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笠原1982年7月4日深震震源参数的确定

来源 :中国地震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xulingx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利用全波理论地震图确定震源参数的方法进行研究,在原有的计算程序的基础上,增加了有限移动源效应,以确定破裂面;研究了理论合成地震图“时间窗”的选取及理论合成地震图起始的选取,使其更适用于震源研究。利用世界台网数字化记录,采用PREM地球模型,确定小笠原1982年7月4日深震震源参数。结果表明,震源破裂面的倾向为N75°E,倾角为17°,走向为345°,接近Waditi-Benioff带的走向,形成小倾角的正断层。震源破裂的结果有使介质沿水平方向伸展的趋势。
其他文献
本文在前人研究和野外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对1937年菏泽7.o级和子级地震地裂缝的空间展布特征、性质、成因及其与震中区附近活动断裂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以此为依据对两次地震的破裂方式及发震构造进行了讨论,认为菏泽地震的破裂方式为“双震型共扼破裂”,北西向成武—东明隐伏断裂可能为7.O级地震的主要发震构造。
期刊
在探讨震源系统不稳定产生的物理基础前提下,应用调制模式提出了利用小震日频次起伏加剧与外因的相关性进行强震的短临时间预报的设想,具体提出了调制小震频次起伏加剧的两个判别震源系统不稳定度的指标λ_1和λ_2。前者为单因子调制指标,后者为多因子调制或多因子调制强化指标。关于大震的地点预报,应用立交模式短临阶段出现调制小震通过未来大震的共轭小震活动条带进行预报。
期刊
地震活动表现出平静和活跃相互轮回的特征,发震频度和震级则表现出在活跃期维持相对较高的水平,而在平静期维持相对较低的水平。为了探索这种活动机制,本文用基于非线性自激振动的指数自回归模型来研究这些特征。结论指出,指数自回归模型较好地反映了地震活动的前述特征,同时体现了本世纪以来地震活动的衰减趋势。借助非线性振动的思想和方法揭示地震活动的动力机制是有可能的。
期刊
1994年美国航天飞机飞行计划今年美国航天飞机将进行8次飞行,具体计划如下:2月3日,发现号航天飞机升空并进行为期14天的飞行,6名机组人员中有互名为俄罗斯宇航员。飞行期间将释放并回收一颗材料科学卫星,轨道器的货舱内载有商用空间居住室(SPace-h...
期刊
亚太一号通信卫星简介亚大一号通信卫星是亚太通信有限公司向美国休斯公司购买的一颗型号为HS376的自旋稳定式通信卫星。该星外形为圆柱形,直径2.2米,高3.1米,重1368公斤。它有24个C波段转发器.使用寿命可超过10年。卫星定点于东经131度赤道上...
期刊
本文从自仿射分形的角度探讨地震前兆观测资料的分形处理方法。在对自仿射分形的分维量测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处理地震前兆观测资料较为适用的分形方法和满足计算需要的样本点数。从对部分水氡和地电阻率资料进行的处理分析中,得到了有益的启示:地震前兆时序观测资料可用分形方法处理分析,分维值(或H值)可反映观测资料的结构变化特征,其作为一个无量纲量为综合对比分析各类前兆现象,探讨地震前兆场的复杂性特征
期刊
中国11次大地震临震突发性异常总体特征的统计分析张文冕,田少柏,吴建华,王薇(中国兰州730000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近年来,国内外地震工作者论证了地震前兆异常的客观存在,同时提出了各种异常的判别方法,并在中期预报和震级估算方面有所进展(马宗晋...
期刊
西藏中部的发震构造是晚第四纪以来强烈活动的北东、北西和近南北向的活动断层及受其控制的地堑半地堑型盆地和拉分盆地,东西向缝合线和断层晚第四纪以来的运动性不明显,对地震活动没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活动断层的规模和晚第四纪以来的运动性质对地震的震级和数量有明显的控制作用。8级地震的发生与拉分盆地内部张剪切断层与盆地一侧新活动幅度大的次级走滑断层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期刊
中国大陆不同地点24个特征地震轮回的震级一时间序列分析表明:在一个完整轮回中,相继特征地震事件i和j之间时段的前1/2极少有破坏性地震发生;而在轮回的后1/2,大多数情况下至少有一次中-强地震发生;其中,中一强地震发生在轮回最后1/3时段的约占54%。称这种地震为“填隙式中强震”(事件f),其发生可能标志着当地自从上一次特征地震后,应变已重新积累到达距下一次特征地震极限应变不远的背景,故对于发生在
期刊
本文对我国地震地下流体监测系统的观测台网、观测项目、观测仪器、观测效能等的现状作了较详尽的论述,明确指出地下流体所观测的前兆信息十分丰富,映震灵敏,预报效能好,在地震预报和为国民经济服务中有很大潜力,同时也探讨了我国地震地下流体监测系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文中提出建立多层次的地下流体监测体系,加强地下流体综合观测,强化地下流体观测网的科学性,优化观测项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