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mei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課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使学生在历史的学习中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本文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为例重点阐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能够掌握相关历史知识、能力与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关键词:初中生;历史;时空观念;丝绸之路
  一、 引言
  所谓历史时空观念指的是历史时序观念以及历史地理观念。众所周知,每一件历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地理空间下发生的。所以,人们要准确地理解某一特定历史事件的深意,就必须将其放在特定的时空节点上。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习历史知识能够让其对历史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不但是新课程标准历史学科的基本要求,也是让初中生学会用历史的思维,在一定的历史框架下构建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之间的关联性,然后对该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做出正确的评价,并从中掌握每一件历史事件在当时产生的重大意义以及给当今社会所带来的影响。笔者在教学实践基础上进行总结发现,初中生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需要让学生通过史地结合、史料实证、自绘地图、图文并茂等方式来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编制出形象生动的历史经纬。
  二、 史地结合,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
  实际上,历史和地理就如同一对形影不离的兄弟,每一件历史事件的发生必定具备特定的地理位置作为承载,而每一个地方又都有历史的脚步轻轻走过的痕迹。初中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够将历史事件与其准确的发生地点进行吻合,便不能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拥有正确的认识,更不能真正理解到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比如,在历史上的多次迁都事件,学生在通过对历史上的统治者进行迁都这一历史事件中的地理位置有了正确的认识,形成了一定的空间概念之后才能够了解其为什么要进行迁都,迁都在当时所能够起到的重大意义等。在初中历史学习中,空间概念是初中生在以后学习历史的基础。例如在学习《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这一课的时候,如果学生不能够将张骞出使西域这件事情放在准确的历史空间中,便不能够准确理解张骞为什么要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西域将会面临哪些危险,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所带来的不同历史意义。因此,在初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史地结合是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的重要手段。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得出:历史学习一定要将历史事件放在其发生的地理位置上,这样才能够促成学生的正确理解。例如:在学习《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首先明白玉门关、阳关、西域、西域各国的位置,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具体的空间概念,然后将这些与张骞出使西域的事件结合起来,其出使西域所要面临的具体问题、将带来的重要意义便能够很清楚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三、 史料实证,引导学生加强时间理解
  在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史料实证是指运用历史史料来论证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众所周知,每一件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会对应相应的时间点,那么学生们在搜集历史资料的过程中,要对相关资料的真伪进行辨析,就离不开对历史时间的推演。实践表明,对史料所提供的时间进行推演,便能够分析出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可以从中推断和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例如:在学习《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这一课时,张骞曾两次出使西域,其中在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候,张骞用了13年的时间,并且回来之时一身狼狈,还差点在西域断送了自己的性命。面对这史实学生将怎样去辨析它的真伪呢?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从时间的角度来进行史料分析。《汉书》记载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在建元年间,此时西域各国中匈奴尤为强盛,汉朝与匈奴的对峙中处于弱势地位。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危险性和困难性,体会张骞勇于冒险的气魄,不畏艰难的精神,开拓进取的品质,热爱祖国的精神。《汉书·西域传》记载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奉派出使西域,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回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旧知,公元前119年汉朝取得漠北战役的胜利,解除了匈奴百年来对汉朝威胁,所以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境况不同与第一次,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由此可知,通过史料的实证,学生便能够加强时间的理解,明白时间在历史事件中的重要意义。并以此引导学生在历史的学习中,将时间的范围逐步扩大,加强对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记忆和理解。
  四、 自绘地图,启发学生编制历史经纬
  新课改要求要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初中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离不开让学生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对历史的基础概念——时间和空间进行准确的把握。那么历史教学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关键在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自己动手动脑,手脑结合。自绘地图,让学生自己编织历史的经纬便是其形成历史时空观念的重要手段。比如学生在学习了《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们绘制丝绸之路的路线示意图,绘制过程中学生自主生成空间概念,对丝绸之路的路线产生具象了解。而在教师指导的过程中,重点强调绘制陆上丝绸之路示意图时必须有方位标示,以此来强调学生的空间概念。学生们通过自己动手,自绘地图,一方面加强了对时间范围内历史事件的了解,同时也加强了空间范围内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更能够将时间与空间相互结合,全方位地理解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
  五、 图文并茂,帮助学生形成时空定位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一部分学生因为受其自身发展的限制,时空观念比较差,便不能够很好地对历史事件进行正确的认识。为此,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来看,学生对图片更感兴趣,因此通过图片上对知识进行展示,学生也更容易进行识记和掌握。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时空定位,从而掌握历史知识。例如在学习《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作一张图文并茂的定位表来加强对丝绸之路的理解。教师准备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设置出丝绸之路上的各个重要地点,然后让学生通过发散性思维来补充,比如在相对应的地点上发生了什么样的历史事件;在相应的地点中有什么样的民族风情、文化特色;在相应的地点上经济的主要状况以及中原地区在该地理位置中与各民族所形成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以此来让学生加强时间概念与空间概念的相互融合,形成正确的时空定位,以便于从全方位来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备课的时候准备好长安、新疆、中亚、西亚、欧洲等地的标志性图片和反映中西方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往的图片资料,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作用,以此来加深学生的时空定位能力。
  六、 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初中生历史时空观念既是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新课改下,让学生掌握历史核心素养的基本前提。历史学科的知识是建构在历史的时空基础之上的,学生对于历史的认识必须建立在具体的历史时空框架下方能够真正理解到历史人物的心理、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联,才能够辨析历史的真伪,以及特定的历史事件给当时、当地以及后世人们带来的经验教训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俞冬青,周新宪.“史料实证”成就“时空观念”[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04):5-6.
  [2]田源.新课改下中学历史教学时空意识培养[D].渤海大学,2016.
  [3]梁少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历史地理知识的运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4]谢树平,翟佩龙.初中生历史时空概念的培养浅探[J].江苏教育研究,2013,(17):59-60.
  [5]刘国贞.历史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J].天中学刊,1999,(S1):85.
  作者简介:
  林花,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福州第十八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成功的关键取决于有效的开端。良好的教学开端,精彩的导入环节,是确保课堂教学取得实效的首要条件和基础工程。吸引学生、激发学生、促动学生更好的数学学习活动,需要导入活动的高效运用。本文作者根据数列章节教学导入的体悟,对新课改下高中数学学科如何开展好课堂导入环节活动这一主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列章节;教学导入;学教活动;效果;谈论  常言道,动人的故事源于精彩的开始。
摘 要:高考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强调数学思想的渗透;备考过程要回归教材、研究教材,提炼数学思想和基本方法,立足基础,适当拓展;本文以函数与导数为例,探究复习从课本抓起的具体做法和有效性。  关键词:高考复习;回归教材;母题拓展  一、 从教材中寻找高考母题  真题1 (2015·全国卷Ⅱ)设函数f(x)=1 log2(2-x),x0可化为f(|x-1|)>0;因为f(x)在[0, ∞)上
摘 要:白蛇传是我国四大传说之一,流传至今已经拥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并由最初的简短粗陈叙述朝着世俗化方向发展,形成了全新的民间文学作品。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其以网络剧形式出现,突破了时空限制,为群众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文章对网络剧与白蛇传传说的演变分析,并研究白蛇传传说在网络剧中的重构,采用影视形式诠释白蛇传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网络剧;白蛇传;传说  “民间传说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
摘 要:互联网时代下,信息传播迅速,形成了全新的网络舆论环境,对政府舆情引导提出了更大的挑战。2015年,山东非法疫苗案曝光,引发全民热议,将政府再次推向舆论高潮,如若放任不管,势必会影响到社会和谐性,我国政府如何进行应急沟通成为其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该事件为切入点,对网络舆情与政府应急沟通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舆情;应急;沟通  一、 事件回顾  山东非法疫苗案2010年发生,2015
摘要:“学习故事”是教师评价儿童学习的一种新体系,通过教师对儿童学习行为的注意、识别与回应,用叙事的方式对儿童进行形成性评价,促进教师不断丰富理论与加强实践,注重知识、技能与心智倾向复杂混合的评价,建立有效的学习共同体。  关键词:“学习故事”;观察;评价  随着课程的改革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新的方法和理念不断冲击着教育行业。世界各地幼儿教育事业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随之涌现了新的幼儿教育理念
摘要:“动力型”学困生指的是智力基本没有偏常,学习上缺乏了前进的力量,学习态度、动机、意志以及自我意识等方面存在较多障碍的学习困难生。在辅导的过程中,通过行为分析、作业错误分析、能力诊断分析、教育会诊,关注“动力型学困生”个案。同时抓住外在因素(家庭环境特点)及内在因素(学生心理特点)为突破口进行心理辅导。针对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在教育上的特殊性,寻找例外,引导学生了解自己,觉察自己,悦纳自己,运用
摘 要: 审视当前的语文教学,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如何更好地迎接挑战呢?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来说,文本解读是关键。文本解读是一把利剑,利用得好,才能更加游刃有余地主导阅读教学,反思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的现状,探讨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的新思路。  关键词: 文本解读;写作背景;文章中心;写作方法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应学会善待文本,走进文本,
摘 要:“三生教育”提倡教育的价值应更关注人的生命意义、生存能力和生活品位。三生教育资源在地理学科中无处不在,本文结合地理教学实际,了解三生教育的真谛,从而寻找地理教学与三生教育有机整合的途径。  关键词:三生教育;地理教学;生活教育  “三生教育”注重学生通过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地理新课标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
摘要:根据语文教学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朗读是学习语言的一种很好的方式,通过朗读,学生既可以学习汉字的拼读,也可以通过朗读,提升学生对课程中文章的情感的体验。文章通过分析朗读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从培养朗读习惯,培养学生的发音,流畅朗读以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等角度,阐述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朗读习惯的重要性及教学方法。  关键词:朗读习惯;发音;感情朗读;语文学
摘 要:目前,在幼儿园的语言课堂教学中,提问的使用虽然十分广泛,但在提问的设计中还存在大量的问题。如:提问的时机不当、缺乏层递性、忽视幼儿的思维发展、启发性不强、问题形式单一等等。本文针对这些问题,阐述了幼儿语言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设计及原则。  关键词:幼儿;语言;有效提问  思源于疑,只有问题才能引发人的思维变化。在幼儿语言课堂教学中,提问显得尤为重要。有效的提问可以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