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的渗透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360358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俗文化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资源,将其渗透于语文教学活动中,能够展现出民俗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并且符合现代教育体制深化改革的现实要求,有助于高中学生深入感知中华文化,对于学生文化水平的提升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在此种情况下,如何将民俗文化滲透于高中语文教学中,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师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民俗文化及其渗透于高中语文教学的价值
   所谓民俗,就是民间风俗,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并且具有鲜明的传承性特征。民俗与民众密切相关。由民俗就衍生出了民俗文化,可以将其看作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风俗习惯的总称。在物质实践活动中民俗文化得以形成,并且具有一定教育辅助功能。将民俗文化渗透于高中语文教学中,能够为民族精神的传承提供载体,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促进学生优良价值观念的形成。与此同时,通过渗透民俗文化,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凸显民俗文化人文性的同时,有助于学生更为深刻地感知民俗文化,并且通过阅读民俗文化来锻炼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在无形中陶冶学生的性情,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是极为重要的。
   二、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的有效策略
   1.挖掘教材民俗资源,找准语文教学侧重点
   教材是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辅助性材料,其存在的意义在于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是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介质,为民俗文化教学的顺利推进提供可靠依据。为促进民俗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要注重语文教材内民俗资源的深入挖掘,这就需要教师发挥自身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主导性,在准确把握新课标要求以及教学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整合教学内容,挖掘民俗资源,找准语文教学侧重点,在令学生掌握主要语文知识的同时,能够对民俗文化形成正确的感知,在保证高中语文教学成效的同时,令教材中的民俗文化知识得以拓展,促进学生民俗文化知识体系的构建。
   比如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边城》节选中,沈从文先生在叙事过程中以爱情悲剧为主线,但在叙事之前,是通过民俗进行引入的。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将民俗文化渗透于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小说中所描述的民俗文化。比如在端午节赛船后的“捉鸭子”活动中,傩送和翠翠相识了。“捉鸭子”就是一项经典的民俗活动,依靠这一民俗事件,整个故事情节得以发展。月夜里傩送唱歌向翠翠表达爱慕,这也是边城婚俗中的一种方式。随着多元民俗事件的发展,小说逐渐走向结局。通过教材民俗资源的发掘,有助于引导学生感知到民俗文化的魅力,进而积极参与到高中语文学习活动中,这就能够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开展民俗文化阅读,提供民俗文化学习契机
   民俗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离不开民俗文化阅读的支持,通过阅读活动的开展,学生在民俗文化学习上就具备了优良的契机,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强化。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积极与学生展开沟通,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对于阅读书目及文章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任务完成后,引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阅读素材,建立民俗文化专题并进行统一化讲解,便于学生就民俗文化进行对比,令学生关于民俗文化的认知更为清晰化,对于学生文化水平的提升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过程中可通过学生个人朗读、小组分角色朗读以及教师讲读这三种方式来开展阅读活动,通过学生个人诵读,有助于促进学生语感的强化,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就民俗文化形成独特的理解,进而达到良好的民俗文化渗透效果。比如在诵读《项脊轩志》的过程中感知名士庭院的居住习俗,通过诵读《鸿门宴》学习古代座次排列礼仪,《陈情表》诵读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到中华民族“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就小组分角色朗读来看,此种方式更加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参与积极性较高。通过分角色朗读民俗文化,令静止的文字材料动态化,课堂氛围浓厚且活跃,学生全身心参与其中,对于民俗文化的感知也更为深刻。比如在《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通过分角色朗读,学生感知到,在封建时代,林黛玉在面对封建家族大家长时始终是小心谨慎的,并且体会到封建时代下的社会民俗。教师讲读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能够将文中情感准确表达出来,促进民俗文化知识的普及。比如在《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读时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其中民俗描写,感知阿长对作者的关心,体会阿长的真诚。
   3.师生合作探究,打造趣味民俗课堂
   教学相长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种有效途径,民俗文化的渗透,也可以通过这一途径来实现。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以及学生的主体性,师生之间开展合作探究,通过民俗资源整合打造趣味课堂,促进民俗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发挥,从而改善高中语文教学成效。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将学习方法教授给学生,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并解决问题,这对于学生知识技能的强化是非常重要的。为有效激发学生参与民俗文化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出发,整合民俗资源,以此来导入课堂,并带领学生就民俗文化展开探究,在无形中实现民俗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比如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围绕民俗文化出发,结合教材内容提出探究性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看社戏》中是如何描写民间社戏的,通过民间豫剧戏班的描写我们能够感知到什么?《北京的春节》是如何描写北京春节风俗习惯的?《家里的灶头》描写了怎样的农村家庭生活?《老房子》介绍了怎样的古民居,它的特征是什么?等等。通过此种教学方式,设定民俗文化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在学生主动探究民俗文化的过程中,学生的视野得以拓宽,知识结构得以完善,并且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促进学生文化素质水平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全面把握素质教育要求以及高中语文学科人文特征的基础上,可以将民俗文化看作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基本元素,将其科学渗透于语文教学活动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情感,对于学生的性格塑造以及人生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民俗资源的挖掘以及民俗文化学习契机的创造,激发学生参与民俗文化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景青梅.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文化教育[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2]袁芳.高中语文教学中民俗教育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3]杨露.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蕴涵及其教学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4]袁媛.高中语文古典诗词蕴涵的民俗文化及其教学策略[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乐赟,浙江省湖州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毛泽东与瞿秋白文艺理论的比较研究,是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的重要论题。毛泽东与瞿秋白文艺理论的命题基本相似,都由反映论的文艺本质论、工具式的文艺属性论、大众化的文艺方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知整体教材者,不能教好一节课。每一节课的教学都要谋划设计。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教学设计举足轻重,阅读教学设计也不例外。  教学设计,是制订教学方案的技术性活动。体现教师的组织教学的能力。组织教学就是对各种教学要素进行统筹整合。任教多年,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教学设计,阅读教学最多。以苏教版教材《金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为例,提几点个人的思考请指教。  一、导入揭题设计要实,看清内
本文从我国名航信息系统发展现状出发,最出了我国民航信息系统在实际业务需求中存在的不足,然后从信息系簪的堡计粤令、系统擎令、发謦警鸷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叙述。
文章结合电子政务的概念,系统归纳了电子政务的含义和特点。在电子政务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电子政务在我国及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及在建设上存在的问题。
油田的石油勘探开发工作涉及到巨大的信息量以及繁多的信息种类,在勘探开发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地质图件、地面工程图件等数据信息,本论文结合当前GIS研究与应用成果与计算机网络
随着新课程标准发布,要求全面实行素质教育,而小学语文教学则是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进行培养的重要方式,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也面临这改革,目前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均得到了较大的转变,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在不断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在语文教学中也融入了多方面的内容,如日常生活事物,道德品质教育等,在潜移默化之中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并加深了学生对事物的理解
MATLAB是集公式演算推导与数值计算于一体的可视化科学计算软件,它的工具箱对相关学科和各种基于技术都采用了当今最先进的算法有极强的图形和图像处理功能,其语法简单易学。为
本文介绍了一种在地下管线普查中基于掌上电脑的外业数据采集和内业直接成图一体化的工作模式,对系统总体设计、系统功能实现和地下管线普查内外业一体化作业流程进行了详细的
个性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总和,它形成于人生命的早期,其质量决定着个体稳定的心理特质的发展方向。注重个性是“三性并茂”阳光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在儿童天性得到葆有与心性得
笔者立足于句法,以句法统摄语义,设置句法—语义鉴定式,对制作动词进行更为严格的界定,并考察这一小类动词在相关句式中的不对称表现。制作动词在形容词指宾定语句和形容词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