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图片作为历史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文字信息的重要补充,又有文字形式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尤其是高度灵活和对信息高度浓缩的特点,使得历史图片在历史教学中有着重要价值和作用,这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尤显突出——无论是对于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还是素质教育。
一、历史图片教学有吸引学生学习历史的注意力、降低学生学习难度、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重要作用
因高中历史学习要进行大量抽象思维的思考、学习,常使很多学生感到特别疲惫,在一节课上了一会儿后就很容易开小差。而大量真实、直观、幽默和动态的历史图片既可以作为调节学生精神疲惫的有效资源,还可以作为搭建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桥梁。
借助文物类、想象类图片,如照片、遗迹、漫画等,真实、形象、有趣,可让学生更形象、要真实贴切地感受历史。既在视觉上给学生以强有力的冲击,又在心理上带来真实可感的震撼,从而吸引学生去关注图片隐含的历史信息。比如高二《世界近现代史·上册》第36页图片“处死路易十六”,对学生的心理震撼和吸引力是教师单纯用语言所无法达到的,它可以调节学生的疲惫感,保持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力和调动学生对教学的参与积极性。
借助历史图片可帮助学生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减轻抽象思维的负担。比如,在高二历史《文艺复兴》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单纯去理解人文主义的“人文”内涵是很有难度的,但若引导学生将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图中富有人性的、慈祥的圣母与文艺复兴前呆板的、无感情的圣母像比较,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人文”的根本就是重视人的价值和崇尚人性。
二、历史图片教学可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为素质教育打基础
新课程改革倡导素质教育,注重能力培养,但掌握基础知识是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前提。历史学科尤其如此。若学生缺乏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想对其进行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是不现实的。由于历史学科在要求学生记忆的知识方面与其他学科相比更突出,使得学生在巩固基础知识、进而迈向素质提升上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历史图片教学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了好渠道。
历史图片以形象直观的视觉冲击让学生对某事、某人的印象形成亲身经历般的长期印象,效果往往比文字信息带来的印象持久,在教师点拨下,效果会更好。如高二历史《美国的建立》一课中,图片《波士顿倾茶事件》的场面令人印象深刻;《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一课中,栩栩如生的“玻利瓦尔像”让人对原本没有多少印象的玻利瓦尔本人多了一层如同有一面之交的印象——这对掌握拉美独立运动的基础知识大有帮助,因为玻利瓦尔是拉美独立运动的关键性人物。
有的图片对历史知识高度概括。教学生掌握好一幅图片往往意味着掌握了需要几段甚至几页才能讲述清楚的大量知识。如高一历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一课中“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基本过程、四大基本构成清晰完整地呈现出来,让人一目了然且空间感极强,有利于学生巩固这部分基础知识。
历史图片与有关知识广泛联系。教师可据此将其与有关历史知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回忆、联系有关历史知识,让学生对有关历史知识进行“发掘”和再整理。这必将使学生对其记忆更加深刻,从而较好地巩固基础知识。如高三历史图片“丝绸之路”,可联系的相关基础知识很多:张骞通西域、汉与匈奴的关系和中西交往的历史等。
三、历史图片教学对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有直接推动作用
借助图片教学对学生情感熏陶的效果是语言文字所无法企及的。如关于对日本侵华残酷性、野蛮性的教育,千言万语也不抵一幅“日军侵占南京后进行的杀人比赛”图片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
有助于培养学生史证结合的科学思维意识:文物、数据图和历史地图是对历史事实、现象的表现、记录。引导学生从中提取历史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来理解历史现象、论证有关说法,学生史证结合的科学思维自然得到培养。如借助高一历史《“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大业》中“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大会”和“澳门人民欢庆回归祖国”两幅图片进行设问——这两幅图片所反映的事实得益于哪一构想的成功实践?从而让学生以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实论证“一国两制”的正确性。
有助于培养学生开放灵活的思维习惯和广泛联系、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历史图片给出题者特别灵活、广泛的空间,这在近年各地试题中日益显现:历史图片题量大而灵活,题型多,难度从简单回忆、概述到联想记忆、分析理解。故教师可依托历史图片设置多类型、多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广泛联系相关的人物、事件、现象进行多角度、多层次思考。这必然大大提高学生适应新课程改革下“开放灵活的思维习惯和广泛联系、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要求的能力。
(责编 庞丹丹)
一、历史图片教学有吸引学生学习历史的注意力、降低学生学习难度、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重要作用
因高中历史学习要进行大量抽象思维的思考、学习,常使很多学生感到特别疲惫,在一节课上了一会儿后就很容易开小差。而大量真实、直观、幽默和动态的历史图片既可以作为调节学生精神疲惫的有效资源,还可以作为搭建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桥梁。
借助文物类、想象类图片,如照片、遗迹、漫画等,真实、形象、有趣,可让学生更形象、要真实贴切地感受历史。既在视觉上给学生以强有力的冲击,又在心理上带来真实可感的震撼,从而吸引学生去关注图片隐含的历史信息。比如高二《世界近现代史·上册》第36页图片“处死路易十六”,对学生的心理震撼和吸引力是教师单纯用语言所无法达到的,它可以调节学生的疲惫感,保持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力和调动学生对教学的参与积极性。
借助历史图片可帮助学生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减轻抽象思维的负担。比如,在高二历史《文艺复兴》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单纯去理解人文主义的“人文”内涵是很有难度的,但若引导学生将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图中富有人性的、慈祥的圣母与文艺复兴前呆板的、无感情的圣母像比较,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人文”的根本就是重视人的价值和崇尚人性。
二、历史图片教学可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为素质教育打基础
新课程改革倡导素质教育,注重能力培养,但掌握基础知识是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前提。历史学科尤其如此。若学生缺乏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想对其进行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是不现实的。由于历史学科在要求学生记忆的知识方面与其他学科相比更突出,使得学生在巩固基础知识、进而迈向素质提升上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历史图片教学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了好渠道。
历史图片以形象直观的视觉冲击让学生对某事、某人的印象形成亲身经历般的长期印象,效果往往比文字信息带来的印象持久,在教师点拨下,效果会更好。如高二历史《美国的建立》一课中,图片《波士顿倾茶事件》的场面令人印象深刻;《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一课中,栩栩如生的“玻利瓦尔像”让人对原本没有多少印象的玻利瓦尔本人多了一层如同有一面之交的印象——这对掌握拉美独立运动的基础知识大有帮助,因为玻利瓦尔是拉美独立运动的关键性人物。
有的图片对历史知识高度概括。教学生掌握好一幅图片往往意味着掌握了需要几段甚至几页才能讲述清楚的大量知识。如高一历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一课中“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基本过程、四大基本构成清晰完整地呈现出来,让人一目了然且空间感极强,有利于学生巩固这部分基础知识。
历史图片与有关知识广泛联系。教师可据此将其与有关历史知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回忆、联系有关历史知识,让学生对有关历史知识进行“发掘”和再整理。这必将使学生对其记忆更加深刻,从而较好地巩固基础知识。如高三历史图片“丝绸之路”,可联系的相关基础知识很多:张骞通西域、汉与匈奴的关系和中西交往的历史等。
三、历史图片教学对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有直接推动作用
借助图片教学对学生情感熏陶的效果是语言文字所无法企及的。如关于对日本侵华残酷性、野蛮性的教育,千言万语也不抵一幅“日军侵占南京后进行的杀人比赛”图片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
有助于培养学生史证结合的科学思维意识:文物、数据图和历史地图是对历史事实、现象的表现、记录。引导学生从中提取历史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来理解历史现象、论证有关说法,学生史证结合的科学思维自然得到培养。如借助高一历史《“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大业》中“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大会”和“澳门人民欢庆回归祖国”两幅图片进行设问——这两幅图片所反映的事实得益于哪一构想的成功实践?从而让学生以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实论证“一国两制”的正确性。
有助于培养学生开放灵活的思维习惯和广泛联系、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历史图片给出题者特别灵活、广泛的空间,这在近年各地试题中日益显现:历史图片题量大而灵活,题型多,难度从简单回忆、概述到联想记忆、分析理解。故教师可依托历史图片设置多类型、多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广泛联系相关的人物、事件、现象进行多角度、多层次思考。这必然大大提高学生适应新课程改革下“开放灵活的思维习惯和广泛联系、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要求的能力。
(责编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