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融入重庆1小时经济圈,为涪陵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只有科学定位自身,充分利用涪陵的比较优势,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才能促进大创业,实现大发展。
关键词:融入1小时经济圈 合理定位 应对措施 个案研究
Fuling integrates Chongqing “1 hour economic cycle” to study
Liu Defu
Abstract: Integrates the Chongqing 1 hour economic cycle,developed for the Fuling economic society has provided the rare historical opportunity.Only then the science locates oneself,uses Fuling’s comparison superiority fully,adopts positively should to the measure,can promote to start an undertaking greatly,realizes the big development.
Keywords: Integrates 1 hour economic cycleReasonable localization Should to the measure Case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0-0161-04
1.重庆市“1小时经济圈”的内涵
所谓重庆1小时经济圈,是指以主城为核心,以1小时通勤距离为半径,以4个区域中心城市(涪陵、江津、永川、合川)为主体,10个中小卫星城市依托,众多乡镇连为一体的具有明显集聚效应、规模经济和竞争优势的圈层状城市群。它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核心层,指重庆主城九区,具有天时、地利、人和,是建设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大脑”。二是中间层,包括涪陵——长寿、江津——永川、合川——铜梁等6个城市,将以产业分工形式,建成3大双核心副城(即:主城区以外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特大组团中心城市),它们具有市政府给予的多重机遇,如重大政策性机遇、区域中心城市定位机遇、优良的区位优势等,这些机遇给6个城市在21世纪的创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它们是建设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躯干”;三是外围层,包括万盛区、双桥区、南川区、綦江县、潼南县、大足县、荣昌县、璧山县等8个区县,是建设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血脉”和重要依靠力量。这样,主城区、6个城市、8个区县和众多乡镇众星捧月的1小时经济圈,共同构成重庆21世纪初创业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城市群。
城市群的发展,加速了生产要素向经济圈集中,提高了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实现了城市经济活动的规模效应,就业增多,市场繁荣,使城市经济总量像滚雪球般快速壮大。发展城市群成为统筹区域发展、提高地区或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打造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解决目前重庆存在的“小马拉不动大车”的问题,破解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历史难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并为解决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做出试验、表率。欧、美、日等国家的都市经济圈发展经历了“发展核心城市”、“实现周边扩散”、“调整融合创新”等几个发展阶段。我国城市发展尽管历史悠久,但从总体上讲,我国的都市经济圈还处于初级阶段,与欧、美、日等国家的都市经济圈相比有较大的发展差距。就重庆而言,目前已由过去单纯的“发展核心城市”向“发展核心城市”和“实现周边扩散”并重的阶段转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重庆直辖市的奋斗目标:“努力把重庆加快建设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简称“三个加快”、“一个率先”目标。目前,重庆主城幅员面积小,对周边区县的拉动率为1:0.57;而上海为1:6.8,北京为1:11,天津为1:4。因此,打造重庆1小时经济圈势在必行。
这一区域面积2.87万平方公里,2006年常住人口1674万,GDP2710亿元,分别占全市的60%和78%,是重庆经济的主体。预计2020年前后,地区生产总值可超过全市的80%,城镇人口超过2000万,城镇化率达到75%左右。该区域区位优势明显,城市功能较完善,产业关联度较高,经济成长性较好。建设好“1小时经济圈”,能进一步增强发展的乘数作用。统计数据表明,反映区域差异的变异系数CV已由1998年的0.834降低为2005年0.676。这说明,10年前中央决策“大城市带大农村发展战略”是正确的,而建设“1小时经济圈”,将进一步助推这一战略的成功。到2020年,将基本建成长江上游经济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科教文化信息中心以及综合交通、通信大枢纽和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率先在西部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并带动整个重庆及成渝带、川东北、川东南、黔北地区快速发展。
2.涪陵融入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战略定位和优势分析
2.1 战略定位。
涪陵融入重庆“1小时经济圈”,必须坚持“四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与市场优势发挥;有利于促进五个“统筹”;有利于产业集聚、壮大;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定位是:“打好涪陵牌、促进新创业、融入经济圈、实现大发展”。“打好涪陵牌”,就是要充分发挥好、利用好“涪陵造”的优势,走新型工业化(即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综合效益好)道路,让更多更好的“涪陵造”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促进新创业”,就是在90年代第一次创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推进第二次创业,牢牢地抓住发展这一执政兴区的第一要务,更新发展理念,加快发展步伐,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融入经济圈”,就是要破除城市边缘意识,树立主城意识,要成为重庆主城这辆马车的一个大轮子,特别是在解决库区产业空心化方面,要成为“经济桥头堡、工业领头羊、物流通畅地、统筹试验区、旅游度假区”;“实现大发展”,就是要在实现区政府“一六三”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到2020年,使全区GDP比2005年翻两番半,达到810亿元,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区人民。
2.2 涪陵的比较优势分析。
按照比较优势理论,一国或地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总有自身的相对优势。充分挖掘、发挥自身相对优势,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以新技术产品或高附加值产品参与市场交换,可以促进自身快速发展。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是获取长期比较优势的源泉。涪陵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 集多重机遇于一身。涪陵作为重庆市东西部的结合部,面临着多重发展机遇。如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战略所带来的机遇;重庆直辖开始由过去的集聚功能向扩散功能转变所带来的机遇;市委二届九次全委会关于加快库区发展决策所带来的机遇;中央和重庆市对库区持续投入带来的机遇;作为库区唯一一个融入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区域中心城市所带来的机遇;等等。这些机遇实际上也就是涪陵的比较优势,从而为“推进新创业,加快工业化,建设新农村,建成大城市”提供了巨大动力。
2.2.2 具有绿色资源优势。经济学告诉我们,任何一国或地区,其资源都是有限的。但是,由于独特的气候、地理和土壤条件的影响,一些地区却形成了独特的资源优势,从而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涪陵资源优势在于可再生性、绿色性,主要是榨菜、苎麻、蚕丝、果蔬等绿色农产品。其中,榨菜、苎麻已实现了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形成了涪陵榨菜(集团)公司、辣妹子集团有限公司、国光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和涪陵金帝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颇具规模、实力和影响力的大企业。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使之成为涪陵农业产业化和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重要支撑。
2.2.3 具有雄厚的硬实力。经过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来十多年的创业,涪陵生产力发展水平、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等都上了大台阶。2006年,地区GDP达到153.86亿元,比上年增长13.4%,保持了区域中心城市第1位的位置;外贸进出口总额2.4亿美元,居区域中心城市第1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3%,顺利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区”考核。这些成就为涪陵融入重庆1小时经济圈奠定了良好的物质技术基础。
2.2.4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具有产业规模和集聚优势,工业支撑能力增强。一个地区产业结构如何,可以反映出该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水平。2006年,我区产业结构为:10.3:52.8:36.9。第一产业比重进一步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进一步上升,第三产业保持基本稳定。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重点企业实现了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集聚能力不断增强。2006年,有5户企业年产值超过5亿元,5户企业年产值超过10亿元。工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工业产出日益向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工业园区集中,食品、医药、化工、机械、冶金、纺织等六大主导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0%,其中,14户重点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9.8%。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中化涪陵化工、建峰化工、金帝集团、东升铝业、榨菜集团和新涪公司等重点企业新项目相继竣工投产,为我区经济发展增添了后劲。
2.2.5 突出的产业优势为解决库区产业空虚做出了示范。一是农业的比较优势日益显现。通过实施“双十百万”特色农业工程、“135”乡镇企业重点发展工程和“321”劳务开发工程,农业产业化经营迈出了坚实步伐。蔬菜、果品、水产、中药材等生产发展迅速,形成了榨菜、苎麻、畜牧、果蔬等四大优势农产品生产。是“中国果蔬十强县(区)”和“中国农产品深加工十强县(区)”之一,也是全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和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生产示范基地县(区)。二是工业优势日益显现。2006年,工业经济已占GDP的52.8%,成为我区经济的主导。形成了食品、医药、化工、机械、冶金、纺织等六大工业优势突出的产业。品牌战略取得重大突破,创建中国名牌产品4个,重庆市名牌产品4个,领先重庆市各区县。“涪陵造”的知名度明显提升,为库区其他区县解决产业空虚做出了示范。三是第三产业发展快,商贸物流能力增强。商业繁荣,2006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76亿元,增长16.1%,高于GDP增长,一些市级和全国知名商业企业如重百、新世纪、国美电器、苏宁电器等纷纷落户涪陵。以南门山—高笋塘为核心的区域性商贸中心初步形成。金融保险、交通通信、房地产开发等快速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
3.涪陵融入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应对措施
3.1 树立主城意识,主动协调与主城关系。
要从过去的“城市边缘意识”转到“主城意识”上来,积极融入主城、瞄准主城,树立主城意识,在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基础上,壮大发展自身;要立足库区、发挥优势,不断提高涪陵对周边区县的辐射能力,保持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和特色;要积极争取市级有关部门对我区的优惠政策、项目和投资,主动加强与与主城9区的联系;要强化到主城区宣传、推介涪陵的力度、频度;要换位思维,站在1小时经济圈的层面上和高度上来思考创业和发展。
3.2 搞好城乡统筹,努力把我区建成重庆城乡统筹试验区。
搞好城乡统筹,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发挥涪陵区域中心城市对周边的聚合辐射和带动作用的需要。要以搞好城乡统筹为契机,打好直辖牌、库区牌、区域中心城市牌、1小时经济圈牌,率先建成重庆城乡统筹试验区。要把发展城镇和二、三产业作为搞好城乡统筹的主要着力点,把带动农村、反哺农业和转移农民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着眼点,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涪陵新创业的“核心增长极”和搞好城乡统筹的战略平台。要综合考虑统筹乡村的点状布局,通过合理布局农村试验区,带动我区“三农”的良性发展。搞好我区城乡统筹试验,要着力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2.1 开发好、利用好我区绿色资源,推动以榨菜、苎麻等主要绿色资源为原料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档次、上水平。
榨菜、苎麻是我区的独特优势绿色资源,充分调动其生产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搞好城乡统筹;对于开发好、利用好我区绿色资源等,都具有重要的示范效应和现实意义。为此,必须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上档次、上水平。一是要重点扶持3~5家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企业。要重点扶持涪陵榨菜(集团)公司、太极集团重庆市国光绿色食品有限公司、重庆涪陵辣妹子集团有限公司和涪陵金帝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具有明显优势和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鼓励这些企业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企业装备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使公司发展成为技术领先、管理先进、装备一流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涪陵榨菜集团公司、涪陵金帝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已经分别是国家级和市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二是政府要制定强有力的措施,恢复榨菜“风脱水”传统加工工艺。传统代表绿色、健康和文化,也代表品位、价值和财富。涪陵榨菜独一无二,别人无法替代。要培育世界名牌,恢复榨菜“风脱水”传统加工工艺是必然之举。政府必须强力介入这一工程。要让实施“风脱水”传统加工工艺的农民和企业有利可图,例如,对于实行“风脱水”的农民,要提高收购价,使农民收入增加20%~30%。对于企业因之而增加的成本,政府可从税收等方面予以减免或给农民“直补”。三是榨菜、苎麻企业要广泛采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设备,提高工艺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国内外顶级企业的发展史证明,要站在业届高端,必须具有强大的技术、产品开发实力,拥有高新技术含量的高端产品。涪陵榨菜集团公司最近推出的顶级礼品菜“沉香榨菜”,就是其杰出代表。四是要高度重视市场营销,细分市场,创新营销理念。现代市场,是一个业已瓜分完毕的成熟市场,要打入这样的市场,必须细分市场,每一个细分市场都意味着新商机、新财源,涪陵榨菜、金帝产品尤其要注重这一点。例如,就榨菜而言,在市场“饱和”的情况下,可以细分出旅游榨菜产品市场、休闲榨菜产品市场、传统佳节榨菜产品市场、高档洒店榨菜产品市场、高品质礼品榨菜市场等,还可细分为港澳台、东南亚、日本、欧洲、美国等不同国家和地区风味的榨菜市场。对于国内高端市场和日、欧、美市场,要重点开发高品质、高附加值和重文化内涵的产品。五是要着力从“绿色”上做文章,塑造新形象。例如,对于涪陵榨菜,要充分利用有重要影响的国内外媒体,创新宣传用语(如涪陵榨菜——绿色之乡、绿色到永远,等等),让涪陵榨菜的影响更大,名声更美。
3.2.2 扶持乡镇企业和农村种养加工大户,帮助他们做大做强。
政府要从政策、融资、技术和人才等方面帮助那些信誉好、影响大、产品有市场的乡镇企业和种养加工大户,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鼓励国有和民营大企业对他们结成一对一的帮扶关系,以促进其发展壮大。这样做,不失为一种扶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创新之路。
3.2.3 加大财政对“三农”问题的支持力度,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步伐。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瓶颈”。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关键是在“多予”上下功夫。要重点支持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农业科研、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加大落实新增教育、文化、卫生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力度,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加大对农民的直补力度,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购买力。假冒伪劣产品曾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工商、公安和防疫等部门要协同作战,加大对农村市场的监管力度,坚决严厉打击各种坑农、骗农行为,坚决依法查处农村市场存在的各种假冒伪劣产品,以保护、提高农民的购买力。
从根本上讲,解决“三农”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减少农民。减少农民的最好办法,就是促进农民市民化、城市化。要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农民,促进农民市民化、城市化。2006年,我区城镇人口为51万,城镇化率为50.4%。建设大城市,必然要求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步伐。150多年前,恩格斯曾说过,250万人集中于伦敦,使每个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1]这实际上就是指城市的规模效应得以发挥。一方面,城市化水平越高,土地、基础设施利用率越高,使用的边际成本越小。因为城市人口多,厂商云集,他们共享城市基础设施,降低了使用成本,提高了其利用率。另一方面,在城市里,产业之间会形成链条,从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于是就业增多,消费旺盛,市场繁荣,使城市经济总量像滚雪球般快速成长。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企业改进技术、加强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销售价格,消费者从中受益,从而实现企业与消费者的“双赢”。可见,要实现城市规模效应,就必须壮大城市人口规模。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步伐,促进农民市民化,并取消各种限制外来人口市民化的政策。例如,对于农民进城购房者,可以考虑给予较低的贷款利率;对于无地、少地的移民,要尽可能全部安置到城市里,提供低保;对于进城农民的第一次就业,政府要积极引导、帮助,或者创造有利于就业的条件,等等。加快城市化步伐,有利于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3 加快改造与相邻区县的交通状况,为扩大我区的集聚力、辐射力创造良好的交通条件。
融入1小时经济圈,交通必须全面提速提质。大力发展城区快速交通网络,整合、完善周边区县交通状况,实现与邻近区县和外省市的交通全面对接。
3.3.1 破解大桥和高速公路收费难题。建议涪陵三座长江大桥收费对区内车辆实行年费制。涪渝高速公路收费建议市政府取消。这个瓶劲一定要突破,否则,马车的轮子就快不起来,其它一切事业的发展都会受到制约。
3.3.2 着力解决与相邻区县的交通瓶劲。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如天然气、煤炭、中药材、烟叶等,大部分是周边区县提供的,因此,搞好与这些区县的互利合作关系十分重要。涪陵要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必须下大力气解决与长寿、垫江、丰都、南川、武隆等相邻区县的交通制约,主动与相邻区县沟通,协调一致地搞好交通建设的对接,切实解决交通瓶劲。
此外,大力解决与外省(市)公路和铁路的交通对接,拓展出省通道,提高通勤能力。
3.4 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
全面建设小康涪陵、和谐涪陵,必须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实现由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摊子、上规模、重数量,转变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管理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转变到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把过去那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技术、低质量、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技术、高质量、高产出、高效益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缓解日益明显的交通制约、资源制约、环境制约等矛盾,实现我区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
3.5 丰富涪陵精神的内涵,为涪陵新创业和融入1小时经济圈提供精神支柱。
涪陵新世纪创业和融入重庆1小时经济圈,都需要精神支撑。“团结求实,文明诚信,艰苦创业,不甘人后”的涪陵精神,是20世纪90年代涪陵人民创业的真实写照。在新世纪创业和融入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过程中,必须进一步丰富、完善。我们认为,涪陵精神可进一步丰富为“求真务实,文明诚信,艰苦创业,开拓进取,跨越发展”的20字精神。只有求真务实,才能增强凝聚力,激发创造性;只有文明诚信,才能树立涪陵的良好形象;只有艰苦创业,才能推进新创业,创大业;只有开拓进取,才能走出一条好路、新路,干成新事业;只有跨越发展,发挥后发优势,才能赶上先进地区的发展水平,成为一流强区,给涪陵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3.6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条件。在推进新创业、融入1小时经济圈的过程中,要全面推进绿色生态涪陵建设。切实改善人居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提高城市品位,这是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对外开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从总体上说,我区生态环境还有待加强。生态专家说,一个没有古树的城市是没有历史的城市,没有绿化的城市是没有文化的城市,没有生态的城市是没有生活质量的城市。要提高全区人民生态意识,加快从物质社会向生态社会转变;要加快经济发展污染型模式向生态型转变,即要大力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循环经济,提高经济生态化水平;要加速消费模式的生态转型,提倡、鼓励绿色消费,等等。城市扩容,必须留下足够的绿化空间。沿江、鹅颈关以及李渡新区的开发,要特别重视绿化工作,要留出足够的绿化空间,以优美的环境吸引开发商和居民购房,使之成为“花园城市”。在环境整治方面,重点是对工业污染源、城镇环境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
参考文献
[1] 本书编写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专题讲座[M].第94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2] 陈悦.“1小时经济圈”:重庆发展新突破的重大战略部署[M].重庆:当代党员.2007.2
关键词:融入1小时经济圈 合理定位 应对措施 个案研究
Fuling integrates Chongqing “1 hour economic cycle” to study
Liu Defu
Abstract: Integrates the Chongqing 1 hour economic cycle,developed for the Fuling economic society has provided the rare historical opportunity.Only then the science locates oneself,uses Fuling’s comparison superiority fully,adopts positively should to the measure,can promote to start an undertaking greatly,realizes the big development.
Keywords: Integrates 1 hour economic cycleReasonable localization Should to the measure Case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0-0161-04
1.重庆市“1小时经济圈”的内涵
所谓重庆1小时经济圈,是指以主城为核心,以1小时通勤距离为半径,以4个区域中心城市(涪陵、江津、永川、合川)为主体,10个中小卫星城市依托,众多乡镇连为一体的具有明显集聚效应、规模经济和竞争优势的圈层状城市群。它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核心层,指重庆主城九区,具有天时、地利、人和,是建设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大脑”。二是中间层,包括涪陵——长寿、江津——永川、合川——铜梁等6个城市,将以产业分工形式,建成3大双核心副城(即:主城区以外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特大组团中心城市),它们具有市政府给予的多重机遇,如重大政策性机遇、区域中心城市定位机遇、优良的区位优势等,这些机遇给6个城市在21世纪的创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它们是建设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躯干”;三是外围层,包括万盛区、双桥区、南川区、綦江县、潼南县、大足县、荣昌县、璧山县等8个区县,是建设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血脉”和重要依靠力量。这样,主城区、6个城市、8个区县和众多乡镇众星捧月的1小时经济圈,共同构成重庆21世纪初创业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城市群。
城市群的发展,加速了生产要素向经济圈集中,提高了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实现了城市经济活动的规模效应,就业增多,市场繁荣,使城市经济总量像滚雪球般快速壮大。发展城市群成为统筹区域发展、提高地区或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打造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解决目前重庆存在的“小马拉不动大车”的问题,破解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历史难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并为解决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做出试验、表率。欧、美、日等国家的都市经济圈发展经历了“发展核心城市”、“实现周边扩散”、“调整融合创新”等几个发展阶段。我国城市发展尽管历史悠久,但从总体上讲,我国的都市经济圈还处于初级阶段,与欧、美、日等国家的都市经济圈相比有较大的发展差距。就重庆而言,目前已由过去单纯的“发展核心城市”向“发展核心城市”和“实现周边扩散”并重的阶段转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重庆直辖市的奋斗目标:“努力把重庆加快建设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简称“三个加快”、“一个率先”目标。目前,重庆主城幅员面积小,对周边区县的拉动率为1:0.57;而上海为1:6.8,北京为1:11,天津为1:4。因此,打造重庆1小时经济圈势在必行。
这一区域面积2.87万平方公里,2006年常住人口1674万,GDP2710亿元,分别占全市的60%和78%,是重庆经济的主体。预计2020年前后,地区生产总值可超过全市的80%,城镇人口超过2000万,城镇化率达到75%左右。该区域区位优势明显,城市功能较完善,产业关联度较高,经济成长性较好。建设好“1小时经济圈”,能进一步增强发展的乘数作用。统计数据表明,反映区域差异的变异系数CV已由1998年的0.834降低为2005年0.676。这说明,10年前中央决策“大城市带大农村发展战略”是正确的,而建设“1小时经济圈”,将进一步助推这一战略的成功。到2020年,将基本建成长江上游经济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科教文化信息中心以及综合交通、通信大枢纽和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率先在西部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并带动整个重庆及成渝带、川东北、川东南、黔北地区快速发展。
2.涪陵融入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战略定位和优势分析
2.1 战略定位。
涪陵融入重庆“1小时经济圈”,必须坚持“四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与市场优势发挥;有利于促进五个“统筹”;有利于产业集聚、壮大;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定位是:“打好涪陵牌、促进新创业、融入经济圈、实现大发展”。“打好涪陵牌”,就是要充分发挥好、利用好“涪陵造”的优势,走新型工业化(即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综合效益好)道路,让更多更好的“涪陵造”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促进新创业”,就是在90年代第一次创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推进第二次创业,牢牢地抓住发展这一执政兴区的第一要务,更新发展理念,加快发展步伐,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融入经济圈”,就是要破除城市边缘意识,树立主城意识,要成为重庆主城这辆马车的一个大轮子,特别是在解决库区产业空心化方面,要成为“经济桥头堡、工业领头羊、物流通畅地、统筹试验区、旅游度假区”;“实现大发展”,就是要在实现区政府“一六三”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到2020年,使全区GDP比2005年翻两番半,达到810亿元,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区人民。
2.2 涪陵的比较优势分析。
按照比较优势理论,一国或地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总有自身的相对优势。充分挖掘、发挥自身相对优势,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以新技术产品或高附加值产品参与市场交换,可以促进自身快速发展。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是获取长期比较优势的源泉。涪陵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 集多重机遇于一身。涪陵作为重庆市东西部的结合部,面临着多重发展机遇。如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战略所带来的机遇;重庆直辖开始由过去的集聚功能向扩散功能转变所带来的机遇;市委二届九次全委会关于加快库区发展决策所带来的机遇;中央和重庆市对库区持续投入带来的机遇;作为库区唯一一个融入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区域中心城市所带来的机遇;等等。这些机遇实际上也就是涪陵的比较优势,从而为“推进新创业,加快工业化,建设新农村,建成大城市”提供了巨大动力。
2.2.2 具有绿色资源优势。经济学告诉我们,任何一国或地区,其资源都是有限的。但是,由于独特的气候、地理和土壤条件的影响,一些地区却形成了独特的资源优势,从而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涪陵资源优势在于可再生性、绿色性,主要是榨菜、苎麻、蚕丝、果蔬等绿色农产品。其中,榨菜、苎麻已实现了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形成了涪陵榨菜(集团)公司、辣妹子集团有限公司、国光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和涪陵金帝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颇具规模、实力和影响力的大企业。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使之成为涪陵农业产业化和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重要支撑。
2.2.3 具有雄厚的硬实力。经过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来十多年的创业,涪陵生产力发展水平、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等都上了大台阶。2006年,地区GDP达到153.86亿元,比上年增长13.4%,保持了区域中心城市第1位的位置;外贸进出口总额2.4亿美元,居区域中心城市第1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3%,顺利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区”考核。这些成就为涪陵融入重庆1小时经济圈奠定了良好的物质技术基础。
2.2.4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具有产业规模和集聚优势,工业支撑能力增强。一个地区产业结构如何,可以反映出该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水平。2006年,我区产业结构为:10.3:52.8:36.9。第一产业比重进一步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进一步上升,第三产业保持基本稳定。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重点企业实现了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集聚能力不断增强。2006年,有5户企业年产值超过5亿元,5户企业年产值超过10亿元。工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工业产出日益向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工业园区集中,食品、医药、化工、机械、冶金、纺织等六大主导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0%,其中,14户重点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9.8%。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中化涪陵化工、建峰化工、金帝集团、东升铝业、榨菜集团和新涪公司等重点企业新项目相继竣工投产,为我区经济发展增添了后劲。
2.2.5 突出的产业优势为解决库区产业空虚做出了示范。一是农业的比较优势日益显现。通过实施“双十百万”特色农业工程、“135”乡镇企业重点发展工程和“321”劳务开发工程,农业产业化经营迈出了坚实步伐。蔬菜、果品、水产、中药材等生产发展迅速,形成了榨菜、苎麻、畜牧、果蔬等四大优势农产品生产。是“中国果蔬十强县(区)”和“中国农产品深加工十强县(区)”之一,也是全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和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生产示范基地县(区)。二是工业优势日益显现。2006年,工业经济已占GDP的52.8%,成为我区经济的主导。形成了食品、医药、化工、机械、冶金、纺织等六大工业优势突出的产业。品牌战略取得重大突破,创建中国名牌产品4个,重庆市名牌产品4个,领先重庆市各区县。“涪陵造”的知名度明显提升,为库区其他区县解决产业空虚做出了示范。三是第三产业发展快,商贸物流能力增强。商业繁荣,2006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76亿元,增长16.1%,高于GDP增长,一些市级和全国知名商业企业如重百、新世纪、国美电器、苏宁电器等纷纷落户涪陵。以南门山—高笋塘为核心的区域性商贸中心初步形成。金融保险、交通通信、房地产开发等快速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
3.涪陵融入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应对措施
3.1 树立主城意识,主动协调与主城关系。
要从过去的“城市边缘意识”转到“主城意识”上来,积极融入主城、瞄准主城,树立主城意识,在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基础上,壮大发展自身;要立足库区、发挥优势,不断提高涪陵对周边区县的辐射能力,保持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和特色;要积极争取市级有关部门对我区的优惠政策、项目和投资,主动加强与与主城9区的联系;要强化到主城区宣传、推介涪陵的力度、频度;要换位思维,站在1小时经济圈的层面上和高度上来思考创业和发展。
3.2 搞好城乡统筹,努力把我区建成重庆城乡统筹试验区。
搞好城乡统筹,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发挥涪陵区域中心城市对周边的聚合辐射和带动作用的需要。要以搞好城乡统筹为契机,打好直辖牌、库区牌、区域中心城市牌、1小时经济圈牌,率先建成重庆城乡统筹试验区。要把发展城镇和二、三产业作为搞好城乡统筹的主要着力点,把带动农村、反哺农业和转移农民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着眼点,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涪陵新创业的“核心增长极”和搞好城乡统筹的战略平台。要综合考虑统筹乡村的点状布局,通过合理布局农村试验区,带动我区“三农”的良性发展。搞好我区城乡统筹试验,要着力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2.1 开发好、利用好我区绿色资源,推动以榨菜、苎麻等主要绿色资源为原料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档次、上水平。
榨菜、苎麻是我区的独特优势绿色资源,充分调动其生产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搞好城乡统筹;对于开发好、利用好我区绿色资源等,都具有重要的示范效应和现实意义。为此,必须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上档次、上水平。一是要重点扶持3~5家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企业。要重点扶持涪陵榨菜(集团)公司、太极集团重庆市国光绿色食品有限公司、重庆涪陵辣妹子集团有限公司和涪陵金帝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具有明显优势和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鼓励这些企业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企业装备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使公司发展成为技术领先、管理先进、装备一流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涪陵榨菜集团公司、涪陵金帝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已经分别是国家级和市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二是政府要制定强有力的措施,恢复榨菜“风脱水”传统加工工艺。传统代表绿色、健康和文化,也代表品位、价值和财富。涪陵榨菜独一无二,别人无法替代。要培育世界名牌,恢复榨菜“风脱水”传统加工工艺是必然之举。政府必须强力介入这一工程。要让实施“风脱水”传统加工工艺的农民和企业有利可图,例如,对于实行“风脱水”的农民,要提高收购价,使农民收入增加20%~30%。对于企业因之而增加的成本,政府可从税收等方面予以减免或给农民“直补”。三是榨菜、苎麻企业要广泛采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设备,提高工艺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国内外顶级企业的发展史证明,要站在业届高端,必须具有强大的技术、产品开发实力,拥有高新技术含量的高端产品。涪陵榨菜集团公司最近推出的顶级礼品菜“沉香榨菜”,就是其杰出代表。四是要高度重视市场营销,细分市场,创新营销理念。现代市场,是一个业已瓜分完毕的成熟市场,要打入这样的市场,必须细分市场,每一个细分市场都意味着新商机、新财源,涪陵榨菜、金帝产品尤其要注重这一点。例如,就榨菜而言,在市场“饱和”的情况下,可以细分出旅游榨菜产品市场、休闲榨菜产品市场、传统佳节榨菜产品市场、高档洒店榨菜产品市场、高品质礼品榨菜市场等,还可细分为港澳台、东南亚、日本、欧洲、美国等不同国家和地区风味的榨菜市场。对于国内高端市场和日、欧、美市场,要重点开发高品质、高附加值和重文化内涵的产品。五是要着力从“绿色”上做文章,塑造新形象。例如,对于涪陵榨菜,要充分利用有重要影响的国内外媒体,创新宣传用语(如涪陵榨菜——绿色之乡、绿色到永远,等等),让涪陵榨菜的影响更大,名声更美。
3.2.2 扶持乡镇企业和农村种养加工大户,帮助他们做大做强。
政府要从政策、融资、技术和人才等方面帮助那些信誉好、影响大、产品有市场的乡镇企业和种养加工大户,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鼓励国有和民营大企业对他们结成一对一的帮扶关系,以促进其发展壮大。这样做,不失为一种扶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创新之路。
3.2.3 加大财政对“三农”问题的支持力度,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步伐。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瓶颈”。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关键是在“多予”上下功夫。要重点支持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农业科研、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加大落实新增教育、文化、卫生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力度,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加大对农民的直补力度,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购买力。假冒伪劣产品曾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工商、公安和防疫等部门要协同作战,加大对农村市场的监管力度,坚决严厉打击各种坑农、骗农行为,坚决依法查处农村市场存在的各种假冒伪劣产品,以保护、提高农民的购买力。
从根本上讲,解决“三农”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减少农民。减少农民的最好办法,就是促进农民市民化、城市化。要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农民,促进农民市民化、城市化。2006年,我区城镇人口为51万,城镇化率为50.4%。建设大城市,必然要求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步伐。150多年前,恩格斯曾说过,250万人集中于伦敦,使每个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1]这实际上就是指城市的规模效应得以发挥。一方面,城市化水平越高,土地、基础设施利用率越高,使用的边际成本越小。因为城市人口多,厂商云集,他们共享城市基础设施,降低了使用成本,提高了其利用率。另一方面,在城市里,产业之间会形成链条,从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于是就业增多,消费旺盛,市场繁荣,使城市经济总量像滚雪球般快速成长。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企业改进技术、加强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销售价格,消费者从中受益,从而实现企业与消费者的“双赢”。可见,要实现城市规模效应,就必须壮大城市人口规模。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步伐,促进农民市民化,并取消各种限制外来人口市民化的政策。例如,对于农民进城购房者,可以考虑给予较低的贷款利率;对于无地、少地的移民,要尽可能全部安置到城市里,提供低保;对于进城农民的第一次就业,政府要积极引导、帮助,或者创造有利于就业的条件,等等。加快城市化步伐,有利于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3 加快改造与相邻区县的交通状况,为扩大我区的集聚力、辐射力创造良好的交通条件。
融入1小时经济圈,交通必须全面提速提质。大力发展城区快速交通网络,整合、完善周边区县交通状况,实现与邻近区县和外省市的交通全面对接。
3.3.1 破解大桥和高速公路收费难题。建议涪陵三座长江大桥收费对区内车辆实行年费制。涪渝高速公路收费建议市政府取消。这个瓶劲一定要突破,否则,马车的轮子就快不起来,其它一切事业的发展都会受到制约。
3.3.2 着力解决与相邻区县的交通瓶劲。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如天然气、煤炭、中药材、烟叶等,大部分是周边区县提供的,因此,搞好与这些区县的互利合作关系十分重要。涪陵要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必须下大力气解决与长寿、垫江、丰都、南川、武隆等相邻区县的交通制约,主动与相邻区县沟通,协调一致地搞好交通建设的对接,切实解决交通瓶劲。
此外,大力解决与外省(市)公路和铁路的交通对接,拓展出省通道,提高通勤能力。
3.4 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
全面建设小康涪陵、和谐涪陵,必须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实现由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摊子、上规模、重数量,转变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管理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转变到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把过去那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技术、低质量、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技术、高质量、高产出、高效益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缓解日益明显的交通制约、资源制约、环境制约等矛盾,实现我区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
3.5 丰富涪陵精神的内涵,为涪陵新创业和融入1小时经济圈提供精神支柱。
涪陵新世纪创业和融入重庆1小时经济圈,都需要精神支撑。“团结求实,文明诚信,艰苦创业,不甘人后”的涪陵精神,是20世纪90年代涪陵人民创业的真实写照。在新世纪创业和融入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过程中,必须进一步丰富、完善。我们认为,涪陵精神可进一步丰富为“求真务实,文明诚信,艰苦创业,开拓进取,跨越发展”的20字精神。只有求真务实,才能增强凝聚力,激发创造性;只有文明诚信,才能树立涪陵的良好形象;只有艰苦创业,才能推进新创业,创大业;只有开拓进取,才能走出一条好路、新路,干成新事业;只有跨越发展,发挥后发优势,才能赶上先进地区的发展水平,成为一流强区,给涪陵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3.6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条件。在推进新创业、融入1小时经济圈的过程中,要全面推进绿色生态涪陵建设。切实改善人居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提高城市品位,这是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对外开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从总体上说,我区生态环境还有待加强。生态专家说,一个没有古树的城市是没有历史的城市,没有绿化的城市是没有文化的城市,没有生态的城市是没有生活质量的城市。要提高全区人民生态意识,加快从物质社会向生态社会转变;要加快经济发展污染型模式向生态型转变,即要大力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循环经济,提高经济生态化水平;要加速消费模式的生态转型,提倡、鼓励绿色消费,等等。城市扩容,必须留下足够的绿化空间。沿江、鹅颈关以及李渡新区的开发,要特别重视绿化工作,要留出足够的绿化空间,以优美的环境吸引开发商和居民购房,使之成为“花园城市”。在环境整治方面,重点是对工业污染源、城镇环境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
参考文献
[1] 本书编写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专题讲座[M].第94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2] 陈悦.“1小时经济圈”:重庆发展新突破的重大战略部署[M].重庆:当代党员.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