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气设备自动化控制集数学基础理论、自动控制理论和反馈理论为一体,主要通过一定设备控制特定对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PLC技术实现了突破,在工业自动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际应用中应将PLC技术与电气设备进行融合,并以电气设备自动化控制为切入点,全面促进电气行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PLC技术;实施
1 PLC技术的概念
PLC技术从功能属性上来看可以定义为控制器,为了实现多功能的控制效果,所以PLC技术的控制具有可编程的逻辑属性,由于编程可以进行不同功能的设计,所以PLC技术具有丰富的控制作用,主要应用于开关量系统控制、顺序控制、闭路控制中,PLC技术中逻辑编程是技术的核心,主要采用数字运算来完成操作的技术体系,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通过模拟、数字的形式进行机械生产、机械运转控制,是一种专业应对工业成产的技术体系。由于PLC技术的属性是采用数字化逻辑程序实现的控制,所以PLC技术是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实现编程程序的编辑,为进行控制提供条件;另一部分是控制技术,通过程序命令的指引来实现对机械或者生产程序的控制,所以尽管两个构成部分都是传统的技术,但是组合在一起能够实现较好的控制效应,所以形成了先进的技术控制体系。在传统单一的继电控制体系下,由于系统设置复杂,所以导致出现了适用性差、灵活性低的特点,而融入了计算机技术之后,可以根据不同的控制要求来设计程序编,不仅实现了机械操作的控制,而且还为调试机械、查找机械故障等提供了有利条件。
2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PLC技术应用
2.1顺序的控制应用
从整体角度分析,现阶段电气自动化技术中PLC技术的应用会将PLC作为顺序控制器加以应用。比如在火电厂之中,自动化控制水平对电厂的电能生产效率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着推动性,将PLC技术合理的应用其中,可以进一步提高自动化控制系统运行效率,尤其在对飞灰以及炉渣进行清理的时候,PLC顺序控制器的应用效果非常明显,所以现阶段大多数发电厂为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率,对自动化系统加以完善,根据实际的情况制定规划设计,并且还进一步提高了自动化系统的分层结构以及实际结构,进行了远程控制以及现场控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PLC技术的合理利用奠定基础,提供保障。
2.2开关量中的应用
机械继电器作用十分明显,对于传统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而言,机械继电器是不容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在传统模式下,继电器当中的电路对通电控制存在问题,不仅运行的速度比较慢,而且控制的时间比较长,导致难度增加。然而将PLC技术应用于电气自动化控制当中,能够从本质上改变这一问题,也能通过可编程存储器取代机械继电器,将传统机械继电器当中的不足加以补充,不断提高其作用。
2.3闭环控制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分析,均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在电气自动化运行当中会涉及到电机启动,其中主要采取手动启动以及机器启动两种方式,加强对PLC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实现闭环的控制,当然PLC技术应用下闭环控制能够由电液压执行以及电子调节单位,在保证转速测量合理性与科学性的同时对调节器加以控制。
2.4在机床电气控制当中的应用
毋庸置疑,在PLC技术的有效应用下可以实现机床电气控制的科学与合理,促使机床电气控制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与进步。除此之外,PLC技术的应用中能够提高机械控制能力,增强控制的灵活性,对于操作人员而言可以使其快速掌握。在机床电气控制中PLC的有效应用能够对时间加以控制,如出现问题能在第一时间内预警,甚至在不断更新与升级中提高自动控制能力,制定有效的数字化电控系统,对后期维护管理也具有推动性。
2.5在中央空调控制中的应用
传统的中央空调控制系统涉及到了数字控制器、继电器,会受到诸多因素所带来的影响,整体的使用量有所降低,PLC技术的有效应用下可以通过可编程控制器提高抗干扰能力,增强运行的可靠性,这不仅符合中央空调控制的基本需求,未来的应用前景也非常明显。
2.6在交通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信号灯的正常关系到了行车与行人的安全,但是却不排除信号灯错误现象的发生,然而选择PLC技术对信号灯加以控制,能够实现交通系统的优化,也能进一步提高控制反应的速度,增强其有效性与及时性。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其中可以从逻辑系统出发,实现交通系统的优化处理,保证信号灯控制的科学与合理,当PLC技术的应用中能够为交通电子监控奠定基础,满足监管的自动化与智能化,也可以全天候的进行监控。
2.7工程数控系统中的应用
就目前而言,对数控系统加以控制的方法非常多,其中PLC技术则能够有效推进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创新与完善,尤其是可以利用可编程控制器做好定位控制。经过实践证明,其操作简单,效率高。
3PLC技术在电气设备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策略及趋势
3.1 PLC技术应用策略
PLC技术的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充分结合我国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要求,不断加深对PLC技术的研究和优化。通过实验得到研发经验,进而提高相关人员对PLC技术的理论研究,为其研究发展提供思路,并在实验中总结问题,提高电气设备的自动化控制效率,进而为PLC技术的发展创造条件。(2)加强对相关技术人才的培养,并定期地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提升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除此以外,还应引导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设计人员按照工作程序进行实地调查,从而为设计师更好的了解PLC技术应用的环境条件,从而更好地将理论转变为实践,提升PLC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3)要制定和完善自动化控制的应用标准。由于PLC技术可以应用在任何行业的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所以为了更好地发挥此技术的应用优势,提升工作效率,相关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自动化控制应用标准,从而提升自动化设备的操作规范,真正的起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并為自动化控制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3.2应用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化控制技术要不断与其进行融合,从而在促进PLC技术发展的同时使此技术不断优化,从而提升我国的电气设备自动化控制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电气设备自动化控制技术以及PLC技术的自动化程度得到显著提升。对于电气控制系统而言,其系统的功能将更加平稳和完善,控制精度也将得到明显提升。而随着PLC技术的发展,将完美地实现人机交互界面以及与通信设备的融合,从而适应不同种类的电气自动化控制要求。对于大型电气控制系统而言,可以专门的根据设备使用目标而进行PLC技术的改进,这也将是未来PLC技术发展趋势之一。总之,PLC技术不仅有效地提升了电气控制系统的性能,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有效地促进了电气控制系统的内部优化,从而促进了电气自动化工艺的发展,并提升相关企业的经济效益。
结束语:
结合传统电器设备自动化控制的特点使用PLC技术,不仅能够促进接线操作的简化。而且通过开關量化控制,提高了电气设备自动化操作系统的稳定性,PLC技术作为电器自动化操作的媒介,促进通信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对于电气设备的自动化控制目标的实现,能够确保其稳定运行,并且在完善传统电气设备缺陷的基础上,充分有效的提升了电气设备输送效率。
参考文献:
[1]梁礼群.PLC控制系统在电气自动化设备中的应用[J].中国设备工程,2020(24):178-179.
[2]鲍日洋.浅析PLC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J].电子测试,2019(6):128-129.
[3]王静.PLC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19(9):254-254.
[4]耿英会.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2(02):72.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PLC技术;实施
1 PLC技术的概念
PLC技术从功能属性上来看可以定义为控制器,为了实现多功能的控制效果,所以PLC技术的控制具有可编程的逻辑属性,由于编程可以进行不同功能的设计,所以PLC技术具有丰富的控制作用,主要应用于开关量系统控制、顺序控制、闭路控制中,PLC技术中逻辑编程是技术的核心,主要采用数字运算来完成操作的技术体系,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通过模拟、数字的形式进行机械生产、机械运转控制,是一种专业应对工业成产的技术体系。由于PLC技术的属性是采用数字化逻辑程序实现的控制,所以PLC技术是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实现编程程序的编辑,为进行控制提供条件;另一部分是控制技术,通过程序命令的指引来实现对机械或者生产程序的控制,所以尽管两个构成部分都是传统的技术,但是组合在一起能够实现较好的控制效应,所以形成了先进的技术控制体系。在传统单一的继电控制体系下,由于系统设置复杂,所以导致出现了适用性差、灵活性低的特点,而融入了计算机技术之后,可以根据不同的控制要求来设计程序编,不仅实现了机械操作的控制,而且还为调试机械、查找机械故障等提供了有利条件。
2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PLC技术应用
2.1顺序的控制应用
从整体角度分析,现阶段电气自动化技术中PLC技术的应用会将PLC作为顺序控制器加以应用。比如在火电厂之中,自动化控制水平对电厂的电能生产效率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着推动性,将PLC技术合理的应用其中,可以进一步提高自动化控制系统运行效率,尤其在对飞灰以及炉渣进行清理的时候,PLC顺序控制器的应用效果非常明显,所以现阶段大多数发电厂为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率,对自动化系统加以完善,根据实际的情况制定规划设计,并且还进一步提高了自动化系统的分层结构以及实际结构,进行了远程控制以及现场控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PLC技术的合理利用奠定基础,提供保障。
2.2开关量中的应用
机械继电器作用十分明显,对于传统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而言,机械继电器是不容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在传统模式下,继电器当中的电路对通电控制存在问题,不仅运行的速度比较慢,而且控制的时间比较长,导致难度增加。然而将PLC技术应用于电气自动化控制当中,能够从本质上改变这一问题,也能通过可编程存储器取代机械继电器,将传统机械继电器当中的不足加以补充,不断提高其作用。
2.3闭环控制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分析,均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在电气自动化运行当中会涉及到电机启动,其中主要采取手动启动以及机器启动两种方式,加强对PLC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实现闭环的控制,当然PLC技术应用下闭环控制能够由电液压执行以及电子调节单位,在保证转速测量合理性与科学性的同时对调节器加以控制。
2.4在机床电气控制当中的应用
毋庸置疑,在PLC技术的有效应用下可以实现机床电气控制的科学与合理,促使机床电气控制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与进步。除此之外,PLC技术的应用中能够提高机械控制能力,增强控制的灵活性,对于操作人员而言可以使其快速掌握。在机床电气控制中PLC的有效应用能够对时间加以控制,如出现问题能在第一时间内预警,甚至在不断更新与升级中提高自动控制能力,制定有效的数字化电控系统,对后期维护管理也具有推动性。
2.5在中央空调控制中的应用
传统的中央空调控制系统涉及到了数字控制器、继电器,会受到诸多因素所带来的影响,整体的使用量有所降低,PLC技术的有效应用下可以通过可编程控制器提高抗干扰能力,增强运行的可靠性,这不仅符合中央空调控制的基本需求,未来的应用前景也非常明显。
2.6在交通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信号灯的正常关系到了行车与行人的安全,但是却不排除信号灯错误现象的发生,然而选择PLC技术对信号灯加以控制,能够实现交通系统的优化,也能进一步提高控制反应的速度,增强其有效性与及时性。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其中可以从逻辑系统出发,实现交通系统的优化处理,保证信号灯控制的科学与合理,当PLC技术的应用中能够为交通电子监控奠定基础,满足监管的自动化与智能化,也可以全天候的进行监控。
2.7工程数控系统中的应用
就目前而言,对数控系统加以控制的方法非常多,其中PLC技术则能够有效推进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创新与完善,尤其是可以利用可编程控制器做好定位控制。经过实践证明,其操作简单,效率高。
3PLC技术在电气设备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策略及趋势
3.1 PLC技术应用策略
PLC技术的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充分结合我国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要求,不断加深对PLC技术的研究和优化。通过实验得到研发经验,进而提高相关人员对PLC技术的理论研究,为其研究发展提供思路,并在实验中总结问题,提高电气设备的自动化控制效率,进而为PLC技术的发展创造条件。(2)加强对相关技术人才的培养,并定期地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提升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除此以外,还应引导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设计人员按照工作程序进行实地调查,从而为设计师更好的了解PLC技术应用的环境条件,从而更好地将理论转变为实践,提升PLC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3)要制定和完善自动化控制的应用标准。由于PLC技术可以应用在任何行业的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所以为了更好地发挥此技术的应用优势,提升工作效率,相关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自动化控制应用标准,从而提升自动化设备的操作规范,真正的起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并為自动化控制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3.2应用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化控制技术要不断与其进行融合,从而在促进PLC技术发展的同时使此技术不断优化,从而提升我国的电气设备自动化控制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电气设备自动化控制技术以及PLC技术的自动化程度得到显著提升。对于电气控制系统而言,其系统的功能将更加平稳和完善,控制精度也将得到明显提升。而随着PLC技术的发展,将完美地实现人机交互界面以及与通信设备的融合,从而适应不同种类的电气自动化控制要求。对于大型电气控制系统而言,可以专门的根据设备使用目标而进行PLC技术的改进,这也将是未来PLC技术发展趋势之一。总之,PLC技术不仅有效地提升了电气控制系统的性能,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有效地促进了电气控制系统的内部优化,从而促进了电气自动化工艺的发展,并提升相关企业的经济效益。
结束语:
结合传统电器设备自动化控制的特点使用PLC技术,不仅能够促进接线操作的简化。而且通过开關量化控制,提高了电气设备自动化操作系统的稳定性,PLC技术作为电器自动化操作的媒介,促进通信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对于电气设备的自动化控制目标的实现,能够确保其稳定运行,并且在完善传统电气设备缺陷的基础上,充分有效的提升了电气设备输送效率。
参考文献:
[1]梁礼群.PLC控制系统在电气自动化设备中的应用[J].中国设备工程,2020(24):178-179.
[2]鲍日洋.浅析PLC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J].电子测试,2019(6):128-129.
[3]王静.PLC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19(9):254-254.
[4]耿英会.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2(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