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工作得到了进一步推进。尤其是高职教育,院校数量和在校学生人数在高等教育中的占比,已经突破40%。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为广大学生提供了继续教育的良好机会,也为高等教育发展注入活力。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和实际的办学效益不断受到质疑。因而,积极推进校、院二级管理,切实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努力促进高职教育长远发展,成为目前众多高职院校的重要工作。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效益 二级管理 权责明确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5-0160-02
传统的一级管理适用于规模较小、办学内容简单、办学层次低的院校模式,已经明显无法满足当下背景的高职院校发展要求。而校、院二级管理是将高职院校的总体权力进行适当分解下放,提高院系办学管理的灵活度。院系管理体系完善,责任划分明确,减少了管理冗余,切实提高管理效率。同时,二级管理制度院系权责明确,人才培养过程中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提高院校间竞争力。
一、高职院校二级管理的优势
受学校规模、办学层次的影响,很多传统高职院校采用的是一级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权力高度集中:权力主要集中于领导管理层,方便统一管理,决策的执行力强。虽然也有系部的设置,但系部只是负责具体的教学工作和决策执行,基本没有行政组织地位和权利。而二级管理补充了一级管理的不足,具有明显优势。
(一)管理工作权责明确
办学自主权是高职院校的重要权力,对教学成果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影响。校、院两级中,院级承担了更多的具体教学任务和培养工作,办学自主权的合理下放,使教学工作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发挥空间,有利于目标的实现。[1]院级单位拥有更多管理权限的同时,相应的责任范围也更加明确清晰。高职院校进行二级管理,校级单位不必在具体工作上费时费力,做好总体调度把握工作,院级单位根据权限发挥管理职能,并对管理内容监管、负责。校、院两级完成了适度分权,也明确了责任范围,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
(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校、院二级管理实际上是一种以院级为主体的管理模式,所以院级单位本身必须有一定的资源配置权。院级工作更多的牵涉到人力、财力、物力的具体应用,也就对自身的需求有更直观、更清晰的认识。二级管理的推进,使院级单位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合理开拓资源,根据不同的工作需求,进行人力资源、财政资源的分配和利用。由于权责一体化,要对资源利用的效率进行严格的考核和分析,有利于在日后的资源配置中更准确地把握资源流向,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三)提升高校竞争力
首先,二级管理模式实现了权力的下移,增强了院系的管理参与程度,那么就会需要更多专业技能卓越、组织管理能力出众的教师,积极参与日常管理工作。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也有利于形成民主和谐的校园氛围,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的软实力。其次,权责转移分配下,学校对学院实行间接管理,主要起到监管作用;学院负责具体工作目标的实施,对整个工作过程起监控作用,并为此承担相应的责任;校院两级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减少了工作的重复和冲突,有利于高校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二级管理的模式探讨
实行二级管理模式在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中已经是常态化的工作,该模式的优势无需赘言。二级管理模式权力的下放和责任的确认非常重要,但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分权过程,整个模式的由来、目前实践过程的困难,都是二级管理模式实际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都需要进行实际的讨论,从而作出更合理的规划。[2]
(一)高校管理模式比较
目前而言,我国的高校管理模式有以下三种:一级管理模式。主要是一些规模较小、办学层次单一的传统高职院校所采用的管理模式。该模式权力高度集中于领导层,有利于决策的统一和执行,管控约束能力较强,但对系部的积极性、主动性造成严重制约。二级管理模式。也就是本文中所说的校、院二级组织模式,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一级管理模式的不足,是现在高职院校管理改革的重要方向。三级管理模式。校、院两级的基础上加入系部组织的模式,是一种在大学体制中的常见形式,权责分配、职能划分、运行模式更为具体细化。
(二)二级管理院级设置
院级单位对上与校领导、各职能部门联接,对下与本院师生相联,不同学院间具有平行关联关系,还和实习单位、相关行业部门外部联接。在高职院校组织架构中,处于执行层级,具有协调分工、管理监控、外部沟通的重要作用。因此,二级管理的关键因素就是院级的合理设置。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倾向于应用技能的培养,对人才的综合要求相对较低,所以在我们的院系设置中,以集群岗位的要求出发,开展具有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较高的实用性课程,也不需要严格按照学科分类来设置院系。
(三)二级管理的应用现状
二级管理最主要的问题是权责不明。权责明确是实施二级管理模式的重要前提,但有些职校管理重心难以真正下放,作为下级没有实际的自主权,难以实现管理目的。有的高校责任范围不明确,导致事后追责工作难以开展。同时有些高职院校缺乏严格的管理调控,过多地将权利和职责下放,容易导致权利滥用和难追责的后果。[3]还有就是资源利用率偏低的问题。有些高职院校把大量物力、财力投入到了学校的基建中,实际管理之中,院系的资源配置要求难以满足。此外,个别优势专业资源配置过于倾斜,其他专业资源配置受到倾轧。
三、二级管理实现路径
二级管理模式在高职院校管理工作方面的效果明显,符合当下高职院校扩招改革的要求,但是由于众多的内外部因素,高职院校的二级管理实施还存在许多现实问题,所以要不断分析问题所在,切实提出解决方案是实现二级管理应用的重要工作。
(一)建立完整的管理制度
二级管理的重点是权力的分配下移,所以明确权责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首先对学校各职能部门和院系之间的职责与权利,进行明确的划分。校级层面采用间接管理的方式,侧重政策的制定、做好整体控制和监管工作;院系作为执行层面,在上级单位的指导下,做好日常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对学科建设和各种教育资源拥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和配置权,促进效益最大化的实现,并对自己权力下的每项工作做好监督和监管。二级管理的权责划分必须上升到制度层面,做到有理可依。
(二)建立完善监管机制
任何有权力的地方都容易引发不公和腐败,依靠自我约束远不如有力的外部监管。[4]首先,要有完善的监督制度。院级是具体实施部门,对于各種奖金发放、费用分配的问题,必须从制度层面在金额、时间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校级要有总体配套制度,规范各院级的实施工作。其次,加强职能部门的监督。学校下拨的各种费用,进行严格的校级审核,院级使用前要进行报备,使用后也要接受校级的检查监督。还要做好校务公开工作,让广大师生明白学校的政策和安排,疏通自下而上的监督渠道。
(三)构建评价体系
二级管理的实施是为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才培养,从而达到助力高校长远发展的目的。所以,必须对院系的各项工作进行科学评估。高职院校的基础工作由各个学院完成,所以要根据各学院的特点和学校总体要求,建立具体的评价体系,从而强化、引导学院各项工作。同时工作水平评价有利于各学院间的良性竞争,提高办学水平。评价指标应当科学、全面,并且具有一定的可调节性,从而促进评价工作公正、高效地开展。评价结果作为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为监督管理工作目的实现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高飞,史新民.高职院校二级管理工作探析[J].职教通讯,2012(20).
[2]吴桂纯.高职院校推行院系二级管理机制研究[J].西江月,2014(12).
[3]郑琼鸽.关于高职院校二级教学管理路径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0(1).
[4]赖燕敏.浅谈高职院校二级管理模式研究[J].神州旬刊,2016(11).
责任编辑:关磊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效益 二级管理 权责明确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5-0160-02
传统的一级管理适用于规模较小、办学内容简单、办学层次低的院校模式,已经明显无法满足当下背景的高职院校发展要求。而校、院二级管理是将高职院校的总体权力进行适当分解下放,提高院系办学管理的灵活度。院系管理体系完善,责任划分明确,减少了管理冗余,切实提高管理效率。同时,二级管理制度院系权责明确,人才培养过程中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提高院校间竞争力。
一、高职院校二级管理的优势
受学校规模、办学层次的影响,很多传统高职院校采用的是一级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权力高度集中:权力主要集中于领导管理层,方便统一管理,决策的执行力强。虽然也有系部的设置,但系部只是负责具体的教学工作和决策执行,基本没有行政组织地位和权利。而二级管理补充了一级管理的不足,具有明显优势。
(一)管理工作权责明确
办学自主权是高职院校的重要权力,对教学成果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影响。校、院两级中,院级承担了更多的具体教学任务和培养工作,办学自主权的合理下放,使教学工作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发挥空间,有利于目标的实现。[1]院级单位拥有更多管理权限的同时,相应的责任范围也更加明确清晰。高职院校进行二级管理,校级单位不必在具体工作上费时费力,做好总体调度把握工作,院级单位根据权限发挥管理职能,并对管理内容监管、负责。校、院两级完成了适度分权,也明确了责任范围,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
(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校、院二级管理实际上是一种以院级为主体的管理模式,所以院级单位本身必须有一定的资源配置权。院级工作更多的牵涉到人力、财力、物力的具体应用,也就对自身的需求有更直观、更清晰的认识。二级管理的推进,使院级单位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合理开拓资源,根据不同的工作需求,进行人力资源、财政资源的分配和利用。由于权责一体化,要对资源利用的效率进行严格的考核和分析,有利于在日后的资源配置中更准确地把握资源流向,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三)提升高校竞争力
首先,二级管理模式实现了权力的下移,增强了院系的管理参与程度,那么就会需要更多专业技能卓越、组织管理能力出众的教师,积极参与日常管理工作。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也有利于形成民主和谐的校园氛围,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的软实力。其次,权责转移分配下,学校对学院实行间接管理,主要起到监管作用;学院负责具体工作目标的实施,对整个工作过程起监控作用,并为此承担相应的责任;校院两级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减少了工作的重复和冲突,有利于高校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二级管理的模式探讨
实行二级管理模式在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中已经是常态化的工作,该模式的优势无需赘言。二级管理模式权力的下放和责任的确认非常重要,但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分权过程,整个模式的由来、目前实践过程的困难,都是二级管理模式实际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都需要进行实际的讨论,从而作出更合理的规划。[2]
(一)高校管理模式比较
目前而言,我国的高校管理模式有以下三种:一级管理模式。主要是一些规模较小、办学层次单一的传统高职院校所采用的管理模式。该模式权力高度集中于领导层,有利于决策的统一和执行,管控约束能力较强,但对系部的积极性、主动性造成严重制约。二级管理模式。也就是本文中所说的校、院二级组织模式,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一级管理模式的不足,是现在高职院校管理改革的重要方向。三级管理模式。校、院两级的基础上加入系部组织的模式,是一种在大学体制中的常见形式,权责分配、职能划分、运行模式更为具体细化。
(二)二级管理院级设置
院级单位对上与校领导、各职能部门联接,对下与本院师生相联,不同学院间具有平行关联关系,还和实习单位、相关行业部门外部联接。在高职院校组织架构中,处于执行层级,具有协调分工、管理监控、外部沟通的重要作用。因此,二级管理的关键因素就是院级的合理设置。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倾向于应用技能的培养,对人才的综合要求相对较低,所以在我们的院系设置中,以集群岗位的要求出发,开展具有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较高的实用性课程,也不需要严格按照学科分类来设置院系。
(三)二级管理的应用现状
二级管理最主要的问题是权责不明。权责明确是实施二级管理模式的重要前提,但有些职校管理重心难以真正下放,作为下级没有实际的自主权,难以实现管理目的。有的高校责任范围不明确,导致事后追责工作难以开展。同时有些高职院校缺乏严格的管理调控,过多地将权利和职责下放,容易导致权利滥用和难追责的后果。[3]还有就是资源利用率偏低的问题。有些高职院校把大量物力、财力投入到了学校的基建中,实际管理之中,院系的资源配置要求难以满足。此外,个别优势专业资源配置过于倾斜,其他专业资源配置受到倾轧。
三、二级管理实现路径
二级管理模式在高职院校管理工作方面的效果明显,符合当下高职院校扩招改革的要求,但是由于众多的内外部因素,高职院校的二级管理实施还存在许多现实问题,所以要不断分析问题所在,切实提出解决方案是实现二级管理应用的重要工作。
(一)建立完整的管理制度
二级管理的重点是权力的分配下移,所以明确权责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首先对学校各职能部门和院系之间的职责与权利,进行明确的划分。校级层面采用间接管理的方式,侧重政策的制定、做好整体控制和监管工作;院系作为执行层面,在上级单位的指导下,做好日常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对学科建设和各种教育资源拥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和配置权,促进效益最大化的实现,并对自己权力下的每项工作做好监督和监管。二级管理的权责划分必须上升到制度层面,做到有理可依。
(二)建立完善监管机制
任何有权力的地方都容易引发不公和腐败,依靠自我约束远不如有力的外部监管。[4]首先,要有完善的监督制度。院级是具体实施部门,对于各種奖金发放、费用分配的问题,必须从制度层面在金额、时间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校级要有总体配套制度,规范各院级的实施工作。其次,加强职能部门的监督。学校下拨的各种费用,进行严格的校级审核,院级使用前要进行报备,使用后也要接受校级的检查监督。还要做好校务公开工作,让广大师生明白学校的政策和安排,疏通自下而上的监督渠道。
(三)构建评价体系
二级管理的实施是为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才培养,从而达到助力高校长远发展的目的。所以,必须对院系的各项工作进行科学评估。高职院校的基础工作由各个学院完成,所以要根据各学院的特点和学校总体要求,建立具体的评价体系,从而强化、引导学院各项工作。同时工作水平评价有利于各学院间的良性竞争,提高办学水平。评价指标应当科学、全面,并且具有一定的可调节性,从而促进评价工作公正、高效地开展。评价结果作为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为监督管理工作目的实现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高飞,史新民.高职院校二级管理工作探析[J].职教通讯,2012(20).
[2]吴桂纯.高职院校推行院系二级管理机制研究[J].西江月,2014(12).
[3]郑琼鸽.关于高职院校二级教学管理路径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0(1).
[4]赖燕敏.浅谈高职院校二级管理模式研究[J].神州旬刊,2016(11).
责任编辑: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