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从拾荒妹到全国人大代表,看苗族绣娘蔡群的人生逆袭

来源 :今日民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ec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03-11 今日民族
  从拾荒妹到全国人大代表,从睡在街边的窝棚到建起崭新的厂房大厦,从留守儿童的母亲到带姐妹们返乡创业安居……蔡群就这样完成了自己人生的逆袭。
  今年两会,蔡群有个心愿:扶持更多的小微企业,让更多的妈妈回到孩子身边。
  ▲蔡群(右)和表妹一起晒蜡染织品。
  拾荒女孩儿变身绣娘
  2月下旬,在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大寨村,连绵的群山里油菜花开始绽放。过去,春天的到来意味着又一次分离。苗寨的姐妹们会在此时告别老人和牙牙学语的孩子,外出打工,村庄再次变得沉寂。
  这两年,寨子里的春天变热闹了,更多的男人开始农忙,更多的妈妈则背着孩子,相约去蔡群家做蜡染刺绣。
  今年36岁的蔡群,在老家开了一家苗族蜡染刺绣工艺品公司,每个月在家就能赚3000多块钱。不过,蔡群12岁那年,她想的就是能吃饱饭。那年,她跟着姐姐走了100公里的山路,到了贵阳去捡垃圾。
  后来有人告诉她们,去浙江、广东的工厂打工,有飯吃还能有钱挣。从此,蔡群成为了沿海城市打工大军中的一员。
  ▲苗族蜡染作品《织金洞银雨树》。
  在外打工多年,虽有了孩子,可蔡群一直不能陪在身边。2007年春天,她回到寨子里,看着女儿难舍难分的眼神,蔡群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不走了。
  蔡群从小就有很好的针线手艺,为了养家糊口,她决定参加民族手工艺比赛,赚些奖金,或许还能了解到一些扶持政策。
  没想到,蔡群做的一幅《织金洞银雨树》蜡染获得了毕节市大赛二等奖,还拿到了2000元的奖金。“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我们祖辈传下来的手艺是值钱的!”蔡群说,这次比赛让她大开眼界,“别人能把民族手工艺品开发成旅游商品,我们为什么不能?”
  2009年,蔡群大胆决定,在家创业。她拿出全部积蓄,东拼西凑了5万块钱,买了缝纫机和原材料,在自家房子门口挂了牌子,她的苗族蜡染刺绣工艺坊开业了。
  把姐妹们都带回来共同致富
  蔡群和几个姐妹们商量决定靠山吃山,做苗绣蜡染旅游纪念品。她们拿着绣片去附近的“织金洞”景区摆摊卖,许多外地的游客看了都赞不绝口。
  蔡群的生意慢慢火起来了。当地政府得知她的情况,帮助提供了贷款,崭新的3层厂房也盖了起来。工艺坊越做越大,回来帮忙的姐妹越来越多,作品越来越美……
  ▲蔡群指导绣娘们做蜡染手工艺品。
  2013年是蔡群人生里最难忘的一年。这一年她当选了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她不再是当年那个跟着姐姐们拾荒妹,她有了更多想法、更多的使命感,她和老公一起试着在大山里“拥抱”互联网,开起网店,全国各地的订单源源不断……
  这时候,在毕节发生的两件震惊全国的新闻,勾起蔡群的心中隐痛:“出事的地方离我们真的不远,几个孩子在垃圾箱里生火取暖,导致一氧化碳中毒而死亡;还有一家几个孩子没人管,大的带着小的喝了农药,孩子们就那么没有了……”
  看着寨子里蹒跚的老人,看着那些留守的孩子,“我心里实在是受不了,我一定要做点什么。”
  从那时候起,蔡群立下一个心愿:“我要把厂子做大,让村子里的姐妹们都能回来,回到孩子身边。守着孩子和家的日子,才是真的好日子!”
  ▲绣娘们在房前的空地上边晒蜡染边载歌载舞。
  蔡群所做的,正是许多人共同在做的一件事。4年前,贵州省启动“锦绣计划”,促进民族手工艺者在家就业,改善老人空巢、儿童留守的乡村现状。计划实施以来,从事手工业的妇女达到50万人,产值50亿元人民币,带动百万余人回到家门口就业。
  “现在寨子周围300多个姐妹都回来跟我一起干了,去年公司营业额有800多万了。”蔡群说。
  现在大寨村又变得生机勃勃,家家翻新房屋,建成了手工艺厂和农家乐结合的民族风情一条街,新的小学也盖了起来。
  今年两会前,蔡群串寨子访乡亲,就提交什么样的议案建议,听听乡亲们的意见。
  蔡群这次带上全国两会的,还是关于“进一步扶持小微企业,帮助留守儿童”的相关建议。但这次又有一些特殊:和新华社记者一起用最新的技术制作成AR互动视频建议,她要把漂亮的苗绣和苗寨,带到全国两会上去。
  带着寨子里300多位苗族姐妹的期盼,为毕节市26万留守儿童和全国的留守儿童,蔡群又一次开始了全国两会的行程。
  动物小伙伴拍手祝贺特殊用途动图
  图文来源于:新华网
  监制:刘笑 编辑:李玉朋
  校对:彭烨 制作:李玉朋
其他文献
分割线  市场化运作与民族民间工艺发展  据记者了解,目前云南工艺美术品销售市场存在两大现状:“家乡宝”思想严重,不敢跨出省门、国门开店经营;小打小闹,上规模、上档次的工艺美术品专業市场几乎没有。  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张化忠认为,“未来要建立和完善工艺美术大师经纪人机制,整合全省工艺美术行业资源,打破市场销售瓶颈,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组建云南工艺美术行业企业联合集团,实现生产、销售一条龙的市
期刊
创新创意: 为民族民间工艺发展打开局面  http://7xo6kd.com1.z0.glb.clouddn.com/upload-ueditor-image-20170311-1489219345042045308.png  蓝图既已绘就,产业如何发展?众多专家、学者和企业管理者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民族工艺要想发扬光大,本土民族民间工艺品大师、昆明云之南工艺美术公司董事长贺剑宝认为,不能只停留
期刊
2017-03-25 今日民族  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是著名的锡都,我国的锡器制作技艺主要流传于此。锡器制作技艺是我国金属工艺技术制作的一种传统手工艺术,其产生和发展与青铜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相同步,是伴随青铜文明延续并一直保持至今的文化成果。2000多年前,汉朝便置官吏在个旧督办锡务,至清朝康熙年间,个旧锡矿山向民间资本开放,越来越多的锡工艺作坊在现今的大桥聚集,形成一条专门制作锡工艺品的
期刊
2017-03-18 今日民族  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云南代表团共向大会提交书面建议239件,其中以全团名义提交建议9件。现从全团建议中选取4件,让读者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代表履职的脚步。  在昆明建设“国家植物博物馆”  案由  我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植物种类丰富多样。并且,我国是最早签订《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但目前我国没有国家级植物博物馆,与植物相关的标本、实物和资料等
期刊
品牌打造: 为民族民间工艺产业插上腾飞翅膀  云南省工艺美术圈一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江川的手工铜器传承人,以前的作品称重量,论斤买;而在他被评为大师以后,铜器的附加值飙升,变为按个卖,还供不应求。  眼下,随便列举一个云南省特色的民族民间工艺品,虽作为云南独一无二的绝技,绝无仅有,但能叫响亮的品牌名号却少之又少!  比如,说到云南斑铜,实在找不到叫得响亮的品牌。“斑铜虽是云南省独一无二的技艺,但目
期刊
丽江是顾彼得的“香格里拉”  1949年,从丽江起飞的一架飞机带走了两位丽江民国时代的名人,一个是洛克,一个是顾彼得。  我不喜欢洛克,此人傲慢,张扬,家世虽然很一般——他父亲是一个贵族的管家,但生活在丽江,却老是摆出一副欧洲贵族老爷的样。  顾彼得跟洛克完全不同。他是俄国人,出生在富贵人家(外祖父是大茶商,跟中国做生意),“十月革命”后到中国。  顾彼得在中国生活差不多30年,学习汉语,信奉道教
期刊
丽江,还是不是远方?  上个星期,从上海回昆明,邻座一位20多岁,在上海工作的女孩告诉我,她跟朋友约了去大理玩几天。  她的行程居然没有丽江。对此,我略微有些诧异,但也更证实了这几年我对丽江的印象。  对于“北上广”等大城市生活的青年人来说,短暂的旅行,或者美其名曰“寻找诗与远方”,依然是生活的刚需。但至于何处有诗,远方有多远,潮流却一直在变。  丽江一度就是潮流的中心,云南小镇休闲旅游的最佳名片
期刊
云南楚雄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彝人古镇,一种云南独有的砚台——永仁“苴却砚”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彝人古镇的黎氏砚艺坊正门,一个“九龙至尊”的苴却砚,长1.6米,宽0.8米,上面惟妙惟肖雕琢栩栩如生的九条飞龙,是该店的镇店之宝。  YUN NAN  永仁苴却砚:云南文房瑰宝  [3/15]  苴却砚,因产自永仁县苴却而得名。据史料记载,永仁县境内自清咸丰以来便以产砚石、制砚台驰名,至同治、光绪年间进一
期刊
2017-03-11 今日民族  一雷惊蛰始,万物从此新。早春的中国,再度步入举世瞩目的两会时间。  天安门广场,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见证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8时许,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2000多名列席大会的全国政协委员陆续赶到。他们怀着拳拳为民之心、殷殷报国之情,带着深入调研、精心准备的建议,迈着坚定的步伐,赶赴这场“春天的盛会”。  在入场的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身着盛装,从人民
期刊
云南斑铜:滇工艺美术之冠  “妙在有斑,贵在浑厚。”斑铜是云南独有的传统手工藝美术品,最早见于明代,因其表面显现出各种不规则金属结晶状瑰丽斑纹,色彩金红交错,而称之为云南斑铜。  01  ▼  云南斑铜以造型、色泽、斑花及铜绿的独具特色,具有深邃文化内涵而在金属工艺美术中独树一帜,堪称金属工艺之冠。2006年被云南省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云南工艺美术的著名品牌。  在云南斑铜工艺品中,最
期刊