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气候变化研究结果的总结报告

来源 :科学导报·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bin0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球气候变化与CO2排放多少没有任何关系,气候变化客观规律是越来越冷,之所以有应对气候变化这个东西,是西方国家为了遏制中国经济发展而人为编造出来的谎言,与科学、气候变化没有任何关系。
  关键词:CO2、经济侵略、尊重科学
  1.对气候变化的主要研究结论
  1.1太阳光和经地表反射太阳光均没有热量
  地球上人看不到经地球表面反射的太阳光,但是能够看到月光(月光是经月球表面反射的太阳光长波辐射),月光与地球表面的反射的太阳光的性质完全相同,太阳星球和月球距离地球分别为1.5亿km和38万km,在此距离范围内,除地球大气层(厚度2000~3000km)外均为真空带,因为,热量必须有物质的作为载体才能存在,真空中没有物质,因此,真空是隔热的(如保温杯,只有毫米级的真空层就能阻隔热量的传递),由此说明,无论是太阳的直射光或经地表反射的太阳光均没有热量。但阳光或经地面反射的太阳光都能够穿越真空。
  1.2CO2等微量气体是温室气体,纯属虚构
  地球大气层中所有的物质都有吸收热量的功能,而不是只有CO2等微量气体吸收才有吸热功能,但是必须有热源才能吸收到热量,如空调制热,空调就是热源,只有环境空气中所有的物质都能吸收到相同的热量,并成为热量的载体,才能表现出温度的上升,而不是CO2等微量气体吸收了热量就能使环境温度上升了。为什么,因为,1升水的质量是1000克,只有在1升水中加入10克100℃的热水,1升水的温度才能上升1℃,即10克×100℃÷(990+10)克=1℃(已经通过实验得到了证实)。也就是说,1升水中所注入的10克100℃热水中的热量必须将其分配给其他990克物质利用,1升水的温度才能上升1℃。同样,1m3环境空气质量为1293克,CO2在1m3环境空气中所占的份额仅有0.8克,环境空气质量是CO2质量的1616倍,如果说只有CO2从地面反射的太阳光中获取热量,必须将其获得的热量分配给其他物质利用,按CO2温室效应100%计,当环境温度升高10℃时,CO2就需要持续的获得16160℃的热量温度,并将其获得的热量分配给其他1292.2克物质利用,才能使环境温度升高10℃。也就是说,0.8克CO2获得了热量≠1293克环境空气质量都获得了热量,只有环境空气中1293克物质都获得来相同的热量温度,并成为热量的载体,在环境空气中才能表现出温度的存在。
  因此,第一、上述研究表明,阳光和经地表反射的太阳光均没有热量,地球上任何物质(含CO2等微量气体)都不可能从直射或反射的阳光中吸收到热量,所谓CO2等微量气体从地表反射的太阳光中“吸收热量”属于基本概念性错误,第二、CO2吸收不到热量又怎么能够将热量分配给其他物质利用,第三,如果说CO2能够从地表的反射的太阳光中吸收到热量,并成为温室气体,就等于说有1616人到餐厅就餐,餐厅老板仅递给所有就餐者1只空饭盒,然后说这就是你们所有人的餐饭,第四,热不属于物质,但他有附着性,热对物质的附着没有选择性,无论何种物质都能够附着热,物质附着热或吸收热后,才能表现出热量的存在,如真空没有物质,也就没有热量的存在,第五、水有三态,液态、气态和固态,而氮气和氧气也有三态,水无论在哪个状态都能吸收热量,在大气层中氮气和氧气与水蒸汽一样均属于气态物质,必然能够吸收热量,并成为热量的载体,因此,氮气和氧气才是保持环境温度存在主要温室气体。所谓CO2吸收了地表的反射太阳光长波辐射,使气候变暖以及CO2等微量气体就是温室气体,纯属虚构。
  1.3阳光产生热量的基本原理
  阳光之所以能够给地球表面带来热量,是太阳星球强大的热能能量转换为太阳光的动能能量,当太阳光进入地球大气层后,再由陽光的动能能量通过与大气层中和地表上的物质碰撞和摩擦产生热量,即由阳光动能能量转化为热量,碰撞和摩擦只有物理过程,没有化学过程,与何种物质无关,在一定的光波波长范围内[因为,光波波长越短产生的热量越多(如:大气层上界的太阳光光谱的99%以上波长在0.15~4.0微米之间,在海拔高度500km处的热层,阳光在热层中产生1000K的高温),光波越长产生的热量越少(如:阳光光谱在近地面的波长在0.2~1000微米之间,在地表所产生的热量温度大约为20℃左右(按月计)),超过一定的光波波长范围就不具备产生热量的能力(如:月光不能给地球上带来热量,说明经地表反射的太阳光长波辐射不具备产生热量的能力)],只要遇到阻拦物就会产生热量,在地球大气层的对流层中的主要物质是氮气和氧气占99%,少量气体,如氩气占0.93%,CO2等微量气体仅占0.07%,所以在环境空气中接受太阳光产生热量以及维持环境温度存在的主要气体氮气和氧气,而不是CO2等微量气体,也就是说,当环境空气温度为20℃时,氮气和氧气、氩气、CO2等微量气体所占的温度份额分别为19.8℃、0.186℃和0.014℃。阳光与大气层中和地表上的物质碰撞和摩擦产生热量,类似于人造卫星返回舱进入大气候后与大气中的物质通过碰撞和摩擦产生1000℃以上的高温热量的原理是相同的(返回舱在与大气中的物质碰撞和摩擦产生高温热量时,同样只有物理过程,没有化学过程),其差别就是阳光与返回舱的质量、速度和接触面大小不同而已(因为,阳光是由光子组成,光子的物理性质是:具有能量,也具有动量,更具有质量)。   1.4地球长期气候变化不受阳光所产生的热量控制
  地球上有两个热源,即地热热源和阳光热源,有两个主要冷源,即南极和北极冰盖。
  1.4.1热源
  (1)地热热源
  地热热量(地热是指地幔中的高温热量,通过地层的热传导作用,散发到地表的热量温度),根据银川平原和蚌埠市浅层地热研究结果,两地地下30米处的恒温层的地热温度分别为14.8℃和17℃,因为,通常情况下恒温层向下,每增加100m地热温度增加3℃,反之地层向上每增加100m损耗地热温度3℃,按此计算,银川平原和蚌埠市地热散发到地表的热量温度分别为14.8℃-(3℃÷100m×30m)=13.9℃和17℃-(3℃÷100m×30m)=16.1℃。而银川市及蚌埠市年平均温度分别为8.6℃和15.5℃,银川市和蚌埠市年平均温度分别比地热散发到地表的温度低5.3℃和0.4℃。根据中央气象局2010年至2018年发布的气候公告(如2011年、2015年和2018年中国年平均温度分别为9.3℃、10.5℃和10.1℃),中国年平均温度约为10℃,按以上两地地热研究结果,假设中国陆地地热散发到地表温度为15℃,中国年平均温度已经比地热散发到地表的温度低5℃左右,也就是说,北极散发的冷空气不但吸收了阳光全年在中国陆地上所产生的热量温度,同时还吸收了地热散发到地表的5℃的热量温度,阳光在中国陆地上所产生的热量对中国年平均温度增加值为0℃,致使中国年平均温度约为10℃。
  (2)阳光热源
  阳光在地球上产生的热量温度约为20℃左右(按月计),例如,蚌埠市7月份不受北极冷空气影响时,日均最高温度为34℃,地热散发到地表的温度为16.1℃,即34℃-16.1℃=17.9℃,蚌埠市7月份来自阳光所产生的热量对环境温度的增加值仅为17.9℃或理解为16.1℃+17.9℃=34℃(地热与阳光产生热量的叠加效应,类似空调制热温度的升高,如当室内温度为20℃时,空调制热温度是在室内温度20℃的基础上开始升温的,环境温度的升高也是在地热温度的基础上开始升温的),1月份由于受到北极冷空气的影响,蚌埠市日均最高温度为7℃,来自北极的冷空气不但吸收了阳光1月份全月所产生的热量温度,同时也吸收了地热散发到地表9.1℃的热量温度,致使蚌埠市1月份日均最高温度为7℃。
  1.4.2冷源
  南极和北极冰盖是地球上主要冷源,另外,高原冰川和孤立的雪山也是冷源。
  1.4.2.1冷源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两极冰盖所散发的冷空是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影响的主要冷源,而高原冰川和孤立的雪山所散发的冷空气仅对局部气候变化产生影响。地球上所出现的5个气候带以及温带区域四季分明的气候,都是两极冰盖所散发的冷空气影响程度强弱不同引起,当南极或北极进入极昼状态时,由于冰盖的融化、面积会逐渐减小,所散发的冷空气就会逐渐减弱,温带区域就由冬季转为春季,然后进入夏季,当两极区域进入极夜状态时,由于冰盖地冻结面积逐渐增大,所散发的冷空气就会逐渐增强,温带区域就由夏季转为秋季,然后进入冬季,地球上全球性的寒带、亚寒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5个气候带以及温带区域四季分明的气候,都是两极冰盖引起的。热带是两极冰盖所散发的冷空影响影响很弱区域,例如,中国的海南省属于热带,就是北极冷空气影响很弱的区域。
  1.4.2.2冷源形成的原因
  地球上的冷源包括陆地冰川和海洋冰盖两部分组成,陆地冰川是地热散发不到地表的区域,即长年被冰川所覆盖的区域,海洋冰蓋是受陆地冰川所散发的冷空气影响的区域,如北冰洋的冰盖就是受北极陆地冰川所散发的冷空气的影响形成的。
  (1)阳光所产生的热量对地壳的厚薄有直接影响,如格陵兰岛有181.3万km2长年被大陆冰川所覆盖,银川平原并没有被冰川所覆盖,就是阳光产生热量的作用,因为格陵兰岛每年有半年时间没有阳光产生热量的补充,而银川平原一年四季都有阳光所产生热量的补充,由此导致格陵兰岛绝大部分区域地壳厚度大于银川平原的地壳厚度,使得格陵兰岛绝大部分区域地壳厚度达到地热散发不到地表的程度,由此使得格陵兰岛绝大部分区域长年被冰雪所覆盖,而银川平原地壳厚度还没有达到地热散发不到地表的程度,地热散发到地表的温度约为13.9℃,所以银川平原没有出现长年被冰雪所覆盖的状态,在冬季北极强冷空气的影响下,短时间内地表有结冰,当春夏秋季节冷空气影响减弱以后,在阳光所产生的热量温度和地热温度的共同作用下,地表结冰就会出现全面融化。也就是说,凡是地热能够散发到地表的区域都不会出现长年被冰雪所覆盖。
  (2)风速的大小对地壳的厚薄影响,如高原和高山的风速大于低海拔地区风速,使得高原或高山地热的散热速度快于低海拔地区,导致高原或高山的地壳厚度大于低海拔地区的地壳厚度,当高原和高山区域地壳厚度达到地热散发不到地表时,在高原和高山就会形成长年不融化的冰川,如青藏高原长年被冰川覆盖的区域。
  通过以上热源和冷源分析,(1)地热是保持地表环境温度存在的主要热源,(2)地球长期气候变化只受地热和两极冰盖散发的冷空气温度控制,不受太阳光所产生的热量控制。
  1.5环境温度的构成
  夏季不受冷空气影响时,气象站百叶箱中的环境温度=A+B+C 三部分构成,春秋冬季节:气象站百叶箱中的环境温度=A+B+C-D四部分构成,式中:A-阳光在环境空气中产生的热量温度,B-阳光在地表产生热量后被环境空气吸收的热量温度,C-地热散发到地表后被环境空气吸收的热量温度,D-两极冰盖散发的冷空气温度,实际上环境温度主要是由B+C-D三部分组成,而A甚至可忽略不计(因为,阳光产生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密切相关,物质的密度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密度越小产生的热量越少,如夏日里,草坪温度为32℃时,水泥地面温度可达到57℃,这就是两种物质的密度不同所产生的温度差,与地表土壤密度相比较,环境空气密度可忽略不计),因此,环境温度主要是由氮气和氧气吸收了B+C-D三部分构成的,而不是CO2等微量气体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光构成的。如中国年平均温度=A+B+C-D=0℃+0℃+15℃-5℃=10℃。广州市年平均温度为21.8℃,假设广州市地热散发到地表的温度与蚌埠市相同为16.1℃,广州市的年平均温度=(A+B)+C-D=(0℃+5.7℃)+16.1℃-0℃=21.8℃。   1.6地热是维持地球生命和液态水存在的主要热源
  地球上之所以有生命和液态水的存在,主要是地热能够散发到地球的表面,如果地热散发不到地球的表面,就不会有生物和液态水的存在,例如,(1)格陵兰岛全岛面积为216.6万km2,其中181.3万km2长年被大陆冰川(或称冰盖)的所覆盖,被冰川或冰盖所覆盖的区域,就是地热散发不到地表的区域,因此,没有液态水和生物的存在,(2)人们冬季设置的蔬菜塑料薄膜大棚,主要热源来自地热,是塑料薄膜阻挡了地热的散发,白天阳光在大棚内所产生的热量,被塑料薄膜大棚阻隔,形成热量的聚集,使大棚内温度升高,夜晚没有阳光所产生热量的补充,主要是地热热量在塑料薄膜大棚内聚集,并保持一定温度存在,如果没有地热热量,冬季蔬菜塑料薄膜大棚夜间就不可能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液态水的存在,因此,没有地热,地球上就没有生物和液态水的存在。
  1.7地球上水的来源
  因为地球大气层含有氢物质,所以地球上的水来源大气层中的氢,(1)在地球表面被地幔覆盖时,即火球阶段,通过氢的燃烧与氧结合形成初始水,氢燃烧的其化学反应式为:2H2+O2=燃烧= 2H2O。(2)雷电就是甲烷在空中爆炸形成的,雷阵雨就是甲烷爆炸后所产生的水。因此,地球上的水量是变量而不是衡量,地球上的水量一直在持续的增加。甲烷燃烧的化学反应式为CH4+2O2=燃烧=CO2+2H2O(爆炸实质上是瞬间燃烧,释放热量)。因此,甲烷不是温室气体,而是地球上的重要水源。
  1.8地球气候变化客观规律是越来越冷
  我们知道热量的散发就意味着冷却,如钢水可冷却成为钢锭,就是通过钢水中的热量散发完成的,地球地壳的形成与钢水冷却成钢锭的原理是相同的,地壳也是通过地幔中热量的散发形成的。研究认为,地球是从太阳分出来的[其一,地球绕太阳公转与人造卫星围绕地球旋转的运行轨迹是相同的,只有地球从太阳星球分离出来,地球才能围绕太阳进行公转,地球公转的动力,来源于太阳球强大的热力,当地球被强大的热力推出太阳星球时,强大的热力就转变为强大的顶托力(类似卫星发射的火箭推力),地球被顶托离开太阳星球后,强大的顶托力就转变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推力,地球绕太阳公转与人造卫星绕地球旋转的基本原理是相同,都是星球地心引力将其俘获的作用结果,由此使得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自转力来源太阳星球的自转力,太阳星球将自身的自转力传递给了地球,并由此形成地球的自转力,其二、只有地球从太阳分离出来,地球初始状态才能被地幔所覆盖,通过约46亿年环境空气不间断的对地热的散发,才能形成现在的地壳厚度,地壳下方才有地幔和地核的高温热量存在],地球地表初始状态就像钢水一样,全部被地幔所覆盖,没有地壳,地表温度在1000℃以上,地球初始状态只有地幔和地核2层结构,通过环境空气连续不断的散发热量地幔中的热量,才形成初始地壳,初始地壳形成之后,地球由地幔和地核2层结构转变为地壳、地幔和地核3层结构,环境空气再通过约40多亿年连续不断的散发初始地壳下方的地幔中的热量,将地幔冷却成现在地壳厚度为0-33km(0 km地壳厚度是活火山口)。目前和未来环境空气、水循环和两极冰盖所散发的冷空气仍然在持续的散发地热散发到地表的热量温度,地幔中热量的散发,就意味着地幔会被冷却形成新的地壳,地壳会持续的增厚,由于地层的吸热作用,地幔中散发到地表的热量温度就会随着地壳的增厚而降低,环境温度同样会随着地热散发到地表的温度的降低而逐渐降低,环境温度的降低就预示着两极冰盖的厚度和面积逐渐的增大,两极冰盖面积和冰盖厚度的增大,所散发的冷空的强度就会逐渐增强,两极冰盖所散发的冷空逐渐增强,其冷空气的影响面积就会逐渐扩大,冷空气的影响面积的扩大,就意味着寒带将逐渐向亚寒带延伸,亚寒带将逐渐向温带延伸,温带将逐渐向亚热带延伸,亚热带将会逐渐向热带延伸,热带将会逐渐消失(因为,地球上原本没有寒带、亚寒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之分的气候带,全部为热带气候,当两极地区部分陆地地热散发不到地表时,两极地区才出现部分区域结冰,两极地区出现结冰以后,一开始极夜所结的冰,到了极昼就全部融化了,由此在两极地区出现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气候,也就是说,地球上春夏秋冬是从两极地区开始形成的,随着两极冰盖面积和冰盖厚度的不断增大,使得两极地区所散发得冷空气的影响强度和影响面积的不断增大,才在地球上出现寒带、亚寒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5个气候带,并导致目前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气候远离两极区域)。当地壳厚度达到地幔中的热量散发不到地壳表面时[如现在的两极陆地、青藏高原和地理纬度为南纬3°的非洲乞力马扎罗雪山等长年被冰川覆盖的区域,就是地热散发不到地表的区域],地壳表面就会全部被冰雪所覆盖,并由此毁灭地球表面上的所有生物,因此,地球上气候变化的客观规律是越来越冷。
  1.9环境温度与CO2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年或100年的环境平均温度都是在日平均环境温度的基础上汇集形成的,如果说只有CO2是温室气体,那么CO2首先就要控制日均环境温度,才能控制年平均或100年的环境平均温度,在1年之中CO2在大气层的浓度几乎保持不变,但环境溫度的变化却非常显著,如漠河市1月份和7月份度日均最低和最高温度分别是-36℃和26℃,温差为62℃,如果只有CO2是温室气体,环境温度应该随着CO2浓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通过漠河市1月和7月的日均最低和最高环境温度分析,日均环境温度变化与CO2在大气层的浓度之间没有任何相关性,说明CO2等微量气体不是温室气体,氮气和氧气才是主要温室气体。   1.10人类控制不了气候变化
  地球初始状态地表温度在1000℃以上,也可以说是地热温度在1000℃以上,现在地球平均温度只有15℃,根据中国两地地热研究结果,估计全球地热散发到地表的热量温度约为15℃左右(为什么地幔中1000℃以上高温,散发到地表的温度大约只有15℃,这是地层在热传导过程中,地层对地热吸收损耗的作用结果,例如,地球上长年被冰雪的陆地区域,就是地热在热传导过程中全部被地层吸收损耗了,没有地热热量能够散发到地表的区域),预测阳光现在地球上所产生的热量温度与地球初始状态在地球上所产生的热量温度,是相同的,没有发生变化,均为20℃左右(按月计),而地热散发到地表的热量温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即地球初始状态地热温度在1000℃以上,降低到现地热散发到地表温度大约为15℃左右。因此,人类控制不了气候变化。
  2.应对气候变化的由来
  2.1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1987年10月25日赵紫阳的报告中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规划”,规划到本世纪中叶,中国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在规划提出1年后,1988年11月联合国就成立了IPCC组织,由此开始了应对气候变化32年征程,其目的非常明确,就是遏制中国的经济发展。为什么这样说,今天我们知道,在中美贸易谈判中,美国政府提出了很多条件,其中有一条,就是要求中国政府取消《中国制造2025》规划,因为《中国制造2025》规划实现以后会增加市场的竞争力,所以要美国竭尽全力的进行阻止。
  2.2是香港回归,香港是中国租借给英国的,理应到期归还,但是在香港回归问题英国政府很不情愿,先是提出三个不平等条约中的主权要求,被中国政府拒绝后,又提出用主权换管理权的要求,同样遭到中国政府断然拒绝,因此,在香港回归问题上,英国政府存在怨气,当得知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时,由英国政府牵头联合部分西方国家,人为编造了排放CO2使全球变暖的这个东西。
  2.3因为,中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煤炭是中国的主要能源,随着中国要发展经济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要使用大量的煤炭,使用煤炭必然排放大量的CO2,控制CO2的排放,就能控制中國的能源消费,控制能源消费,就能控制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互联网《能源消耗》的定义:“能源消耗按人平均的占有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人均能耗越多,国民生产总值就越大,社会也就越富裕”)。根据互联网信息,1987年全球煤炭产量约为46亿吨,其中中国煤炭产量约为9.6亿吨,到了2017年,全世界的煤炭产量约为75亿吨,其中中国煤炭产量约为38亿吨,在30年中全世界煤炭产量除中国外基本上没有增长,而中国的煤炭的产量增加了近3倍。
  3.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所付出的代价
  3.1到2030年中国所付出的代价
  根据2018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 第三次国家信息通报》,“中国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总资金需求,综合来看,2016-2030年这15年间,中国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总资金需求 规模将达约56万亿元,平均每年约 3.7万亿元,相当于2016年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3%”。年均应对气候变化资金需求呈现加速增长态势。
  2017年第24期《气候战略研究简报》,关于《我国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的现状评估和发展建议》中指出:“CCUS示范项目的成本相对较高。据统计,目前CCUS示范工程投资额都在数亿元人民币的规模,引入碳捕集后每吨CO2将额外增加140—600元的运行成本。如华能集团上海石洞口捕集示范项目的发电成本就从大约每千瓦时0.26元提高到0.5元”。
  生态环境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2019 年度报告》(2019年11月),“在技术应用推广方面,截至 2019 年 8 月已建成了数十个 CCUS 示范项目”。
  3.2 2030年以后需要付出的代价
  (1)2015年12月17中国日报比约恩·隆伯格《丹麦专家:《巴黎协定》或是史上代价最昂贵协议》,文章指出:“用最优秀的个人与集体同行评审经济模型来计算,《巴黎协定》的总成本——从GDP低速增长到GDP高速增长—从2030年起,每年将达到1万亿~2万亿美元”。
  (2)来自互联网2011年9月《邹骥:描绘低碳技术路线图》中,邹骥为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除此,还得考虑增量成本,控排情景下的增量成本大概是到2050年5000多亿美元。减排情景的增量成本更高,到2050年将近16000亿美元,是非常昂贵的代价。邹骥说:“它告诉我们一个信息,成本可能是巨大的”。
  4.结论
  1840年英国政府为了在华获得利益,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和战争赔款,而时隔148年的1988年同样是英国政府挑起了“气候变化”,虽然形式和内容不同,但其本质是相同,都是为了在华获得更大利益。所谓应对气候变化实质上是由英国政府牵头联合部分西方国家对中国发起的没有硝烟的经济侵略战争,其手段就是以减排CO2为名,无端损耗中国的巨额财富,在政治上对中国政府施以强大的压力,再以出售减排技术、设备等等手段从中获取巨额利益,从而企图达到持续损耗中国的综合国力、遏制中国经济发展和征服中国的目的。
  2020年7月16日环球时报刊登了胡锡进总编《中国究竟做错了什么?美国非要堵死中国》的文章,看看奥巴马的讲话就一目了然了,2010年奥巴马通过电视镜头向全世界明确宣布:“如果10多亿中国人口也过上与美国和澳大利亚同样的生活,那将是人类的灾难,地球根本承受不了,全世界将陷入非常悲惨的境地。中国人要富裕起来可地球承受不了10多亿中国人享有与美国和澳大利亚同样的生活,哪怕是中国人用自己的资源也不行”。从这个讲话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西方国家是不允许中国人过上与发达国家的相同的生活,这就是挑起“气候变化”和美国“美国非要堵死中国”的真正目的。如果说美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对中国进行施压和围堵是“明枪”,而应对气候变化其实就是“暗箭”,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的原因之所在。
  中国有句古话:“害人心不可有,防人心不可无”,国与国之间同样与此。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呼唤国人警醒,尊重科学,不要受骗局所迷惑,只有尊重科学,中华民族才能永远不败的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之中。
  参考文献
  [1]  宁夏国土资源调查检察院,扈志勇、王利和刘峥:《银川市平原区浅层地温场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中国地质学会2011年会(750004);
  [2]  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官煜、陈循、陈学峰、魏永霞、黄多成:《安徽蚌埠城市规划区浅层地热能研究》,GEOTHERMAL ENERGYNY,2014年第5期。2015年9月9日;
  [3]  煤炭工业合肥设计研究院,刘士水:《关于太阳系九大行星是如何形成的分析与研究》。科研,2017年3月(13卷);
  [4]  煤炭工业合肥设计研究院,刘士水:《地球的演变过程及其气候未来变化趋势推测与研究》,科学与财富,2017年9月;
  [5]  煤炭工业合肥设计研究院,刘士水:《关于来自太阳的热是如何产生的分析与研究》,自然科学(全文版),2018年8月;
  [6]  煤炭工业合肥设计研究院,刘士水:《关于排放二氧化碳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分析与研究》,自然科学(全文版),2019年5月;
  [7]  煤炭工业合肥设计研究院,刘士水:《关于地震是如何发生的分析与研究》,自然科学(全文版),2019年7月;
  [8]  煤炭工业合肥设计研究院,刘士水:《关于气候带及温带区域春夏秋冬是如何形成分析与研究》,科学导报,2020年第十七期。
其他文献
摘 要:如今新时代人们对学生的发展不再以片面的考试成绩来论“成败”,更多开始关注学生“五育”的综合培养与个人的全面发展。在职高音乐教学中,也不断融入新型教学理念对教学做出了新的科学指导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乐学理念是我国传统教学理念,在新时代下也对职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产生了新的启发,让职高音乐教学变得更加高效,更加充满活力。尽管在具体理念的实施中遭遇了重重阻碍,但只要对目前的教学现状进行深入分析
期刊
摘 要:小学阶段是传承传统文化的第一站,小学教师肩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让学生接受经典诵读教育,是让其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也是帮助学生丰厚文化底蕴,积累精妙语言的有效途径!因此,帮助学生接受和理解传统文化,无论是对学生潜能的开发,还是对语文能力的形成,乃至对民族精神的领悟,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人在上小学的时候是思想和智力形成的最好时期,这时候一定要注重传统思想的培养,文化的传承。伴随着时间
期刊
摘 要:当下信息时代迅速发展,各种渠道信息广泛存在且不具有正规性,而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们正在经历一个活跃且迷茫的阶段,在这时,义务教育中的德育部分就显得重要无比,在帮助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三观的同时培养学生优良的品格与道德观。而本文将从教师角度来阐述关于在初中德育教育实践中的几点方法经验。  关键词:初中教学;德育教育;创新方法  一个国家的综合发展往往离不开各方面人才的培养与加入,而一个人在拥有出
期刊
摘 要:基于对中学体育立定跳远教学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首先,阐述中学体育立定跳远教学的重要作用。然后,分析中学体育立定跳远教学存在教学方式有待创新、课前准备工作有待完善等问题。最后,对于中学体育立定跳远的教学方法及其应用,给出创设教学情境、加强课前准备工作等措施。  关键词:中学体育;立定跳远;教学方法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立定跳远是其中重点教学项目,学生通过立定跳远项目的学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
期刊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育活动中,提问属于一种教学技巧与方法,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提问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提问意识,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加深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做到由此及彼、学以致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本文主要是对小学数学中段课堂提问有效性策略展开分析,希望对数学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主动提问能
期刊
摘 要:在初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常常出现厌学心理,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必须要结合初中生所处的年龄特点,对初中生的厌学心理进一步的调节和引导,保证学生能够端正学习体育的态度,加强自身的纪律性,从而帮助学生改变厌学状态。本文主要根據学生在体育学习当中的实际情况,对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进一步探究,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学生厌学的策略,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初中生,体育,厌学心理,原因,策略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我国科学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教育随之也加入了新的元素,信息技术课在小学教育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以前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学习的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构建智慧课堂发挥小学生在课堂的作用,让小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的课堂上。在校所学的知识,更注重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本文主要对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上实行智慧课堂进行了重点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小学阶段、信息技术
期刊
摘 要: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做好对学生的引导,结合课堂教学实际,不断优化教学方案。要善于运用多种元素来丰富教学内容,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通过多个角度不断培养小学生个性的养成,从而为学生实现全面综合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改政策的持续推进,语文课堂的教学要求也在逐渐提高,教师不但应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与综合素养提升,还需要重點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与道德素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充分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情操教育,致力于学生德育水平的提升工作。因此文章主要分析德育教育在语文教育课堂中的问题,并结合语文教学特点与学生能力提出提高语文课堂中的德育教学水平的有效策略,以此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推
期刊
摘 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将游戏作为基本活动,满足幼儿多方面需求,让幼儿能够身心愉快的健康成长。基于此,幼儿园在组织教育活动时应对幼儿的心理特点和教学方式的趣味性进行充分考虑,将教育活动和生活、游戏进行融合,让幼儿在寓教于乐中进行学习和玩乐。幼儿活动的重要来源就是生活,主要活动方式就是游戏,促使体育活动更具生活化和游戏化,是幼儿园体育活动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