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3-0101-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写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流动的动态过程。”可见,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阅读中的对话是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展开的,是多元而开放的。在這种对话中不仅有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也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深层对话。在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背景下,正确处理阅读教学中“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关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
谈起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这一话题,我想到了王玲湘老师的一节课《搭石》。下面我结合这节课的一部分教学实录,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搭石》教学实录
(课文)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你从哪个词或哪句话感受到这幅画面的美呢?
生:我从“协调有序”体会到美。
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生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2:紧跟上去
师:(速度渐快)前面的——
……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点击变成诗的语段,音乐起)
看到这精彩的设计,我的感受很多。因为在这节阅读课中,我看到了精彩的多重对话。
一、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教师对文本资源的开发是阅读教学首要的一步,这一步关系着阅读的质量。教师要善于利用自己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先与文本展开对话。在这前奏式的对话过程中,需要教师寻找文本的切入点,理清文本的脉络,把握文本的内涵,掌握文本的重难点。《搭石》一课中,王老师教会学生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含义,如联系上下文理解“协调有序”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轻松解决对词语的理解的基础上,又对课文有了深一层的认识。自然流畅的设计背后是教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教师不仅与文本对话,还要与文本背后的作者对话。对于“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每年有200多天在走搭石”这一环节,是教师与文本背后的作者的对话,它让学生对作者刘章爷爷有所认识的同时,更容易感悟到作者对家乡浓浓的热爱之情。
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教师是阅读对话的组织者,是阅读活动的参与者,更是引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向纵深发展的积极促进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自己的阅读素养和教学智慧,引领学生在阅读对话的过程中思考,发展自己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完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对话。教学《搭石》一课时,如何让学生理解“和谐有序、人影绰绰、清波漾漾”等词语呢?如果用单一的讲授方法,可能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王老师用精心的设计,使学生不仅学习到多种理解方法,还引领学生经历了一个体验、感悟的过程:有基本的查字典,有多媒体方式直观感受,有联系上下文,还有到语言文字中体验一番的经历。王老师设计的亮点还有把一段文字变为一首诗歌这一环节,引领学生从语言文字中走进了诗中,通过读诗歌的韵律美,体会着画中的美。教师把语言文字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而学生在这些画面中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三、学生与文本的深层对话
阅读的过程就是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意识之间的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我认为这也是整堂课的高潮。当然,学生与文本对话中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和点拨。本堂课,王老师通过“协调有序”一词的理解,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感悟一行人走搭石时动作的协调有序,感受到作者通过文字带给我们的音韵美、动作美。接下来,老师又通过创设情境读,引读等多种教学手段,让每一个学生再一次充分与文本对话,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放飞想象。一节阅读课后,因为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碰撞与对话,生成了许多生动的感悟和新的认识,使教材的内涵得以延伸,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以提升。
成功的课堂犹如一道美丽的风景,让人赏之心悦。而构成课堂上这道美丽风景的不正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成功对话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写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流动的动态过程。”可见,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阅读中的对话是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展开的,是多元而开放的。在這种对话中不仅有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也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深层对话。在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背景下,正确处理阅读教学中“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关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
谈起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这一话题,我想到了王玲湘老师的一节课《搭石》。下面我结合这节课的一部分教学实录,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搭石》教学实录
(课文)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你从哪个词或哪句话感受到这幅画面的美呢?
生:我从“协调有序”体会到美。
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生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2:紧跟上去
师:(速度渐快)前面的——
……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点击变成诗的语段,音乐起)
看到这精彩的设计,我的感受很多。因为在这节阅读课中,我看到了精彩的多重对话。
一、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教师对文本资源的开发是阅读教学首要的一步,这一步关系着阅读的质量。教师要善于利用自己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先与文本展开对话。在这前奏式的对话过程中,需要教师寻找文本的切入点,理清文本的脉络,把握文本的内涵,掌握文本的重难点。《搭石》一课中,王老师教会学生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含义,如联系上下文理解“协调有序”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轻松解决对词语的理解的基础上,又对课文有了深一层的认识。自然流畅的设计背后是教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教师不仅与文本对话,还要与文本背后的作者对话。对于“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每年有200多天在走搭石”这一环节,是教师与文本背后的作者的对话,它让学生对作者刘章爷爷有所认识的同时,更容易感悟到作者对家乡浓浓的热爱之情。
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教师是阅读对话的组织者,是阅读活动的参与者,更是引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向纵深发展的积极促进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自己的阅读素养和教学智慧,引领学生在阅读对话的过程中思考,发展自己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完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对话。教学《搭石》一课时,如何让学生理解“和谐有序、人影绰绰、清波漾漾”等词语呢?如果用单一的讲授方法,可能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王老师用精心的设计,使学生不仅学习到多种理解方法,还引领学生经历了一个体验、感悟的过程:有基本的查字典,有多媒体方式直观感受,有联系上下文,还有到语言文字中体验一番的经历。王老师设计的亮点还有把一段文字变为一首诗歌这一环节,引领学生从语言文字中走进了诗中,通过读诗歌的韵律美,体会着画中的美。教师把语言文字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而学生在这些画面中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三、学生与文本的深层对话
阅读的过程就是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意识之间的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我认为这也是整堂课的高潮。当然,学生与文本对话中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和点拨。本堂课,王老师通过“协调有序”一词的理解,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感悟一行人走搭石时动作的协调有序,感受到作者通过文字带给我们的音韵美、动作美。接下来,老师又通过创设情境读,引读等多种教学手段,让每一个学生再一次充分与文本对话,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放飞想象。一节阅读课后,因为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碰撞与对话,生成了许多生动的感悟和新的认识,使教材的内涵得以延伸,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以提升。
成功的课堂犹如一道美丽的风景,让人赏之心悦。而构成课堂上这道美丽风景的不正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成功对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