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汽车沿着一条不宽的高速公路往山里驶去,前方,是西柏坡。
老实说,除了对革命圣地的景仰,瞻拜伟人们的丰功伟绩,我更兴趣的是它身后的这座大山。因为,将西柏坡紧紧包裹的那座大山,有着一个无人不晓的名字——太行。但见山势并不高大,也不葱茏,各种破碎光秃的山丘蜿蜒起伏,山间夹或有一些田地工厂,更多的还是裸露的荒地,穿插着高低不同的沟壑。由于缺水,看上去有些像黄土高原,矮下去的日头给远处渐渐高耸的山峰罩上了一层铅灰,将背影落在这片旷原上,萧瑟中带有几分威严。
这场景,与在林州见到的太行山截然不同。我坐了大半天火车,再换乘汽车,在太阳落山时终于来到这里,为的正是寻一个最恰当的位置,或是找一把最适合的钥匙,打开这座大山的锁孔。
太行山是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岭,东面是华北平原,西面是黄土高原,号称“八百里太行”。太行山的地位也甚为显赫,某种程度上,最能代表华北,乃至整个北方的大山。
这不奇怪。太行山的周围是山西、河北、河南等省,而这几个省,自古就是汉民族的文明重心,尧舜禹三代兴起于山西河东,商王朝的统治中心在晋南豫西,而河北则代表着古代最为丰饶广袤的冀州,从高原到平陆的长驱直进,从关隘到河川的攻防变转,太多的历史风云,都围绕着那座宏伟的山脉展开。
最有名的当数太行八陉。陉,山脉中断的地方,所谓太行八陉,指穿越太行山脉的八条狭窄通道,即軹关陉、太行陉、白陉、滏口陉、井陉、飞狐陉、蒲阴陉、军都陉。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战争,如长平之战、土木堡之战等,皆与太行八陉有关。
太行山当然远不止这八条通道。漳河、滹沱河、桑干河等海河流域的各大水系顺流而下,必然穿经太行山脉,更有若干鲜为人知的小隘口、小山凹,但总的来说,近代以前,太行八陉,包括整个太行山的故事似乎不那么广为人知,更多时候,人们只知道天下乱得很,一乱必然要打仗,整个北中国遭受劫难。
太行山就像一本大书的书脊,翻过去,是一页页眼花缭乱的故事,而那根承载整部历史的中轴,人们却视而不见。
事实上,太行山一直连系着北中国的中枢神经,唯其如此,它不会有个更尊崇的称谓,天下之脊。
上党,今为长治,秦时置上党郡,系三十六郡之一。汉末刘熙《释名》:“党,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党也。”所谓上党,就是高处的、上面的地方,取“居太行山之巅,地形最高与天为党也”之意。上党所在的长治盆地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更由于太行山在整个北中国的战略地位,久而久之,就由“上党为天下之脊”流传为“太行为天下之脊”了。
二
现在,我沿着这根天下之脊,想努力探寻出更多的东西来。
回到来时的路上。高铁一路向北疾行,过了安阳,前方就是燕赵大地。“河北是我喜欢的一个省”,想起周立波在《娘子关前》说过的一句话。不得不说,年少的记忆会深刻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周立波那篇文章的内容大部分忘记了,但这句话印象极深,我对河北也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喜欢它那骨子里苍凉雄健的气质。
眼前是一望无垠的华北平原。和周立波不同,我并不是第一次踏上河北的土地。此前几次去北京,去秦皇岛,走的是京沪高铁,而现在走的是京广高铁。地势同样坦荡如砥,不同的是,西边一条山脉始终与铁路相偎相依,不算太高,起伏也不大,却随着火车一路向前。
我明白了,那正是太行山。但没料到,太行山会离得如此之近。令我意外的,还有那些在地图上念过无数遍名字的河流。车过郑州的时候,满怀期待地想再看一看黄河,不知是不是车速太快,还没开头就煞了尾,水又窄又浅,大片的沙滩裸露。接下来是漳河。这条红旗渠的母亲河,这条在历史上威名赫赫、因西门豹治邺而流芳千古的河流,在百度地图上显示为一条又宽又大的水道,可当我目不转睛地盯着窗外,什么也没有看见,列车已驶离了手机屏幕上的那个点。
我开始认识到一个客观事实:这里是烈日炙烤下的华北大地,是太行山下的坦荡北方。这里没有林壑幽深的秀美,没有泉涧飞瀑的浪漫,有的只是相对单调的景观,有的只是干旱缺水的窘迫。不过,我固执地以为,或许这才是我想见到的真正的太行山,尽管它是那么的不完美。
许多年来,太行山在我心中定格着近乎刻板的形象。它排开了一片光秃齐平的山峰,植被很少,大块的岩石裸露,实在称不上漂亮。但是,层叠连绵的山势,使它如一堵望不断的高墙,令人难以攀越,那种瘦硬如铁、苍黄如铜的气质,在时光里留下独一无二的味道,尤其当一个民族在抵抗外侮中站起,它那浸渗着炮火硝烟,吹奏着战斗号角的高大身影,更是任何山川无法替代的。
不消说,将太行山推向历史高潮的,是一部可歌可泣的抗日战争。同样,经由现代战争洗礼的太行山,又把一部山的传奇推向了新的高度。
三
我在西柏坡待了不到两天。聆听专家讲课,参观西柏坡纪念馆,瞻仰毛泽东、周恩来等伟人们战斗生活留下的旧居。两天当中,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又将如何走下去,这个巨大的命题一直在审视着我、拷问着我。
我住的地方毗邻水库,风景甚佳。但是,离开了水的滋润,感觉就没有那么美好。按理说,西柏坡紧挨滹沱河,可是,我看到的滹沱河虽然不至断流,可水量也谈不上丰沛,除了蓄有一个不小的水库外,大部分河道的水很浅,有的甚至是涓涓细流。不过,这已足够让我欣喜了,每当沿着山间公路穿行,看到滹沱河缓缓流淌,心中就泛起难以抑制的激动,河在流,说明那条传递着中国精神的血脉就没有断,还在流。
只有在这个时候,才会觉得苍白的说教多么无力多余。想起孙犁的《白洋淀记事》,其中有篇《山地回忆》就讲阜平,也就是西柏坡一带的事,但印象已经模糊,于是找来一读。孙犁的语言极为朴素,可读着读着却被其中的情境吸引,那些土得掉渣、闪烁着“阜平蓝”“山地蓝”光辉的语言,只能属于那个特定的时代,那些真实而不带任何虚饰的表达,是一个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作家怎么编也编不出来的。 时光如同凝滞一般,我完全想象得出,孙犁在70年前写下的那篇文章,在眼前如昨日重现。一条冰冷的小河,我在上游洗脸,却不小心惹恼了下游洗菜的姑娘,因误会引发一段朴素的革命情谊,然后,没有期待的奇峰突兀或高潮迭起,生活复归平静,如同身边的流水一样,平淡,真实,自然,隽永。
的确,没有实地来过河北老区的人,是不会有这样的感触的。时光虽已进入21世纪,可生存的基本条件并没有改变多少。还是那样的石头圪垯,天旱水少,如果不是一条条公路凿向了大山深处,不是许多原本光秃的山丘种上了绿树,披上了绿装,不是一幅幅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红标语,你很难体会到生活原本是多么的艰辛不易。假若没有那场伟大的中国革命,没有数十年来持续的投入建设,这种脆弱的生态环境并不会有多少改变。
四
最后一天,参观白毛女洞,向大山的更深处进发。
汽车朝西一路颠簸,那是山西方向。我不知道白毛女洞具体在什么位置,但带着一种兴奋,因为越向西,就代表越接近真正的太行山。
山路曲曲弯弯,慢慢变得不好走起来。柏油路消失了,代之以坑洼不平的水泥路,各种品牌的重型卡车排成长队,有的从对面驶过来,有的被我们一辆辆超过去。山势也越来越高,一条滹沱河变得越来越细,拐过一道弯后,终于消失不见。
眼前的风景显然又不同于西柏坡了。这里更原始、更粗犷,山也更加野性,呈各种奇特形状叠加在一起。自然平地也更少,路过的村庄都挤在公路边狭窄的山凹里,清一色的平房,且外墙给人以强烈冲击的土黄色,与山体几乎没有什么区别。看不到什么路边店,也很少行人,除了对面不时窜出来一队队挂着晋字牌照、发出沉重喘息的重型卡车,这种单调而压抑的氛围会让你迷失方向。
我忽然醒悟,这样坑洼不平、令人昏昏欲睡的公路,或许正建立在历史上若干类似的太行八陉上。而现在所处的位置,就在井陉,即太行八陉居中的井陉附近。我看过一部叫《太行八陉》的纪录片,那些宽仅一两米,被乱石荆棘、壁垒险关重重包围的小道,常人踏足已是不易,稍不留意脚底便是万丈深渊,更何况还要走千军万马,还要争战场雌雄。脚下的这条公路,在技术条件极为落后的古代,肯定是山高路长,千阻万隔,徒步固然不行,但车马也难说顺畅。当李白、白居易们纷纷发出“五月相呼度太行,摧轮不道羊肠苦”“天冷日不光,太行峰苍茫”之类的慨叹时,他们不会料到,有朝一日,强有力的人类意志会踏平碎石沙砾,刺穿悬崖峭壁,将天堑变成通途。
诞生这一切的,自然是那些大山深处的拓荒者。来的这几天,接触到一些河北老乡,不知道是不是山里日照强烈的原因,他们的皮肤多是晒成古铜色,讲着不太听得懂的方言,乍看上去有些凶,而接触之后,其实挺和气,卖的东西也很便宜。我想,这种“凶”大概出于山里人本能的防衛心理,面对封闭的大山和贫瘠的土壤,唯有保持一种狠劲,才能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
植被变得丰茂起来,一座秀丽的山峰出现在前方,我们的目的地到了。
五
原来那叫天桂山,地处河北山西交界。白毛女洞,是山上的一个山洞。阳光不知什么时候变得很好,一行人兴致颇高,纷纷嚷着要上山。
坐上缆车,很快来到半山腰。接着是一条长长的栈道。山上林木蓊郁,清幽少人,颇有桃花源之感。山上有好几个道观,不少地方以灵官、真武、玉皇等命名,它还有一个更响亮的称号——北武当。其实整座山是一个很大的风景区,只是开发尚未成熟。
我们不是来看那些道观山庙的,只匆匆而过。走过几处门楼台阁,在一个平台处,向导对我们说,上面就是白毛女洞,不远,顺着台阶爬就是了。
不想台阶很长,爬了半天才到。白毛女洞不大,没有深不见底的幽暗洞穴,更没有想象中的毒蛇猛兽,干干的没有水,洞口立着几个塑像,旁边有一块牌子,上书“此洞民间原称三眼洞,因拍摄电影《白毛女》而得名”,除此之外,再无一物。
不免有些失望。出洞下山,来到一个突出山腰的亭子,这才发现,这是一处上佳的风景点。
视野极其开阔。山下,是一片很大很宽的谷地,对面,山峰几乎一撮儿高,密密地团在一起,排成了一堵厚墙,那墙是如此之厚,自披着绿衣的山顶缓缓下落,突然垂直而降,裸露出寸草不生的山体,往下形成一片绿色山坡,再出现一道垂直的山脊,如此反复两三遍,方到达山脚下,就像几级巨大的台阶。时近中午,东方的日光俯照着这片雄伟的山谷,眼里一片迷蒙,胸中不由激荡着从未有过的一种豪气。是的,这正是太行山,是我心中代表太行山的最佳所在。
眼前的景色消失了,山下的建筑消失了,耳边慢慢响起一首歌:
“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所有的抗战歌曲中,我特别喜欢《在太行山上》。它那低沉徐缓、悲壮有力的旋律,象征着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而挺起这道脊梁的,正是被称为“天下之脊”的太行山。可以说,我这一路思索寻觅,终于找到一个可以倾听这首歌的地方了。
这就是太行山。千山万壑,铜壁铁墙,炮火硝烟击不穿它,干旱贫穷也压不垮它。亿万年来,它一直屹立在这里,撑起了半个中国的屋顶,任凭风雨如晦,沧海桑田,历挫弥坚,始终延续着汉民族的生命血脉和精神脊梁。
这就是太行山。是狼牙山五壮士壮烈跳崖的太行山,是左权将军以身殉国的太行山,是平型关大捷的太行山,是击毙所谓“名将之花”阿部规秀的太行山,是写下无数个黄土岭战斗,演绎一部百团大战,发出中华民族最强呐喊的太行山。
这就是太行山。上古时代,我们就留下了愚公移山的传说。在新中国,林县人民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硬是凭铁阡箩筐,肩担手扛,在坚硬如铁的石壁上凿出了一条总长达1500公里的红旗渠,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我反复琢磨,想给心里的太行精神描绘一个词。太行如脊,本来就是天下之脊,不说也罢。太行如壁,像一道历史无法跨越的铜墙铁壁,很直观,也符合太行山的地貌特征,但语义似乎单调了些。太行如盘,像磨盘一样,象征中华民族,特别是北方人民纯朴耐劳的气质,有些意思,不过有个词可能更为贴切。
太行如磐。太行山本身坚如磐石,有着壁立千仞的胸怀和坚不可催的刚韧,但更加可敬的是太行人民。千百年来,他们坚忍、执着,一直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他们用汗水和泪珠浇灌,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用自由和灵魂敲打的这座石山,发出最美妙动听的音乐,声音浑厚而清越,久久回荡在整个宇宙之中。
如果站上更高的山,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年来,太行山已变得越来越绿了,我相信,随着一个伟大光荣的党走上了新的起点,随着改天换日的梦想一天天变成现实,随着南水北调等工程紧锣密鼓地进行,这块坚硬的磐石之上,必将开出繁茂的花朵,缤纷闪耀在世界的东方。
汽车沿着一条不宽的高速公路往山里驶去,前方,是西柏坡。
老实说,除了对革命圣地的景仰,瞻拜伟人们的丰功伟绩,我更兴趣的是它身后的这座大山。因为,将西柏坡紧紧包裹的那座大山,有着一个无人不晓的名字——太行。但见山势并不高大,也不葱茏,各种破碎光秃的山丘蜿蜒起伏,山间夹或有一些田地工厂,更多的还是裸露的荒地,穿插着高低不同的沟壑。由于缺水,看上去有些像黄土高原,矮下去的日头给远处渐渐高耸的山峰罩上了一层铅灰,将背影落在这片旷原上,萧瑟中带有几分威严。
这场景,与在林州见到的太行山截然不同。我坐了大半天火车,再换乘汽车,在太阳落山时终于来到这里,为的正是寻一个最恰当的位置,或是找一把最适合的钥匙,打开这座大山的锁孔。
太行山是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岭,东面是华北平原,西面是黄土高原,号称“八百里太行”。太行山的地位也甚为显赫,某种程度上,最能代表华北,乃至整个北方的大山。
这不奇怪。太行山的周围是山西、河北、河南等省,而这几个省,自古就是汉民族的文明重心,尧舜禹三代兴起于山西河东,商王朝的统治中心在晋南豫西,而河北则代表着古代最为丰饶广袤的冀州,从高原到平陆的长驱直进,从关隘到河川的攻防变转,太多的历史风云,都围绕着那座宏伟的山脉展开。
最有名的当数太行八陉。陉,山脉中断的地方,所谓太行八陉,指穿越太行山脉的八条狭窄通道,即軹关陉、太行陉、白陉、滏口陉、井陉、飞狐陉、蒲阴陉、军都陉。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战争,如长平之战、土木堡之战等,皆与太行八陉有关。
太行山当然远不止这八条通道。漳河、滹沱河、桑干河等海河流域的各大水系顺流而下,必然穿经太行山脉,更有若干鲜为人知的小隘口、小山凹,但总的来说,近代以前,太行八陉,包括整个太行山的故事似乎不那么广为人知,更多时候,人们只知道天下乱得很,一乱必然要打仗,整个北中国遭受劫难。
太行山就像一本大书的书脊,翻过去,是一页页眼花缭乱的故事,而那根承载整部历史的中轴,人们却视而不见。
事实上,太行山一直连系着北中国的中枢神经,唯其如此,它不会有个更尊崇的称谓,天下之脊。
上党,今为长治,秦时置上党郡,系三十六郡之一。汉末刘熙《释名》:“党,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党也。”所谓上党,就是高处的、上面的地方,取“居太行山之巅,地形最高与天为党也”之意。上党所在的长治盆地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更由于太行山在整个北中国的战略地位,久而久之,就由“上党为天下之脊”流传为“太行为天下之脊”了。
二
现在,我沿着这根天下之脊,想努力探寻出更多的东西来。
回到来时的路上。高铁一路向北疾行,过了安阳,前方就是燕赵大地。“河北是我喜欢的一个省”,想起周立波在《娘子关前》说过的一句话。不得不说,年少的记忆会深刻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周立波那篇文章的内容大部分忘记了,但这句话印象极深,我对河北也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喜欢它那骨子里苍凉雄健的气质。
眼前是一望无垠的华北平原。和周立波不同,我并不是第一次踏上河北的土地。此前几次去北京,去秦皇岛,走的是京沪高铁,而现在走的是京广高铁。地势同样坦荡如砥,不同的是,西边一条山脉始终与铁路相偎相依,不算太高,起伏也不大,却随着火车一路向前。
我明白了,那正是太行山。但没料到,太行山会离得如此之近。令我意外的,还有那些在地图上念过无数遍名字的河流。车过郑州的时候,满怀期待地想再看一看黄河,不知是不是车速太快,还没开头就煞了尾,水又窄又浅,大片的沙滩裸露。接下来是漳河。这条红旗渠的母亲河,这条在历史上威名赫赫、因西门豹治邺而流芳千古的河流,在百度地图上显示为一条又宽又大的水道,可当我目不转睛地盯着窗外,什么也没有看见,列车已驶离了手机屏幕上的那个点。
我开始认识到一个客观事实:这里是烈日炙烤下的华北大地,是太行山下的坦荡北方。这里没有林壑幽深的秀美,没有泉涧飞瀑的浪漫,有的只是相对单调的景观,有的只是干旱缺水的窘迫。不过,我固执地以为,或许这才是我想见到的真正的太行山,尽管它是那么的不完美。
许多年来,太行山在我心中定格着近乎刻板的形象。它排开了一片光秃齐平的山峰,植被很少,大块的岩石裸露,实在称不上漂亮。但是,层叠连绵的山势,使它如一堵望不断的高墙,令人难以攀越,那种瘦硬如铁、苍黄如铜的气质,在时光里留下独一无二的味道,尤其当一个民族在抵抗外侮中站起,它那浸渗着炮火硝烟,吹奏着战斗号角的高大身影,更是任何山川无法替代的。
不消说,将太行山推向历史高潮的,是一部可歌可泣的抗日战争。同样,经由现代战争洗礼的太行山,又把一部山的传奇推向了新的高度。
三
我在西柏坡待了不到两天。聆听专家讲课,参观西柏坡纪念馆,瞻仰毛泽东、周恩来等伟人们战斗生活留下的旧居。两天当中,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又将如何走下去,这个巨大的命题一直在审视着我、拷问着我。
我住的地方毗邻水库,风景甚佳。但是,离开了水的滋润,感觉就没有那么美好。按理说,西柏坡紧挨滹沱河,可是,我看到的滹沱河虽然不至断流,可水量也谈不上丰沛,除了蓄有一个不小的水库外,大部分河道的水很浅,有的甚至是涓涓细流。不过,这已足够让我欣喜了,每当沿着山间公路穿行,看到滹沱河缓缓流淌,心中就泛起难以抑制的激动,河在流,说明那条传递着中国精神的血脉就没有断,还在流。
只有在这个时候,才会觉得苍白的说教多么无力多余。想起孙犁的《白洋淀记事》,其中有篇《山地回忆》就讲阜平,也就是西柏坡一带的事,但印象已经模糊,于是找来一读。孙犁的语言极为朴素,可读着读着却被其中的情境吸引,那些土得掉渣、闪烁着“阜平蓝”“山地蓝”光辉的语言,只能属于那个特定的时代,那些真实而不带任何虚饰的表达,是一个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作家怎么编也编不出来的。 时光如同凝滞一般,我完全想象得出,孙犁在70年前写下的那篇文章,在眼前如昨日重现。一条冰冷的小河,我在上游洗脸,却不小心惹恼了下游洗菜的姑娘,因误会引发一段朴素的革命情谊,然后,没有期待的奇峰突兀或高潮迭起,生活复归平静,如同身边的流水一样,平淡,真实,自然,隽永。
的确,没有实地来过河北老区的人,是不会有这样的感触的。时光虽已进入21世纪,可生存的基本条件并没有改变多少。还是那样的石头圪垯,天旱水少,如果不是一条条公路凿向了大山深处,不是许多原本光秃的山丘种上了绿树,披上了绿装,不是一幅幅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红标语,你很难体会到生活原本是多么的艰辛不易。假若没有那场伟大的中国革命,没有数十年来持续的投入建设,这种脆弱的生态环境并不会有多少改变。
四
最后一天,参观白毛女洞,向大山的更深处进发。
汽车朝西一路颠簸,那是山西方向。我不知道白毛女洞具体在什么位置,但带着一种兴奋,因为越向西,就代表越接近真正的太行山。
山路曲曲弯弯,慢慢变得不好走起来。柏油路消失了,代之以坑洼不平的水泥路,各种品牌的重型卡车排成长队,有的从对面驶过来,有的被我们一辆辆超过去。山势也越来越高,一条滹沱河变得越来越细,拐过一道弯后,终于消失不见。
眼前的风景显然又不同于西柏坡了。这里更原始、更粗犷,山也更加野性,呈各种奇特形状叠加在一起。自然平地也更少,路过的村庄都挤在公路边狭窄的山凹里,清一色的平房,且外墙给人以强烈冲击的土黄色,与山体几乎没有什么区别。看不到什么路边店,也很少行人,除了对面不时窜出来一队队挂着晋字牌照、发出沉重喘息的重型卡车,这种单调而压抑的氛围会让你迷失方向。
我忽然醒悟,这样坑洼不平、令人昏昏欲睡的公路,或许正建立在历史上若干类似的太行八陉上。而现在所处的位置,就在井陉,即太行八陉居中的井陉附近。我看过一部叫《太行八陉》的纪录片,那些宽仅一两米,被乱石荆棘、壁垒险关重重包围的小道,常人踏足已是不易,稍不留意脚底便是万丈深渊,更何况还要走千军万马,还要争战场雌雄。脚下的这条公路,在技术条件极为落后的古代,肯定是山高路长,千阻万隔,徒步固然不行,但车马也难说顺畅。当李白、白居易们纷纷发出“五月相呼度太行,摧轮不道羊肠苦”“天冷日不光,太行峰苍茫”之类的慨叹时,他们不会料到,有朝一日,强有力的人类意志会踏平碎石沙砾,刺穿悬崖峭壁,将天堑变成通途。
诞生这一切的,自然是那些大山深处的拓荒者。来的这几天,接触到一些河北老乡,不知道是不是山里日照强烈的原因,他们的皮肤多是晒成古铜色,讲着不太听得懂的方言,乍看上去有些凶,而接触之后,其实挺和气,卖的东西也很便宜。我想,这种“凶”大概出于山里人本能的防衛心理,面对封闭的大山和贫瘠的土壤,唯有保持一种狠劲,才能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
植被变得丰茂起来,一座秀丽的山峰出现在前方,我们的目的地到了。
五
原来那叫天桂山,地处河北山西交界。白毛女洞,是山上的一个山洞。阳光不知什么时候变得很好,一行人兴致颇高,纷纷嚷着要上山。
坐上缆车,很快来到半山腰。接着是一条长长的栈道。山上林木蓊郁,清幽少人,颇有桃花源之感。山上有好几个道观,不少地方以灵官、真武、玉皇等命名,它还有一个更响亮的称号——北武当。其实整座山是一个很大的风景区,只是开发尚未成熟。
我们不是来看那些道观山庙的,只匆匆而过。走过几处门楼台阁,在一个平台处,向导对我们说,上面就是白毛女洞,不远,顺着台阶爬就是了。
不想台阶很长,爬了半天才到。白毛女洞不大,没有深不见底的幽暗洞穴,更没有想象中的毒蛇猛兽,干干的没有水,洞口立着几个塑像,旁边有一块牌子,上书“此洞民间原称三眼洞,因拍摄电影《白毛女》而得名”,除此之外,再无一物。
不免有些失望。出洞下山,来到一个突出山腰的亭子,这才发现,这是一处上佳的风景点。
视野极其开阔。山下,是一片很大很宽的谷地,对面,山峰几乎一撮儿高,密密地团在一起,排成了一堵厚墙,那墙是如此之厚,自披着绿衣的山顶缓缓下落,突然垂直而降,裸露出寸草不生的山体,往下形成一片绿色山坡,再出现一道垂直的山脊,如此反复两三遍,方到达山脚下,就像几级巨大的台阶。时近中午,东方的日光俯照着这片雄伟的山谷,眼里一片迷蒙,胸中不由激荡着从未有过的一种豪气。是的,这正是太行山,是我心中代表太行山的最佳所在。
眼前的景色消失了,山下的建筑消失了,耳边慢慢响起一首歌:
“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所有的抗战歌曲中,我特别喜欢《在太行山上》。它那低沉徐缓、悲壮有力的旋律,象征着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而挺起这道脊梁的,正是被称为“天下之脊”的太行山。可以说,我这一路思索寻觅,终于找到一个可以倾听这首歌的地方了。
这就是太行山。千山万壑,铜壁铁墙,炮火硝烟击不穿它,干旱贫穷也压不垮它。亿万年来,它一直屹立在这里,撑起了半个中国的屋顶,任凭风雨如晦,沧海桑田,历挫弥坚,始终延续着汉民族的生命血脉和精神脊梁。
这就是太行山。是狼牙山五壮士壮烈跳崖的太行山,是左权将军以身殉国的太行山,是平型关大捷的太行山,是击毙所谓“名将之花”阿部规秀的太行山,是写下无数个黄土岭战斗,演绎一部百团大战,发出中华民族最强呐喊的太行山。
这就是太行山。上古时代,我们就留下了愚公移山的传说。在新中国,林县人民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硬是凭铁阡箩筐,肩担手扛,在坚硬如铁的石壁上凿出了一条总长达1500公里的红旗渠,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我反复琢磨,想给心里的太行精神描绘一个词。太行如脊,本来就是天下之脊,不说也罢。太行如壁,像一道历史无法跨越的铜墙铁壁,很直观,也符合太行山的地貌特征,但语义似乎单调了些。太行如盘,像磨盘一样,象征中华民族,特别是北方人民纯朴耐劳的气质,有些意思,不过有个词可能更为贴切。
太行如磐。太行山本身坚如磐石,有着壁立千仞的胸怀和坚不可催的刚韧,但更加可敬的是太行人民。千百年来,他们坚忍、执着,一直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他们用汗水和泪珠浇灌,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用自由和灵魂敲打的这座石山,发出最美妙动听的音乐,声音浑厚而清越,久久回荡在整个宇宙之中。
如果站上更高的山,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年来,太行山已变得越来越绿了,我相信,随着一个伟大光荣的党走上了新的起点,随着改天换日的梦想一天天变成现实,随着南水北调等工程紧锣密鼓地进行,这块坚硬的磐石之上,必将开出繁茂的花朵,缤纷闪耀在世界的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