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来源 :中国学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xu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外语教学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文化环境。英语学习离不开
  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与理解。由于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交际,英语学习也就自然地涉及到不
  同的文化之间的交际,这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语言和文化的关
  系,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从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导入;交际。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物质外壳,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任何民族语言都承载着该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不了解一个民族的社会背景、文化知识,就会影响信息的准确传递,产生误解,使沟通受阻。在英语教学中,常常发现一些学生具有较好的语音、语调,也具有驾驭语言的能力,但是由于缺乏对西方文化知识的了解,不能使用恰当的言语来表达,出现了一些语用错误。在学习中,因为某些词、句子、段落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虽然能看懂语言结构,但要进一步探讨深层含义,往往不知所云。因此学习语言就必须学习相应的背景文化,而文化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学生跨文化知识的敏感度,促进他们更好地掌握语言,提高他们用外语交际的能力。本文拟从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意义、方面及其方法、途径作一些探讨。
  
  一、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以往人们对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之间的关系了解不够,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语言就是语言,没有必要涉及文化。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只忙于传授词汇与语法等知识,忽视了文化的差异。而学生只是在课堂上进行一些句型操练,没有真正了解究竟应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也没有去分析中西文化的异同。因此,他们在实际交往中往往套用自己的习惯,而不去考虑别人是否能接受,这样两种观念容易发生冲突,产生“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现象,不利于进行交际,难以达到英语学习的目的。其实,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又必须了解语言。况且,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顺利地用英语进行交际,而成功的交际离不开对其国家文化的了解。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文化知识和一定的听说技能后,是否就意味着能成功地进行交际呢?回答是否定的。我国历来是个农业国家,民以食为天,吃饱饭是人生最基本的需求,这一观念也反映在问候语中,彼此见面的常用问候语是:“你吃了吗?”事实上,这仅仅是一句问候语而已,说话者并不在意对方是否真的吃过饭。而西方人并不习惯于这样的问候,他们认为,这是干涉他们的个人隐私。由此可见,文化在语言交际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文化教学中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
  
  了解外国文化,要了解的范围很广,涉及到的领域也很多,包括文学、艺术、音乐、建筑、科技和哲学等意识形态领域,同时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如饮食爱好,各种禁忌等等都应有一定的了解。但我认为,在文化教学当中注重进行文化差异方面的比较,会对学生以后交际能力的培养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英语日常交际中,文化差异及其对学生带来的干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称呼(Address)
  称呼方面中西习惯不大一样。英语国家常把男士称Mr.,女士称Miss(未婚)或Mrs.(已婚)。如果在不明对方是否已婚的情况下,可用Ms,这是英国女权运动的产物。需要注意的是,Miss可单独用以称呼女性,Mr.或Ms通常是与女性的姓名或姓连用,而不能单独与名连用。Mrs.只能与夫姓或女性的姓加夫姓连用。Sir和Madam一般既不与姓,也不与名连用,而是单独使用。在中国,习惯上有“李同志”“王经理”“林老师”等称呼,在英美国家除了某些特定工作头衔,如法官、医生、博士、教授等外,一般是直呼其名倒觉得亲切、自然。
  (二)介绍(Introduction)
  学习介绍自己和他人,有正式场合和非正式场合之分。在会场上介绍一位来访嘉宾或重要人物时,主持人说:“It is with great pleasure that I introduce to you Professor Wang, president of Beijing University.” 这样的介绍既郑重又得体。在非正式场合,介绍方式则随便多了。带朋友到家里可这样介绍:“Mum, this is John, my classmate,” “Joan, I’d like you to meet my family. This is my father,…”等。在介绍两人相识时,一般要注意以下顺序: 先男后女, 先少后老, 先低后高,先客后主,先小姐后太太,先近后远等。
  (三)打招呼(Greetings)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英语国家,朋友在街上见面都习惯打招呼问候,在这方面二者也存在着差异。在英语国家,人们只用一些简单的问候语来招呼对方,如:“Hello!”“How do you do!”“How are you!”等。在中国,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些文化差异,他们见到外国人时,就会用中国人的习惯去打招呼,如:“Have you eaten?”(“你吃了吗?”)“Where are you going?”(“你去哪儿?”)等等。对于所有这些问题,外国人都会感到迷惑不解,他们会认为你是邀请他们吃饭或你有麻烦了需要他们的帮助。
  (四)谦虚(Modesty)
  谦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之一。中国人常常
  用自我否定来表示谦虚。当受到别人赞扬时,自己却贬损自己。如:中国人在听到别人赞美自己的长相、衣服漂亮时,往往会谦虚一番:“哪里哪里。”当这种赞扬遭到中国人拒绝时,美国人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做了一个错误的判断,他们之间跨文化的接触很可能是以一场交流失败而告终。在送礼物时,中国人常谦虚说:“Here’s something little for you, it’s not good.”不太了解中国文化的外籍人士自然不知道这是“谦虚”的说法,他们会很纳闷为什么要送一件自己认为“not very good”的小礼物给别人。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当听到英美人士赞扬时,可以用“Thank you”来回答。
  
  三、文化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文化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其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到新的文化环境中。
  首先,正确使用教材中的注解,使学生树立西方文化意识。教材中对涉及到具有文化特异性的内容会加以注释和讲解。但是学生对于这些内容理解很困难,有时会引起理解偏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化难为易,可以利用一些事例或者故事进行讲解,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以对不吉利的日子“Friday(星期五)”的讲解为例。据《圣经·旧约》上讲,亚当是在星期五被造出来的,他和夏娃吃禁果也是在星期五,他俩死的日子也是在星期五。英国常常在星期五处死罪犯,因此有时星期五也叫“绞刑日”,而且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日子也是在星期五。所以,“黑色星期五”由此得名
  其次,善于运用比较教学的方法。教学中直接利用本国文化通过对比发现两种文化的异同,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有利于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增强文化意识。例如《新编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三部分Reading-centered Activities当中的课文材料《Food and Culture》。作者将印度、美国、古埃及特有的饮食文化以及饮食禁忌(如印度人不吃牛肉,美国人不吃狗肉,古埃及人不吃猪肉)进行了比较分析,经过教师讲解之后,学生印象深刻,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第三,把文化教学融入到语言教学当中。把国外文化内容作为语言教学材料,介绍外国文化中的异国习俗、典故、历史、风土人情等。这些内容学生很感兴趣,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英语教学。也可以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收集一些有趣的英语文化故事,在课堂上对同学进行讲解,并进行语法分析,使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同步进行,对教学也很有帮助。
  第四,开办“语言与文化”的系列专题讲座。这些系列讲座可以探讨两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说明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又反映文化,受文化的影响。还可以师生共同举办“语言与文化”的专题研讨会,宣读论文,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充分认识文化在语言交际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第五,开设英语视听课或定期播放英语原版电影及录像节目,从中了解一些文化习俗和社会背景。学唱英文歌曲、看英语电影电视、排练英语小品戏剧等,都会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增强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教师应指导学生在看英文电影或电视时,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情况,如社会各阶层人的饮食、穿着、生活环境以及他们的娱乐活动、节日、庆祝节日的方式等等。
  由此可见,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不了解西方文化就不可能很好地同西方人交往,最终也就违背了英语教学的目的和宗旨。过去在外语教学中只重视语言,忽视文化的现象必须改变,要使学生既具有扎实的语言知识、娴熟的语言技能,又通晓西方社会习惯和文化习惯,从而在与西方人交往时,胸有成竹,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2]王立非:现代外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陈舒: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J].国外外语教学,1997(2):3-6.
其他文献
摘 要:阐述了玉米粗缩病毒病的发生规律,对其发生原因进行了分析 ,对玉米粗缩病毒病综合治理的对策进行了探讨,旨在为玉米粗缩病毒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粗矮病;防治。    玉米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所引起的一种病毒病。近几年,该病在我省部分地区呈明显上升趋势,今年在鲁西南地区已造成几十万亩夏玉米绝产,已发展成为玉米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病害,对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威胁。     一、发病症状  
期刊
摘 要:巴赫的音乐会使人的内心深处开拓出一条寂静的道路。巴赫音乐神学中的诗的文本与音乐语言的关系是具有图象的特征,同时,他的音乐也是为上帝而造为灵魂而造,只有透过巴赫音乐神学中的多重比喻法,才能使天与心的面貌得以完整得体现,并通过圣歌这首作品把巴赫音乐神学中人的心灵和上帝二者的结合达到了及至。  关键词:巴赫;音乐;神学。    音乐是一门极富有色彩的艺术,透过装饰乐句,多重形象节奏与流动的空间,
期刊
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工作方法,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搞好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有力保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新思想、新观念、新思维不断涌现,人们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规律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如何面对出现的错综复杂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实现新转变,使现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并发挥突出
期刊
摘 要:闽南地方舞蹈融入幼儿园音乐教学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它主要以闽南地方舞蹈体裁作为抓手,选择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素材融入教学活动,增进孩子对家乡本土文化的了解及情感,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与娱乐、欣赏、艺术表现、创造、教益、健身为一体的教学形式,促进孩子交往能力、艺术表现、创造能力等全面发展为目标。  关键词:闽南地方舞蹈;融入;教学;思考。    自新纲要颁布以来,幼儿园教师思想解放了,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了饮食与健康的关系。  关键词:饮食;健康    近年来,随着科学水平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饮食的要求已经不再局限于吃饱、吃好,更要在饮食中得到健康。   国际上也经常举行有关健康饮食的会议,最近一次由联合国领导的在纽约举行的国际保健会议中,联合国提出了一个“千万不要死于无知的口号。的确,在许多平均命不高或偏低的国家中,许多人确实是死于无知的。联合国在会议上表扬
期刊
摘 要: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已成为房地产市场竞争的热点之一,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与建筑设计、园艺设计等密不可分。在居住区环境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环境景观的设计也愈受重视,其设计原则、理念、手法等,都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研究。  关键字:居住区;景观设计;共享性;文化性;艺术性。     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
期刊
随着住房商品化发展,普通百姓逐渐由过去居住公房变为自己花钱购房,有的拿出全家几十年的积蓄买房,固此工程质量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现在百姓的质量意识,维权意识逐渐提高,质量投诉问题时有发生。为了保证建筑工程质量满足结构安全和使用要求,我总结多年来的工作实践经验,针对建筑工程中常出现的几大质量通病,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建筑地面工程易出现的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1、水泥地面易出现的质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电子汽车衡的结构及安装和调试方法,以及在安装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保证新安装汽车衡的计量准确性。  关键词:电子汽车衡;承重点;承重台;称重传感器;称重显示器。    引言:  电子汽车衡的正确安装是电子汽车衡计量性能保证的基石。笔者在实际工作中曾遇到几例因安装不合格,造成承重台发生位移或称重传感器损坏,从而计量失准的现象。因此,安装和调试是电子汽车衡使用的基础环节,是至关重要
期刊
摘 要:本文针对日本古典文学选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笔者认为在日本古典文学课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教学,设计多元化的课堂教学,通过启发、互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关键词:日本古典文学课;多元化;启发式;交互式;多媒体教学。    日本古典文学课作为高等院校日语专业的专业课程,是继日本近现代文学课程后的有机补充
期刊
摘 要:安全,国人绷得最紧的弦!企业安全文化,企业同仁们正在探索的热点!如何建设?怎样才是“企业安全文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从安全文化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层面的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构建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的根本保障。  关键词: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一、安全文化的发展与研究概述    (一)安全文化的发展  人类客观的安全文化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