社会交际,增强了对家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维持了家族及村落的良好秩序。由于家族观念和文化的代代相传,其内在体质和精神价值依然影响着村民的思维与行为方式,这也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村落整体的人口关系的发展变化。
连氏家族文化与人口关系的变化
社会变迁、社会关系的逐渐转变,传统的连氏家族文化被世界潮流文化削弱,农村原有的秩序、规则、家庭结构有所改变,“家长制”的家族结构向民主制的结构转变,家族整体观念的松动,利益的追逐,家族网络因而具有了一定的流动性,对家庭人口素质的重视,家族规模渐渐缩小,人口增速不断下降。
(一)男女平等观念与女性地位加强
传统的农村家族组织结构,推崇“家长制”或“权威制”,依赖男主外女主内来作出社会行为的价值判断,社会变革与全球化进程加快,平等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农村家族的家长权威制不断向民主制过渡。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之中,对于女性的评判标准也不再是贤良淑德,而是以具有男性同样标准——现代社会能力水平来评价女性,由于女性具有与男性同等能力水平,能够合理地维护家庭利益,理性决策,传统的价值规范、伦理观念在规范家族成员行为上的作用越来越小,因此,女性在家族中的地位得以加强,男女平等的价值观念逐渐向主流化发展。
(二)家族观念松动与家族网络流性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对于劳动力的需求无法自给自足,城市农民工应运而生,农民工在接受旧有价值观念与城市理性价值观念碰撞的同时,不断适应和接受理性与利益合作的价值观念。以伦理为主进行家族内部互动与合作传统家族观念出现松动,家族成员之间的亲疏关系由生产经营中的互惠互利所决定,家族之间的亲属关系具有了更多的理性,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利益合作的理性价值观念不断向农村渗入。在连氏家族中的一位连先生,在工作中有涉及连姓家族利益的事项,选择了公事公办的行为原则。不同于传统家族行为价值观念的是,家族成员不再以家族利益为最高利益,传统的家族观念、家族意识和家族结构均已发生深刻性的转变,家族网络不再控制严密,家族成员为追逐利益可以随时离开家族网络,家族网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不再固定。
(三)人口素质观念的重视与人口增速下降
当时连氏大家族的存在依附于土地的农耕经济,家族兼备有人口和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功能,人口数量相比于人口素质更加需要重视,对于人口素质培养的费用相对不足,重男轻女的观念导致女性受教程度比重远不如男性。农耕经济衰落、社会文化变迁,家族家庭与经济功能相分離,对家族人口数量的要求不再像从前那样严格,从规模庞大的家族逐渐转变为多个核心家庭和直系家庭,家庭生活水平提高,各家庭对于子女的教育更为重视,不断增加子女在科学文化方面的教育支出,再受现代晚婚少育政策的影响和控制,我国人口增速不断下降,连氏家族人口规模也随之缩小。
此外,人口增速的下降必然会致使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连氏部分核心家庭为了支持子女教育,便会携家迁移县城,获得更为丰富优良的教育资源,而父母仍在南丰沟村生活,因此南丰沟常住居民年龄结构偏大。随着子女外出接受高等教育,在利益与资源驱动下,他们往往会选择在城市发展,如此往复,南丰沟村接近老龄化或加快了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从连氏家族文化与人口关系的分析来看,家族文化对于人口生育数量和生育性别选择的影响和作用较大,不仅决定了家族的势力,还决定了家族的兴旺。传统家族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如家族中重男轻女的落后传统文化观念导致了女性地位低下和话语权的缺失,但家族式养老却为我们现在养老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特别视角。因此,利用传统家族文化解决现有社会问题应仔细辨别家族文化中精华与糟粕部分。
参考文献
[1]周三,王晓文.连战祖籍地和宗族渊源关系考证[J].两岸关系,2009(01):60-63.
[2]吴家引.家族文化与人口关系研究[D].贵州大学,2009.
作者简介
王 尧 山西师范大学社会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学
襄垣县与连姓起源
襄垣在夏朝时属于冀州;商朝时属于并州;春秋时归属黎国,后被晋国吞并,为晋国赵襄子的领地。后来赵襄子在浊漳河的北面筑城,因为城是赵襄子筑造,故名“襄垣”。
连姓为多源之姓,起源众多,其中襄垣县古韩镇南丰沟村是上党连族的发源地之一,南丰沟村连氏祠堂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大夫连称为连氏的开宗祖先,当时连称和他的子孙族人均生活在古上党。在《左传·庄公八年》中有记载,春秋时期齐襄公派连称和管至父戍守葵丘(今山东淄博),承诺其二人第二年会派人接替戍守,但由于齐襄公食言,两位大夫帮助公孙无知杀害齐襄公后,连称和公孙无知又被大夫雍杀死,连称的子孙为避免株连逃亡至上党地区(今山西长治),并以连姓久居。[1]因连称被最早记录在史册之中的连姓,所以连称被连姓后代子孙奉为祖先,便有“葵丘著迹,上党开宗”的记载,大多连姓之人以上党为郡望堂号。自隋唐,连姓族人开始从上党地区向南方迁移和发展,明代连佛保迁至福建漳州马崎村,清康熙年间马崎连氏迁至台南,成为台湾连氏的开派始祖。
连氏家族文化对于人口的影响
襄垣南丰沟村连氏在家族生活方面有着许多独特行为方式、教育教化思想,这些方式方法和经典思想经过百年的沉淀与传承,同时跟随时代的潮流经过更新和完善,最终形成了连氏宗族独特的信仰、习俗,目前,南丰沟村人民依然保留着祭祖、团拜、娶媳妇、教子、家风规矩等连氏信俗一系列活动,特别是村里连氏大姓家族都信奉和遵守耕读传家、勤俭持家、忠孝为家和礼仪兴家的传统,对后人和他姓村民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一)家族文化对人口生产的影响
传宗接代是中国较为传统的生育动机,它普遍蕴含在我国传统人口思想与家族文化之中,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生育思想,不断追求增加男性人口数量,从而促进家族的繁衍。如果未能完成传宗接代的目标,不论男女都会产生愧对祖先的想法,且因此而不能享有与其他村民同等的资源和社会接受度。连氏宗族在婚嫁中有入洞房后新人需吃两碗生“疙瘩汤”的信俗,借文生意,孩子生下后由族中长者或家族权威按辈词起名。据连氏族谱记载,自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当地村民对此政策持积极态度,虽然人口数量大为减少,但在生育性别选择上,仍有不少人做出了至少有一胎是男孩的选择,保留了传宗接代的任务。
尽管现代文化不断在更新我国的传统文化,弱化了部分家族文化与观念,但家系传递依然是扩大家族势力的重要手段,这也造成了我国多数家族偏向生育男性意愿的家族文化,从而形成了农村人口性别比例失衡的现状。
(二)家族教育对于人口素质的影响
在农村社会中,农民依附于土地生活,社会关系是先赋的、不可选择的、固定的,社会结构不管从空间和时间上来说都比较稳定,所以能够拥有共同的、相对统一的公共文化认同。村民的家族教育功能大多是以家庭为主,族群为辅的方式,从连氏现存的宗族资料来看,连氏家族以族规、族约、族歌、祖训等为基础,以道德人伦为核心对连氏家族成员进行教育,这不仅是为维护和发展本族人口发展质量的传统教育资料,也是规范村民社会行动、维护本村社会秩序的重要思想基础,连氏族员之间的矛盾纠纷也有自己特定的处理机制,大多依靠于家族权威。
在南丰沟村,村民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都受一定的规则所约束,他们自幼习得,家族的隐形教育使他们已内化成自身内在的习惯,依靠自身的良心来维持基本礼数,家族成员的内部冲突一般由家族权威进行评理和裁决。如果有村民犯了大错,则会被关进祠堂接受惩罚和再教育,更有甚者須在祠堂审判,族众旁听,并引导家族成员成为社会上的优良分子,家族人口素质得到一定保证。
(三)家族文化对于家族兴旺的影响
一个家族的兴旺,家族势力的扩大需要依靠家族内每一代人的接力式努力,单凭一代人或部分个人的努力难以支撑家族的持续兴旺。人口数量的庞大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家族势力的壮大,在发生社会冲突时,人口众多的家族能够给予强有力的支持,但在壮大家族势力的过程中还应对人口质量或人才培养给予一定的重视,注重家族每一代成员优秀品格的养成,每一代优秀人才的不断输出对于塑造家族社会地位具有强有力的积极作用,使得家族在当地具有较高的经济、政治优势。据史料记载,连氏族规家训:“重教倡廉、忠孝双全、光明磊落做事、正正派派做人。”连氏祖训不仅是连氏的家规族旨,连氏祖训世代传袭,后代绵延,历朝历代均有连氏功臣载入史册。连氏家族中人才辈出,从连氏族谱记载中能够了解到连氏家族的光荣历史,如开宗祖齐大夫连称、爱国史学家连横、原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等。
此外,家族的兴旺还需要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家族权威来决策后台,引导家族的正确走向,增强了家族内部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但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乡村政治的实行,家族聚居形式虽仍存在,但核心凝聚力主要向各自的小家庭分散,法律与司法机制及现代教育的发展,使得家族与家族权威不断弱化,尤以北方最为明显。
(四)家族文化与养老问题
家族具有保障族人生存的作用,家族式养老,家族内部成员之间的自助行为,这种自助行为主要表现在对家族成员的养老保障。[2]家族式养老是我国农村社会养老的主要表现形式,依靠血缘的家族式养老是一种成本低廉的养老方式。在南丰沟村,老人的主要赡养方式由老人的各子女通过协商负责,一直到父母善终,老人的遗产也根据子女赡养的多少进行分配。如果有遇到子女不赡养老人的,则由家族长辈对其进行劝导,使他们自觉赡养老人。 但由于家族文化更加强调香火延续和家族兴旺,所以在养老过程中,资源更加偏向于年轻一代,大多数老年人习惯依靠自身的力量来满足自己的日常生活需求,或依赖于以前的积蓄,或依赖于劳动获取解决生存所必需的经济来源。他们通过减少自身需求和降低自己生活标准来尽量实现自给自足,希望子女能够提供一个家庭养老的亲情环境,但当其需求不能得到子女完全满足的时候,他们表示理解和宽容。在目前社会保障体系不太健全的情况下,家族式养老可以作为社会养老的一种有效补充方式。
村民在家族观念的影响下,依靠祠堂、族谱、信俗等家族仪式活动的特有社会化手段,将家族的信仰、规范与人生价值内化成村民自我品格的一部分,指导其日常活动与社会交际,增强了对家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维持了家族及村落的良好秩序。由于家族观念和文化的代代相传,其内在体质和精神价值依然影响着村民的思维与行为方式,这也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村落整体的人口关系的发展变化。
连氏家族文化与人口关系的变化
社会变迁、社会关系的逐渐转变,传统的连氏家族文化被世界潮流文化削弱,农村原有的秩序、规则、家庭结构有所改变,“家长制”的家族结构向民主制的结构转变,家族整体观念的松动,利益的追逐,家族网络因而具有了一定的流动性,对家庭人口素质的重视,家族规模渐渐缩小,人口增速不断下降。
(一)男女平等观念与女性地位加强
传统的农村家族组织结构,推崇“家长制”或“权威制”,依赖男主外女主内来作出社会行为的价值判断,社会变革与全球化进程加快,平等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农村家族的家长权威制不断向民主制过渡。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之中,对于女性的评判标准也不再是贤良淑德,而是以具有男性同样标准——现代社会能力水平来评价女性,由于女性具有与男性同等能力水平,能够合理地维护家庭利益,理性决策,传统的价值规范、伦理观念在规范家族成员行为上的作用越来越小,因此,女性在家族中的地位得以加强,男女平等的价值观念逐渐向主流化发展。
(二)家族观念松动与家族网络流性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对于劳动力的需求无法自给自足,城市农民工应运而生,农民工在接受旧有价值观念与城市理性价值观念碰撞的同时,不断适应和接受理性与利益合作的价值观念。以伦理为主进行家族内部互动与合作传统家族观念出现松动,家族成员之间的亲疏关系由生产经营中的互惠互利所决定,家族之间的亲属关系具有了更多的理性,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利益合作的理性价值观念不断向农村渗入。在连氏家族中的一位连先生,在工作中有涉及连姓家族利益的事项,选择了公事公办的行为原则。不同于传统家族行为价值观念的是,家族成员不再以家族利益为最高利益,传统的家族观念、家族意识和家族结构均已发生深刻性的转变,家族网络不再控制严密,家族成员为追逐利益可以随时离开家族网络,家族网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不再固定。
(三)人口素质观念的重视与人口增速下降
当时连氏大家族的存在依附于土地的农耕经济,家族兼备有人口和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功能,人口数量相比于人口素质更加需要重视,对于人口素质培养的费用相对不足,重男轻女的观念导致女性受教程度比重远不如男性。农耕经济衰落、社会文化变迁,家族家庭与经济功能相分離,对家族人口数量的要求不再像从前那样严格,从规模庞大的家族逐渐转变为多个核心家庭和直系家庭,家庭生活水平提高,各家庭对于子女的教育更为重视,不断增加子女在科学文化方面的教育支出,再受现代晚婚少育政策的影响和控制,我国人口增速不断下降,连氏家族人口规模也随之缩小。
此外,人口增速的下降必然会致使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连氏部分核心家庭为了支持子女教育,便会携家迁移县城,获得更为丰富优良的教育资源,而父母仍在南丰沟村生活,因此南丰沟常住居民年龄结构偏大。随着子女外出接受高等教育,在利益与资源驱动下,他们往往会选择在城市发展,如此往复,南丰沟村接近老龄化或加快了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从连氏家族文化与人口关系的分析来看,家族文化对于人口生育数量和生育性别选择的影响和作用较大,不仅决定了家族的势力,还决定了家族的兴旺。传统家族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如家族中重男轻女的落后传统文化观念导致了女性地位低下和话语权的缺失,但家族式养老却为我们现在养老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特别视角。因此,利用传统家族文化解决现有社会问题应仔细辨别家族文化中精华与糟粕部分。
参考文献
[1]周三,王晓文.连战祖籍地和宗族渊源关系考证[J].两岸关系,2009(01):60-63.
[2]吴家引.家族文化与人口关系研究[D].贵州大学,2009.
作者简介
王 尧 山西师范大学社会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