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有一句俏皮的话是这样说的:“分分分,老师的法宝,学生的命根。”在这里,首先申明,引用这话的目的,无非是想揭示分数对于教师和学生重要性。对教师而言,分数是非常有用的法宝;对学生而言,分数如同命根一样重要。作为教师,要充分地利用好手中的法宝——即分数,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此,需要建立良好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给学生品行进行量化打分。
就语文这门学科而言,可以这样设立这样一些分数:语文成绩=平时表现分+语文测试分。而这个平时表现分,可以分为按时上交作业分、作业等级分、举手发言分、发言质量等级分、上课纪律分等,有正分,也有负分。因为学生多,所以上交作业分、上课纪律分登记的时候,以登记负分的形式,进行周汇总;而举手发言分,则以登记正分的形式,进行周汇总。
给学生设计的语文作业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作业:一类是记忆性作业,一类是思考性作业。记忆性作业主要是关于字词音形义的记忆积累,古诗文的背诵默写积累,以及一些写作素材的摘录记忆积累。思考性作业主要是作业本上的阅读理解作业,以及单独布置的书面阅读鉴赏作业,还有一些大小作文。
关于学生的字词语古诗文的积累作业,基本上一周要求学生完成2到3次作业,学生因为有分数的激励,每次完成情况都不错。
下面以马剑镇中(支教单位)一个班一次《核舟记》默写成绩为例(全文默写,错一字扣半分,直至分配到这个句子的分数扣完为止),予以说明。
班内36个学生,把学生成绩登记到了一张表格上。表格上清楚地呈现了有七个学生心思细腻,默写获得了满分,20个学生是90-100分,6个学生是80-90分之间,只有3个学生是80分以下。不过对于这个情况,还要加上一点补充,有两个学生陈天宇和陈涛,他们的评分标准是和其他人不一样的,他们只要默对了全文的一半就可以获得满分,也就是他们的满分相当于其他学生的50分。因此,七个满分客观上要去掉2个学生。尽管如此,这并不影响说明学生对于这个作业的重视程度并完成得较好的特点。
为什么学生可以做到如此呢?因为每次记忆作业,都给学生打分,并把成绩放在PPT上,在全班学生面前予以展示。悬赏之下必有勇夫,在分数的激励下,学生对每一次记忆作业就比较感兴趣,因为只要认真对待了,作业就能获得鲜红的满分,还能在全班同学面前获得展示和表扬。而如果不认真对待,分数就相应较低,就比较难为情了。
相较于学生记忆性作业的兴趣度和完成情况,学生思考性作业中《语文作业本》上学生阅读理解作业的兴趣度和完成情况就不太好了。这是因为一直没有给这类作业予以配分和打分,批改主要是简单的打个勾或打个叉,或者半勾半叉,最多最后打个AB等级。这样粗线条的批改,对教师来说是省力很多,但对学生而言却是不能明白自己每次阅读答对多少和能够得多少分数。这导致有一部分学生甚至是胡乱答题,作业涂满就算是完成,甚至一些题目不做。一部分学生最容易不做的作业,就是最后一道体验探究题,相当于要求完成一篇小作文。这道题目,很有思考的难度,一些学生因为懒于思考,就不乐意做。如果每次作业能够打分并给以展示的话,就能改变这一状况,因为分数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是很大的。此外,打了分数,学生能明确自己阅读水平具体的高低,而教师也可以更好地去关注、去建立、去研究每一个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发展曲线。
没有打分的作业,学生的作业兴趣和作业态度,是不能跟打分、打等级的作业相比较的。如,语文作业本上的小作文,教师给他们打个等级并进行情况汇总展示,与不打等级不进行情况汇总,学生的写作态度就相差很多。不打等级、不进行情况汇总,有部分学生就不做;而打等级、进行情况汇总,学生写上来的作文光从字数上来看,就要多很多。
要改变现有的状态,就要进行语文作业本上的作业的变革与调整。建立良好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给学生品行进行量化打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巧用分数这一法宝,作为一种对学生而言很好的奖励品,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就语文这门学科而言,可以这样设立这样一些分数:语文成绩=平时表现分+语文测试分。而这个平时表现分,可以分为按时上交作业分、作业等级分、举手发言分、发言质量等级分、上课纪律分等,有正分,也有负分。因为学生多,所以上交作业分、上课纪律分登记的时候,以登记负分的形式,进行周汇总;而举手发言分,则以登记正分的形式,进行周汇总。
给学生设计的语文作业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作业:一类是记忆性作业,一类是思考性作业。记忆性作业主要是关于字词音形义的记忆积累,古诗文的背诵默写积累,以及一些写作素材的摘录记忆积累。思考性作业主要是作业本上的阅读理解作业,以及单独布置的书面阅读鉴赏作业,还有一些大小作文。
关于学生的字词语古诗文的积累作业,基本上一周要求学生完成2到3次作业,学生因为有分数的激励,每次完成情况都不错。
下面以马剑镇中(支教单位)一个班一次《核舟记》默写成绩为例(全文默写,错一字扣半分,直至分配到这个句子的分数扣完为止),予以说明。
班内36个学生,把学生成绩登记到了一张表格上。表格上清楚地呈现了有七个学生心思细腻,默写获得了满分,20个学生是90-100分,6个学生是80-90分之间,只有3个学生是80分以下。不过对于这个情况,还要加上一点补充,有两个学生陈天宇和陈涛,他们的评分标准是和其他人不一样的,他们只要默对了全文的一半就可以获得满分,也就是他们的满分相当于其他学生的50分。因此,七个满分客观上要去掉2个学生。尽管如此,这并不影响说明学生对于这个作业的重视程度并完成得较好的特点。
为什么学生可以做到如此呢?因为每次记忆作业,都给学生打分,并把成绩放在PPT上,在全班学生面前予以展示。悬赏之下必有勇夫,在分数的激励下,学生对每一次记忆作业就比较感兴趣,因为只要认真对待了,作业就能获得鲜红的满分,还能在全班同学面前获得展示和表扬。而如果不认真对待,分数就相应较低,就比较难为情了。
相较于学生记忆性作业的兴趣度和完成情况,学生思考性作业中《语文作业本》上学生阅读理解作业的兴趣度和完成情况就不太好了。这是因为一直没有给这类作业予以配分和打分,批改主要是简单的打个勾或打个叉,或者半勾半叉,最多最后打个AB等级。这样粗线条的批改,对教师来说是省力很多,但对学生而言却是不能明白自己每次阅读答对多少和能够得多少分数。这导致有一部分学生甚至是胡乱答题,作业涂满就算是完成,甚至一些题目不做。一部分学生最容易不做的作业,就是最后一道体验探究题,相当于要求完成一篇小作文。这道题目,很有思考的难度,一些学生因为懒于思考,就不乐意做。如果每次作业能够打分并给以展示的话,就能改变这一状况,因为分数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是很大的。此外,打了分数,学生能明确自己阅读水平具体的高低,而教师也可以更好地去关注、去建立、去研究每一个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发展曲线。
没有打分的作业,学生的作业兴趣和作业态度,是不能跟打分、打等级的作业相比较的。如,语文作业本上的小作文,教师给他们打个等级并进行情况汇总展示,与不打等级不进行情况汇总,学生的写作态度就相差很多。不打等级、不进行情况汇总,有部分学生就不做;而打等级、进行情况汇总,学生写上来的作文光从字数上来看,就要多很多。
要改变现有的状态,就要进行语文作业本上的作业的变革与调整。建立良好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给学生品行进行量化打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巧用分数这一法宝,作为一种对学生而言很好的奖励品,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