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助于培养学生美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只有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才能使之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活到老、学到老”打下坚实基础,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自觉地去学习各科知识,去适应社会,去服务社会。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何才能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方法可以提高小学生阅读兴趣。
一、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增加阅读
情感
只有引导孩子们进入课文中的境界,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色彩,才能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简单而枯燥的说教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通过一些有趣的故事、童话更能打动孩子们的内心,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雪孩子》这篇文章时,我会引导学生读到雪孩子和小白兔玩的时注意体会他们高兴而快乐的心情,读到小白兔家着火时注意体会内心焦急的心情,读到雪孩子因为救小白兔而牺牲的时候注意体会悲伤的心情。有了多种情感的理解,孩子们就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发阅读兴趣,逐渐培养阅读习惯习惯。
二、多种形式的比较阅读,加深阅读印象
针对课文中某些重点内容进行比较阅读,尤其是将一些特定的字词用换近义词的方法进行比较阅读,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激发阅读兴趣和习惯。如:《蜘蛛》一文中有两节分别描写蜘蛛捉飞蛾和蜘蛛被细腰蜂捉住的内容,其中有两个细节描写非常到位。“一个飞蛾投到网里了。”里的“投”字用得令人叫绝,在指导学生理解“投”字的含义时,我让学生把“投”换成“扑”、“落”、“掉”等字进行比较阅读,学生在这一换一读中,很快理解了这个“投”字恰如其分地写出了飞蛾无意中自投罗网的情景。另外一句:“有一回,一只细腰蜂悄悄地飞来,振动着翅膀向网上撞。”这个“撞”字与“投”的含义则大相径庭,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它生动贴切地写出了细腰蜂可不是无意地自讨苦吃,而是为了活捉蜘蛛故意设下的妙计。
三、看图阅读,增强阅读理解
小学课文中,一般都有与课文密切相关的插图,适时用插图配合阅读,也可以借助电教手段,如制作投影.多媒体课件等,也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如课文《秋天》,在阅读前我先让学生仔细看图并进行描绘,有的学生就会根据图画描绘出一副其乐融融的画面:在一个春风拂动的清晨,小鸟在蓝天上自由地飞翔,勤奋的老黄牛在田野里耕地,活泼可爱的小鹿欢快地奔跑……然后让学生看着这幅形象生动的画面,想象这些动物在这个场景中的心情,再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学生兴致被激发后,还会结合平时生活中的经验,读小鸟的说话时故意把声音读得又尖又细,读小牛说话时故意读得低沉沙哑,读小鹿说话时清脆欢快,把各种动物的感觉表达得淋漓尽致。在指导《乌鸦喝水》一文时,阅读前,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提问:这是一个怎样的瓶子?里边的水有多少?乌鸦飞了一整天口渴吗?学生马上回答出这是个身非常高,口非常小的瓶子,里边的水也不多,乌鸦非常口渴。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乌鸦要喝水的艰难和着急的心情,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配乐阅读,增强阅读感受
音乐具有感化人、塑造人、拯救人的作用,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认为“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一首好的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体悟,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习惯。
五、分角色朗读,深入阅读体验
引导学生阅读一篇课文,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将无声的语言文字,经过思维加工和转换,变成有声的语言,再现故事情节,描绘景物和心情,塑造人物形象。通过将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还能在活跃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开展读后评论,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中提高
学生在阅读时,常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自己不知道自己阅读和理解错误的现象。为了让学生们自己知道自己的阅读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可定期、不定期组织学生相互开展阅读评论。一方面,学生在评论中可以正确对待自己的成功和不足之处,有利于总结经验,提高阅读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们们在评论过程中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总之,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短时间能够培养的,小学语文教师要由耐心、信心、细心和恒心,需要通过长期不间断地,结合多种阅读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坚持不懈地反复练习,达到“习惯成自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何才能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方法可以提高小学生阅读兴趣。
一、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增加阅读
情感
只有引导孩子们进入课文中的境界,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色彩,才能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简单而枯燥的说教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通过一些有趣的故事、童话更能打动孩子们的内心,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雪孩子》这篇文章时,我会引导学生读到雪孩子和小白兔玩的时注意体会他们高兴而快乐的心情,读到小白兔家着火时注意体会内心焦急的心情,读到雪孩子因为救小白兔而牺牲的时候注意体会悲伤的心情。有了多种情感的理解,孩子们就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发阅读兴趣,逐渐培养阅读习惯习惯。
二、多种形式的比较阅读,加深阅读印象
针对课文中某些重点内容进行比较阅读,尤其是将一些特定的字词用换近义词的方法进行比较阅读,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激发阅读兴趣和习惯。如:《蜘蛛》一文中有两节分别描写蜘蛛捉飞蛾和蜘蛛被细腰蜂捉住的内容,其中有两个细节描写非常到位。“一个飞蛾投到网里了。”里的“投”字用得令人叫绝,在指导学生理解“投”字的含义时,我让学生把“投”换成“扑”、“落”、“掉”等字进行比较阅读,学生在这一换一读中,很快理解了这个“投”字恰如其分地写出了飞蛾无意中自投罗网的情景。另外一句:“有一回,一只细腰蜂悄悄地飞来,振动着翅膀向网上撞。”这个“撞”字与“投”的含义则大相径庭,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它生动贴切地写出了细腰蜂可不是无意地自讨苦吃,而是为了活捉蜘蛛故意设下的妙计。
三、看图阅读,增强阅读理解
小学课文中,一般都有与课文密切相关的插图,适时用插图配合阅读,也可以借助电教手段,如制作投影.多媒体课件等,也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如课文《秋天》,在阅读前我先让学生仔细看图并进行描绘,有的学生就会根据图画描绘出一副其乐融融的画面:在一个春风拂动的清晨,小鸟在蓝天上自由地飞翔,勤奋的老黄牛在田野里耕地,活泼可爱的小鹿欢快地奔跑……然后让学生看着这幅形象生动的画面,想象这些动物在这个场景中的心情,再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学生兴致被激发后,还会结合平时生活中的经验,读小鸟的说话时故意把声音读得又尖又细,读小牛说话时故意读得低沉沙哑,读小鹿说话时清脆欢快,把各种动物的感觉表达得淋漓尽致。在指导《乌鸦喝水》一文时,阅读前,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提问:这是一个怎样的瓶子?里边的水有多少?乌鸦飞了一整天口渴吗?学生马上回答出这是个身非常高,口非常小的瓶子,里边的水也不多,乌鸦非常口渴。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乌鸦要喝水的艰难和着急的心情,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配乐阅读,增强阅读感受
音乐具有感化人、塑造人、拯救人的作用,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认为“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一首好的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体悟,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习惯。
五、分角色朗读,深入阅读体验
引导学生阅读一篇课文,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将无声的语言文字,经过思维加工和转换,变成有声的语言,再现故事情节,描绘景物和心情,塑造人物形象。通过将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还能在活跃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开展读后评论,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中提高
学生在阅读时,常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自己不知道自己阅读和理解错误的现象。为了让学生们自己知道自己的阅读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可定期、不定期组织学生相互开展阅读评论。一方面,学生在评论中可以正确对待自己的成功和不足之处,有利于总结经验,提高阅读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们们在评论过程中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总之,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短时间能够培养的,小学语文教师要由耐心、信心、细心和恒心,需要通过长期不间断地,结合多种阅读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坚持不懈地反复练习,达到“习惯成自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