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放松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684207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到笔不到”,这是中国画家对某一种画面形态的褒奖式描述。言下之意,如果是“笔到意也到”,那就不能被称作好画,所有的要求都做到了,反而不能算是最优的结果,这里面的道理只有在学习了绘画之后,并且有了充分的绘画实践之后才能意识得到。
  画一根线条,如果从头至尾都一样清晰,一样粗细,没有差错,在一般人看来这是一种能力、一种功夫。而在绘画业内的评价里就不一定是好的表现。中国画讲究“积点成线”,无数的点汇成一条线,这是一种特殊要求和讲究,也是达成要求的具体方法。点和点之间是有空隙的,不是完全相接,而且点和点之间的距离有大有小,时断时续地排列在一起的点,在一定距离之外来看就是一条连贯完整的线。
  通俗点说,点和点之间的空隙就叫“笔不到”。但远看又是连在一起的,那是“意到”,或者叫“势到”。空隙是一种休息,也可以看作是缺漏,笔不到就是不完美,不完美也可以带来美的感觉,不完美反而是一种好的品相。物质上、实体上没达到,但心理上、直觉上、意念上已经达成,这就是“意到”的意思。心里面把不完整的东西合成为完整的结果,这叫“完形”,是人用经验去预测、判断,并参与完成的结果。在一般人看来一笔连贯画出来的线是好的线条,而断断续续又歪歪斜斜的线则不是好的线条,画得顺溜画得直是好,画歪了又不均匀这不是好。
  满则碎,满则滞,满则紧。这当然是绘画的大忌,也是事物发展的大忌。重视大的趋势,抓住主要的东西,所以,我们时常会听到高手给意见会说“画紧了,放松一点”。这个所谓的“松”就是指要留下空隙,保留缺陷,容忍不足,避免过于完美的结果。
  在学画的经历中,多次与前辈或同道研讨作品,讨教专业上的事,总会涉及有关松紧的问题。后来我在辅导学生时,也经常会提醒学生,画得松一点。
  所谓“松”的问题,初学画时并未重视,好像没在老师那得到提醒,或者是我记不清了。作画时拼命想把看到的都画出来,画得越充分就越有本事。越精道、越细腻、越准确,功夫就越到家。
  做学生的时候并不太在意松紧的问题,全部心思都在“准”字上,在丰富上(也就数量上),比谁的准,比谁的多,比谁画得周全。比例要准,形要准,色彩要准,层次要多,颜色要丰富,画面要完整。生怕哪儿出了误差没看出来,生怕画不像。

  其实是到后来才真正意识到松紧的问题。到国外看了原作之后才慢慢明白好画应该是什么样子。做学生时,老师告诉我们莫迪利阿尼的画好,我不以为然,翻着莫迪利阿尼的画册,看着那些手脚都没怎么刻划完整的画并琢磨着它好在哪里?心里是有怀疑的。
  什么为“松”?如何才是“紧”?这好像没有量化指标,完全是凭人的感觉而定。比如,那种面面俱到的画往往就被称为“紧”,磨磨唧唧、磨磨蹭蹭,生怕漏掉一丁点细节那样的油腻型的味道是典型的“紧”。不知道这样理解有什么不妥,反正所謂“紧”似乎带有负面的意思。
  所谓的松就是不完整,就是有缺陷,就是未完成,就是不成熟。是法度之内的散淡和对原有目的性的超越,是对规则的破坏。广军说:“别端着。”“暑日穿西装,端着。”端着就假,就紧,就烦人。小稿、草图就很松,因为不需要作为正式作品拿出来给人看,所以就画得很自我,很真实,没端着,就如同一个人到了家里就会比较放肆,这时候才显露出真实状态,就像女人素颜的时候一样,人不装的时候更自在。
  孔子说:“游于艺。”游,就是放松、自由、快乐。
  松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其实也是个思想境界和心理层面的问题。技术上的松和行为上的松引导出了有意思的形式美感。人在放松的状态下,不自觉就会流露真性情。或者说在轻松的状态下做东西有灵性,有感染力,容易让人接纳,因为不是板着面孔去刻意表演,因此也就更有亲和感,更打动人。如果总是为某个目的而做,为某个外在的要求而做,为具体实用的利益而做,那就不可能松下来。松就是放下,就是真正地去做自己,做内心向往的事。你纯碎的意图,你的无意识,你的直觉和感受,很可能这些都没有什么实际效用,但只有做无用的事才能真正的松下来。
  古代的画家大多数风格都比较接近,因为他们都是为定件而画,尽管性格强悍的人会多少透露出个人的独特性,可是总体趋势还是相同的。印象派之后,画家慢慢地改变了为订件而画的状况,没有了甲方的制约,画家的个人风格就多了起来,因为画家能够在放松的状态下创作,所以后来的破坏者和颠覆者层出不穷,流派叠出,因为个性得到真正的解放,这时候是画家画完了进市场,而不是有人订了才去画。
  当然,什么时代都会有为订件而做的画家,我们称其为商业画家,此类作品被称为“行画”。因为普通人喜欢完整和完美的东西,你要为订件而画,就不可能“松”,也就是不希望有缺陷,有未完成的感觉,甚至有那些修改之后留下的痕迹。
  其实,松是一种高要求。可我们总是轻描淡写地告诫学生要他们放松一点,似乎只要你想松就可以松,想紧也可以紧,但有过很长绘画经历的人都有体会,松要比紧难多了。
  所谓概括、归纳、提炼、舍弃、简化,都是指要把重要的抓住,把多余的去掉,要做减法,要扔掉原先认为是有价值的宝贝。
其他文献
1949年一1955年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人美术活动从兴起到高潮的关键时期。本文以此期《工人的画》为考察中心,关注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艺术观念、政策、思想与指导方针对工人美术活动的影响,探究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与工人美术作品间的相互关联,并对作品中政治文化内涵和艺术审美特征进行艺术社会学意义上的梳理及分析。《工人的画》既是新中国宣传工人阶级领导政权的文化阵地,也是新中国早期工人艺术家成长的摇篮,图证了新中国早期工人美术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无限丰富的形态,蕴含着无穷的可能性。写生主要在于感物之生,写物之生气。  写生是联结自然和自我的通道。如何感受、观察是写生的首要问题。浮泛的、寻常的观看是毫无意义的。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如何在看似寻常的景物中找出不同,发掘其中的意义至关重要。看法决定了画法。建立自己的观察角度和观察方法,用心感受,用心观察,从纷繁复杂的大自然中提取形象是画者毕生的功课。  写生是通过自然建立自我的好
期刊
有一位画家这样评价自己:“我的艺术的进步简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使全社会震惊,我的画也以空前的速度迅速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仅仅十年时间,我将从激烈的地震战乱中被拥起的奇闻直插云天。”  S先生说:“他画的是一种耗时不太久的画——类似酒店大堂挂的那种装饰画。他得意地自称每天早上六点起床之后先用两小时画价值两百万的画后,再做别的事。”采访结尾我问他的梦想是什么?他说是在八十岁之前画的价格超过毕加索。采访结
期刊
多年前,我对郑军里的创作就产生了深厚的興趣并为此撰写了长篇评论。此后多年,虽互为淡如水的君子之交,但我对他关注的目光一直未断,最大的原因是,他的画作中所流露出来那浓重的文人心性,应和了我心中最深沉而又让人常感有不能承受之轻的局域。  近几年来,他淡雅飘逸的人物风情画在收藏界目前已渐入佳境,品价均高,但艺术影响力越往上走的郑军里其创作撷取的题材就越轻,以至使人们几乎忘了早期的郑军里就是绘制重大题材、
期刊
那日读陆俨少《山水画刍议》,读到“作画不可老实,要调皮一点.所谓调皮,亦即狡狯,乃是不主故常,自出新意,发前人所未发.未放先收,欲倒又起,虚灵变幻,不可揣测,这样方是狡狯”
期刊
艺术批评家赫尔曼·巴尔曾说过:“整个绘画史是一部观看方式的历史。观看方式改变,绘画技巧就会随之改变,表现主义注重用人的精神去观看。”赫尔曼的观点不但概括了绘画风格演变的本质,还说明了表现主义绘画的内在机制,即画家不再局限于视觉形象的外部表征,转而呈现自身的主观情感,创作方式也因此发生根本性转变,为其后各种绘画流派的产生提供了思路。同样,贾涤非的绘画也带有着鲜明的表现主义特点,既显示了他对20世纪西方现代诸画派的学习与理解,也反映了他试图将这种现代风格转化为更适合本民族审美趣味的样式。
在中国传统花鸟画中,描绘的场景多为第一自然,无论是“折枝”还是“全景”,都是书画家对自然的情感流露,惜物或敬畏,内有托物言志,因意境表现而生发出鲜活的艺术第二自然.rn
期刊
如何塑造好孔繁森,用自己的视角,用艺术的形象让英雄长久地活在人们心中,对我来说既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也是一次学习的极好机会。记得接受美协任务后,我就在第一时间来到了孔繁森的故乡山东聊城,希望了解和掌握更多关于孔繁森的第一手资料和素材。尽管过去我对孔繁森的事迹有所了解,但是当我参观了孔繁森纪念馆,听了展览馆的同志介绍情况后,还是被孔繁森的事迹深深地感动,甚至可以说是震撼了。
期刊
自1980年从南通师范学校毕业,走上教育工作岗位至今,已有41个年头,我也从一个朝气蓬勃的毛头小伙子变成了一个两鬓斑白、即将退休的老教师。回顾自己的教育生涯,虽说成长路上也有些沟沟坎坎,但总体说来走得颇为顺畅,也较为舒展。为什么能这样呢?我想,除了自己个人的努力外,在成长的路上一直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催生了理想信念,使我明确了人生的方向。  孕育·生成  我读中师时,“文革”才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