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当配角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f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
  我1952年进入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老师们在摸索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元素教学的过程中,带领我们学习表演,试探着前行,总不得要领。终于有幸在1955年遇到了苏联女专家列普科芙斯卡娅,传授斯氏体系的最新成果“形体行动方法”。感受很深,收获极大,夯实我表演的基石。
  可以说,学习国外的各种表演体系、流派伴随我一生。
  中国话剧界是非常谦虚好学的,特别是学习外国的经验热情极高,这或许是因为话剧这个剧种有外国种的基因吧!其实,我们学习国外的这些学派,多是过了时的。我们在二十纪五十年代,学习的是俄国二三十年代的斯氏体系。八十年代,找回了德国的布莱希特的“间离派”,也是二三十年提出的。“方法派”是斯氏体系于1925年之后在美国发展的。抓时机找空隙学习格氏方法是他六十年代的。九十年代,学习布鲁克,实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踏进二十一世纪,跟潮流,赶时髦,学习日本铃木方法,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这半个世纪里,我们在不停地在学,诚心诚意地学,追着人家在学。
  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从二十岁左右的小伙子,经历了六十多年的演剧生涯的检验,知道什么学派切实有用,对新的表演潮流有清醒的鉴别,冷静的反省。我们当然要不断学习世界上新兴的东西,学习就是要鉴别,以此充实自己在实践中被检验有实效的理论和方法,必须在充分总结自己艺术实践基础上的学习才是有益的,就是说,要做到“以我为主”!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当配角”。
  我认为:斯氏体系是演员演戏的根基。世界上曾有过许多好演员,人们都在记录、传颂他们的表演,能讲出他演得如何好,那段台词说得怎么动人,做什么动作,感觉多么绝妙。可是谁也说不清,演员是怎么才能做到的,他心里是怎么回事儿。传统说法就说这个演员是天才,有灵性。还一种说法是演员演技高超,可是都是些什么演技呢?当时自己心里怎么会出现这样的过程说不清楚,更不知道自己怎么会达到这样的表演,谁也说不清,没有人知道怎么会达到这个水平。时至今天,科技前所未有的发达了,可是,现在的演员也说不清自己心里究竟是怎么进入角色创造的。世界上只有斯氏体系把演员心里的事儿说清楚了。没有第二个人。斯氏的贡献是历史性的贡献:发觉人的有机天性,创造性地提出体验艺术的演技!
  梅耶荷德、瓦赫坦戈夫都是师从斯坦尼体系的,他们的学说是斯氏体系在苏联时期的发展。格洛托夫斯基也是学习斯氏体系结合梅耶荷德、瓦赫坦戈夫的学说自己在波兰研究发展的。“方法派”是斯氏体系在美国的发展。
  值得思考的是,斯氏体系在中国有没有发展呢?中国话剧界前辈从三四十年代就学习斯氏体系,最初,翻译斯氏体系的表演诸元素,作为《表演学习笔记》在演员手里传来传去,一边演戏,一边研究,亦步亦趋摸索求进。到五十年代,苏联当时的表演书籍、争论文章都及时地翻译、报道,引起我们如饥似渴的学习探讨。后来,北京、上海请来苏联的表演理论家、莫斯科艺术剧院的导演、体验派教学的教授们讲课,作报告,导戏,办班,传授斯氏体系的最新研究成果。我们学习的心不能说不虔诚,学习态度不能说不认真。没有料到,突然刮起了否定斯氏体系进而对斯氏体系开展革命大批判的歪风。政治气候翻云覆雨,过了一个时期又恢复肯定斯氏体系。随着国门的开放,各种文艺思潮的涌入,以及市场化的操作,好不容易从政治批判的漩涡中挣扎出来的斯氏体系,又落入多元化的旋涡,受到商业价值的嘲弄。坚持斯氏体系教学的人员被无情的边缘化,被迫离开阵地。斯氏体系成为卖不出去的压仓的老货,无人过问了。确切地说,也不能完全说斯氏体系在中国没有发展,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戏剧界诚心诚意的学习斯坦尼体系,难道没有留下资料和学习经验吗?据我所知,上戏请来苏联女专家两年教学,留下了丰富的教学资料和硕果,后经朱端钧先生主持表演系借鉴苏联表演教学大纲,结合我国国情制定了上戏的表演系教学大纲。这个大纲沿用到八十年代,表演系办得很出色。这就是斯氏体系在中国上海的发展。朱端钧教学就是斯氏体系在中国的发展成就之一。而今,历史地回顾苏联女专家的授课,可以看作是上海话剧界表演和教学的升级换代,是整体水平的提升。朱端钧先生领导制定的教学大纲,是对这一成果的巩固。我们早该挖掘收集整理这些资料,传于后人。漠视这些资料将是中国学术的又一次悲哀。
  要认识自己的“家底儿”
  话剧这门艺术品种引进到中国已经一百多年了,人们不免要问,难道我们没有积累自己的经验吗?我们的经验是什么?经验在哪里?我们的经验是怎么传承的?怎么推广的?交响乐同样是从国外引进的艺术品种,至今八十多年,留下了不少中国风味的交响乐作品,这些民族化的交响乐总谱保留着,不时作为演奏的曲目,这是我们国家的思想精神财富。话剧界表演研究成果呢?我们不能老是伸手要别人的,更要下决心整理整理自己家里的“家底儿”!
  据我对京剧表演的观察和思索,京剧演员在表演时运用多种方法,多种派别:有写意的表演,表现的表演,还有体验的表演。
  京剧演员与观众关系,有多种互动方式。演员演戏面对的是观众,演戏给观众看,这是再明确不过的事实。话剧的写实派表演常常是要躲闪这个事实,回避这个事实,运用不给观众看的样子,巧妙地给观众看。而京剧表演不但不回避这个事实,更坦然地承认这个基本事实,并在这一事实基础上建立自己独特的表演体系。如自报家门、打背躬、旁白。以角色的名义向观众表白。不时地引导观众进入剧情思考评论。有的戏是演员跳出角色,客观地以演员的名义向观众评说剧情,或对事件表态。
  演员与角色的关系,更值得注意。比如《群英会》周瑜出场,这时他不是角色,而是以演员身份向观众表明我扮演什么角色,也就是布莱希特所谓的“引证角色”。演员出场是平静的,理性的,演员不必进入戏的规定情景,不是带戏上场,但要有大都督的身份感,是演员说表周瑜。引子吟唱:“手握兵符,关当要路。施英武,扶立东吴。师出谁敢阻。”坐定,念定场诗“刘表无谋霸业空,引来曹贼下江东。吴侯决策逞英武,本帅扬威显战功”。 这是演员告诉观众在这之前发生了什么事,我现在要做什么。然后,自报家门,告诉观众我扮演什么人,这时他是角色的身份了:“本帅,姓周名瑜,字公瑾,庐江人氏,吴侯驾前称臣,任三军大都督,奉主旨意,领兵破曹,昨日与程普将军共议水路军机,调遣已定,为此今日出堂理事……”这时演员开始进入角色,以周瑜角色的身份说话、办事,按角色的目的行动了。   更为奇妙的,还有两种身份交织的表演——
  1、演员身份的角色。演员的身份显露,角色身份后退。演员展现唱功、武功,展现技巧,如喷火、耍各种兵器、耍帽翅、耍翎子、甩发等等,甚至把技巧变成为杂技和绝技。如两将对阵,败者下场,胜者要在台上单独亮一亮武功、绝招,表示自己的战胜后的欣喜和兴奋,表现自己的武艺高强等。这是演员在表演,可还挂着角色的身份。
  2、角色身份的演员。角色的身份显露,演员身份后退。角色在行动,演员陪伴在角色的身旁,演员的思想情感跟着角色走。京剧《野猪林》中林冲被诱骗到白虎节堂,高俅逼他认罪,他辩驳无用被打八十大板,林冲激愤至极时运用甩发功的表现手法。观众此时看到人物内心激愤难忍,同时感到创造者的主观激情体验,又能欣赏到演员演技的功夫,得到看戏的满足。这是我们民族的艺术审美观。
  黄佐临先生在对比斯氏体系、布莱希特和梅兰芳三者的区别,他说区别在于“墙”,斯氏体系是建立第四堵墙,布莱希特是拆掉第四堵墙,梅兰芳是根本就没有墙。我现在从演员和角色的矛盾角度来分析,斯氏体系追求演员进入角色,演员与角色合一;布莱希特要求演员与角色间离;中国京剧则是演员与角色之间来去自由。
  中国的京剧艺术是一座金山,那些欧美的大艺术家都在不断地从东方戏剧,特别是从中国京剧挖掘出宝贵的艺术规律:比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1935年看了梅兰芳的表演大为称赞,认为是“有规律的自由行动”。布莱希特盛赞梅兰芳的表演艺术:“中国戏曲演员自始至终只限于‘引证’他所扮演的角色,可他引证得多么艺术啊。”他兴奋地指出自己多年来所朦胧追求而尚未达到的,在梅兰芳却已经发展到极高的艺术境界。要知道,布莱希特是在1935年看了梅兰芳的表演之后,才发表了他的《间离效果与中国戏曲表演》的重要论文的。梅耶荷德看了梅兰芳的表演极其兴奋,提出“戏剧的本质就是假定性”,并发展了“机体造型术”;格罗托夫斯基提出“质朴戏剧”;布鲁克提出“空的空间”。
  可惜的是,我们往往不是在自己京剧艺术里挖宝,而是从西洋挖宝人手里讨宝,把“自由行动”“间离效果”“假定性”“贫困戏剧”“空的空间”当成话剧现代化的新手法。擦眼一看,原来是自己山里的产品,国外艺术家看京剧是个宝,自己人看它太古老。外国人看京剧是金山,我们话剧人看它与现代不沾边。自己不识货,经中间商转手就价值大增。我们成了不识货的庸人,缺乏艺术鉴别力的艺术家!这种现象是不是应了中国一句俗话:“守着金山讨饭吃。”
  这里有两个因素值得警觉。一是自卑心理。习惯思维总是觉得戏剧以欧美为中心,总是习惯接受欧美制定的戏剧规则,不会也不敢创造和制定自己的规则。二是看不起自己的宝贝。中国京剧艺术是一座金山,我们不少人不认识京剧这个民族戏曲艺术的价值。其实,这里有我们民族艺术的根啊。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有一幅画曾轰动全国:《父亲》,画家是罗中立。他在1980年被派到比利时皇家艺术学院留学,回国后他立志决不做西方油画的“山寨版”,他回到大巴山寻找扎根民族传统同时又能撞到心里的当代艺术。他说:“坚持自己的根土,从这里才会有好收成。”他的所言所行对我们该有启发。戏剧现代化,首先是要抓住自己民族传统艺术的根。
其他文献
9月20日,一篇题为《中国人民大学孙家洲教授为断绝本人与新招硕士生郝相赫的师生关系告学界朋友与弟子的公开信》的文件在微信朋友圈中广为传播,公开信称,“生之交首重道义”,相关导师因新招收的硕士研究生在朋友圈发布的微信“居然对北大阎步克教授、人大韩树峰教授无端嘲讽”,令导师“极为震怒”,以致决定断绝与该生的“师生关系”云。  公开信发出之后,引发媒体和网民的议论。值得关注的是,这一事件并未改善公众对当
人上了年纪就容易怀旧。那天偕妻途径成都北路,在高架下穿行,昔日景象荡然无存,走到路的尽头,居然未见原先寄寓过的那条弄堂,只见一大片绿地及鳞次栉比的大厦,不禁感慨沧海桑田,人事变迁。  1959年,我意气风发地成为上影人,原以为厂里有宿舍可供住宿,不料“上影”由于历史原因,不同于“北影”“长影”等,他们的创作人员聚居厂内并辟有生活区,而上海历来是散居的。单身的我被安排在位于淮海中路电影局侧畔的一幢大
本文的逻辑结构和基本观点是按照以下内容进行:一是商业银行责任中心的划分。本文对商业银行责任中心的划分是结合其组织结构特点和责任分工来进行,并对责权不对等、不可控
在谈到当下的文艺批评生态时,有人强调“重要的是立场而非姿态”,接着就有人反驳,“立场和姿态都不具有价值判断的重要性”,重要的是“批评家通过审美来认识世界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审美的品格和认知所达到的高度与深度”。  其实,“姿态”也好,“立场”也好,“价值判断”也好,在文艺批评中不是相互排斥、对立的概念,它们都属于中性词,无好坏褒贬之分。只有追问下去,这个批评家是以什么样的“姿态”、
上海建材集团总公司是国有独资的控股公司,于1994年1月由原上海市建材局改制组建而来.主要从事砖瓦、水泥、建材机械、防水材料、平板玻璃的生产和经营,总资产为34.8亿元,净
近些年来,“华夏”“中国”成为学界讨论的焦点,以此为题的著作也颇受瞩目。那么,何谓“华夏”?“中国”存在于何方?如何看待民族主义?我的新著《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对此有所论列。中国拥有好多个彼此交错的历史,这种繁杂的历史轨迹通过“网络”这一概念在我这里得到梳理(从《求古编》到《说中国》,从微观研究到大历史叙述),在梳理这种极为复杂交错的历史过程中,我认为最大的困难在定性跟定量方面。定性
期刊
有人说:中国称为“庄”的人文景观胜地,除了清代皇家园林承德的避暑山庄外,大概就数江苏昆山的周庄,这两个“庄”都汇集了灵秀之气。  据周庄著名少儿作家袁大令生前介绍:周庄的出名,除了它有悠久的人文历史、有紧邻淀山湖和四周环水湖河成网、有江南首富沈万三的居住地、有张厅的“人在屋中走,水在脚下流”的奇妙景观、有著名的钥匙桥“双桥”……周庄还和很多当代名人相关。特别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几位资深画家、作
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又译为法人治理结构或公司管治)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组织构架。现任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James D.Wolfenson)认为,“对世界经济而言,完善的公司治理和健全的国家治理一样重要”。 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融资、吸引国际国内资本所必需的。作为经济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公司治理的最大问题是内部人控制问题,即在法律体系缺乏和执行力度微
目的:分析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在乙型重型肝炎抢救治疗中的价值体会.方法:本次所选取的60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