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价值评判中的教学新格局论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goxin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从价值论角度,阐述了当前中国教育中教学的新格局。从应把握的“三个点”为市场经济中教育格局的变化把脉,并在这“三个点”中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教育思辨、教育与时俱进的开阔视野。
  关键词: 多元价值评判 教学新格局 结合点 接轨点 兴奋点
  在这个由经济转型、文化转型、精神转型裹挟而成的社会转型期,作为知识风暴眼的教育转型也是大势所趋。教育的转型定会带来教育价值评判的多元化,这个“多元”包括教育功用价值论、产业价值论、文化生态价值论、教育成本价值论等多维度的价值标准的度量,这种多元性的教育价值评判也会自然而然地带来教学新格局的形成,即由过去单一的“又红又专”性质的政治化、社会化、阶级化的单一价值评判带来的以教为主、硬性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偏教型”格局演变为当今市场经济、素质教育中的多元价值评判并促成学与教互动的“学本位”格局。
  多元价值评判中的教学格局模式变化色彩纷呈,我认为应该把握的格局布列原则是“三个点”,这“三个点”是教育转型必须着力处理好的内在格局点,它们紧密联系、环环相扣,从总体上把多元化教学格局所应遵循的原则囊括进去。
  一、在趣味教学与知识理性教学中寻找最佳结合点
  应试教育对教育本身的趣味性几乎消解殆尽,可以说传统的应试教育是抹杀淡化知识的趣味性的,它那种对知识磨碎肢解的传授模式早已使教育的趣味汁水风干枯竭,而且更严重的是对教学本身的浸淫熏染,一方面,教师习惯于以知识尊长者自居的威严,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气氛森严、知识汤水分明的知识压缩饼干,另一方面从心理认知上觉得这是顺理成章的,教师形象呈现出知识传授者有余而面孔生硬呆板的“半张脸”形象。学生对知识钙片生吞猛咽,没有了鲜活的生机与乐趣。趣味性的寡淡,成为应试教育的顽症。
  实际上,教学的趣味性不是硬塞给教学的一件袈裟,它一方面是教学本应该呈现出的趣味魅力点,也是教学艺术性的本质呼唤,另一方面是知识本身所蕴藏的“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的风景点。在这种教育模式的转型中,趣味性的重新审视就更具有紧迫关键的时效性。
  首先应树立良好的趣味教学观。趣味性教学观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1)教学艺术的趣味性。它主要指一种情感加温的过程,教学归根结底就是要把书本上冷冰冰的知识通过自己对知识的再塑造再引申再加温过程,使知识更有立体感亲和力,趣味性的加盟必然会使教学的信息量极大增强。(2)知识本身的魅力点。知识趣味就是要把理性的输入与艺术性地接纳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在处理解读趣味方面,应极力避免趣味的滥觞,忘记了知识传授之本,情感兴趣刺激偏离教学本身就会本末倒置贻害无穷。知识的理性本身也是一种兴趣的助燃点,关键是教师传授的方式方法是否结合得到位。因为教师仍然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仍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未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结底是对教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将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与态度,因此学生兴趣的浓淡,其根本诱引者是教师。
  其次,要从知识体系的建构上挖掘多层次、多侧面的兴趣点。它包括语言兴趣点、课堂教学设计兴趣点、知识梳理整合兴趣点等多个层面,这些兴趣点将构成整个课堂教学的波浪式的兴趣氛围。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在注重实效的前提下,人的创造力、开拓力将在改革开放中日益显示其重要性。正如柯林·博尔所说,未来人应具备三本教育护照,一本是学术性的,一本是职业性的,第三本是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也将以兴趣教育为红线在加强科学知识和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创业教育,把拼搏精神、应变能力、开拓能力、创造能力、组织能力、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等优良品质当做现代中国人的重要素质加以培养。而这一切素质要求都要以培养学生强烈的旺盛持久的求知兴趣为依托。
  二、在系列教育与社会塑造中寻找最佳接轨点
  中小学、大中专系列教育的链条衔接中,问题多多。断档、断乳、断情的情况依然严峻,应试教育伤痕累累,知识取舍以考试为轴心,课内课外泾渭分明;所教内容与社会实际貌合神离两张皮;满足于被动吸收懈怠于主动思考;各阶段的知识体系自成王国,缺乏整体观感,囿于封閉小圈。这种断线脱钩的教学体系,使各阶段教育重心不明确,可比照性差,学生素质呈现不出阶梯式增长的态势特点,教育链条的接轨点滑脱。这是从教育系列内部看,如果我们拉开教育的内外布局看,则会更加清晰分明。
  知识与社会的接轨点在哪里?社会的坐标系与整个坐标系根本吻合点在哪里?大路朝天各走一边,知识体系与社会需要体系错位形不成对应点。有学者对此忧虑深深,这种知识讲解的脱槽必然使学生一旦走入社会便会因精英地位的丧失而走入一种适应盲区,而且使学生的文化走向呈现一种互相背驰的态势,某学者指出,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大学校园文化出现了巨大变化,形成了三种走向:(1)精神文化的本土化。以本土文化大师、政治家著作为对象的读书热点此起彼伏,受到大学生的欢迎。(2)个体行为的现实化。已从少数大学生的自发行动发展到达成共识的自觉行动。寻找经济上的独立,是大学生个体行为的现实化的支撑点。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大学生竞相学习实用科技知识。(3)文化消耗的世俗化。以流行媒介为载体的通俗音乐、艺术、文学作品成为大学生闲暇文化消费品。从高雅走向通俗,表明了大学生审美价值判断标准的变迁,标志着大学生文化消费观念的转换,而我们当前的教育却明显地滞后于大学生超前的文化走向。任何知识都不是悬空式地脱离社会现实而存在的,换句话说就是都可以在社会的大浪潮中找到它们的根系和闪动的灵光,正应了一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知识总能在社会的土壤中寻找到良好的生长点。
  知识点与社会需要点,什么时候产生了互动,我们的教育就走向了成功,教育的社会化功能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三、在情感熏染与理性思辨中激发学生的兴奋点   感觉是情感的一种形式,它是外物激发的心理反应。有感觉指的是人对某些事物的特殊反应。教学是感觉的艺术,它要求教师一方面对知识信息化重视,另一方面注重与之同步的情感熏染与理性思辨。如果说理性思辨是教学的光,那么情感熏染便是烘托光的晕,它们互为表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缺一不可,没了理性思辨,情感熏染得再浓也只能是一种拿腔捏调的伪饰矫情;反之,没了情感熏染,理性思辨也只能是干巴的说教、生厌的教条。
  长期以来,在教学运作中,情与理的对立,情感素质与生存智慧的剥离,使“价值的崩解,意义的失落,道德的沦丧”,以致“精神生活的粗鄙化”在所难免,正在成为“现在”的未来,如若上述的“对立”和“剥离”的状况不加以改变,那么在全球智慧生存的竞争中,将难免最终失去潇洒体面地生存竞争的根基。
  具体到教学过程,情感熏染与理性的思辨的结合应把握以下几个基本点,首先要把情感世界与知识的理性思维结合起来。情感世界主要包括情感素质、情感维系、情感魅力、情感格调、情感精魂。知识的理性视野主要包括生存视野、伦理视野、创新视野、民族视野、艺术视野。教学过程的周而复始,往往造成教师对知识传授、教学模式、教学氛围产生一种惯式的冷漠症,情感的折射之光往往随着知识理性思辨而暗淡,麻木机械地停留在僵硬的教学循环中,保持情感火苗的持久旺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助燃”。(1)知识的再挖掘性。每个知识点随着教师的不断挖掘,它会呈现一种放射状的动人风景,这种风景的展示,必会激活教师与学生的新鲜感。(2)教学诠释的再生性。一个结合学生特点并紧扣知识点具有浓郁时代气息的例子,往往能使教学气氛顿时活跃。而一些教师却总是一成不变地是那几个老掉牙的例子,自己索然无味,学生又怎能在内心激荡起情感的涟漪呢?(3)教师语态的多边性。著名学者、主持人金马老师曾说:“难道我们不是可以让有声语言的交流更从容、更简洁、更明晰地负载着时代的情感吗?难道我们不是可以少一些借有声语言对他人实行训斥、指责、发泄不满,而是让它负载着更多促进和谐的情感吗?难道我们不是可以让有声语言多濡染一些自然的、朴素的、真挚的、纯美的原色,使人间的情感更少一些伪饰和虚幻吗?”同样的道理,教师在语言形态上不是可以經常变换吗?如果总是保持一种语气不强不弱,语速不紧不慢,似乎都在强调,其实什么都没有突出,语流平如镜面,毫无生气的“平直调”,这怎能在学生心中掀起情感的波澜呢?
  其次就是要研究学生情感的类型。有人把学生的情感分为十大类型:(1)交流的情感;(2)光荣的情感;(3)活动的情感;(4)好胜的情感;(5)浪漫主义的情感;(6)知识情感;(7)美学情感;(8)享乐主义情感;(9)占有情感;(10)理解、被重视的情感。针对这十种情感类型,我们可以在理性知识的思辨中有的放矢地综合运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只要在教学格局中,把握好以上“三个点”,就能使教育步入良性循环的健康轨道。教育社会化,这是顺应时代的潮流趋势;社会化教育,这又是时代对教育的深刻呼唤。顺应潮流,应答呼唤,教育的腾飞指日可待。
其他文献
文化来源于人类的活动,现代社会的任何文化因素都与过去人类的活动有关,故文化学者认为,文化是“累世承袭的社会遗产”。并且,“文化的‘遗传’并不像其他的一些什么东西,不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摘 要:高效课堂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更多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以推动学生的进步为目标,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优化教学方法、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这些都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方法  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每一位教师都追求的理想课堂效果,表现在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学习和思考,不仅能完成教材中的教学任务,还能开展额外的学习活动,达到让学
背景与目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leukocyteantigen,HLA),即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是白细胞与其它组织细胞共有的遗传学标志,在抗原识别、提呈、免疫应答与调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提出了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以允许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和“有用地理学为终身发展”在具体实践中,新思路找到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初中地理;探究教学;操作实践  积极倡导“自学,积极参与,协作学习和互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探究学习中,在探索和探索中,通过探索活动来扩展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兴趣。  1营造民主,和谐的地理教学探究学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摘 要:在社会越来越重视人才综合素质的今天,对人才在英语方面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都有了一定的要求。各高中也已经将培养学生进行流利的英语书面写作作为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词块教学法就是近年来新兴起的一种对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手段。本文就是根据词块教学法在高中英语写作中所产生的作用进行的实验研究。借助词块来更好地引导学习者进行语言结构的整体认知,从而为今后的学习与提升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是教学过程
大理州高产优质粳稻良种选育与开发大理州农科所稻作室(671005)宋天庆,赵惠珠,李云鸿水稻是我州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栽培面积7.33万公顷左右,约占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1/3,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的
稻田套种紫木耳高产技术稻田套种紫木耳,其实是利用水稻生长后期田间荫蔽、高温、高湿的环境,有计划地让紫木耳自然分化生长,减少人工操作环节,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同时,种完木耳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