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不群:多恩的死亡观

来源 :疯狂英语·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an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的一生充满忧患,在很多时候他的思想都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中。但是多恩认为死亡并不可怕,相反,对于他来说死亡是灵魂的拯救,甚至是爱的佐证。
  关键词:多恩;玄学诗;死亡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7)12-0078-3
  
  Abstract: The English metaphysical poet John Donne had a life full of hardships and sufferings. On many occasions death hangs over his thoughts. Yet he decides that death is not frightening, but it’s salvage of the soul and even proof of love.
  Key words:Donne, metaphysical poetry, death
  
  约翰·多恩是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的开拓者。他喜欢使用惊人的意象和奇特的类比,将理智与感情搅拌为一,其诗歌作品往往给人一种耳目一新、出其不意之感。王佐良先生对多恩的评价是:“多恩不是靠一些纤巧的手法来炫世的,他背后有深厚的文化和一个广大的想象世界,他的那路诗不是唯一可读的诗,但在那路诗里他是最可读的人。”(王佐良,1997:137)多恩的一生充满忧患,在很多时候他的思想都处在困惑状态,因此,在其作品的字里行间经常出现对死亡这一沉重话题的思考,以至于在他的诗文中,“死亡”字眼的出现频率仅次于“爱”。但是,多恩这位诗坛怪才有着他卓尔不群的死亡观。
  
  1.忧郁是笼罩死亡的阴影
  在新教确立的英国,作为天主教徒的多恩要在社会上取得地位,不得不依附国教权贵,这使他内心极度矛盾与困惑。两朝政治的腐败,新学说对宇宙的重构,社会到处弥漫着一种怀疑、幻灭的感觉,这也使得多恩的精神倍感压抑。于是“一种怀疑主义精神和悖论贯穿于几乎他所写的一切……情感和理智的冲突在多恩的诗中永久地进行着”。(王佐良等,1983:242)这些来自社会和内心的苦闷使得多恩显得异常忧郁,他经常会陷入死亡的阴影当中。当然,多恩对于自杀和死亡的兴趣本身既非偶然又非转瞬即逝。1608年春天在给沃顿的一封信中,多恩在历数多年以来的思绪所导致的忧郁时,提到了灵魂与思想的双重疾病:“万物更新,而我却枯萎,我年岁增长,但并没有相应变好,我力量耗尽,却债台高筑。”正是这种感伤导致了多恩后来产生死亡和自杀的倾向。在同年9月7日的另一封信中,这种倾向被表达得更为明显:“我总是怀疑自己被压倒……渴求着来世,尽管我知道那并不仅仅出于对此生的厌倦。因为我与海潮同去的时候我有着同样的渴求,享有着比现在更为美好的希冀。”在这令人万念俱灰的忧郁中,诗人渴望着“灵魂永无止境地休息”,并且深切地感受到自杀是获得解脱的捷径。多恩自己曾坦言:“我总有着这样一个病态的倾向,无论何时我的痛苦向我袭来,我认为我牢狱的钥匙在我自己手中,一切对于我心灵的治愈良药都没有我手中的宝剑来得更快。”在《连祷》的第一首诗中,诗人更为直接地推出了他心中自杀的一个意象——“自杀,一片红”,并以此作为恳求娱悦的一部分。多恩在死前几个星期已经完全为自己的死做好了准备,在做完了他一生之中的最后一次布道《死亡决斗》回家的当天,他就穿上了寿衣并在病榻上摆好了死亡的姿势。
  多恩在早期的作品,比如他的悖论《万物皆自杀》以及《惟懦夫敢死》中就已经涉及到了自杀和死亡的话题,只不过那时多恩年轻气盛、狂浪不羁,对待自杀和死亡的心态是轻松的。在《遗产》中多恩还戏谑道:“男人一旦必须和心仪的情人分手总是自杀。”而在《跳蚤》这首小诗中多恩又声辩道:“男女二人的血液已在跳蚤体内相溶成孕,女人杀死跳蚤就是谋杀和自杀。”多恩的晚年,身受早年叛教的行为和日益加重的疾病的双重折磨,因此,他对于死亡有了更为严肃、深刻且痛苦的认识,这在其《冥想》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在《冥想》之一中多恩写到:“我们不光要死,而且不能安享死亡,因为我们要死在烤架上,死于病痛的折磨。”虽然多恩在《冥想》之六中表明“我不怕死亡匆匆而至,但我怕我的病痛与日俱增。”但是死亡对于他来说仍旧是凄苦的,在《冥想》之三中他这样慨叹道:“悲惨非人的体姿,我将静静地躺在墓穴里,再不能复苏和站起。”在《冥想》之五中,他还把墓穴和病榻作了这样的比较:“尽管无论是躺在病榻上还是坟墓里,我都一样的孤独,但是在病榻上我能感知,而在墓穴里,我不能。在病榻上,我的灵魂仍在我染病的躯体里,而在墓穴里,灵魂却不在。”
  
  2.死亡是爱的佐证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死亡”在一些特定的语境中的确带有“性” 的含义:用来表示男女交欢时经历性高潮。在多恩的艳情诗中,“死亡” 有时也与性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多恩在《追认圣徒》中有这样的诗句:“我们也同样死去又活来,而且/这爱情证明我们的神秘。”在多恩看来,恋人就像神秘而超自然的火凤凰,他们那不单是肉欲的爱,在欲望的满足之后并不会枯竭;如果他们不能为爱而生,他们愿意为爱而死,正如基督殉难者拥抱死亡,并通过死亡来赢得正经中爱圣的席位,从而像以往一样在爱中重新崛起。(Warren, 2004: 137)
  此外,多恩还经常利用死亡造成一种“爱的三角”,这个恋人之外的“第三者”监视恋人并检查恋人是否忠诚。他在《鬼影》里描写一个另类的“第三者”,诗人告诉那个女子,在他死后他的鬼魂即“第三者”也要使她这个“谋杀者”——不忠的女子深感不安,要吓得她反悔。《赠别:禁止伤悲》是恋人之间神圣的爱的赞美诗,但是诗一开始,多恩就把离别喻为死亡,他写到:“就好像德高之人安详辞世,/只轻轻对灵魂说一声:走,/哪管悲哀的朋友纷纷议论,/这个说断气了,那个说没有。”在《冥想》之七中多恩也有相同的表述:“死于喜悦的人们,含笑而终,他们大多禁止朋友们为他们而哭泣。”把离别喻为有道之人的死,这看似阴森恐怖,却意味无穷;因为正如诗中所言,有德之人死时,灵魂是安然宁静的。诗人借助于死亡向读者诠释了一种不拘于朝朝暮暮的两情长久。
  
  3.丧钟为死神而鸣
  也正是在经历了长久的冥思之后,多恩对于死亡的认识不再局限于某个人或单纯的性爱之上,而是把整个人类甚至世间万物联系起来。在那个新旧思想激烈碰撞,新旧势力无情斗争的时代,个人的力量如风中残烛,人们必须要意识到大家的利益是息息相关的,只有联合起来方能与死亡对抗,任何人的损失都是自己的损失。多恩在《冥想》之十七中,就有这样的表达:“丧钟在为谁敲,/我本茫然不晓,/不为幽明永隔,/它正为你哀悼。”出于对死亡带来的痛苦的思考,多恩在1624年在圣保罗大教堂复活节布道时,曾经明确地提出他反对自杀的观点。多恩自是一条硬汉,他敢于在变故频仍的时代里呐喊,也绝不会屈从于死神。他在冥想之后得出的结论是:死亡如同睡眠,死亡不是可怕的。其实,死亡如睡眠并不是多恩的首创,但是他却从另外一个角度诠释了死亡如我们吃饭一样是平常的小事。在《冥想》之十五中,多恩写到:“我们需要睡眠来度过我们70年的人生,我们需要死亡来结束我们无法延长的生命……因此上帝把死亡变得甜美如睡眠,我们每天都把自己交到死神手中一次,只要睡眠是死亡,而睡眠是死亡,正如食物是生命”。
  多恩对于死亡的蔑视集中体现在他的《死神,别得意》中:“死神,别得意,虽然有些人曾称道你/强大而可怕,你其实并非如此,/因为,那些你以为打倒的人们并不死,/可怜的死神,同样你也无法把我杀死。”有的评论家指出该诗的论辩存在不少违反逻辑和常识的矛盾,但是诗中的论点在某些特定的解释下是可以成立的。诗人华兹华斯就极为推崇这首诗,认为它突出体现了诗人的写作风格,而且思想厚重、表达新颖。
  
  4.死亡是灵魂的拯救
  既然死亡是人世间不可避免之事,多恩还是宁愿从中获得利好的一面,因此多恩在更多的时候会像他在最后的布道文中那样表达其关于死亡和自杀的思想:那么好的人们如此经常地变化,甚至死亡,死亡比今生又糟糕多少呢?在《冥想》之十六中,他评说道:“如果一个人知道了死亡的收益,死亡的安逸,他会恳求,他会通过他所能利用的任何手段来驱使死亡来辅助他的”。在《冥想》之十八中,多恩把死亡比作了永久的休息、欢乐和荣耀。在《圣露西节之夜》中, 死亡意象暗示着作为基督教徒享受超自然洪福与极乐的开始。诗人一再重申爱人的死是他无尽虚无的源头,在这个漫长的夜晚,他只能在漫无目的中啜饮孤独;但是,他的爱人却因为摆脱了喧嚣的尘世而彻夜狂欢。死亡在这里有了另外一种含义,它意味着活力,在某种程度上,死亡就是复活。(Unget,1962:49)在《靠你征服一切》中,多恩还写道:“通过你的死亡,卑微的华美得以展现。”
  但是,多恩并没有因此静等死神悄然而至,而是走到了更高的层次。从多恩的诗作里,读者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要得到灵魂的安息,肉身必要遭受死亡之苦。叛教是多恩人生的转折,也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却的心理压力。多恩多次在诗文中表达了其愿意被上帝责罚至死的愿望。他在《砸烂我心》用炽热的情感向上帝呼吁:“砸烂我心,三位一体的上帝;因为,您/仍旧只是敲打、吹气、磨光,试图修补;/为使我爬起,站立,就该打翻我,集聚/力量,粉碎,鼓风,焚烧,重铸我一新。”多恩深笃上帝,认为纵然死神也会死去,上帝却不会。这在其《冥想》之八中可见一斑:“上帝可以是生气的,遗憾的,疲倦的,抑或阴郁的,但从不会是染病的,因为那样他就会像人一样死去,如同我们的众神一般”。在《冥想》之二中多恩由衷地慨叹:“我的肉身不推就会倒下,我的灵魂不拉则不会提升……”当然能够拯救其灵魂的只有万能且无处不在的上帝了。
  总之,饱经忧患的多恩做到了更为清晰、理智地对待死亡,并在其诗文里反映出来他那另类的死亡观。他认识到死亡并不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而且死亡意味着新生,意味着灵魂得以拯救。但是,在那变动频仍的时代里凭借手中的一支笔与乱世奋力抗争的他,最终也只能把对于包括自己在内的芸芸众生的拯救寄希望于上帝身上。
  
  该文同时发表在“雅信达英语互动网”www.EnglishVod.net和“认真企业网站”www.TopEnglish.net。
  
  参考文献
  Unget, L. Donne’s Poetry and Modern Criticism. New York, 1962.
  Warren, R. P. 理解诗歌[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137.
  王佐良、李赋宁、周钰良等. 英国文学名篇选注[M]. 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42.
  王佐良. 英国诗史[M]. 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137.
其他文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所以在抗日战争时期走向成熟,与中共对当时中国思想文化实际状况的认识分不开,其影响着中共的文化取向和文化政策。在文化思想上由内战向抗战转变,宣传文
党建工作是引领国企各项工作顺利前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而企业文化则是企业发展理念、目标、精神的载体,是影响企业发展和员工成长的重要因素。新时期下的党建工作引导文化建
一、新闻出版总署出台系列政策推动行业发展2012年1月9日,新闻出版总署出台《关于加快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若干意见》;其后,又陆续出台《关于加快出版传媒集团改革发展的指导
传统期刊数字化具有迎合新的阅读方式、拓宽发行渠道、提升盈利能力、符合环保理念等价值和作用。期刊数字化有多种实现形式和运营方式,其盈利模式和运营难度有很大差异。期
根据2017年10月在四川省成都市3所本科高校选取398名本科生中展开的关于"四个自信"教育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研究显示,"四个自信"课堂教育效果不理想,大学生到课率、抬头率、点
信息素养教育对于高职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高职馆员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可以从一般信息技能的培养、信息素养课程的开设、信息融合课程的设计三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这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存在不少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高职院校应切实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工作,建立健全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改革传统的信息素质教育模式,引导学生加强计算机基础课
新浪微博用户“白记狗肉档”、“艾特关”等对烹食狗肉的宣传引起极大争论。在这一现象中,微博的“公共领域”特征得以彰显;同时,微博用户媒介素养不高等缺陷也显露出来。有关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特征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其前提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根本保障就是坚持依法治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逐步走上了
<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