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香樟树有了“新家”

来源 :民生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mbk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因遭遇大暴雨,位于湖北省黄石市西塞山区某小区附近一棵有着550年树龄的古香樟树在大雨中倾倒,树根完全裸露在外,这让附近居民十分心痛,大家都在担心这棵古香樟树能否存活。日前,这棵倾倒的古香樟树顺利完成移栽,它的“新家”位于距原来位置几米远的平地上,这里地域开阔,土质良好,古香樟树的生长空间更大。

  在得知古香樟树倾倒的第一时间,黄石市检察院、西塞山区检察院、市园林局、区绿化处的工作人员迅速趕到现场。据现场调查,这棵古香樟树之前已经向一侧倾倒,部分树干中空腐朽,加上一夜暴雨,古树旁池塘水位上涨,根系完全浸泡在水中,树根撑不住枝干重力,属于自然倾倒,无人为破坏因素。
  针对这棵古香樟树及西塞山辖区内其他古树存在的生长隐患,西塞山区检察院向黄石市园林局发出检察建议,建议其依法履行监管职责,积极落实古树养护责任,及时消除不利于古树生长的隐患。收到检察建议后,黄石市园林局迅速行动,及时整改,通过检查、更正古树挂牌情况,完善档案资料,对古树采取加装铁栅栏等保护措施,积极推进古树名木保护工作。

  在工作开展过程中,这棵古香樟树一直是检察机关和园林部门重点关注对象,6月24日,西塞山区检察院就如何抢救这棵古香樟树与黄石市园林局召开紧急磋商会议,联手加强推进辖区内古树保护的力度。经过协商,该市园林局决定邀请国家级园林专家再次进行现场勘察,尽最大可能进行抢救,最终制定了“截干、修枝、就近移栽”的方案。
  据了解,下一步,西塞山区检察院将进一步加强与园林部门的沟通联系,督促养护责任人做好移栽古香樟树的复壮工作,充分发挥检察职能,积极开展古树专项保护活动“回头看”,确保移栽古香樟树茁壮成长。
其他文献
受疫情冲击,全球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困难和问题。  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国际贸易投资萎缩,大宗商品市场动荡。国内消费、投资、出口下滑,就业压力显著加大,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困难凸显,金融等领域风险有所积聚,基层财政收支矛盾加剧。  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应对冲击?实现良性循环?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以“六保”作为实施“六稳”的着力点,突出抓好稳就业和保民生。牢牢守住就业“饭
新课程标准对我们历史教学提出新要求,“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1]部编历史新教材在这方面有很大改进,我们的历史课堂与时俱进,关注时代性价值立意,运用历史逻辑思维,引导初中学生进入历史学习大门,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徐州市教育局开展“学讲计划”百节课例征集,我的课例部编七上第11课《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
“哲学在解释中存在”[1],历史教育亦如是。当下,历史解释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历史课程教学的基本追求之一。那么,如何让这个追求“落地”呢?本文拟通过探析历史解释的对话意义以及课堂对话路径,以寻求落地之策,并求教于同仁。  一、历史解释的对话意义  如前所言,历史教育在解释中存在。柯林武德认为:“历史学的程序或方法根本上就在于解释证据。”[2]中学历史新课标则明确表述为:“历史
“横看成岭侧成峰”是宋代苏轼游览庐山时写下的诗句,莎士比亚也曾说过“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在我们历史教学中,就是一种辨证的批判性思维,即历史思辨。这种辨证的批判性思维在新课程改革后的高考改革日益彰显,特别是在历年高考开放性试题的考查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以全国卷Ⅱ第42题为例,探讨高考对历史思辨能力的考查及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养成。  一、历史思辨能力在高考试题中的考查  高考全国卷
1863年,美国内战进入了关键的一年。北方政府颁布《征兵法》,来增强北方军队的战斗力,同时实行了一系列征税政策,但这些政策并未能马上扭转战局。1863年上半年时,南部联盟军还有足够的力量在局部地区展开攻势。1863年6月,南部联盟军总司令罗伯特·李(1807-1870)决定把战争转移到北方的领土上,将全军力量集中于葛底斯堡。7月1日,南北双方军队在此会战。激战三天,双方共损失五万多人,这是美国历史
《普通髙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是对学生高中历史学习提出的新目标,也是教师在历史教学中需要探索的新方法。其中,时空既是历史的基本要素,也是历史叙述的基本模式。“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且在近年的高考试题中,“时空观念”构成了试卷文本表达的基本范式。  紧扣高考大纲是教学实践的基本出发点。现以2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于2021年1月1日起实施。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大到开办公司、签订合同,小到物业管理、民事纠纷,人一生中的每一个民事行为,都与之息息相关。  民法典将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民生周刊》邀请中国政法大学律师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祁治军、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助理张科、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员周书博、北京市华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中校,结合典型案例,一起探讨民法典与百姓
19世纪五、六十年代,德意志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发展迅速,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三,仅次于英法两国。但在邦联体制下,德意志各邦四分五裂。诸邦关卡林立,关税繁重,阻碍了商品流通,成為经济发展的障碍。因此,德意志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国家统一,以保证资本主义经济的稳定发展。但是,在采用什么方式和由谁来实现德意志统一的问题上,德意志资产阶级却表现懦弱,生怕与无产阶级结盟会损害自己的利益,所以决定依附封建王朝,采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视重点人群健康,关注流动人口健康问题。他先后在不同场合说过一句耳熟能详的话: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众所周知,我国流动人口两亿多,占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可以说没有流动人口的健康,就没有全民健康,也就没有全面小康,流动人口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流动人口的健康需求在持续扩大和增加,目前,供给侧提供的服务不够。随着新型城镇化的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一些餐馆、健身房、美容院、培训机构等受到影响,有商家闭门歇业,有的商家面临倒闭,也有个别商家携款跑路。而因种种优惠吸引消费者充值的预付卡,很多瞬间打了水漂。  近日,商务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建立预付卡发卡行业和企业风险监测机制,及时掌握辖区内发卡企业经营动态。全面排查风险隐患,建立异常发卡企业名单制度,摸清风险底数,力争将风险控制于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