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民俗文化发展的基本态势及反思

来源 :科学教育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guo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俗文化是人们生产、生活中最直接、最实用的文化,它将以怎样的态势发展变化,是许多文化界人士非常关注的话题,也是引领中国民俗文化走向何方的现实性问题,研究民俗文化发展态势,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①城乡一体化发展态势的根本动因;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态势;③几点反思。
  【关键词】民俗文化 城乡一体化 发展 态势 反思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革命,中国的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自给自足经济结构模式正在被市场经济结构模式所代替,人们的生产生活都将发生根本性变化。而民俗文化是人们生产、生活中最直接、最实用的文化,它将以怎样的态势发展变化,是许多文化界人士非常关注的话题,也是引领中国民俗文化走向何方的现实性问题,研究民俗文化发展态势,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1.城乡一体化发展态势的根本动因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总称为生产方式。一个社会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因是生产方式的改变。中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几千年封建历史的演变而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原因,是以农、林、牧、副、渔为主的农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没有根本改变。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实行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形势,但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模式没有改变。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的使用权完全归农村所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通过十年的努力,全国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到了本世纪初,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特别是科学技术普遍推广和广泛应用,再加上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中国农村经济集约化生产成为可能,过去一家一户手工劳动被机械化生产所代替,大量的从事农村农业劳动的农民从土地上得到了解放,从事起非农业劳动生产。由于生产方式的改变,必然引起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的改变。一些原有的民俗文化必然要受到冲击和碰撞;有的要消失,有的要随着时代发展要求变化而变化,同时一些新的时尚民俗文化荣耀登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2.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态势
  城乡互化、人口互动、情感互融是城乡一体化民俗发展的总体态势。从主体“人”的活动形态分为生产态势、生活态势和精神文化态势三个方面。
  2.1 生产态势:由一家一户的作坊式向产业式方向发展;劳动技能的传承由家庭式的“直接可得”向公众化的“间接可得”转化;民俗节日的组织实施的过程由完整趋向片断。
  劳动手段由一家一户的作坊式向产业式方向发展。传统的民俗文化商品都是有家庭作坊生产的。他们规模小,产品品种单一,时常采用“订单式”的方式,根据顾客的要求来定做,工序时间长,产品成本大,虽然劳动力廉价,但每个产品所获得的利润较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传统的民俗文化的生产,必然走向产业化生产道路。从原材料的生产到商品的加工及出售,都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和商品经济流通形式进行,改变了一家一户的作坊式生产方式,将有手艺的农民直接吸收到工厂进行有规模生产,并且也可以采取招工、培训、再使用的方式组织生产。完全打破了家庭垄断、按需订单的生产模式,从而提高生产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价格,实现民俗文化商品丰富化的目的。同时通过民俗文化商品规模化生产,可以加快新商品的研发,形成文化产业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有利于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也有利于培养民俗文化商品生产者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进而提高民俗文化产业队伍的素质。
  劳动技能的传承由家庭式的“直接可得”向公众化的“间接可得”转化。这主要着眼于传承的参与方式,从主体地位出发,考察主体与客体间相互关系的动态过程。我们把传承者以亲生经历、体验和参与的方式,在具体真实的民俗情境中通过观察、跟随、操作而接受民俗熏陶,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各种民间知识,把上辈群体的文化传统转化为个人的习惯,称之为“直接可得”。它是乡村民俗传承的主要手段。特别是丧葬礼仪活动的传承,都是“直接可得”法,且传男不传女,甚至有些民俗知识和技艺,传儿嫂夫也不传女,防止“真传”外漏。城乡一体化建设完成以后,这种民俗传承方式就会逐渐趋向于“间接可得”法。即指传承者不必亲生参与各类具体的民俗活动,不必处处置身于真实的民俗环境之中,而是通过事项见闻,空间模拟等方式感知民俗规律,掌握相关知识即可。例如,端午节市民不必去野外采芦苇叶、菖蒲、艾草,也不必动手包粽子,可以从市场或超市直接购得,也可以从邻居家的门头上见到菖蒲之类的装饰,即可感受到节日的气息。
  民俗节日的组织实施的过程由完整趋向片断。我国传统的民族节日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如,春节原本的主题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请神祭祖,合家团圆。伴随春节民俗活动也应是丰富多彩的。如节前忙年,除夕过年,节日拜年。时间的延续大约在一个月左右。具体活动:忙年一般从腊月初八过完“腊八”节,年事准备活动开始,到大年三十(除夕),家家户户贴春联、门神、窗花、年画:除夕之夜吃年夜饭、守岁、燃放炮竹、请神祭祖;大年初一开始亲友互相拜年;社火、花会、庙会活动依次展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年事活动才算结束。传统春节习俗被信仰观念笼罩着,神秘而有趣。现在的年事活动简洁明快,信仰成分逐渐减弱,娱乐成分逐渐加大,以往的信仰意识被现代意识所代替。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成了除夕之夜的大餐,电话拜年成了新时尚。正如有些人所形容的:端午节变成了划船节,中秋节变成了月饼节,除夕团圆饭变成了酒楼宴。的确传统节日流行于片段形式,这一方面说明我们生活好了、思想观念变了,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信仰的成分逐渐减弱,娱乐成分逐渐加大。
  2.2 生活态势:由简朴趋向奢华;节奏由缓慢趋向快捷;服饰由特色趋向同化;人口居住结构由单一趋向杂居。
  生活由简朴趋向奢华。经济繁荣,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这既是我党为之奋斗的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无可厚非,但我们不能认可的是追求奢华攀比之风。以人生礼仪的风气在婚姻民俗上表现为例:我们通过对嫁妆种类以及价值的历史性考察发现,嫁妆和聘礼作为一项缔结婚姻的实践,不仅越来越普遍,甚至价格越来越增加。名目越来越繁多,含“金”量越来越厚重的彩礼,把农村小伙子压得喘不过气来,许多人在外辛苦打工几年,挣的钱还不够送彩礼,等当上新郎,不少小伙子已经债台高筑。[1] “没有行市有比市”,乡邻之间,城乡之间,城市之间往往轻而易举地就导致了攀比之风。“在黑龙江省兰西县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三间瓦房不带坯,三金一踹一窝机”。[2] “改口费”由20年前的101元(婆婆留下1元,给儿媳妇100元,意为百里挑一),变成了现在的1001元(意为千里挑一)。如今很多女孩希望“万里挑一”。本身当代婚姻应该越来越趋向理性,趋向文明进步,但民俗生活中的这种高消费,表面上看似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实际上已经违背了我国民俗文化的正常轨道,应迫切加以整治。   节奏由缓慢趋向快捷。人们生活的节奏由慢变快,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方面由于科学发展和科学技术广泛运用,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使人们工作节奏的加快;另一方面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必然有丰富多彩的生活,促使我们高效率、快节奏地满足自我无止境的消费欲望。但这个节奏到底多快,才能适应人们的生活需要,这要与每个人的“加压”与“减压”相一致。光“加压”,不“减压”必然生活的质量下降。光“减压”,不“加压”,必然后续供给不足。这也是一个适度把握的新课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而定。
  服饰由民族特色趋向同化。这一态势已经很明显。传统的各少数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服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尤其是交通的发达和市场的全国遍布,民族特色的服饰流失越来越快,偶尔在电视上或大型的庆典活动才能看到各少数民族的服饰,生活中所能看到的能够反映本民族特色的服饰几乎没有,这是同化、异化甚至消失的结果。服饰上的同化,深层次反映的是民族文化的同化。没有民族服饰特色不太要紧,要紧的是少数民族文化被同化以后,相对的奇异的文化传统没有了,人们去那里旅游还能看到什么?
  人口居住由单一趋向杂居。乡村的主体是农民,他们的人口构成较为单一,大多以血缘村落相聚居,并依赖祠堂、族谱、族规而凝聚成宗亲群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际交往主要是宗亲之间因红白两事相互走动。而城乡一体化后,村民变成了市民,虽然大家来自四面八方的乡野,但相互杂居于空间狭窄的街巷之中,各行其业。虽然宗亲血缘关系没有被彻底打破,家族中的行业风气浓郁,相同行业、相近行业帮带现象多,容易形成家族行业,但时常出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现象。由于多族源、多姓氏杂居,市民广闻博见,新思想、新观念、新手艺传播速度快,有利于繁荣工商业,发展服务业,所以,市民生活质量将有一个新的发展,但讲排场,比阔气将是新的一轮社会风气。
  2.3 文化观念态势:传统的味道日趋淡化,西洋的味道日趋浓烈;信仰的观念日趋淡化,娱乐的成分日趋强烈。
  在民俗文化变迁中,传统文化的流失,一方面是有形文化的流失,另一方面是无形文化的流失。以节日为例,表现在我国传统节日的味道日趋淡化,而西洋的味道日渐浓烈。
  年节是民族文化的荟萃,也是民族灵魂的外观,传承的是传统文化价值的灵魂。过年穿新衣服,吃饺子,放鞭炮,男女老少走街串巷,登门拜年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也烘托出浓浓的年味。但随着春节电视晚会的兴盛,传统的围炉而坐、聚桌攀谈的守岁方式被改变,原有的亲情交流是除夕守岁的主要功能,随之退居于次位,穿新衣,吃饺子,盼团聚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年味淡了,年到底怎样过是近几年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但“年”在人们心里和生活中所占据的位置还是无可代替的。
  传统节日的淡化并没有削减中国人过节的激情。上个世纪90年代前,过西洋节日,只是部分年轻弄潮儿的时新。至今,过西洋节不仅是年轻人的时尚,也是中年人和少年的热爱,甚至少年的热情不亚于青年。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愚人节等等也已经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大有快速蔓延的趋势。
  民俗文化中的信仰观念,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分别对待,不能搞“一刀切”。一味地否定,一味地肯定都将是错误的,要用科学的态度去谨慎地、具体地分析,进而批判地继承,去粗取精,为我所用。
  由于民俗文化是农事活动的文化表象,它随着农事活动的变迁而变化。目前许多农村已经实行了大机械化操作,农业生产劳动方式的变化以及城乡之间的流动引发了节日里的传统信仰观念及其相关仪式渐渐在广大农民的生活中消失。如布依族的节日历史上几乎都与农业祭祀有关:“除夕之夜祭祀青蛙母神;二月初二祭土地神;三月初三祭山神;四月初八祭牛王;五月初五祭龙……过去,人们在节日里总要敬神祭祖,祈求农业丰收,而现在这些节日的信仰和仪式成分逐渐淡薄,变成了乡民的娱乐日子”。[3]“信仰观念从节日逐渐脱离出来,让节日的娱乐成分更加浓厚,这是信仰民俗的一种变迁趋势”。[2]
  民俗文化赖以传承的特征是口耳相传,大多以亲身经历或亲耳所闻的农事活动为依据,进行人与人的传播,我们称之为“人际网络”传播。不仅传播的速度慢,而且波及的范围也小。而“信息网络”是指由电话、电报、电视、电脑、广播、卫星等等,电器与航天成果构成的现代信息系统,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的建立和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快捷。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不见得需要自己亲自参与或亲耳所闻才为事实,而是通过虚拟的网络世界,将异地发生的真实事件,迅速而准确地传播到全球各地,人们称之为“信息网络”时代。由于“人际网络”被“信息网络”所取代,极大地缩小了城乡共享民俗文化的差距,致使民俗文化原有的丰富多样性被雷同式、模式化程序所代替,而新的意义上的民俗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将以国家或种族的不同而显现。
  3.几点反思
  传统民俗文化流失的反思。从传统民俗节日的淡化,应该使我们深刻警示到:我们已经丢失了些什么?——这不仅仅是一些“年”味,还有对祖先的崇拜以及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忽视。“中韩端午之争让我们反思,中国人自己是否拿传统节日当回事?是否一定要得到国际认可才当回事?如果自己不重视,评了文化遗产又有什么意义?”[1]自己的传统节日,不通过宣传、教育、引导的方式,让国人知道其历史渊源和精神实质,必然要遭到冷落和遗弃。同时,传统的民俗节日,必须不断赋予时代精神,使其内容更加丰富,精神更加光辉,才能更好地传承。所以,擦去传统民俗文化表面的灰尘,让其露出原有的精神风貌,并不断地将时代元素赋予其内,让其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是我们每一个民俗工作者,甚至国人当前因当承担的责任。因为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化之根本,传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每一个国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民族特色的反思。“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族特色是民俗文化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辨证统一。民俗文化的民族性是每种民俗文化的个性、特殊性问题,它使各民俗文化相互区别开来。民俗文化的世界性是在各民俗文化中存在着共同的发展规律。民俗文化的世界性存在于民族性之中。若一个民俗文化的民族性没有了,那它的世界性就不可能存在。但现实中我们往往关注的是民俗文化的世界性,而忽视其民族性,这样必然是民族文化被同化或异化,长而久之,其民族性就会削弱或消失。民俗文化的民族性消失,意味着该文化的消失。保持民俗文化的民族性,不仅仅要注意保护,同时也要注意挖掘。在保护中挖掘,就是要去粗取精,将其优秀的文化元素继承下来;在挖掘中保护,就是要不断地用创新手段,来发扬光大优秀的民族文化,同时还要赋予它新的更时尚的内容和现代科技手段,让一些鲜活的现代元素始终占有民俗文化的主阵地,从而显示出旺盛的生机和活力。“特色”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我们要始终保持本民族文化特色,才能长久保持“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国文化不退色。因为民俗文化差异性越大,彼此引力就越大,对拉动经济,实现社会经济效益越久远。中国的民俗文化旅游业已经显示了这种优势。世界各地的民俗文化旅游业也在显示着这种优势。
  对民俗文化创新的反思。立足发展是民俗文化创新的首要之任。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俗文化发展将会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那就是将民俗文化发展融入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文化发展的宏伟事业中,走“以参与求生存,以贡献求发展”的道路。同时,要浴火重生,担当起重塑民族魂之责任。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已经说明我们是一个文明不息的泱泱大国,在这个飞旋巨变的时代里,中华民俗文化应该浴火重生,担当起再创新文明史的历史重任。因为民俗文化是中华文明之根基,相对古典文化而言,更加通俗易懂,便于传播运用。只要我们采用“和而不同”、“吐故纳新”、“兼容并蓄”的民俗文化发展之基本方法,就能实现民族复兴之己任。“强国富民并不是中国的根本,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还需要复兴民族文化,重塑民族魂”。[4]
  参考文献
  [1] 庄俊康,何成军.高价彩礼重筑债台[N].甘肃经济时报 2004-05-31.
  [2] 刁统菊,曲洪祎,刘爰昕.我国民俗文化现状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9月第29卷第5期:131-139.
  [3] 陈玉平.乡村社会转型与民俗文化变迁[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1月:59.
  [4] 张铭远.从大视野看中国民俗文化学未来30年的挑战与机遇[J].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总第185期:53-58.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改的实施,为数学教学突出特色提供了机会和载体。在教学中应以新课标为根据,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形成能够完整覆盖课程目标,富有特色的数学教材体系。因此,需要老师更新理念,需要大胆地变革的意识和胆识。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数学 教师 角色转变  素质教育发展到今天,才得到初步的体现,新课程改革得到了全面推广,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自主与合作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教
期刊
【摘要】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终身化教育背景下,个性化教育对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及未来创新人才培养的有着重要意义。文章探讨了家庭式个性化教育这一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家庭式个性化教育 困惑 对策  2010年7月我国正式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它是我国未来教育的指南。《纲要》提出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即“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
期刊
【摘要】“今朝更胜去年好,料得来年花更红。”老师们,我渴望着你们每一位能以经典为食,千淘万漉,吹尽狂沙,引领学生走进经典诗文的殿堂,不断地吮吸民族文化精髓,涵养师者的诗性文心,快乐地过一种更富有诗意的生活。同学们,我期盼着你们每一位能与圣贤为友,以诵读为伴,丰富积累,开发智慧,孕育精神,培育诗心,幸福地快乐地生活着。  【关键词】经典诵读 快乐生活 全体师生 一封信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
期刊
【摘要】1978年前的“两个凡是”突出了毛泽东个人的成绩与治国的主要思想,是典型的“人治”方略;而新的“两个凡是”在正确分析了人民的需求,转变执政思维与理念的结果,是从“人治”到“人民治”的现代国家转型,突出权利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是对现代法治精神的弘扬,是依法治国。  【关键词】“两个凡是” 新旧比较 内容 背景 意义 历史方位 治国方略  1.从提出新旧“两个凡是”的内容来看  旧的“两个凡是
期刊
【摘要】从教21年的农村教学让我认识到,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求学已经成为当前的教学主流。怎样才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呢?下面是我的几点体会:提高教师素质,改革课堂教学;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改变作业形式与批改方式。  【关键词】素质教育 改革 课堂教学 减轻 课业负担  从教21年的农村教学让我认识到,要减轻学生过重的
期刊
【摘要】语文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意义。青少年学生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和追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道德观念是语文教师的天职。我国历来有文以载道的传统,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思想教育因素,然而语文课毕竟不同于其它课,在进行思想教育时,必须遵循语文学科本身的规律,必须研究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特殊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 思想教育
期刊
【摘要】以学印考,以考促学,什么样的评分标准就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教学,所以,规范中考作文评分的标准,把握好中考作文评分的尺度,对考生,对教师乃至对整个语文教学都是很有必要。  【关键词】中考作文 评分 尺度的把握  被誉为“半壁江山”的作文,在语文考试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一次考试作文失败了,意味着该考生的这次语文考试也就失败了。由于作文评分是一项主观性很强的工作,考生作文得分的高低,除了考生
期刊
【摘要】劳动者的素质和创新能力,己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增强竞争能力的瓶颈。高职教育应通过树立创新观念、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教学实践、改变考试方法等路径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 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路径  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提出:职业教育“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及国家促进生产力之准备。”可见,职业教育可以提高一个人的素质、能力和水平,可
期刊
【摘要】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情感智商与学习的关系,与事业的关系,成了热门话题。事实证明,情感智商与学习、事业的关系极大。小学生学习数学,仍然受到情感智商的影响。良好的情感智商,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能发展和丰富学生对数学的良好情感,能形成学生对数学追求的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一句话,良好的情感智商,能帮助学生学好数学。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对情感智商与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关系进行探讨。 
期刊
【摘要】书面表达一直是高考英语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英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书面表达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文探讨了影响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原因及切实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书面表达能力 原因 途径  书面表达一直是高考英语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具备一定的审题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评价能力等。从我校每次英语考试分析来看,学生在书面表达的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