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巧用教师手中的法宝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yue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有一句俏皮的话是这样说的:“分分分,老师的法宝,学生的命根。”在这里,首先申明,引用这话的目的,无非是想揭示分数对于教师和学生重要性。对教师而言,分数是非常有用的法宝;对学生而言,分数如同命根一样重要。作为教师,要充分地利用好手中的法宝——即分数,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此,需要建立良好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给学生品行进行量化打分。
   就语文这门学科而言,可以这样设立这样一些分数:语文成绩=平时表现分+语文测试分。而这个平时表现分,可以分为按时上交作业分、作业等级分、举手发言分、发言质量等级分、上课纪律分等,有正分,也有负分。因为学生多,所以上交作业分、上课纪律分登记的时候,以登记负分的形式,进行周汇总;而举手发言分,则以登记正分的形式,进行周汇总。
   给学生设计的语文作业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作业:一类是记忆性作业,一类是思考性作业。记忆性作业主要是关于字词音形义的记忆积累,古诗文的背诵默写积累,以及一些写作素材的摘录记忆积累。思考性作业主要是作业本上的阅读理解作业,以及单独布置的书面阅读鉴赏作业,还有一些大小作文。
   关于学生的字词语古诗文的积累作业,基本上一周要求学生完成2到3次作业,学生因为有分数的激励,每次完成情况都不错。
   下面以马剑镇中(支教单位)一个班一次《核舟记》默写成绩为例(全文默写,错一字扣半分,直至分配到这个句子的分数扣完为止),予以说明。
   班内36个学生,把学生成绩登记到了一张表格上。表格上清楚地呈现了有七个学生心思细腻,默写获得了满分,20个学生是90-100分,6个学生是80-90分之间,只有3个学生是80分以下。不过对于这个情况,还要加上一点补充,有两个学生陈天宇和陈涛,他们的评分标准是和其他人不一样的,他们只要默对了全文的一半就可以获得满分,也就是他们的满分相当于其他学生的50分。因此,七个满分客观上要去掉2个学生。尽管如此,这并不影响说明学生对于这个作业的重视程度并完成得较好的特点。
   为什么学生可以做到如此呢?因为每次记忆作业,都给学生打分,并把成绩放在PPT上,在全班学生面前予以展示。悬赏之下必有勇夫,在分数的激励下,学生对每一次记忆作业就比较感兴趣,因为只要认真对待了,作业就能获得鲜红的满分,还能在全班同学面前获得展示和表扬。而如果不认真对待,分数就相应较低,就比较难为情了。
   相较于学生记忆性作业的兴趣度和完成情况,学生思考性作业中《语文作业本》上学生阅读理解作业的兴趣度和完成情况就不太好了。这是因为一直没有给这类作业予以配分和打分,批改主要是简单的打个勾或打个叉,或者半勾半叉,最多最后打个AB等级。这样粗线条的批改,对教师来说是省力很多,但对学生而言却是不能明白自己每次阅读答对多少和能够得多少分数。这导致有一部分学生甚至是胡乱答题,作业涂满就算是完成,甚至一些题目不做。一部分学生最容易不做的作业,就是最后一道体验探究题,相当于要求完成一篇小作文。这道题目,很有思考的难度,一些学生因为懒于思考,就不乐意做。如果每次作业能够打分并给以展示的话,就能改变这一状况,因为分数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是很大的。此外,打了分数,学生能明确自己阅读水平具体的高低,而教师也可以更好地去关注、去建立、去研究每一个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发展曲线。
   没有打分的作业,学生的作业兴趣和作业态度,是不能跟打分、打等级的作业相比较的。如,语文作业本上的小作文,教师给他们打个等级并进行情况汇总展示,与不打等级不进行情况汇总,学生的写作态度就相差很多。不打等级、不进行情况汇总,有部分学生就不做;而打等级、进行情况汇总,学生写上来的作文光从字数上来看,就要多很多。
   要改变现有的状态,就要进行语文作业本上的作业的变革与调整。建立良好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给学生品行进行量化打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巧用分数这一法宝,作为一种对学生而言很好的奖励品,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这些年,对于学校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为办学理念,我有了越来越强烈的认同感。该让学生在哪些方面发展、如何发展、发展的起点在哪里、发展到哪种程度,如何才能在一线教学中具体贯彻落实“为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而教,为社会未来发展所需而育”,我有了更清晰的思路。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应是每一位教师教书育人最重要的工作与最根本的追求。我以为,践行学校办学理念,尽好教师天职,
期刊
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从传统语言运用、思维方式、风土人情、仁人贤士的情意思想等多层面地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中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记忆文言文,也属于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然而根据对初中学生的调查了解,《塞翁失马》(约
期刊
时下,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几种看法:一种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主要靠生源。另一种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各级组织领导要加大刺激的力度,刺激越大教师的积极性就越高。再一种认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长年累月的事,我任的本届学生质量差,是由于前任的责任,前任没教好我也无能为力。   一、勤于疏通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教材(包括教学大纲)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依托和根本。离开了教材、教学大纲,教学质量的提高就
期刊
中国古代的文言小说,一般说来,对人物的肖像描写,是很不经意的,所以在作品中很少出现。六朝时期的志怪志人之书,虽“搜奇记逸”,时多隽永,然皆“粗陈梗概”,简朴少华。《红楼梦》之前的文学作品的肖像描写,往往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陌上桑》中的“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有些作品还存在着程式化的弊病,如,“此女有闭月羞花之貌”。而《红楼梦》对于人物的肖像描写,则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仅能把人物的妆
期刊
“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成语出自于《晋书陶潜传》,意思是用来比喻有骨气、清高。因此有人评价: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为理想和信仰而活着的文人,是真正为人间立下荣辱标准的人,千秋万代令人永远难忘。   一、决裂官场回归自然的渊明   陶诗中写官场生活的诗句很少,但从作者简介中可以知道是从官场回归。五次出仕:394年,29岁,为江州祭酒,不久辞归;召为主薄,不就。398年,33岁,入桓玄幕府;五年
期刊
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是追求师生心灵共鸣、生生思维碰撞的课堂。这就对课堂教学即时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能力和语言艺术发出了挑战。作为教师,我们也越来越感到教学评价的重要性,但扫描我们的课堂,一些失败的即使评价还是频频出现,让人担忧:一是缺乏真诚的形式评价;二是缺乏引导的无效评价;三是缺乏民主的单向评价;四是缺乏客观的公正评价。   那么,怎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到艺术的即
期刊
《陈情表》为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该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   教学中,可以紧扣“孝”字,结合当今社会特点和学生道德认知的现状,进行“孝文化”的相关教育。   一、感恩
期刊
好的复习课就像一篇优美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使得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一节复习课呢?    (一)阅读记叙文应把握的方法   1.要清楚每段文字的侧重点。是侧重记人,还是侧重叙事;是写景状物,还是较多的环境描写,对这些基本内容有正确的判断。   2.要清楚地知道记叙的要素,在头脑中形成一幅清晰的内容梗概图。对全段或全篇文字有整体印象。   3.纵观全篇
期刊
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基础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过去,常常把学生比作一张白纸,教师往上画什么,白纸上就有什么,最后完成的作品便是教师对学生教育的结果。其实不然,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个性
期刊
近年来,语文教改风起云涌,但写作教学沿用多年的模式却一直没有多大转变:作文时众人一题,老师定框框,限要求;学生翻作文选,仿范文,绞尽脑汁,搜肠刮肚。讲评时,老师在台上读范文,析技巧;学生却大多雾里看花,不明所以。结果,学生“戴着镣铐跳舞”、“被牵着鼻子走”。写出的文章,千人一面,没个性,缺乏激情。我们几位老师开始认识到,不打破旧的作文模式,不把学生从这种“训练”的枷锁中解救出来,不拓宽学生的视野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